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诗词教学七步曲 中华好诗词大学季

    时间:2019-05-11 03:28:5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品。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理念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了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那么,如何进行诗词的教学,实现三维目标呢?笔者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可以分为七步曲。
      一、找准切入点
      切入点,即如何导入课文的问题。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很好的导入语。而是简单的“请同学们翻到第几页第几课”。平淡而无激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差。因此,在教学诗词时,首先要找准切入点,如何切入最恰当,最能抓住学生的心?教师先要对教学内容作具体的分析,然后再进行精心设计。
      二、营造气氛
      教学前,教师应把握诗词的主体基调,然后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如通过放录音、展示画面等来逐步营造气氛。比如在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可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所经历过的离愁别绪的场面,再播放歌曲《祝你一路顺风》,让离别的愁绪充满于胸,从听觉中感受到一种悲伤、哀婉气氛,把握住诗歌主题的总基调。同时投影出诗的分解画面。通过音乐的表现力和画面的形象感染力,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气氛中,为课文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作者介绍
      阅读一首诗词,了解其作者,是很必要的,要通过教师的介绍,让学生知道作者的生平,主要作品,创作风格、文化地位等。从而为学习该诗词提供有益的帮助。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要做好如下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试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四、诗词的朗读
      读是诗词教学的核心,离开了朗读,一切教学方法都显得徒然。要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反复朗读。读准韵律、停顿、节奏、声调的抑扬和感情色彩。如阅读杜牧的《泊秦淮》时: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语气要柔和略含淡淡哀愁,“月”稍停顿,给人一种又冷又静的感觉。“笼”读成词重音,稍拖长,读出朦胧之感。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整句用平稳的语调来读,前面快后面慢。“近”稍停顿。第三句“商女不知亡国恨”,特别强调“亡国恨”,声音拖长并重读,读出国家衰亡、满腔愤恨的感情。第四句“隔江犹唱后庭花”,“隔江犹唱”用升调,语气饱满,“后庭花”用降调。为避免阅读的枯燥无味,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提名读、分组读等方式进行。
      五、写作背景
      许多诗词的思想内容,往往和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如果把写作背景向学生作简单的介绍,在分析诗词内容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要这样介绍背景: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到此算是结束。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六、在鉴赏中体会主题
      主题思想是诗词的关键所在,只有体会了主题,才算是读懂了诗词,诗词的主题思想要通过对内容的鉴赏来提炼。往往集中在一两句诗词上,通过对关键诗词句的赏析,结合整篇内容,提炼出诗词的主题思想。如龚自珍《己亥杂诗》的教学:“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的后两句,诗人将笔锋一转,即景抒情,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表现了一种不甘自弃、继续奋斗的精神,表明要在退出官场后仍然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这也正是诗的主题思想,
      七、思想的升华
      很多教师在对诗词进行教学时,通常只注重了对诗词自身内容的分析,在主题思想结束后便宣告结束,缺乏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不能更好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文章的教学,而要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由文章而文学、而文化。如在教学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不但要提炼出作者忧国忧民的主题思想。还要让学生明白:“忧国忧民”的文章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学之一,在灿烂的文学天空中,表现这一主题的文学作品浩如繁星。而且,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的民族脊梁,是他们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因此,“忧国忧民”已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而传承。再结合具体的例子,将该诗的主题提升到文学和文化的高度。
       总之,诗歌教学是有章可循的,只要做到了以上七步,也就基本实现了新课标关于三维目标的要求。

    相关热词搜索: 诗词 七步 教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