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erp系统体验 [体验“体验”]

    时间:2019-04-21 03:13:3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说起“体验”,好像就活跃在人们身边,常听人说,“今天,我体验了一回……”“我这次有了深刻体验。”现在我们来对“体验”做一次深度体验。   一、体验的支撑
      “体验”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应从下面五方面为其支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1.建立平等对话。要体验就必须对话,教师不能仅做体验指令的发出者,更应做学生体验的倾听者,为其打造一个融洽的体验空间。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平等对话,积极为其服务,发挥其自主性,对他们的不同见解能够宽容与引导。这样,学生的心灵才能得以自由舒展,体验才能真正有意义。
      2.创设体验场景。为了更好地展开体验,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借助一定手段,创设体验的场景来促使学生进行有效体验。
      3.鼓励自主体验。体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亲历性,教师要走出传统的先导式教学方式,不做过多地说教和限制,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形成具有个性的体验心得。当然,这个自主并不专指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学习小组,其特征就是自主性,即主动探究、体会。
      4.重视表达交流。真正的体验应该是融“知、情、意、行”为一体的开放系统。学生个人的体验需要与教师以及伙伴进行交流和碰撞,认识才会有所提升。所以,学生在亲身体验之后,教师要提供平台,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进一步理清思路,促进内化。
      5.保证形式多样。要使学生很好地展开体验活动,就必须保证其学习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不受人为限制,帮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感悟文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转化为素养。
      二、让学生拥有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
      有些教师虽然也不停地在让学生体验,但每每效果不佳。这是什么原因呢?多与学生体验不充分有关。学生的体验还未深入,教师就叫停;展开讨论了,结果造成大多数学生成为听众,思维跟着个别好学生(或老师)走,而非真正自己体验出来的。为了体验不打折,有必要让学生拥有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
      1.体验文本。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重要的载体,是学生体验的基石,所以,走进文本、体验文本,应是体验的首要环节。而阅读过程应由单线阅读逐步变为双向(甚至多向)阅读。单线阅读多是随文字顺流而下,适合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节。在单线阅读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对话,即结合生活实际再度体验文本所描绘的情景。比如教学《九色鹿》一课,在单线阅读了解整个故事后,确立多个重点段进行双向阅读:(1)九色鹿勇救调达,调达是怎样千恩万谢的?读到这里,你对调达是怎么看的?(2)调达看了皇榜又是怎么做的?读到这里,你对调达又是怎么看的?(3)调达引着皇帝的军队来时,调达是怎样表现的?你又看到怎样的调达?通过阅读,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2.体验情感。老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体验课文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情感比体验内容更有价值,因为它是直接的心与情的交流。教学《九色鹿》一课,当九色鹿勇救调达,让学生想一想:假如你是调达,这时怎么想?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会对调达和九色鹿怎样说?这就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体验不同的角色。接着,抓住关键句“就进宫告密”,看此时调达内心怎样?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看到调达告密时,你想到了前面哪些句子?对于调达的“变”你又是怎么看?这里,学生也经历一次心灵的考验。最后,引导学生走进九色鹿的心里,去痛斥调达的忘恩负义。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看到、听到的同类事来谈感受,这就易于学生体验、表达情感。可以说,情感体验伴随整个阅读教学始终。
      3.体验多元。这里的“多元”,既指运用多种手段进行体验,也指在体验中进行多元解读,还指师生通过交流,进行多元碰撞,形成多元思维、多元结果。教学《九色鹿》一课,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读课文,进行角色换位就是多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忘恩负义的小人表现,来体会调达的丑恶行经也是多元;各位学生分别表达对九色鹿、调达、皇帝、皇后的看法还是多元……只有拥有了许多个“多元”,学生的体验才能充盈;只有课堂拥有许多这样的“多元”,教学才能丰富多彩。当然,我们不仅仅是求多元出现,更要引多元深入。
      4.体验回归。体验不是任其发散,最后还必须回归文本,这才是真正属于语文的体验。教学《九色鹿》一课,当学生看到调达的忘恩负义之举气愤不已纷纷批判时,教师引学生再次回读:“现在,让你再读调达当时的千恩万谢,你的内心有什么变化?想比一比两次读时的不同心态吗?这样,学生的体验是立体的,只有把体验回归文本,才能算让体验走完一个来回。
      三、在一唱三叹中加深体验
      体验需要一次次地强化,才会在学生心里扎下根。教学时,对课文中一些关键语句可进行反复诵读,让学生在一唱三叹中加深体验。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的“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一句时,通过引读来促进学生加深体味,强化情感:
      师:让我们来想象母亲带着我们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情景,(引读)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里,母亲——
      生:(接读)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师:(引读)在那大雪纷飞的冬日里,母亲还是——
      生:(接读)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师:(引读)在那道路泥泞的雨天里,母亲仍是——
      生:(接读)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师:(引读)就这样,无论春夏秋冬,母亲总是——
      生:(接读)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通过一次次的引读与接读,学生仿佛看到了母亲肩挑重担,翻山越岭的一幅幅画面,感受着母亲养育儿女的辛苦和深沉博大的母爱,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这就是一唱三叹的力量,它能让激情萦绕在师生间,以文本语言激活心灵,用心灵映照文本语言。
      四、在想象体验中突出人物个性
      体验离不开联想、想象,但有讲究,不能让学生想得太肤浅,影响学生对文本中人物的深度感悟。而且,在引导学生想象时,必须注重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比如《司马迁发愤写》一课,有一幅司马迁正在油灯下专注地写《史记》的插图。有两位教师都引导学生看插图,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教者甲]
      师:司马迁是怎样写《史记》的呢?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出示小黑板: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疼痛难忍时,他;酷暑难耐时,他;寒冷难挡时,他。)
      生:疼痛难忍时,他咬着牙坚持着;酷暑难耐时,他不顾炎热坚持着;寒冷难挡时,他跺跺脚,烤烤火坚持着。
      生:疼痛难忍时,他忍着疼痛,一声不吭;酷暑难耐时,他不顾炎热和蚊子叮咬;寒冷难挡时,他加了件衣服,搓搓手,呵呵热气。
      (两名学生发言后,就没有人举手了)
      [教者乙]
      师:同学们,这幅图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一个缩影。图上画了些什么呢?
      生:司马迁正在油灯下专心致志地写《史记》。
      生:司马迁坐在蒲草上写《史记》,条件很艰苦。
      师:(动情地)13年啊,多么漫长的岁月!可以想象,司马迁忍受着多大的痛苦,克服了多少困难,矢志不渝地发愤写着《史记》。同学们先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学生闭上眼睛,教室里寂静无声,教者轻轻打开了录音机,一段低沉的古琴曲响起)
      生1:夏夜炎炎,没有一丝风,人们都出去乘凉了,可司马迁顾不得炎热,一个人在油灯下忘情地写着《史记》。
      生2:妻子为司马迁送来了热茶,劝丈夫歇会儿。可司马迁对妻子说:“我要和时间赛跑,把一日当作两日用。”说着,又埋头在竹简上写下了一行行文字。
      生3:夜深了,瞌睡虫来了。司马迁伸个腰,揉揉眼,赶走了瞌睡虫,又伏案疾书。
      生4:酷刑让司马迁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坐久了腰酸背痛,可司马迁咬紧牙,一言不发,示意妻子给他揉一揉,疼痛稍减,又拿起笔写起来。
      师:(动情地)就这样,司马迁写啊写啊,从中年写到老年,从黑发写到白发,殚精竭虑,发愤写作。(出示最后一自然段)轻轻读读这段,哪些词语震撼着你的心灵?
      两位老师都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想象,但效果却不一样。教者甲是为了方便学生想象,事先确定了句式,看上去好似学生想象很得体,却禁锢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两名学生发言后,就没人举手了。这是为想象而想象,学生的想象停留在一般的刻苦层面,不能充分反映出司马迁的个性,只是概念式地完成填空而已。教者乙运用动情的语言和音乐,拨动了学生心弦,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由地想象,眼前浮现出司马迁写《史记》的动人情景,也就自然地流淌出感人的话语来了,对人物认识更深了,也经历了一次有价值的创作。
      五、享受“触摸”的幸福体验
      体验有的时候是一种意会,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不需要过多的说教,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去享受。比如一位老师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请一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学生读得很有感情,老师走过去,用手轻轻地摸着他肩,说:“你真厉害!读得很棒!”当学到这段里的“抚摸”一词时,那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刚才抚摸了我的肩,表扬了我,我心里觉得暖暖的。”还需要解释什么叫“抚摸”吗?应该让词语变成画面,留在学生心里!老师动情地问:“还有谁享受过这样的抚摸?”教室里,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学生们开始讲述自己被“抚摸”的故事——
      “星期天,我帮妈妈打扫卫生,妈妈很高兴,她抚摸着我的头,说我长大了。”
      “昨天我默字得了100分,妈妈抚摸着我的头笑了。”
      “去年冬天,我的小手上的冻疮快要烂了,奶奶把暖水袋放在我手里,还不停地抚摸我的手背。”
      每个学生讲完,老师都轻轻地抚摸一下他。此时此刻,“抚摸”对他们是最真、最美的赞赏。老师接着问:“从‘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你感受到什么呢?”
      “我感受到他很珍爱这身衣服。因为衣服是妈妈一针针一线线缝好的。给孟郊缝衣服,妈妈熬了一夜,头发又白了几根。这‘抚摸’,让孟郊感受母亲的恩情。”
      老师的一个动作,不仅形象地解释了“抚摸”的意思,也给了学生一种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让人享受的体验,给了学生一份被“抚摸”的快乐。老师又及时把“抚摸”引伸到课文中,让学生体味了孟郊的情感。语文教学需要这样润物无声的“抚摸”,让学生耐心地“触摸”语文,在生活体验中接近文本,在想象体验中走进文本,在模拟体验中演绎文本,在实践体验中丰富文本……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感悟、体验中,他们就有了“抚摸”的惬意,也有了主动去“触摸”的乐趣,这就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动态效果和理想境界。
      六、在体验中开启智慧之门
      体验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我们还要让它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提升其语文素养。一位老师教学《怀素写字》中“传说当时纸贵。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当纸用。他写呀写呀,日子一长,木板竟被写穿了”一句时,进行了这样的体验活动:
      师:(出示“古”字)现在,我们来用怀素的方法写这个字,先看清字的形状,什么形状?
      生:上宽下窄。
      师:记住字的笔顺。(师生一齐描笔顺)
      师:请大家拿出田字格本,在同一个田字格里一笔一画照着写“古”字,写一遍擦一遍,再写再擦,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生写了擦,擦了写,写得津津有味)
      生:老师,我的纸烂了。
      生:老师,我的纸透了个洞。
      师:大家写呀写呀,纸被大家写“穿”了。我们的桌子面是木板做的,请大家用手指头当笔,在桌面上写十遍“古”,看有什么发现?
      生:桌面没有变化。
      师:怀素却把木板写穿了!大家想一下,怀素写多少遍才能把木板写穿?
      生:一千遍。
      生:一万遍。
      师:怀素就是这样写字的呀!他这样刻苦练习,用一个词语就是——
      生:(齐)勤学苦练。
      对于怀素写字的刻苦,如果仅读课文,学生仍旧停留在概念上,理解是不深刻的。这位教师让学生在纸上反复写,把纸写“穿”了。学生大脑里对“写呀写呀”就有了生动的体验。在纸上很容易写穿,但在木板上又如何呢?老师又让学生做一次实验,结果“写十遍,桌面毫无变化”。这就让学生联想到怀素把“木板写穿”是下了何等工夫。这些切身体验,让学生体会到了怀素的刻苦,“勤学苦练”就水到渠成了。教学要减少告诉,多用体验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七、珍视独特体验
      “珍视”即“珍惜、重视”之意。老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重视”我的;还要通过“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他们进入更高的境界。所以,这里的“珍视”蕴含着尊重。因为尊重学生是尊重学生个体体验的前提。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差异性、多样性,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面创出“独特”。但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不是放任不管,教师不能无原则地对所有学生的发言,一律以“很好、不错”肯定,也不能简单地否定,而应把其作为资源,引导学生讨论,让他们在辩论中明白事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珍视”。
      八、体验不能模式化
      体验既然这样重要,必须让学生学会,但也有些体验有模式化之嫌。
      1.模仿不是唯一途径。“他读得真好,让我们学着他的语气一起来试一试。”这样的话,在课堂中还是比较多的。也许这位学生读出了他的体验,但也不能强迫其他人拥有与他相同的体验;也许一些学生在朗读中有自己的感悟,却因教师的这句话把自己的体验一下子否定掉了,投向教师设定的“方向标”,学生的“小我”被淹没在“我们”的海洋之中。这种带有模式化倾向的“指导”,造成了学生个性的匮乏,体验的苍白,最终成为模仿的“机器”。
      2.多媒体运用要得当。现在的课堂教学,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潮流。尽管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体验效果,缩短体验周期,但若用得过多过滥,反而会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性体验,学生的思维被钳制在多媒体课件所创造的空间里,没有自主发挥的余地。所以,多媒体运用一定要得当。
      3.想象不能“放风筝”。体验离不开想象,但不少教学中的想象是在“放风筝”,一是有条绳牵着,老师出示句式让学生填,最经典的就是“有的……有的……还有的……”,把学生的思维框在限定范围;二是“风筝”上了天,断了“线”,说什么都有,而老师一味叫好,学生满堂欢喜,但最后想象成了妄想、乱想。所以,体验合理的想象才是最关键的。
      体验是一种富有魅力的语文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启发其思维,陶冶其情操,都有巨大作用。本文只做了一次对体验的“体验”,希望老师们对其作更深一步的探究,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多作贡献。
      (作者单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

    相关热词搜索: 体验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