•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转型发展]什么是转型发展

    时间:2019-04-16 03:16:5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不容忽视地出现并存在着效率低下、资源消耗过大、环境破坏严重、边际产出递减等多种不足与弊端。其消极作用逐渐显现,已经开始阻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我国首次将经济增长率定为7.5%,这不仅低于前几年9-10%的增长率,也低于公认的8%的增长警戒线。发展理念的转变终于落实到了具体的数字上。
      数字变化隐含着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现在是到了重塑发展模式的时候了。
      粗放式发展模式弊端渐显
      我国凭借过去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年10.5%的年均增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0年中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 1.3万亿美元,与法国基本相当。但到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已接近7万亿美元,相当于法德两国经济总量之和。这样的发展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
      不过,应该看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属于粗放式发展模式。所谓粗放式发展是指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能源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拉动的,有的甚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增长方式、管理方式、法制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短短的20年的时间,我国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集中表现出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与此同时,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能源消耗量大。中国是世界第2大经济体,目前占世界GDP的约5.5%,然而却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煤炭、钢铁和棉花,以及将近一半的水泥。中国的煤炭消费量比美国、印度和俄国的总和还要多;10多年前,中国还是一个石油出口国,而现在已经变成了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目前中国万元GDP能源消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至11倍。经济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资源的过度消耗甚至浪费的基础之上,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经济增长的粗放方式,也导致建设规模过大、投资需求膨胀、煤电油运紧张、价格水平上涨、经济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带来了十分尖锐的资源环境矛盾。为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
      经济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长期粗放型发展模式,必然是高投资、高资源消耗、高浪费、高污染和低效率,使得经济成就的代价越来越高。粗放式发展对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破坏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我国各类资源的消耗已经难以支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土地资源。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我国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13%,占世界总量的8.4%,人均仅有1.4亩左右。30年来,全国耕地净减少了2亿亩左右。截至2008年,我国共有耕地18.2574亿亩,守住红线的任务相当艰巨。2020~2030年,我国人口可能达到15~16亿,每年需要粮食5.6到6亿吨,若无大的科技进步,每年我们仅能生产5亿吨左右,但现在国际上每年商品贸易粮不过是2亿吨。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粮食是比黄金还要珍贵的物品。在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的生产与供应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
      二是政府宏观政策资源。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银行发行贷款和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发展。不过这些政策也带来物价高涨的隐患。近两年,我国物价涨幅十分惊人,2009年时的积极货币政策已经转向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有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回收投资可能需要二三十年时间,这也限制了财政政策的施展。在物价控制和经济发展之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提供的空间不会很大。
      三是物质资源。目前,我国GDP总量只占世界GDP总量的5.5%,但消耗的能源占全世界的15%,我国除煤炭和建材非金属矿产外,其他矿产已有2/3的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后期。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现在国内石油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仅在50%左右,到2020年,可能只有42%,对外依存度将逐年提高。在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仅有21种。
      四是环境资源。全国七大水系竟有一半河段存在严重污染问题。污染物排放量大。我国污水排放量居世界第一,超过环保标准允许量的68%;二氧化硫排放量也居世界第一,超过环保标准允许量的77%。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1/3,并仍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大气环境处于严重污染水平。
      五是国际国内市场资源。我国的GDP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对国际市场的净出口,亦即外贸。前些年中国进出口增长幅度每年都达30%以上。不过国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我国可以占领的已经基本占领,今后我国进出口再继续高速增长的潜力有限。二是国内投资。2009年由于采取积极的宏观政策,我国的投资率达33.5%。随着宏观经济走向稳健,这样高的投资率很难维持。三是国内市场中的城乡居民消费。这些年来,我国经济上最大的隐忧就是城乡居民内需相对不足。在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1990年占53.4%,2005年下降到41.4%,15年间,下降了12%;近几年还在下降。但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劳动报酬都占GDP的60%以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是消费最终决定生产,决定GDP。东西卖不出去,谁还敢投资?投资得少,较高的GDP增长率就很难长久地维持。
      六是劳动力资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沿海发达地区绝大多数农民工工资基本上维持在800-1000元左右。丰裕廉价的劳动力支撑了我国商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但这种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竞争力将很难维持。我国目前未富却已进入准老龄社会,到2015年生产年龄(15-64岁)人员将明显减少。等到“80后”、“90后”进入生产年龄,有的可能要两个人抚养两个孩子、四个老人。此时,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将不复存在。按照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届时我国商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将明显下降。
      在以上六种资源的约束下,粗放式发展的模式已经开始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现在必须改变政策策略,告别“中国奇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发展,达到可持续增长。今年我国将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5%,就是要彻底贯彻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方针。中央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说是一个非常正确、非常及时的、非常伟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
      发展转型面临诸多挑战
      可以预见的是,方式的转变不会一蹴而就,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我国也将无法维持过去几十年来近10%的年均增长率。在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减速的影响必定会带来种种“阵痛”,给国家、社会、民生带来多方面的压力。
      是否引发经济发展硬着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11.4%,比去年12月份回落1.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去年全年回落2.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速度创12个月以来新低。据此,许多人担心中国经济会出现“硬着陆”。
      所谓硬着陆是指经济突然由热变冷,对经济震动很大。突然采取激进的压抑需求措施,短时间供给没有改变,供大于求,产品过剩,库存积压,流通速度骤减、经济下滑,工厂被迫减产,减员,大量产业工人失业,政府社会救济负担加重,严重时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不过,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减速并不会产生经济硬着陆,多位专家认为,我国下调增长预期目标,“主动调整”成分更多。美银美林大中华区经济分析师陆挺认为,这是“主动减速”,目的是为了实现“软着陆”。多年来高达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引发内需和外需等多种失衡,我国必须通过适当放慢速度矫正这些失衡。专家认为,“主动降速有利于稳政策、稳增长、稳物价和稳大局。”有了“四稳”基础,就可以为“加快转型、深化改革、改善民生”预留更多空间。
      澳新银行中国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认为,今年即使制造和地产领域投资增长急速下降,但基建、教育及其他产业仍将维持中国整体固定投资增长,加之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对投资的需求,预计中国今年的投资不会大幅放缓。基于内需稳定及美国经济逐步复苏,“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今年不会出现硬着陆”。
      千万“就业增量”如何消化
      “主动减速”表明中国愿意为经济转型承受一定代价。那么,如何应对减速过程中凸显的就业难等矛盾呢?2006年至2011年,我国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都超过了1100万。根据人保部发布的数字,我国GDP每增1%,可以带动80万-100万人就业。根据相反原理,今年预期7.5%的GDP增长,就业岗位也就必然会顺应减少。按照政府预期目标,2012年中国城镇预计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要控制在4.6%以内,经济减速后就业压力不可小视。
      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GDP的增幅分别为9.7%、9.5%和9.1%,增长明显放缓,而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则从2010年9月底至2011年三季度末,一直保持在4.1%。根据以上数据,人保部政策研究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尹成基指出,尽管经济总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在吸纳就业、经济增长带动就业方面没有带来明显影响。“从2011年3季度的情况来看,我们国家的就业形势总体是稳定的,从每个月新增的城镇就业人数来看,是最近几年同期最好的一个季度。”
      经济学家樊纲认为,中国有8亿劳动力,其中30%至35%依赖农业生产,还会有大量劳动力不断迁移到城市,需要通过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目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一些地区、一些企业经常会出现企业招工难,同时又存在劳动者求职难.这个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重点加以解决的突出问题。
      “我们会密切关注经济宏观运行情况对就业的影响,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保持就业的稳定。”尹成基称。
      对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尔普斯也认为,如果平衡好增长和转型的关系,我国具备从内部实现自主创新的潜力,从而创造出内在发展动力,持续产生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高企物价能否得到有效控制
      7.5%的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与4%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目标——这样的搭配体现了怎样的政策意图?在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经济增速和物价往往是一对矛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
      对于物价上行压力,东北财经大学艾洪德教授分析,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还将持续,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振荡,以及中国经济正处在成本上升的阶段,这决定了防通胀仍具有长期性,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通胀压力仍不能掉以轻心。
      专家认为,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的情况下,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理应成为政策调控的目标。“稳增长”主要是强调要重点防范经济失速的风险及“硬着陆”,防止经济剧烈波动。另外,为实现“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这一目标应加快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机制,积极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能源供给体系改革,稳定农业生产和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力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事实上,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无论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还是产业政策都围绕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这将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改善民生提供有力支持。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2012年前三季度CPI同比持续下行,第四季度同比有所回升的趋势判断,预计全年CPI同比涨幅在2.7-3.3%之间,较上年明显回落。不出意外的话,政府全年4%的物价控制目标可以实现。
      转型之路在何方
      尽管转型之路压力巨大,困难重重,但为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稳定,经济转型发展势在必行。我国主动将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下调至7.5%,这既符合确定的“十二五”期间年均经济增长7%的目标规划,也传递出经济增长更重视质量的积极信号。可以说,我国为经济转型已做好了充分的政策预留空间准备。
      经济体制改革是根本动力
      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中国经济转型必须同经济体制改革结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近10年的大投资、外向型经济驱动发展,整个经济中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又摆在我们面前。这些都是体制机制问题,解决这些体制机制问题非常迫切,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深化改革、破除垄断。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广西、福建就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时指出,要切实打破垄断,放宽准入,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制度环境。财经评论员余丰慧认为,温总理讲话透露出的信号是,下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打破各领域垄断将是重头戏。必须打破垄断行业的既得利益,才能使得经济体制改革向前推进。,垄断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综合来看,垄断企业在经济产业链中经常处于中间环节,上下游企业生产都离不开,影响面大。如果这些领域竞争不充分、垄断力量过强的话,非但谈不上提供良好的服务,还会导致价格改革步履维艰,进而挤压上游企业的利润,推高下游商品的价格,成为成本推进型通胀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使实体经济处于困难状态中。
      李克强副总理日前在博鳌论坛上强调,将深化财税、金融、价格、收入分配、企业等方面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目前,我国正在着手对金融等经济领域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如能切实打破垄断,使民间资本真正成为投资的主导力量,这样的制度红利将极大激发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并使市场经济迈入新的阶段。
      专家认为,首先财政体制一定要理顺。财政体制要改革,一定要把事权划清楚。事权划清楚了之后,才能把财权搞清楚。其次是国有企业要改革,要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第三要进行金融体制改革。
      集约发展是必由之路
      我国的经济转型,实际上就是把以前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改为集约式发展,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破坏,转为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为目标。
      通俗来讲,集约式发展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和改善管理,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益来实现经济增长。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从靠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粗放的增长模式转到靠技术进步和消费提高驱动的集约增长模式转变是关键。
      深圳市统计局近日公布了1~2月的主要经济指标,多项重要经济指标呈现负增长的态势。但与去年同期两位数的增长相比,深圳今年1至2月工业增加值的大幅下滑,尤其是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3.5%的数字。这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在经济方面首次出现负增长。数据的背后表明了残酷的现实,一个企业或者地方经济要进行经济转型是何等艰难。据深圳海关的数据,截至目前,在深圳海关辖区内10000余家加工贸易企业中,只有一半左右的企业尝试办理内销业务。塑胶、金属制品、印刷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20多个行业中的3500家加工贸易企业尚待转型升级。
      而在四川双流县,又是另一番景象。近年来,双流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起以新能源和新兴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新型工业、集约化为特征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动县域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迈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双流县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重要抓手,着力推进产业发展高端化,全力培育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近年来,该县先后聚集了汉能、天威新源、旭双等一大批新能源龙头企业,新能源销售收入从2008年的8亿元攀升至去年的256.5亿元,连续3年名列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榜首。双流县的经验表明,惟有坚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经济走上良好的发展道路。
      启动内需是长远之计
      商务部研院近日发布的《2012年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仅比投资低2.6个百分点,这是近年来很少出现的现象。而随着这种势头的延续,2012年,消费也将10年来首次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不过,我国的消费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据统计,2011年中国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仅为51.6%,远低于美国70.53%和全球平均70.56%的水平。“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促进居民消费,为消费行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3.1倍,预计“十二五”末期中国城市化率将从2009年的46.6%提升至51.5%,2030年有望达到65%,这将为消费市场带来巨大的增量。伴随人口红利与第三次消费高峰的到来,中国人口中15岁至60岁的人口数量将在2015年达到峰值,此后10年这一年龄段人口数将维持在9亿以上,消费意愿更强的“80后”“90后”成为消费主力军。
      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并不缺乏消费潜力,不缺乏经济增长点。我国已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社会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人的自身发展为重点的发展型需求正在全面快速上升,由此带来了巨大的消费潜力。例如:这些年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长,其消费占比分别从1990年的32.3%和33.4%增长到2009年的53.01%和53.22%。从这一现实出发,需要研究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对投资结构的深刻影响,比如:保障性住房需求加大、教育投资需求不断上升、医疗服务的投资需求还较大等。
      应该看到,消费会推动投资的良好发展,助推消费增长的投资是有效的投资。经济转型中同样需要投资,需要有助于释放消费潜力、助推消费主导的投资,实现投资转型。为此需要:第一,调整投资结构。未来几年的投资应按照需求结构变化的趋势,加大以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等为重点的公共性投资。第二,优化投资资金来源。一方面,政府投资要调整存量,重点是调整国有资本配置,以公益性为重要目标加大国有资本对社会领域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扩大民间资本投入,尤其是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到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
      转型之路虽然艰巨,但经过我国多年的经济发展和充分准备,我们有理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保持足够信心。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最明显的特点将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民经济将由出口导向、制造业为主、粗放投资的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消费为主、服务业份额上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模式。

    相关热词搜索: 转型 发展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