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新华文摘论点摘编【论点摘编】

    时间:2019-03-31 03:21:1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吐蕃王朝人口研究   朱悦梅在《中国藏学》2012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由于文献记载的缺失,对吐蕃王朝时期人口数量的统计与计算,只能在数据不完整与信息零散的情况下,试图从不同角度来对计算进行推导。本文通过对藏文典籍与古藏文文献所载有关人口信息的分析,从藏文史籍中均匀分布的理想式数据记载、对早期部落邦国及其人口的统计法计算、兵丁与人口数量关系等角度,进行了尝试性的考证,并认为吐蕃王朝时期分布在青藏高原内部的吐蕃本土地区人口应为350万左右。
      吐蕃赞普后裔在门隅的繁衍与承袭
      巴桑罗布在《中国藏学》2012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门隅”为西藏错那县属地,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东南,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少数民族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地。文章根据藏文古籍《门隅明灯》的相关记载,梳理了吐蕃赞普后裔在门隅的繁衍与承袭。门隅本为吐蕃属地,吐蕃末年王子藏玛被流放至此,其后裔在当地被尊为王,逐渐形成了弥森巴王和康巴王等两个王系,一直以来统治着广大的门隅地区。赞普后裔在门隅的统治,使吐蕃文明传播到门隅各个角落,奠定了门隅的历史、法律地位,这是所有帝国主义和扩张主义者都无法改变的。
      浅谈藏族古代关于世界本源“元素说”的物理思想
      王春英在《西藏研究》2012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古代时期的藏族对世界的起源本质、事物的运动,以及层出不穷的自然现象进行过种种观察和思考,从而形成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认识,其中关于世界本原的“元素说”有代表性。元素说以及微尘物说是藏族古代思辨阶段的理论,纯属哲学猜测,虽有许多方面同现代的科学观念有一些类似性,但它不是自然科学。作者认为,我们不能期望在古代找到现代意义的科学成就,但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科学发展的萌芽,窥视到某些民族物理学发展的脉络,从而认识到古代思想的历史价值。
      青藏高原东缘草原的管理与利用——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为例
      耿静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草原既是广大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又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本文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为例,认为通过红原县草场的管理和利用,实施“联户牧场建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畜种改良工程”、“草畜平衡示范”等草地畜牧业产业化建设项目,可以看到传统的畜牧只是仍然发挥着作用,而现代科技与新方法新措施,为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只有重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才能促进草原可持续利用和与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藏族当代汉语文学与藏族文化心理浅析
      胡沛萍和于宏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藏族当代文学在反映当代藏族社会的历史变迁、藏民族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心灵世界的同时,也生动地体现了藏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而来自历史深处的民族文化心理也在某种程度上规约、影响着藏族当代文学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征。从众多成功的创作中,可以发现藏族传统文化在藏族当代文学为代表的当代藏族文化实践中的延续和传承。从他们的创作实践当中可以看到当代藏族作家所展现出的高远的历史眼光,也能体会到他们关心现实、心系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责任心。
      简论藏族题材电影中的“硬汉”形象的类型化特征
      白晓霞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20世纪60年代至今,藏族题材电影中的“硬汉”形象在影片中的角色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化特征。建国初期,“硬汉”形象更多地置于阶级斗争的社会场域之中;80年代中期,“硬汉”形象开始摆脱了政治虚无,以文化人物的饱满个性出现;随着新世纪全世界、全社会生态意识的提倡与加强,“硬汉”形象的叙事语境也随之相应地“生态化”。藏族题材电影中的“硬汉”形象体现出导演对藏族题材电影审美立场的渐变,也反映了观众对藏族题材电影期待心理、接受心理的变迁历程。
      论“以诗证史”的可能与必要——以吕温出使吐蕃期间的诗歌为例
      马海龙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上发表文章,吕温(772-881)出使吐蕃期间,过河州(今甘肃临夏),经河源郡(今青海西宁境内),翻日月山,沿青海湖,涉青藏高原,最后又从陇右地区归去。一年多时间,创作了11首诗歌,他也成为历史上少数亲临青藏高原并在此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其《吐蕃别馆和周十一郎中杨七录事望白水山作》一诗,反应了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吐蕃吐谷浑词二首》等4首诗歌,见证了唐和吐蕃的矛盾冲突,尤其为争夺吐谷浑牧地与青海地区的激烈斗争。他的这些诗,充分证明了“以诗证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显示了文学与历史间的互通性特征。

    相关热词搜索: 论点 摘编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