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憔悴的弦声_憔悴的弦声阅读答案

    时间:2019-02-23 03:29:1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每天,每天,她总从我的楼下走过。   每天,每天,我总在楼上望着她从我的楼下走过。   哑默的黄昏,惨白的街灯,黑的树影中流动着新秋的凉意。   在新秋傍晚动人乡思的凉意中,她的三弦的哀音便像晚来无巢可归的鸟儿一般,在黄昏沉寂的空气里徘徊着。
      没有曲谱,也没有歌声伴着,更不是洋洋洒洒的长奏,只是断断续续信手拨来的弦响,然而在这零碎的弦声中,似乎不自已的流露出了无限的哀韵。
      灰白的上衣,黑的裤,头发与面部分不清的模糊的一团,曳着街灯从树隙投下长长的一条沉重的黑影,慢慢的在路的转角消灭。似乎不是在走,是在幽灵一般的慢慢的移动。
      人影消灭在路角的黑暗中,断续的弦声还在黄昏沉寂的空气里残留着。
      遥想在20年,或许30年以前,今日街头流落的人儿或许正是一位颠倒众生的丽姝,但是无情的年华,听着生的轮转,毫不吝啬的凋剥了这造物的杰作,逝水东流,弦声或许仍是昔日的弦声,但是拨弦的手决不是昔日的纤手了。
      黄昏里,倚在悄静的楼头,从凌乱的弦声中,望着她蠕动的黑影,我禁不住起了昙花易散的怜惜。
      每天,每天,她这样的从我的楼下走过。
      每天,每天,我这样的望着她从我的楼下走过。
      几日的秋雨,游子的楼头更增加了乡思的惆怅。小睡起来,黄昏中望着雨中的街道。灯影依然,只是低湿的空气中不再有她的弦响。
      雨晴后的第一晚,几片秋风吹下的落叶还湿粘在斜阶上不曾飞起,街灯次第亮了以后,我寂寞的倚在窗口上,我知道小别几日的弦声,今晚在树阴中一定又可以相逢了。
      但是,树阴中的夜色渐渐加浓,街旁的积水反映着天上的秋星,惨白的街灯下,车声沉寂了以后,我始终不曾再见有那一条沉重的黑影移过。
      雨晴后的第二晚,弦声的消寂仍是依然。
      秋风中的落叶日渐增多,傍晚倚了楼头,当着萧瑟的新寒,我于乡怀之外不禁又添了一重无名的眷念。
      这几日的秋风更烈,窗外的两棵树有几处已露出了光脱的秃干。傍晚的街灯下,沙沙的只有缤纷的落叶,她的弦声是从不曾再听见过了。
      秋光老了,憔悴的弦声大约也随着这憔悴的秋光一同老去了。我这样喟然叹着。
      每天,每天,我仍是这样的倚在我的楼上。
      每天,每天,我不再见她从我的楼下走过。
      
      赏 析
      
      这篇散文最值得嚼味与称道的是它的结构,作品采取一种以琴音为中心的双线型布局,一明一暗,互相交织,互为呼应。
      作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弹琴者的来到她的去。明写弹琴人与琴音,写出了琴声的憔悴与无限的哀韵,写出了弹琴人的孤寂与迟暮。暗写听者的愁绪,写出了游子心中由琴声引起的韶华易逝,人生无常的感伤。第二部分则明暗倒置,明写听者的期待,由期待中写出了他乡游子寂寞与惆怅的胸臆。暗写弹琴者的命运,琴音失落了,弹琴者也随着这老了的秋光一齐去了。作品就是这样,通过一明一暗,双峰叠拥,二水交流的结构方式展开描述,抒发出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与感喟。结构映衬着主题,两相和谐,使作品所着意渲染的凄恻、缠绵的艺术氛围更加浓郁。
      这篇散文在结构上还具有一种对称美。如上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在线索的安排上先明者后暗,先暗者后明,互相对称,在层次上亦如此。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景:秋天哑默的黄昏,惨白的街灯,黑色的树影,游子的楼阁;第二层写声:无旋律,无伴歌,断断续续,零零落落;第三层写人:灯光拉长的身影,幽灵般沉重而迟缓地移动,其色调相当的阴冷。第二部分的第一层写等待:在几日秋雨后初睛的傍晚,作者料定琴声会从树影下扬起,于是痴情地在秋风中倚窗伫立;第二层写等待的落空:一夜过去了,又一夜过去了,琴音却不再响起;第三层写琴声失落后作者的遐想与眷念:憔悴的琴声是随着秋光老去了么?其情调极其哀婉。这两个部分的层次都十分分明,就是在语言的份量上,每个对应的层次也大体相等。
      这篇散文结构的精巧还体现在因情而置的起承转合上。
      作品以“每天、每天,她总从我的楼下走过。每天,每天,我总在楼上望着她从我的楼下走过”起,以与此几乎同样的句子承,转,又以与此句式相同而意义相对的句子合,纽结着一个弹琴人由来到去,由去到消的全过程。起与承相呼应,转与合相呼应,各自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片断,在“听”与“盼”为主体的两个片断中留下了几天秋雨的时间空隙。作者这种以复沓句为枢纽,结构全文的布局构思是匠心独运,意味深长的。作品的第一部分明写琴音的憔悴与忧伤,由于留下了一个时间的空隙,就不至于使琴音戛然止住,因突兀而破坏整个作品缠绵的基调。经由这个时间空隙,琴声如细雨微风般缓缓地渗入第二个部分,在听者的顾盼中余音袅袅,哀哀不绝,给暗写的琴音增添一种实感,无声胜有声。
      又作品的合句与起句相呼应,一者让两个相对独立的片断结合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二者使明写与暗写的琴音都渐渐消失,形成一种“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艺术境界。给人留下不尽的回味。
      叶灵凤在《我的小品作家》中曾这么说:“小品文应该是无中生有的,以一点为中心,忽近忽远地放射出去,最后仍能收到自己的笔上,那样才是上品。”姑且不论这种小品散文的价值标准是否合适,但至少可以看出他是比较注重作品的谋篇布局的,《憔悴的弦声》可以作为他的一个成功的实例。
      (羊益新)

    相关热词搜索: 憔悴 弦声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