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震撼灵魂的战歌|灵魂刀神战歌

    时间:2019-05-12 03:19:5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电影《钢琴家》是一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犹太人饱受德国纳粹摧残迫害的电影。影片中多次运用了波兰最伟大的民族音乐家、爱国音乐家肖邦的钢琴音乐,其中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出现更加凸显电影主题。本文主要针对这首《g小调第一叙事曲》,结合电影本身在主题、内容、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论述。
      [关键词]《钢琴家》;肖邦;爱国主义;叙事曲;战歌
      2003年奥斯卡获奖电影《钢琴家》(THE PIANIST)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犹太人饱受德国纳粹摧残迫害的故事,这是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回忆录《城墟》(Death of a City)改编的电影。这部电影的片头、片中、片尾都出现了肖邦的钢琴音乐,肖邦作为波兰最伟大的爱国主义作曲家、钢琴家,他的音乐多次出现在这部电影里的意义是非常深刻的。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39年波兰华沙。波兰犹太钢琴家瓦列在电台做现场演奏录音时,华沙遭到德国纳粹的轰炸,从此瓦列在纳粹的恐怖统治下开始了他的逃亡生活。在华沙犹太区他和家人饱受了饥饿和各种羞辱,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放弃了一切所热爱的东西,包括那台贝茨坦斯钢琴。1942年,德国纳粹把波兰的犹太人转移到集中营准备进行大屠杀,在一个熟识的犹太警察帮助下瓦列获救了,但同时也失去了他所有的家人。瓦列为了躲避纳粹的搜查,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藏身,最后躲进了城市的废墟中,但却被一名德国军官发现。当瓦列为德国军官演奏了一首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之后,德国军官被他的音乐才华所征服,冒死保护瓦列直到战争结束。二战胜利,瓦列重获新生,又回到了自己心爱的钢琴前,为多灾多难的波兰人民奏响了美妙激昂的肖邦钢琴音乐。
      肖邦是波兰最伟大的爱国主义作曲家、钢琴家,他短短的一生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他的创作与波兰的生活和波兰的民间艺术紧密相连,他的作品无不体现出他的民族精神。在肖邦众多优秀的钢琴作品中一共有四首叙事曲,他的钢琴叙事曲是在文学上的叙事诗和声乐上的叙事曲基础上发展而来,体现出了波兰民间音乐的即兴、变奏特征,而且也把波兰民间音乐的元素引入到乐曲主题中。其中电影中出现的叙事曲是作品23《g小调第一叙事曲》。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创作年份在1831~1835年,他创作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发生的历史事件非常相似,似乎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出现是为了更好表现这部电影的主题。肖邦所处的波兰时代也是多灾多难的,1830年11月的华沙起义和1831年9月华沙的沦陷,使身在国外的肖邦悲痛无比。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肖邦受密友——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的叙事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影响,创作出了这部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悲壮史诗、震撼灵魂的战歌。《康拉德·华伦洛德》也是一部充满悲剧情怀的叙事长诗,描写的是13世纪末立陶宛与条顿十字军团战争期间,一位名叫华伦洛德的立陶宛爱国者为了祖国复仇,最终被十字军团处死的英雄故事。这与肖邦所处的波兰时代又有相似之处,正是《康拉德·华伦洛德》中体现出的民族解放斗争精神激发了肖邦创作《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灵感。
      这首叙事曲在电影中总共出现了两次。1944年8月波兰华沙起义之后,德国纳粹摧毁了瓦列躲藏的公寓,瓦列不得不躲进德国纳粹废弃的医院里。在医院里,瓦列无助地蜷缩在一张椅子上,手指不由自主地无声弹着琴,此时第一次响起了这首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其中20多秒的片段。
      影片中,在瓦列最后藏身的废墟里,德国军官发现了正在设法撬开一个罐头的他。当他表明自己是一名钢琴家后,德国军官把他带到一间有钢琴的房子里,要求他弹一段。瓦列跛着受伤的脚,走到钢琴前打开琴盖,把琴凳拖到钢琴前,颤颤巍巍地坐上去,此时第二次响起了这首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片中演绎的是全曲4分多钟的片段。音乐的力量是神奇的,瓦列如此虚弱的身体,甚至刚刚连罐头都无力撬开,但是面对自己心爱的钢琴,他全情激昂地投入到演奏中。
      《g小调第一叙事曲》运用的是奏鸣曲式结构。作品第1小节至第7小节为引子部分;第8小节至第93小节为呈示部,其中第8小节至第67小节为呈示部主部主题,调性为g小调,第69小节至第93小节为呈示部副部主题,调性为降E大调;第94小节至第165小节为展开部,调性先在a小调上出现,随后出现了各种转调;第166小节至第207小节为再现部,其中第94小节至第165小节为再现部的副部主题,调性为降E大调,第166小节至第193小节为再现部的主部主题,调性为g小调;第208小节至第264小节为全曲的尾声,调性为g小调。
      简短的引子一开始就预示了悲剧的开始,深沉得犹如大提琴的齐奏是一种低声诉说,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情感的基调,小调的调性也形成一种暗淡忧郁的色彩。在电影《钢琴家》中第二次出现这首乐曲时,瓦列思考了良久,双手紧握在了一起,然后紧张地奏出这段引子。他的内心在痛苦煎熬,情绪非常复杂,透露出相当不安定的紧张感。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疑惑,也许他想的是祖国经历了这么多磨难,胜利的时刻什么时候才能盼到,也许想的是德国军官听他弹完这一首曲子之后,就会把他就地枪决。引子部分的第3小节在高音区出现了肖邦常用的浪漫主义情怀的叹息、疑问音调,第7小节出现的不协和降E音“可以说是整个音诗的感情的基调,它是一种提出疑问的思想,像一种突然的痛苦,射穿了灵魂和身体”①。叙事曲和电影天衣无缝地联系了在一起。影片中瓦列在弹奏时,一束光从他的左肩上洒下来,显得那么神圣,那束光似乎又代表着光明的未来。
      接着引子在不知不觉中过渡到主部主题,和声上第8小节是引子的终止式(V7-I),但是速度(Moderato)和节拍(6/4)已经是主部主题的开始了。
      主部主题开始的第8小节到第21小节前半小节是比较平缓稳定的,但是重音总是在第四小拍的后半拍,形成切分节奏。主部是延续引子部分的终止式开始的(I6-II7-V7-I),终止式般的每一组乐句从紧到松,从强到弱,并再次出现了肖邦作品中常出现的叹息音调——由高音到低音的进行,这样的音调在全曲很多主题里都有出现,形成一声声叹息。从第21小节的后半小节开始,音区不断扩张,音乐情绪开始变得不稳定起来,力量和热情在不断积累,随着一段华彩的出现,似乎在期待美好的未来,第34小节的重音把音乐带回到现实中,到头来还是一声叹息,紧接着进入到新的音乐形象——呈示部的连接部。连接部在和声上是主部主题的补充,同样也是g小调,这样的安排使全曲一环扣一环,音乐进行得如行云流水。
      影片第一次出现《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片段也是呈示部的连接部这个乐段。瓦列蜷缩在椅子里,幻想着胜利的时刻,手指在空气中不停地弹着,华彩过后旋律转为一声叹息,音乐进入连接部后,镜头出现的是满是落叶的萧条街景,一阵秋风吹过,一切都成为云烟。
      连接部的节奏是切分节奏,切分节奏也造成了一定紧张感。与主部主题类似,前面的乐句是比较稳定的,逐渐在四个小节后四个音符后面连线延长的四分音符变成了休止符,高音八度加了重音记号,音乐开始变得不稳定,情绪也变得激动、焦躁不安起来。
      由于电影剧情需要,片中第二次出现瓦列演奏这首乐曲的时候并没有完整表现出整个连接部,而是从连接部稳定的前两小节直接接入agitato部分的后两小节,piu mosso部分气氛更加高涨,这是呈示部的高潮,是一种激动的哭泣,一种深切的控诉。
      镜头一转,音乐直接从呈示部来到乐曲的尾声。这是一个全新的部分,全曲进入最后一个热情的高潮,节拍由6/4变成了2/2,速度进入了Presto的急板,音型变成了强劲有力的节奏型,激流旋风般表现出强大的威力。
      第230小节随着力度的增强,音域的不断扩充,逐渐推向高峰。从第242小节开始,右手的半音阶进行配合左手的减七和弦形成一种对敌人的怒吼,悲愤的力量在这里逐渐积蓄起来,越来越浓烈,此处的减七和弦是呈示部和再现部主题的衍生,全曲前后呼应,又一次体现出肖邦的巧妙安排。随着旋风般的音阶在g音上戛然而止,缓慢得如同葬礼进行曲般的音调出现,接着是由主题动机演变而来的宣叙调,好似波兰人民在呐喊,在向敌人宣战。然后出现的上行音阶形成更加强烈的浪潮,再次经过葬礼进行曲般的附点节奏和更加撕心裂肺的痛苦呼喊,全曲到达悲愤的顶点。fff的八度半音阶从一开始的反向到后来的齐奏形成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表明了波兰人民与敌人誓死抵抗的决心。尾声中,瓦列的演奏情绪上已经完全摆脱最初的犹豫和不安,此时表现出的是一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一旁聆听的德国军官似乎在听着犹太人民对德国纳粹的血泪控诉,而他默默地在为自己所犯下的滔天大罪忏悔。
      舒曼在给友人的信件中曾经这样评价肖邦的这首叙事曲,“这首曲子似乎与他的天赋最为接近(虽然算不上最精致)。我告诉他,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我最喜欢这一首。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沉默后他回信说:‘我非常高兴你这么评价我这首曲子。我自己也同样最喜欢它,最珍视它。’”②后来舒曼又再次称肖邦第一叙事曲是“他的最热情和最有独创性的作品之一”③。这首叙事曲的震撼之处不只是电影中出现的这首叙事曲引子、呈示部主部主题以及尾声部分,没有出现的呈示部副部主题、展开部、再现部也同样精彩,这些部分也都表现出肖邦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卓越的创造性。上文提到这首叙事曲运用的是奏鸣曲式结构,但是肖邦又打破了传统的奏鸣曲式框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其中肖邦在再现部采用了新的倒置手法,一改传统的主部主题在前副部主题在后的结构,根据音乐自身发展情况,先出现的是副部主题,然后才是主部主题,使整部作品更加充满戏剧性,更有利于把音乐情绪推向最后悲壮的高潮。
      在《钢琴家》这部电影里,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两次出现都非常流畅,仿佛肖邦当年的创作是为这部电影量身定做的,电影和音乐融为了一体,两者在内容表达、主题思想上都配合得无懈可击,无不让观电影听音乐的每个人心灵深处为之动容。《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首震撼灵魂的战歌更贴切地表现出瓦列这样的波兰犹太人民在经历战乱、俘虏、逃离种种磨难之后大无畏的悲壮命运,以激励人民与外敌誓死抵抗的斗志,此时音乐的力量比语言来得更加猛烈。这一切正如肖邦曾说过,我愿意高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感情所激发的声音,使我们的作品——至少我的作品的一部分——能够成为战歌!
      注释:
      ①③ 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第74页。
      ② 扬·爱凯尔编订:《肖邦钢琴作品全集I叙事曲》(波兰国家版)引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 唐馨(1979—),女,重庆人,音乐学硕士,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技法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战歌 震撼 灵魂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