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诗歌意象 [论晚唐诗歌中的黄昏意象]

    时间:2019-05-02 03:18:3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黄昏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渊源与内涵,晚唐这个特殊的时代,黄昏意象与之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关系。“黄昏”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体现以《诗经》为发端,历经各个时代,时至晚唐达到创作的高潮,从而昭示着晚唐“情、思、理”诗美特征的形成。一首《乐游原》则是对黄昏意象情境建构的全方位诠释,黄昏意象在晚唐诗歌中以其富含时代寓意的形式出现,它不仅是那个衰乱时代之必然产物,而且也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下层文人的生存境遇与普遍心态,更体现出晚唐独有的社会文化思潮。
      关键词:晚唐诗歌;黄昏意象;情境建构;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戴丽萍,女,1990年6月生,湖北丹江口人。现就读于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硕士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1-0189-03
      中国诗歌一直以来就是华夏民族一大震古烁今的话题,不论是才学富赡的古人,还是学贯古今的今人,他们总将研究的笔触投向诗歌,并尽力从中钩稽出丰富的文化意蕴。唐代这一诗歌集大成时代,古今学者更是深入其中索引发微、爬梳剔抉,取得了多项显赫的成绩。当把目光聚焦于晚唐,衰世的抒怀同样震撼人心。尤其是晚唐诗歌中黄昏意象的发展达到巅峰,煌煌一卷晚唐文学,无数诗人瞩目现实、体察人生、抒发胸臆、寄情理想晚唐诗人将关注的视角指向“衰世”的黄昏意象,创作了数不胜数的美篇佳构。
      清代学者叶燮在其《原诗·外篇》中云:“又盛唐之诗,春花也。桃李之秾华,牡丹、芍药之妍艳,其品华美贵重,略无瘦、俭、薄之德,固足美也。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美乎?”
      毋庸置疑,不论是就晚唐诗歌自身所体现的内蕴,还是从学者对晚唐诗的系统评价,我们都可以从中窥探到晚唐文学自身的魅力所在。“晚香之韵”为“秋花”所独有,这正是晚唐诗歌的内涵所指。
      一、黄昏意象的演进与晚唐诗美特征的形成
      纵观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诗词吟咏的历史源远流长、美轮美奂,而历代对黄昏的书写也总是不断地发展。处于不同时代的诗歌,通常对黄昏的吟咏势必会表现各异。推究文学发展的一脉,晚唐诗美特征也在文学发展的演进中得以形成。
      (一)黄昏意象在中国诗歌中的发展态势概述。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多以“落日”、“夕阳”、“残阳”、“斜晖”、“日暮”等词出现。黄昏意象在晚唐诗歌中并非是以 “新生儿”的角色出现,它的渊源悠长,可以追溯到诗歌形成初期。
      中国诗歌史历来奉先秦《诗经》为发轫,若以此为宗,黄昏意象在《诗经》中的出现无疑是最早的发端。“先秦时期是黄昏意象描写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基本奠定了古典文学里黄昏意象的内蕴和表达方式。”就黄昏意象在诗歌中的发展来探源索流,《君子于役》是对黄昏的最早描绘,“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中“日之夕矣”的晚景表现思远怀人的情感主题。
      随之《古诗十九首》有:“凛凛岁云暮,蝼蛄夕悲鸣。”以夕阳西下,黑夜即将降临,感岁月之凋零,实乃敏感于四时物色之动的诗意性抒发;至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开始兴盛。有关黄昏的书写开始导向景物的方面。如谢灵运的“山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以傍晚黄昏所见之景为描写对象,将思绪情感凝含于笔下所构的夕阳画面,映照出诗人洒脱、释然的人生姿态。
      若将视野定格到诗歌辉煌的唐朝,因时代使然,有关黄昏意象多具有阶段性的特色。初唐诗表现黄昏多承接前代且以写景为主。“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黄昏之时,友人踏上茫茫行程,此情此景恰恰唤起了诗人惜别的情思。盛唐诗歌的黄昏则体现出丰富多蕴性:“盛唐诗歌中写及黄昏落日的有近两百首(仅为《全唐诗》中所存) , 寻言以观黄昏意象, 黄昏夕阳中, 万物皆归, 或体现出回归的宁静与恬适, 或悲叹青春易逝与功业未成……”譬如王维《渭川田家》渲染着夕阳斜照下自在的牧童晚归的黄昏图景:“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又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展现诗人因旧愁郁结未遣,又增新愁的羁旅之情。而中唐诗歌则已不再局限景物与离别的单义性,而是承载着世事变迁的时空慨叹。
      综合晚唐前的黄昏书写演变历程,诗人对黄昏关注的视野都不约而同地指向特定的黄昏书写传统——或致力于景物的构设,或寄情于情感的渲染,或抒发游子羁旅的情怀,或流于对未知命运的感叹……面对时代赋予文人的无形编码,他们都表现出独特的视角,因而也共同构建出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的基本格局。
      时至晚唐,对黄昏意象的大量书写达至巅峰,诗人竞相挥弄笔墨,将复杂情感倾泻笔端。末世的飘零,催生出大量的黄昏诗歌,一大批晚唐诗人活跃于诗坛,在数量上超过前代,在情感基调上,许多诗人完全坠入“黄昏感伤的悲情”中无法自拔。我们无从说晚唐诗歌的黄昏意象是空前绝后的,但至少这种现象的展现是空前的。
      (二)晚唐诗美特征的形成。
      历史的跫跫足音已渐渐远去,时代的颂歌也已在末世的衰败中剥落。当我们循着时代的隧道,将目光再次锁定于晚唐,黄昏的书写渐渐稠密、渐渐震耳,直至成为晚唐诗歌的一大绝响。也因此,这种绝响开始融合“情、思、理”的复杂性,昭示着晚唐诗美特征的形成。
      “任何一个历史文明时期的文化积淀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对于唐诗的发展,文化的积淀也并非整齐划一,而是充满着丰富的时代变数,或者说是因着时代环境的熏染而丰富多样。晚唐之际,强大的唐帝国在经历多场劫难后,已是繁华过眼,风流消尽;旧日的辉煌已化作“霸业鼎国人去尽,独来惆怅水运中”的愤懑和“万里伤心极目春,东南王气只逡巡”的感伤。乱世衰落的不可收拾,人生命运的无可把握,岁月凋零的挽歌式嗟叹,都浓缩到对黄昏的感叹中,由之形成了晚唐富含“衰飒”之气、涵括“情思理”的立体性的诗歌美质。
      以一首诗来涵括晚唐诗歌的整体美质,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最佳的收束。于晚唐诗歌,其“美”恰如秋日之雏菊,虽无牡丹之富丽堂皇,腊梅之凌寒独开,却别有一番秋花的风韵。它于百花凋零之秋,有一枝独秀之态。故而是默默无闻、典雅幽姿的,又是自立高标、不同凡响,晚唐诗美正是这种独特性的集中体现。
      二、晚唐诗歌中黄昏意象的情境建构
      当我们欣然于晚唐诗歌黄昏书写的别具一格时,也势必应当建立对其深层次的理解。基于此,我们将从宏观与微观两层面来解析黄昏意象在晚唐诗歌文本中的情境建构。
      (一)从微观视阈剖析黄昏意象在晚唐诗歌中的内容构建。
      在纵多描写黄昏意象的晚唐诗歌中,黄昏的内蕴不仅仅局限于狭隘的单义,而是融合着多重复义,包括黄昏美景的铺写、感时伤怀的哀思、离别的不舍、时空感怀的哲思等。因此,可概之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向晚意不适”——离别场景的喟叹。
      晚唐王朝的衰败景象给诗坛笼罩了一层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忧伤气氛。面对国破家亡、民生凋敝,末世的凋零铸就了诗人的感伤情怀。忧虑、失落、孤独、飘零,尤其是面对亲人、友人接踵而至的别离,更让诗人的“不适”变得格外浓烈;更愁煞人心的是,黄昏本是“日落而息”的归依时刻,反倒要面对离别。所以,在黄昏晚景的映衬下,离别的喟叹喷涌而出。

    相关热词搜索: 晚唐 意象 诗歌 黄昏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