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中国重要的新闻【外界眼中的“多面”中国】

    时间:2019-04-08 03:24: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先后超越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历史性变化在世界范围和中国国内都引发了一轮热议,伴随一片赞誉之声,外界关于“中国是否仍是发展中国家”的争论也更加激烈。
      中国的多重国家属性
      正如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所言,“如果是30年前,人们对中国的看法也许是相同的,但是如今已经不是这样了。很多人,而且有可能是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不太明确,到底该如何看待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和一个世界强国的角色。”总体上看,当前国际学术界和舆论界对中国的定位远未达成共识,而是呈现以下三类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发达国家论”
      很多西方学者认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不再是一般的大国,而是世界大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重构的过程中,几乎都需要中国发挥作用,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
      布热津斯基2011年年初撰文指出,中美两国都担当着有历史重要性的全球角色。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201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演讲时也明确指出,今天的中国不再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事实上,它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大国。法国经济学家兼历史学家尼古拉?巴韦雷对比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势头后认为,中国是一个已经兴起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新兴的国家,它的崛起所带来的冲击力是史无前例的,且被低估了。
      二、“发展中国家论”
      与持“发达国家论”的学者不同,很多专家也指出,虽然中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依然是比较典型的发展中国家。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认为,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级顾问奈杰尔?乔克也认为,虽然中国发展很快,正在成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但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俄罗斯经济专家阿列克谢?科兹洛夫说:“判断一个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标准是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经济结构的平衡性,在这些指标上,中国仍然和巴西、俄罗斯和印度属于同一行列。”西班牙《先锋报》原驻京记者拉斐尔?波奇也认为,事实上中国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称中国为“用数百万双鞋子换取一架波音飞机的制造低附加值产品的世界工厂”比“未来和近在眼前的超级大国”更为贴切。
      三、“特殊国家论”
      与上述两种观点都不同,也有很多学者强调中国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他们认为,面对当前的中国,无法简单地确定其国家属性,中国正灵活扮演着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和发达国家成员的双重角色。
      正如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凯利?布朗所说,“中国正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是成功的、富有的中国;另一个则是依然贫困的中国。如何把两个中国合二为一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但必须结合起来看才能反映中国的现实。”新加坡著名学者郑永年也认为,中国今天当然还没有成为发达国家,但也已经不能简单地把自己定位在发展中国家,因为在国际权力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中国不得不担负起一些带有全球性的责任。不管中国的实际能力如何,从国际社会的期望来看,中国要承担的国际责任已经大大超越了发展中国家的范畴。
      基于不同标准的角色认知
      一、选择不同领域进行评价
      将中国视为发达国家的很多学者,多是从经济、军事、外交等硬实力的角度定位的。他们认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性金融危机面前能够保持“一枝独秀”,同时又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对全球政治和安全事务拥有很大的发言权,还保持着一定的军事实力,因此,中国理所当然是发达国家。
      持发展中国家观点的人则认为,判断中国是否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显然不能单凭总量指标去衡量,而应更多地从人均、结构、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他们还强调,世界霸权的建立不能单凭物质力量,还必须得到价值观、吸引力和情感的支撑,而中国在软实力领域还显薄弱。此外,他们也认为,当代中国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被一些问题所困扰:污染、腐败、农村贫困、城市过度拥挤、劳资关系等,中国的未来也充满不确定性。因此,这样一个“脆弱、矛盾、充满不确定性”的国家,很难称得上是成熟的发达国家。
      二、着眼不同时期进行评判
      导致对中国国家属性认知产生分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同学者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往往依据不同的时态,即过去式、现在进行时和未来时来进行评判。
      用过去式观察中国的学者,总体上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力开始稳步提升,但始终处于追赶发达国家的状态,少有人认为中国已经崛起。用现在时观察中国的学者总体上承认,中国正在崛起,而且崛起的势头不可逆转,发达国家的色彩也越来越浓。用未来时预测中国的学者大都相信,中国在十年,或者二十年,最晚五十年之内,完全可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从而实现“中国世纪”。当然,也有专家在评估中国未来崛起之路时持不同意见,如日本财务省特别顾问行天丰雄就认为,中国虽然具备至少保持10年以上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但若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中国同样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
      三、选取不同参照进行对比
      在判断中国的大国地位时,也有很多学者不是在单纯用公式进行计算,而是主要采取与当前主要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大国做比较的方式,为中国寻找坐标。
      最经常拿来与中国做比较的是美国。尤其在经历了反恐战争和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很多美国学者认为,美国开始衰落,而中国开始崛起。当然,也有很多学者在对比后发现,中国实际上还完全不能与美国相提并论,除了人口、国土面积和经济总量之外,军事力、科技力、外交力、文化力等等与美国还存在数十年的差距。
      其次,学者也经常会拿日本作为评价中国的参照国。他们比较后认为,在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中国已经超过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因此,中国自然也应该归为发达国家一类,尤其是在日本学者中,持此类观点的较多。
      此外,也有很多学者愿意拿印度与中国做比较。中印两国有很多相似性,如国土面积、人口规模、历史遭遇、战后发展历程、大国目标追求等等。通过与印度比较,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在综合国力上要明显超过印度,如果印度是发展中大国的话,那中国自然不应该再继续归为发展中国家阵营。   四、深藏不同意图进行判断
      一些西方政要、学者和媒体在热议中国发达国家地位时,表面上看是对中国崛起和影响力提升的肯定,但其背后,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西方国家居心叵测的动机。当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分担更多责任时,某些西方国家便会炒作“大国责任论”。“超级大国”这顶高帽在很多时候会让中国成为受攻击的靶子。
      还有观点认为,中国之所以坚持贬低自己的全球排名,中国官员之所以执着于“发展中国家”属性,是因为中国很希望把自己的“锋芒”掩盖得再久一点,以求国际社会对中国承担更多责任和参与更多国际事务的要求也能再往后推一推。
      当然,在各种片面论调之外,同样有很多保持相对中立的学者,他们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中国崛起,既看到中国发达的一面,也看到中国发展中的一面,并且能够友善地接纳中国的发展,倡导“中国机遇论”。
      “多面”中国的对外传播策略
      综上所述,外界对当前中国形象的认知,不仅在结论上存在明显差异,在对中国不同领域的强调上也各有侧重,即使对同一领域的认识,也因选择标准的不同,得出相异的结论。归根到底,这是由当前中国客观的多面性所决定的。因此,在对外传播多面的中国形象时,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一、多重目标定位展现不同真实侧面
      综合考虑目前中国自身的发展阶段、发展需要、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期望,以及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要着重塑造好以下几个侧面的国家形象。
      第一,稳步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形象。要注意消除在发展过程中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力,尤其是经济发展产生的误解和疑虑,要继续用数据和事实说明,中国目前虽然经济总量不断实现飞跃,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确受到很多制约,人均GDP还非常低。同时也要说明,中国的发展是与世界互利共赢的发展,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第二,爱好和平的区域性大国形象。要着力说明,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区域性大国,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以邻为善、与邻为伴。合理解释中国目前与周边国家在涉及领土争端等问题上的纠纷,做好对周边国家的舆论工作。
      第三,负责任的全球性大国形象。中国需要正视国际社会对中国承担更多责任的呼声,其中有来自西方国家出于牵制中国的动机提出的,也要看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期望的提高。在地位、利益和责任之间把握平衡,向世界说明,中国一直是以负责任的全球性大国的标准发挥国际影响力。
      二、多主体配合形成对外传播新格局
      围绕这一总目标,需要有统一的策划和部署,要在国家层面对中国的对外传播进行顶层设计,以便更好地统筹各方面资源。建议构建“战略传播”格局,完善工作机制,更加有效地形成对外传播合力。
      在政府层面,进一步完善由中央外宣部门、地方外宣部门,以及驻外使领馆等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外传播新格局,实现外经、外交和外宣的三结合。
      在民间层面,对民间外交、民间传播的重视和依赖还有待提高。要让公众在对外经济、文化、教育传播中扮演积极角色,不但可以极大地拓展对外传播渠道,而且可以大大地提高中国新闻乃至中国形象的传播效能。
      三、多种手段并举形成立体传播渠道
      当前,中国传播国家形象的渠道还需不断拓宽,各渠道之间,尤其是中央与地方渠道、国内与国际渠道、官方与民间渠道的相互配合、优势互补还没有完全实现。基于此,我们要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继续加强中央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打造国际一流媒体,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塑造和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使其在构建舆论传播新格局中发挥骨干作用。
      第二,进一步加快新兴媒体建设步伐,在构建舆论传播新格局中发挥引领作用。新兴媒体以覆盖广泛、信息快捷、互动性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可以成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重要突破口。
      第三,充分调动民间资源,推动民间外宣。民间对外交流和传播具有灵活、多元、广泛等特点,这种传播形式更易被西方受众所接受,因此,民间外宣应该成为官方外宣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第四,联手海外华文媒体,扩大对外传播力量。海外华文媒体在搭建沟通桥梁,传播新闻信息,传承中华文化等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要继续深化与海外华文媒体的合作,进一步拓宽渠道。
      四、多种策略并用提升对外传播艺术
      我们要把中国当前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历史性转变进程,把中国当前多个侧面,以客观、公正和易被接受的方式,介绍给全世界读者和受众,在国际社会澄清事实、阐明真相,以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具体到策略层面,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一是多用故事、人物、数据等小事例说明大问题。“以小见大”,从个体的小窗口来反映整个中国的面貌。以故事、人物展现生动的中国形象,以数据展现中国具体的发展变化,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二是按照不同受众的思维逻辑,做好有针对性地分众传播。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年龄和职业,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中国的关注点存有很大差异,因此要从细处着手,增强对外传播的针对性。
      三是坚持平衡报道,不掩过不浮夸。真实的中国既有发达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既有强大的一面,也有弱小的一面。在对外展示成就时,不宜夸大其词;在对外报道不足时,也不必遮遮掩掩。
      (责任编辑:刘娟娟)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 外界 多面 眼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