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马未都鉴宝时间 为你鉴宝马未都

    时间:2019-04-16 03:21:4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口地道的京腔,一件古朴的唐装,一个标准的马氏微笑。   一见面他总那样笑容可掬字正腔圆的拉着你谈古论今。   在瓷色世界之中没有什么是他不知道的,似乎也没有什么可以难倒他。
      从自学成才的文学青年到名望京门的编剧大王,从睿智的收藏大家到被老百姓喜爱的鉴定名师。
      虽然总是不断改变着自己的身份,但每一步却走得那样的沉稳有力。
      他所创造的成就给我们这些老“京片子”们着实长了回脸。
      他的成功印刻着30年来中国民间收藏的勃兴与发展。
      因为他与冯小刚、王朔、刘震云是发小,所以被我们一同戏称为“京版F4”。
      他便是名震京城的观复博物馆馆长,京城古玩界首屈一指的人物——马未都。
      在会员室里我仔细思考着采访的细节,说实话,我其实是蛮紧张的。采访马未都着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他是个大忙人,每天应邀乘车往返各处的时间比在家里还要多。架好灯后,我紧张的等待着我的“主顾”。没多久,随着门外传来的一阵欢笑声,紧接着一只猫跑了进来,随后一个非常熟悉的面庞出现在我的眼前。一见面,他就像是见到熟人般对我说:“很高兴你能来。稍等,我得先找下我的猫,黄呛呛……”于是,我们的采访就在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情境中开始了。
      
      自学成才的智者
      他告诉我,他曾经与我是同行。因为在80年代初,他曾在《青年文学》里当编辑。马未都说在杂志社填履历表时,总爱在文化程度这一栏上填“文盲”两字。这是自嘲,也有点较劲的成分。但在简历的背后,他却很豪迈地写着四个字:自学成才。成功者都善于自我阅读,马未都便是这样一个人。他从小酷爱看历史书,懂得历史后,对记录历史的器物也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为他后来的收藏之路打开了一扇藏宝之门。
      
      “收藏”是瓶够味的烈酒
      “是男儿就应该死在战场上。”很多人喜欢收藏,就是以为它够劲。马未都说,“当初与王朔、冯小刚等人组建海马影视创作室,剧本创作只是玩票。这些对我构不成吸引”。收藏这行底蕴很深,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的,这种有挑战的东西对我很有吸引力。所以在影视这块没待多久,就走进文物圈了。在我眼里,文物好像层次更高一些,劲儿也比较大,所以就更容易让我上瘾。就像喝酒,一定得喝烈性的才过瘾。”
      马未都成功并非在有钱之后才玩起收藏,最初是靠不断积攒起来的薪资超前切入,最终成为京城一大玩家。马未都坦言,“对于收藏走过的路,自己很怀念过去的时光”。他的成功是因为碰巧赶上了好时候。古玩的价格一般都很低,真品多,赝品少。因为技术的短板,伪造的成本是很高的。现在观复博物馆中的藏品,绝大部分是在1995年以前买的。
      他开始收藏的时候,正是中国艺术品最不值钱的动乱时期,那时候赶上破四旧,大家看到上辈传下来的东西就犯怵,怕一不留神被扣上顶“大帽子”。到了80年代末形势稍有缓和,国家恢复向民间收购古玩旧货了。当时一个清初的青花大瓶价格特低,不分好坏10块钱一个。那时收入都不高,每月才40多元钱。不过当时东西也便宜,年轻的工人阶级成员马未都,就把平时省下来的钱买“四旧”。刚涉足此道时的马未都完全是凭兴趣。很少考虑藏品的经济价值,也不受市场起伏的影响。主要是感情起主导作用,并不指望它天天升值。
      
      感谢小偷不识货
      马未都的第一件藏品是在1982年花1600元买的钧瓷四扇挂屏。老话说,“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当时刚成家的他本来赞了一点钱准备买彩电,但是看到这件东西后就绷不住了,买了这件宝贝。马未都说:“这件东西对我后来的影响很大,它既是瓷器,又是家具。有一次家里进了小偷,我赶紧跑回家一看,四挂屏还在,心里就踏实了。挂屏就摆在电视机边上,小偷把它挪到一边,偷走了电视机和音响,他认为这些家电比较值钱。”马未都笑谈道。现在这件挂屏陈列在观复博物馆家具馆内。
      
      缘分比慧眼更重要
      搞收藏就要吃得起苦,餐风宿露,节衣缩食。一开始别指望人家扛着好东西上门来找你,你得自己找。因为“玩意”总与玩家捉迷藏,所以玩收藏的人更相信缘分。对此马未都也深信不疑。在马未都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张清代康熙紫檀螭龙三弯腿大画桌,这就是原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转让给他的,料足,做工又很精,包浆也很亮,十足的宫廷气派。按照现在的估值得四五千万。
      1998年的某一天,李翰祥突然打电话给他,希望他能帮助处理一下自己收藏的家具。当时李翰祥好像很急,马未都想下家总要还掉一点的,这是古玩界的规矩。谁知,第二天晚报就登出李翰祥猝死消息。马未都说:“他好像有预感,把十几件家具全交给我了。后来他儿子找我,说既然父亲生前把这些东西都托付给你了,那么这些东西跟你就有缘了。我想这就是缘分吧。我也没还价,照单全收,当时花了几十万美元。”
       马未都若有所思地对我说:它见证了一段人生经历,太离奇,也太有启示性了。
      
      收藏是乐趣 鉴定是尊重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马未都乐山水。观复馆随处都可以看到鱼在水中游的情景。在他的语录中曾提道。“深度出自广度,水最深的地方一定在大海中,不会在江河湖泊之中”。马未都是从周围人都没有多少收藏意识的时候开始收藏的。30多年,他不但积累了可观的藏品,也积累了可观的财富。面对收藏家,一般人总想知道他从多少资金起步,而现在已经拥有多少财富。当我试图求证其的身价有几位数时,他笑笑回答:“不提钱,一提钱就俗了。咱们就谈收藏”。
      现在他从收藏转向做鉴定。他说“做鉴定本身是一种对文化的尊重。很多人开始很不理解我做鉴定为何是要收费的。免费不一定是对文化的尊重,而收费一定是对文化的尊重。一天百十来号人抱着可能是花大价钱买来的东西排队等我下结论,有些人还是坐飞机从大老远的城市专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想在这里得到最后的解释。就像看病,他在别的医院看过了,病是明摆着的,就是不死心,一定要到北京最好的医院,请最权威的医生看了才算数。所以在他们面前我说话都得小心,否则他就要激动啊,特别是涉及到债务什么的,弄几件假货在手里,跳楼都有可能。”
      我问到:“通过做鉴定,你发现了什么问题?”马未都说:“大部分持宝人都能面对铁一般的事实,不回避个人的想法,喜怒形之于色。想发财就是想发财,想弄明白就是想弄明白,完全是病人进医院的心态,任凭医生处置。但也有少数人不谙此道,以为编造一段谎言就可以弄假成真。这在我看来有些可笑,尤其对病入膏肓者,我只能客客气气,不愿意当面揭穿,为的是回避难堪,避免尴尬”。”
      
      “教”业之心上“善”若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从《醉文明》到《百家讲坛》再到《瓷之色》。在他所著的作品中,每一部都会给我们带来多样的快乐,同时也拉近了我们与古玩间的距离。那质朴、清晰、生动的言语和充斥着精、气、神的文笔,惟妙惟肖把看起来呆滞、古板、毫无生气的传统文化赋予了一种全新的生命活力。看他做过、听他说过、见他品过的人全都返璞归真。少了份对得失较真之心,多了些对文化的景仰之情。
      打开老子的《道德经》,那句“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从中溢出一种看透万世的指导精神。观复博物馆的精神也许便是如此。马未都作为开创者,他的人生,他的智者哲学也便从此开始踏上一条归复之路。都说规矩定方圆,在鉴赏之路上马未都把自己定义成一个为广大民众传授、解释的引导者。而老百姓也从一开始便把他视为古玩界的精神导师。在自己设定的圈子里,马未都始终坚守着一条不变的规则,“我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中转站,帮衬着广大收藏爱好者树立起对传统事物正确的价值观”。从无为的哲学思想汇总中,马未都已经有了自己坚定不移的观点,这也便是他立足于顶的原因。
      起初,很多收藏者都是揣着对物件本身收益的价值观前来拜访马未都。在踏进观复馆大门的之前,不少人都在考量着自己藏品的价格尺度。而现在,他们抛开物件的本身价值反而更愿意与马先生畅谈古文化方面的知识和各种关于传承方面的问题。正是这种由小我到众生的价值观改变,从而有了现在的被广泛关注。也为文物收藏在老百姓心中确立起很高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现在的马未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了,每天的应酬也随之增多,但马未都依然秉持着原来的一贯做事态度,每每有人手持“珍宝”登门拜他长眼,他都会十分热情的接待,乐此不疲。不管结果是怎样的,现在的鉴宝之为在他的影响下,俨然已成为一件当下颇为时尚的事。
      采访到了末尾。随着琵琶曲的尾音,我们漫步在观复馆内,周边的景象让人犹如穿越了时代。他的笑脸一次次的从我脑海中浮现。现在,我也称自己为“永远的马扎”。
      

    相关热词搜索: 为你 鉴宝 马未都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