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2018年高考阅卷时间 2011年高考阅卷花絮

    时间:2019-03-18 03:26:5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2011年广东高考阅卷,我作为作文阅卷小组的重要成员之一,搜集了一些阅卷中的“花絮”,这些花絮归纳起来有四点,可供后学思考。      一、文章有生活体验,但认识肤浅。
      有“生活体验与认识”是本次高考阅卷评委们说的频率最高的一句话。不单因为这句话出现在标题“回到原点”之后,而是因为这句话最能体现实施了7年新课标的广东地区作文的最大亮点。“生活体验”包括直接和间接的两种,问题的核心是考生的“识见”高低,这成了写好高考作文的头等要素,也是对近年来对考场作文“假大抄伪劣”现象的有力回应。高考作文阅卷的专家们在制定标杆作文的时候,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比如标杆卷1的第二段、第三段:
      情感是原点,是坐标的中心,可生活怎么就离它越来越远呢?学生埋头苦读,眼里充斥着数学公式、英语单词,对他人与社会却渐渐变得冷漠;父母拼命赚钱,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生活,与孩子的交流却少得可怜;白领日夜加班,为事业拼搏,却快要连回家的路都忘了……太多的欲望,让我们有了太多的渴求,太多的渴求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压力。沉重的负担让我们只顾埋头前行,或许我们连转身看一下原点的勇气都没有了,因为我们恐惧于发现我们离他是多么的远!
      但是,当家变成只供休息的旅馆,当朋友变成只是过节时相互问候的对象,当家人变成同一屋檐下的“室友”,当关爱只意味着给钱,当成功只意味着升职,当我们把一切的情感都物化时,我们与机器人何异?或许我们可以用楼房、车子暂时掩盖自己的空虚,或许我们可以用灯红酒绿的生活暂时藏起自己的孤独,可总有一天,远离原点的生活失去了向心力,便会把我们甩得远远的。所以,还是回到原点吧!还是关注一下自己的情感吧!
      这是今年获得58分高分的标杆1卷的精彩段,这两段的精彩就在于该考生紧紧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身直接或间接的生活体验,采用排比铺成的手法,将“脱离情感原点”的“学生、父母、白领、家、朋友、家人、关爱、成功”等和我们生活结合最紧密的要素非常准确地表达出来了,这种准确,很好地见证了该考生与众不同的“识见”能力!
      而与之不同的另外一篇文章特点就完全不同,我们不妨节选其中的一段:
      像我以前做错事的时候,只去埋怨自己那个时候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如果一切从头再来该多好。那个时候――在我上初三的时候,我在班上当劳动委员,负责管理同学值日和大扫除。有一次,有个同学因生病不能来上学,我就找人来代替一下他,可是却没有人肯去做,因为大家都觉得倒垃圾是一件苦差事,每个人都摇头。没办法,只好我亲自去倒。可到垃圾房,倒完垃圾回来后,大约还有20分钟上课,我就去饭堂去吃一下早餐,回到课室刚好上课,我完全没有看过垃圾桶。因为我想大家见到垃圾桶已经空了,应该不会有人扔垃圾吧。然后我照常像平常上课一样,听书做笔记。然而一句低沉的声音打破了这个课堂,原来是巡堂老师看到我们班的垃圾堆积如山,还批评我们班的卫生问题。老师一脸怒容,等巡堂老师走了,老师立即把枪头“瞄准”了我,我跟他解释,可是他不听,他不相信一个空的垃圾桶会在20分钟里多到连桶盖都盖不住。他当着全班骂我,令我感到很没面子,加上炎炎夏天,心情本来就不好,心想:你用枪指着我是吗?我用大炮轰死你。顿时,我下意识地爆发了,我开口骂老师,还一脚踢烂了垃圾桶,这么“热闹”的场面,令巡堂老师“不由自主”地走了回来。
      这是一篇只获得32分的考场记叙文,文章最大的缺陷就是核心段落有生活而无识见,整个核心段,完整地叙述了自己的一次后悔的经历,这段经历很真实,情感也很到位,细节也很具体,但是整个段落却不能有效地与“回到原点”相扣合,只是在结尾段简单粘贴了“回到原点”,因此显得特别唐突和别扭,这篇文章,也因此而显得特别典型!
      
      二、有巧妙构思,但存有硬伤。
      我们专家组在进行标杆作文的制订时,有一篇构思精巧的记叙文,本来是要作为标杆作文来认定的,但是经过教授们的激烈争论,最终还是拿下来了。这篇文章,代表了广东考生记叙文经常犯的毛病,那就是很多考生能够进行精巧构思,但是细细思量,常常会发现硬伤、瑕疵或漏洞。这篇给了53分的记叙文,全文如下:
      回到原点
      □广东一考生
      我坐在监狱的铁窗前,看着外头被铁杆分割的天空,想起了很久前父亲的一句话:“这人,他就像原点一样,只有立得正了,这几何坐标才能发展得好。”
      父亲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数学系主任,在直角坐标系方面非常有造诣。我当时一点也不理解,这一横一竖有啥好研究的,就问父亲,父亲大笑着说:“你知道这一横一竖的交点在哪吗?”“不知道。”父亲拍了拍我的胸膛,说:“就在这里啊!”我拉开衣服,往里头使劲看:“爸,里头黑黑的,啥也没有啊!”父亲哈哈大笑。
      后来闹文革了,父亲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打倒而后被流放到了农村。同在数学系的母亲疯了,到处乱跑,乱喊:“偏了……哈哈……偏了……”
      在农村,父亲学起做秤,那曾经握笔的手被迫拿起千斤重的铁锤,曾经只面对数字的身板被迫面对炽热的火焰,看着父亲那遭罪的样,我劝父亲学点容易点的,但父亲什么也没说,只是再次拍了拍我的胸膛,那个称为原点存在的地方。
      在咱们村,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爸的秤是最准的。”确实,父亲为了能让钢更纯,秤砣更精细,他会将钢多打几次去掉杂质,别人的刻度都是精确到1毫米,父亲精确到0.1毫米甚至0.01毫米,但价格仍和别人差不多,所以买的人特别多。父亲笑着说:“我累点算什么,大伙都来买我的‘原点秤’才好呢!”那时我非常努力,也想做个像父亲一样的人,于是我当了一名律师。
      在法庭上,我实事求是,不说一句假话,就像父亲一样,我成了一名优秀的律师。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父亲的秤不好卖了,而找我辩护的人也少了。有人对父亲说:“老杨啊,你这样不行,现在谁的秤不多上几两啊,你的‘原点’不能再守着不放了。”有人对我说:“小杨啊,你这样不行,现在谁打官司不多给几万块啊,你的‘原点’不能再守着了。”父亲听了:“哼!”我听了:“嘿!”之后我拉开衣服,里头黑黑的,啥也没有。
      “1373号,有家属来访。”狱警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这是入狱后的第一次家属来访。在来访室里,我见到了父亲,我们隔着厚厚的玻璃,父亲什么也没有说,满是老茧的手按在我胸前的玻璃上,我的泪马上就下来了。过了好一会儿,父亲笑着说,但我看到他眼角的泪,“咱家的原点秤又开始热销了。早点出来,我教你打。”我的心头一热,我知道,我又回到原点了。
      这篇文章,在情节上多次写到“回到原点”,先是“作教授的父亲”回到原点,同在数学系的妈妈回到原点,然后父亲一直坚守“原点”,自己通过打拼,当上律师,却远离了原点,最后,父亲来探监,让我重新“回到原点”。但是,这篇文章却存在硬伤:一是父亲作为大学教授,制造所谓的“原点秤”有点费解,有套题之嫌;二是解放后,是不准私自出卖自制的所谓“原点秤”的;三是大学教授也会平反,结尾父亲却依然卖秤,不符合现实生活。如此等等,都从情节上暴露了很大的缺陷,而这些缺陷,大大降低了文章的感染力。
      
      三、有明晰结构,但等级有别。
      在高考的阅卷场上,开头两天老师们改得比较谨慎,但是加大阅卷进度之后,改卷的老师们对议论文的把握出现了问题,主要是4号卷和8号卷的区别。我们阅卷老师都知道,考场议论文要中心观点明确,层次明晰严谨,但是速度一加快,老师们注意的就是宏观层面的问题,而具体论证过程就疏于斟酌了,这恰恰是造成老师误判的重要原因。在阅卷中途,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强调细节。为此,先不妨将这两篇标杆卷的重点段落展示给大家: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人性的原点。还记得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呐喊吗?那是以善心关切贫苦大众的善意;还记得特蕾莎修女给穷人送去关怀、皮埃尔神父为穷人送去温暖吗?那是充满善意的举动在生活中流淌。可反观现实社会,从苏丹红、注水肉、霉大米,到三聚氰胺、黑心棉、地沟油,商家为了追求利润牟取暴利,人性泯灭到了怎样的地步?人性中的“善”已经不复存在,对人民大众的善意关怀也已荡然无存,这样的社会和谐吗?这样的人生完满吗?走回人性的原点吧!找回人生旅途中丢失的那一份善心,重新审视自我,带着善心,重新出发,定可走得更远。
      这是标杆卷4(51分作文)的核心段,该段先引经典,提出“善是人性的原点”这一分论点,然后再引杜甫、特蕾莎修女、皮埃尔神父,接着关联现实,最后深刻指出“善”已不复存在,“走回人性的原点”就是“找回善心”。观点明确,将回到“善”的“原点”一针见血地指出来了,材料的指向性非常明确。
      再看标杆卷8的片段:
      面对回到原点的正确态度是一种勇气。
      就如美洲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女田径短跑运动员,她每次与奥运会的金牌擦肩而过,每次都会被狠狠地丢回原点,而面对这样的痛楚,她都会勇敢地面对,她都会勇敢地面对一次次地回到原点,然后一次次勇敢地向前迈进。
      这股勇气不仅使她正确地面对回原点之痛,更促使她到达了另一个成功的高峰。
      而她至今仍然被后人所歌颂,歌颂她诠释奥林匹克精神的淋漓尽致。假如她并不是有这种勇气,她又怎能被后人赞扬与铭记呢?而这个人就是“倒霉”的帕斯。
      面对回到原点的正确态度,是一种坚持。
      就好像,广州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则消息:在本国有一位高考考生,他应考十四次,而他次次都回到原点;而他今年依然坚持着,向高考迈出第十五次前进的脚步。
      如果,他并没有如此地坚持下去,也许他在考第三次之后,就会放弃,放弃了一个通过高考的选拔进入大学的机会。而正因他有这种坚持的态度来面对回到原点,才会有如今的第十五次迈步。
      这个片段,从议论文的角度上说,层次结构还是非常清晰的,但是这篇文章,最大的问题就是材料和论证过程不能很好地证明观点。先说“勇气”,材料的重点是“勇敢”,说“勇敢”就是回到原点的“正确态度”,材料不能给予有效的指向,作者也没有从态度上分析材料,带有硬贴标签的嫌疑;后面说“坚持”,别人反复“坚持”参加高考是“回到原点”吗?应该属于离开“原点”更准确啊!这样的论证,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在整个阅卷场上,这样的花絮还有很多,但说一千道一万,都是为了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而在这些花絮背后,可以给我们后来者很多有益的备考启迪。比如还有对于文章创新的问题,有的考生选择了诗歌,但是诗歌也要按照行数写到800字的位置,也要合乎考场作文的基本要求,因为考场作文没有给诗歌制定专门的评分标准;比如有的考生采用文言来写作,或者文白夹杂,或者表意不畅,常常让阅卷老师心怀芥蒂,等等。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希望未来的考生确实夯实作文本领,以期在未来的考场博弈中脱颖而出!
      

    相关热词搜索: 年高 阅卷 花絮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