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什么是测量模型_网络成瘾症的模型测量工具与心理治疗

    时间:2020-03-02 09:58:1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网络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特别是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使得网络心理障碍现象日益突出。这一现象在接收能力强而鉴别能力较差的青少年群体中尤为突出。美国纽约市精神病医生依凡?金伯格(Goldberg)于1994年声称发现了一种新的心理障碍疾病,并把它命名为“网络成瘾症”(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网络成瘾现象自从提出以来,引起了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针对此,我国也启动了专门的“虹”计划。为了更好地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本文将从网络成瘾的概念与界定、、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网络成瘾的理论模型以及网络成瘾的心理治疗四个方面对已有的相关理论研究加以分析介绍。
      一、网络成瘾的概念与界定
      (一)网络成瘾的概念 
      目前心理学界对网络成瘾的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Goldberg[1]认为网络成瘾主要是作为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是对其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的不适应的应对方式;
    美国彼兹堡大学的Young[2]在研究中证实了网络成瘾现象的存在并将其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上网行为冲动失控(Impulse Control Disorder),是一种类似于赌博的强迫行为。

      我国台湾的心理学者周倩[3]将国际卫生组织对于成瘾的定义加以修改,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
    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我国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雷雳[4]等人从发展心理病理学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出发认为网络成瘾可以定义为:用户上网达到一定的时间量后反复使用互联网,其认知功能、情绪情感功能以及行为活动,甚至生理活动,偏离现实生活,受到严重伤害,但仍然不能减少或停止使用互联网。

      美国心理学者Armstrony[5]对网络成瘾的概念作了较为全面的描述,认为网络成瘾者有大量行为和冲动控制上的问题,并将其分为如下几类:①网络性成瘾(cyber-sexual addiction),指沉迷于成人话题的聊天室和网络色情文学;
    ②网络关系成瘾(cyber-relational addiction),指沉溺于通过网上聊天室或色情网站结识朋友;
    ③网络强迫行为(Internet compulsions),指以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着迷于在线赌博、网上贸易或拍卖、购物等;
    ④信息超载(information overload),指强迫性地浏览网页以查找和收集信息;
    ⑤电脑成瘾(computer addiction),指强迫性地沉溺于电脑游戏或编程。

      (二)网络成瘾的界定 

      对这一新型心理疾病尚无统一的界定,争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成瘾是否存在。目前尚无法确定网络成瘾是一种新的瘾症还是其他心理疾病的一种表征(或者患有某种心理疾病的人更容易网络成瘾),但大部分研究者承认其存在,并且美国心理学术会(APA)已于1997 年正式承认“网络成瘾”研究的学术价值。

      二是对网络成瘾现象的命名存在争议:主要在于是否用“成瘾”来描述网络的病态使用。有的学者(Davis、Brenner等)主张使用“病态”或“依赖性”来命名,他们认为,只有对某种物质(如:药物、毒品)有生理上的依赖时才能称为“成瘾”;
    也有一些学者(Young、Keepers等)认为,没有物质的生理依赖也可以使用“成瘾”这个术语。

      三是网络成瘾如何界定:(1)网络成瘾是否只限于网络过度使用: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网络的过度使用角度对网络成瘾进行界定,针对网络使用不当或其它形式网络成瘾的界定并不多见,仅仅考虑网络使用的过度性就对网络成瘾的有无进行判断可能会出现偏差;
    (2)网络成瘾是否只限于消极影响:对网络成瘾的界定依赖于网络使用可能带给用户的心理行为发展的积极影响,而不仅仅是负面影响。事实上很多人更多的是受益于网络的使用,如何更好地受益于网络使用对网络成瘾的界定可能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

      国外对网络成瘾的判断提出了具体的诊断标准,但实际中对调查对象进行诊断时,主要是靠各种量表。目前国内外尚无一个公认的测量网络成瘾的量表,但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尝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四种:

      (一)美国彼兹堡大学Young[2]作为最早研究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家,认为在《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DSM—IV;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5)上列出的所有诊断标准中,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最接近网络成瘾的病理特征。据此,Young对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加以修订,形成《网络成瘾测验》。该问卷有8个题项,如果被试对其中的5个题项给予肯定回答,就被诊断为网络成瘾。

      (二)加拿大学者Davis[3]编制出了《Davis在线认知量表》(Davis Online Cognition Scale,简称DOCS)。该量表包含5个因素:安全感,社会化,冲动性,压力应对,孤独-现实,共36个题项,是一种七级自陈量表。如果被试测出的总分超过100或任一维度上的得分达到或者超过24,则认为网络成瘾。

      (三)台湾学者Chou[4]翻译了Brenner编制的《互联网相关成瘾行为量表》(Internet-Related addictive Behavior Inventory, IRABI),IRABI以DSM-IV标准为基础编制,其内容包括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消极影响,如失去工作、婚姻破裂、经济债务、学业荒废等。

      (四)台湾学者陈淑惠[3]以大学生为样本,编制出了《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该量表包含如下5个因素:强迫性上网行为,戒断行为与退瘾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及健康问题,共26个题项,是一种四级自评量表。总分代表个人网络成瘾的程度,分数越高就表示网络成瘾倾向越高。

      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理论测量互联网使用对用户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已经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仔细分析已有研究中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存在很多的共同点,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1、它们都是从已往的“物质成瘾”或“行为成瘾”的角度去界定网络成瘾;
    2、量表的项目主要来源于DSM-IV中的强迫性成瘾的标准,都是围绕着网络用户的内在心理体验、外在行为问题展开;
    3、测量主要是通过某些症状的有无来进行判断,即进行归因式的研究。事实上网络成瘾也有可能是其它身心健康问题的衍生物,重叠性成瘾(overlapping addiction)可能会导致网络成瘾。单纯归因式的网络成瘾的界定带有一定行为主义倾向,可能会忽略一些影响网络成瘾发生的重要因素。

      三、网络成瘾的理论模型

      对网络成瘾的解释,最具代表性的是Young的ACE模型、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和Grohol的阶段模型以及生理-心理-社会整合模型。

      (一)Young的ACE模型 

      Young[6]1999年提出以可用性(accessibility)、控制性(control)和兴奋性(excitement)等三个因素来说明强迫性互联网使用的形成过程,并将它们看作促进网络成瘾过程的三种潜在变量,即所谓的ACE模型。其中,可用性指网络信息的可利用性、网上交互范围的大小和色情图片的吸引力;
    控制性指个人对电子交互方式中可感知的隐私性信息的可控制程度;
    兴奋性为网络信息对个体内部情感的激活程度。该模型的建立对于理解网络成瘾行为的形成,并指导相应治疗计划的制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 

      Davis [7]2001年提出认知–行为模型。如图1 所示,该模型中靠近病因链近端的因素,是PIU发生的充分条件,靠近远端的因素则是必要条件。模型的中心因素是适应不良认知(maladaptive-cognition),它位于PIU病因链近端,是PIU发生的充分条件。Davis认为PIU的认知症状先于情感或行为症状出现,并且导致了后两者。有PIU症状的个体在某些特定方面有主要的认知障碍,从而加剧个体网络成瘾的症状。该模型认为病态行为(PIU)受到不良倾向(个体的易患素质)和生活事件(压力源)的影响,它们位于PIU病因链远端,是PIU形成的必要条件。个体易患素质指当个体具有抑郁、社会焦虑和物质依赖等素质,则更容易发展出病态网络使用的行为。压力源(紧张性刺激)指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

      (三)Grohol的阶段模型

      Grohol [8] 1999年提出阶段模型,认为所谓网络成瘾只是一种阶段性的行为。如图2所示,该模型认为网络用户大致要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网络新手被互联网迷住,或者有经验的网络用户被新的应用软件迷住;
    第二阶段:用户开始避开导致自己上瘾的网络活动;
    第三阶段:用户的网络活动和其他活动达成了平衡。Grohol认为所有的人最后都会到达第3个阶段,但不同的个体需要花不同的时间。那些被认为是网络成瘾的用户,只是在第一阶段被困住,需要帮助才能跨越。

      (四)生理-心理-社会整合模型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4,9]认为在众多实验和理论成果基础上提出的生理-心理-社会整合模式可以更好地解释网络成瘾:
    1、生理因素:有研究表明,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多巴胺水平升高,这种化学物质令个体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2、心理因素:获得心理体验上的兴奋感与避免停用时的痛苦,可能对网络成瘾的用户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成瘾发生的心理因素可能是健康的网络使用转变为病理性并加重的强化物;
    3、社会因素:社会性分离(social disengagement)可能是网络使用带给用户的消极影响的原因之一。人际关系的冷漠可能也是导致网络成瘾出现的一个原因。网络成瘾可能是现实社会问题的一种暴露方式,把问题完全归于网络使用者是不全面的。

      四、网络成瘾的心理治疗

      目前对网络成瘾的临床研究不多, 相应的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也不多, 学者们针对网络成瘾自身特点并借鉴其他成瘾行为的治疗方法, 认为网络成瘾治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0]: (1)时间管理技术(time management techniques);
    (2)警示卡( reminder cards);
    (3)个人目录(personal inventory);
    (4)支持群体(support groups);
    (5) 家庭疗法(family therapy);
    (6) 行为契约法(behavioral treaty)。Young[6]在对35名治疗师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互联网成瘾的五种亚类型提出不同的治疗策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性罪犯心理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社交技巧训练、药物干预等。

      在治疗技术方面, 美国哈佛医疗学院心理学医师Orzack[11]提出一种类似于减肥的恢复疗法。按照这一疗法,首先必须让成瘾者明白使用计算机就像正常的饮食一样,是为了生存;
    其次,必须引导成瘾者认识到破坏性行为将会引发的不良后果;
    最后,治疗者需要提出一种帮助成瘾者克服对远离网络的焦虑具有替代性作用的行为方式。

      总之,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上的对网络的依赖,需要从心理层面进行研究。应从网络本身的特点及被试者自身的心理特征以及社会因素出发,对网络成瘾这一概念进行科学、准确的界定;
    基于这一界定,根据心理测量学的原则,编制出严格科学的测量工具;
    还应当综合运用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实验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网络成瘾的特点及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心理治疗 测量 模型 工具 网络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