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给文言文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湖南台生机无限记录片

    时间:2019-03-31 03:15:4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尽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喜爱文言文学习。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传统串讲模式;反复诵读;对话
      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目前,文言文教学是个老大难领域,投入多收效微为教者所共识。这正如钱梦龙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所言:“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因此,如何改变这一尴尬局面,激活文言文教学呢?另外,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先让学生读通,逐字逐句逐篇翻译,分析主题和写法,虽有可取性,但篇篇如是,单调重复,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久而久之,学生生厌,教师压抑,以至于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那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呢?如何寻找滋润文言文教学的那一夜春雨、一缕春风、一片春阳呢?
      1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以生为本
      传统的串讲模式,许多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不到张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要知道他们喜欢学什么,不喜欢学什么;要知道他们喜欢怎样学,不喜欢怎样学。调查发现,有79%的学生喜欢老师讲解和学生自学想结合,有11%的学生喜欢完全自学,这就说明,文言文教学应把时间和主动权让给学生,一味地讲,只能令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事实证明,许多简易的文言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探究、讨论、思考读懂课文,学生在这种自学中不光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理解了大致文意后,学生结合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解决一些举纲张目的问题。教师可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注意但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由学生探究解决。在质疑与解疑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这样的课堂就如一塘春水,会时时泛起闪光的水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增强了活力,养成了习惯。文言文教学也就因此而活起来了。当然,这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无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没有了教师精心的组织和精妙的点拨引导,文言文富有文化内涵的“沉香”就难以渗入学生的灵魂深处,学生精神素养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文言文教学必如一塘死水。
      2 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特别是文言文的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如《满井游记》,“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通过朗读,学生脑海会出现:满井初春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片生机的景象,柳条和麦苗也跃然心中。“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妆儿蹇者”,“凡瀑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这些语句诱发了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要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借景抒情”好篇章!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了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 注重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不能“重言轻文”
      传统的串讲模式偏重于对字词句的讲解,“重言轻文”。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文言文的学习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不断反复,逐步深入地理解过程。经典的文言文之所以能历经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除了语言的凝练美和音韵美,还在于它传承着一种崇高的思想情感,而这种思想情感又会反过来丰富语言内涵,使其更具生命力。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美在对仗工整的语言,更美在蕴涵于字里行间的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使整句话读起来慷慨激昂,朗朗上口。在教学《醉翁亭记》一文时,让学生想象、体会醉翁亭的美景和作者山中设宴的快乐,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与民同乐的心情。在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场景中,让学生体味作者快乐后的崇高的爱民情怀。学生对作者崇高情怀的赞美,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4 让学生与作者对话、与古人交流
      文言文中或是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闻名于世的典型人物形象,或是淋漓尽致地传达了作者自身复杂细腻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总而言之,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一个“人”,这个“人”今天我们看来是古人,可昨天他们是一个个眨巴着眼睛喘气儿的、有喜有乐、敢哀敢怒的活生生的“人”。
      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却感受不到这个“人”,或者对这些“人”的感觉总是平面的、干瘪的、飘忽游移、捉摸不定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让这个“人”的脚实实在在地踏在那个他的时代里。因为我们不理解他们生活的历史,不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所以我们不懂为什么会发生“捕蛇者”的悲剧,不懂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不能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让这个“人”立起来,让“他”鲜活地站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心跳,感受到他的气息,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方法便是通过对作品背景、相关历史知识和作家经历的介绍,把这个人物还原到他本来的生活中去,让他在他原本的生活中鲜活起来,让他充满自己的个性。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深刻地理解这个“人”。
      课堂上,学生不仅感受到这些具有独特个性、具有不同风格的“人”的风采,而且还可以与这些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这些文化巨人的心灵交流。学习《岳阳楼记》时,学生将本文与范仲淹的词“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联系起来,畅谈自己对范仲淹的理解和认识。学习《捕蛇者说》时,假设自己就是柳宗元,听到蒋氏的悲惨遭遇,你会产生哪些心理活动?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课堂应该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而我们却往往在支离破碎的字词与段落间虚耗着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
      5 汲取古老智慧,更要推陈出新
      文言文教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责,我们除了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之外,更要学习用现代眼光审视文言文,体会其中的民族精神,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看待历史、看待古人,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比较容易关注与自己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情,也容易对与自己的生活有关联的事情感兴趣甚至产生共鸣。如果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能达到“用古人的话诉说学生自己”的这种共鸣效果,让古人和今人的心相通,历史与现实相通,化他人为自己,进行角色转换,文言文便不再与我们隔膜。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妨采用“以今度古”和“古为今用”的方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文言文教学也就活起来了。
      当我教学《岳阳楼记》时,抓住范仲淹的境遇与我们的失意相通这一点,我采用了“以今度古”的方法,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生活中失意时的心情和想法,调动其情绪,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去领悟古人的生活哲学,而后让他们用古人的话来阐明自己该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失意。一下子就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教学就自然活起来了。
      另外,文言文中有很多经典的名句和成语:名句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成语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等。我们都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创设语境,让学生“用古人的话诉说自己”,“古为今用”。古诗文凝练、典雅的风格一旦融于自己的语言,语言风格就会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这样,这些经典的语言活起来了,文言文教学也活起来了。
      文言文——古老的文字、古老的文化,可古老并不是意味着衰朽。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有很多,只要我们以各种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文言文教学的沉闷局面,一定会被打破!所以,让我们洒下春雨、吹起春风、撒下春阳,让文言文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吧!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初中生心理学
      3 语文教育学
      4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相关热词搜索: 文言文 生机 注入 活力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