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质疑课题的好处 [莫让课题质疑成“鸡肋”治]

    时间:2019-05-11 03:19:4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师:对于题目《争吵》,你们有什么想问的?   生:是谁争吵?   生:为什么事争吵?   生:争吵以后,他们和好了吗?   ……   师:这些问题,都在课文里面,打开书,好好读一读。
      这一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对于课题的质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反正大家都如此,便也依葫芦画瓢,有样学样。观察了许多课堂,课前总免不了这般套路,久之,便也习惯了。不单教师习惯了,学生们也习惯了,准备了三段式:为什么?怎么样?结果如何?问来问去,都是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教师无味,学生也无味,明知是虚晃一枪,但又觉得非如此,无以导入新课教学。渐渐地,课题质疑成了某种“仪式”,像鸡肋一样,弃之可惜,但又食之无味。
      笔者以为,如此课题质疑不单无味,还是有害的。
      课前质疑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以产生参与课堂的意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们对课题的提问基本上不用思考就产生了,这些问题并不能使他们情绪高涨、两眼发光、迫切地想探寻自己的好奇。个中原因很明显,大部分学生都有预习习惯,新课之前,他们提前知道了内容。大家都知道,影响学生学习的是他们已经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所以我们经常强调,教师要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发现学生眼睛捕捉不到的地方,引领学生探幽析微,寻找与语言相遇的乐趣。我们常说,孩子一看就会的,我们不教。而对课题的质疑,真的就是孩子一看就会问的,而且问的还是自己早就知道的内容,这岂能让孩子有饱涨的情绪去发现文本的未知?如此质疑,当真无味。
      有人说,这事实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与质疑意识,养成问题从题目开始的阅读习惯。这话不假,然而我们还要看到它身后的投影。我们但看学生们不假思索提出来的这些问题,无非只是重复着他们之前的提问思维方式,像万金油一样,每节课都能用。明眼的教师,自然很快就发现这里面的弊端。这种思维容易成为套路,同个声音就是没有声音,同一种思考就是没有思考。我们希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却因为屡屡让学生提相同模式的问题,反而阻滞了他们思维的进取,久而久之,学生们都快成为有口无心的“小和尚”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既然是质疑,应该指向自己思维的未知领域。但学生们的提问基本上都是自己已知的,有时问得连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记得有一次笔者上《惊弓之鸟》,课前导入时问学生:“更羸之所以出名,不单是因为有百步穿杨的绝技,更是因为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你们知道是什么事吗?”学生答:“不知道。”笔者知道学生们的心思:说不知道,老师接下去就可以引导他们去发现,很符合教学流程。于是笔者又说:“课前大家不是预习了吗?说实话,知道吗?”学生们齐答:“知道。”便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很显然,学生们小小年纪已经懂得怎么揣摩老师的心思,说着一些心口不一的话。前人的教育里很强调“修辞以立诚”。我们教语文的,除了引领学生学文字,更要为他们塑造求真的文格。我们可不能让学生们的假话在课题质疑上蔓延吧。所以,从这点上来说,如此课题质疑当真有害了。
      那么,是不是说课题质疑这个环节一无是处了呢?当然不是,课题为文眼,包含文本诸多信息,质疑课题,可以很快梳理出文本的大致内容;可以教予孩子见题发问的阅读方法;假若我们换一种思维去质疑课题,除了能收获这些好处,还能让这一环节变得有浓浓的语文味。
      还是以《争吵》这一课为例。
      教师板书课题——争吵。
      师:题目既然叫“争吵”,那么,你们觉得课文就必须要写到哪些内容?
      生:谁争吵?
      生:争吵什么事?
      生:为什么争吵?
      生:最后是不是和好了?
      师:取名“争吵”,课文还写了一段很重要的文字,同学们没有提出来。赶紧打开书,看看你们漏了哪件必须要写的事?
      生:吵完后,心里有什么感受?
      (教师依次将上述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师:这可是争吵不能不写的,又是你们最容易忘的重要内容呀。黑板上的这些问题有点乱,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把这几件事排一排顺序?
      通过讨论,大家把“谁争吵?争吵什么事?为什么争吵?”合并为一个问题,并理出了顺序。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们按照次序,分部分复述课文内容。
      显然,上述案例主要是以语文的视角来进行课题质疑。既然文章的课题是作者、编者根据文章内容精心构思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逆流而上,根据题目去揣摩文章内容,这实际上是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案例中,学生刚开始说不出要写“人物心理感受”的内容。这是个很好的契机,这至少说明了心理活动的描写恰恰是学生们作文时的一个盲点,教师通过引导“这是争吵最重要的,又是你们最容易遗忘的内容”,就为后面的课后小练笔“读了课文,我也想写写和同学发生过的一件事情”提供了重要的写作指导。接着教师让学生们对问题进行排序,这种信息的重组,也是指向表达的,在学生们心中描画了文章结构安排的路线图。该案例,除了在语文味上有价值外,很重要的是,学生们的发问不再是无心之问、为问而问,他们的每个问题都要经过思考,并渴望得到验证,从而使他们能怀着饱满的情绪和满心的期待进入课堂。如此课题质疑,自然就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得更加扎实、更加真实。
      (浙江省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325200)
      

    相关热词搜索: 鸡肋 课题 质疑 莫让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