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他们为何不同情格斯拉?]格斯拉

    时间:2019-01-26 03:34:0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一文是学生相对比较喜欢的小说,一开始上课找学生谈谈对小说的感知和认识,以便了解一下学情。有几个学生专业而熟练地说出诸如靴匠格斯拉对靴子品质的追求、困境中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之类的“高论”。这些高度概括的句子如此精炼准确,却难免让人感觉到教辅书的味道。怒吼无用,怎样把他们的评价和态度“引出来”要动点脑筋。小说的结尾通过格斯拉的竞争者之口,点出了最好的手艺人却被饿死的悲惨结局。对于这个结局,他们是怎么看的?一些学生倾向于认同格斯拉坚守的不易和高贵,也有颇多的学生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们很容易地站在时代社会发展的高度,认为格斯拉不过是社会发展链条中终要被淘汰的落伍者,不应时而化显得有些过于执拗和愚蠢。一时间,教室里热闹了起来,发言的代表都纷纷亮出观点,给出理由。看起来这是多么理想的课堂状态啊,不过“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显然,这是一种伪讨论,各自立足点和标准不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继续讨论下去永远没有结果,只剩下脸红脖子粗。小说本身被晾在一边了。
      于是,我提醒学生,我们是不是应该看一下小说中能否看出认同和判断,通过什么来表现的?《品质》虽然不是现代派的实验小说,值得注意的是,叙述者“我”的角色贯穿始终。我们认识的格斯拉,几乎完全是通过他的眼睛来看的。(最后出现的顶了格斯拉店铺的年轻人也认为格斯拉做出了最好的靴子,对格斯拉也有同情和惋惜)小说中叙述者的态度、情感和倾向对于读者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解读中把握文本“本意”的一个最常规途径之一。自己在初读这篇小说时一个直观的印象,这个“我”与格斯拉并不是简单的卖主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学生中应该有些也有这样的阅读初体验。经我这么一提醒,立刻有同学响应。
      他们之间的订货过程写得详细而又奇妙:
      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
      ……
      于是我就说:“你好吗,格斯拉先生?你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
      他会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到原来的地方去,或者到店堂的另一边去;这时,我就继续坐在木椅上休息,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后,他回来了,细瘦多筋的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以后,他就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就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
      除了订货以外,“我”有很多次“不必要”的光临。“我”觉得我有必要去向格斯拉先生说明他做得靴子是多么的舒服和结实。“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格斯拉那里,定了很多超出需要的靴子。“我”唯一一次也只有那一次穿着大公司买的时髦但不舒服的靴子走进他的店铺时极力向格斯拉解释。“我”看到结账日之前放在靴口的账单,意识到这对于倔强的格斯拉来说已经是山穷水尽了,立刻飞快地填好支票亲自寄了出去。“我”看到他生意清淡,就说每种靴子都需要。“我”从国外回来第一个去的店铺就是格斯拉那里,急切地想知道格斯拉怎么样了。
      找出来这些细节后细加品味,“我”与格斯拉先生是一种什么关系?“我”为何总是要到格斯拉那里去?很多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我”对格斯拉的感情很复杂,我们相识已久,格斯拉从前就承做“我”父亲的靴子。格斯拉做靴子是一种神妙的手艺,穿他的靴子是一种享受。“我”总喜欢去格斯拉那里坐坐、谈谈。他做的靴子很好很舒服很结实,“我”总想去。“我”很关心格斯拉,对格斯拉充满了敬重,甚至敬畏。他们之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相知相惜的特殊的朋友关系。
      品味到这里后,学生们似乎又卡壳了。这时候我们再来看结尾,机器生产大工业来临,格斯拉被饿死后,什么随之而去了呢?
      一种神妙的手艺消失了,格斯拉每次凭摸我的脚就能摸出我要求的要点,手工充满灵性的精益求精和独一无二的量身订做没有了;这种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相知相惜没有了,社会要吞没一个凭借神妙的技艺谋生和获得尊严和尊重的手艺人。我们要张开双臂迎接一个大机器工业时代快速的变化节奏,顾客不愿意等啊。广告制造需求,我们要时髦不顾舒服。生产要利益最大化,追求高利润就要削减成本用劣等皮革,熟人社会无形约束的商业诚信不再,产品是用来消费,不是用来欣赏和膜拜的。我们从来不知道我们的鞋子是谁生产的,卖鞋子的姓字名谁,他有什么喜怒哀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人情的、手工的、独一无二的、不急不忙的都没了。
      突然想起了以前看到书上五四学人写他们与旧书摊旧书店的情缘。这些,现在也慢慢消失了。一百年到今天其实很短,历史又一次轮回。其实高尔斯华绥英文小说的结尾还有一句话,中译本并没有翻译。原文最后几句是这样的:And I turned and went out quickly, for I did not want that youth to know that I could hardly see.(我很快转身离开了那里,因为我怕让那个年轻人看见我已泪眼朦胧。――笔者译)只是我们现在步履匆匆大步向前赶,很少回头留恋甚至泪眼朦胧。
      教室里很静,他们在专注地听我说。这样的课堂结尾有些拖沓,我并不想说服那些不同情格斯拉的学生,只是想应该在他们忽略的地方停一下,告诉他们有人和他们的观点不一样。
      课上到这里算是结束了。事后我还在想,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不同情格斯拉?真是不可救药。最后勉强找到了一些答案,记得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早就说过,机械复制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艺术的认知方式,并预言机械复制的手段将最终消解古典艺术的崇高地位,艺术的权利将从“专业人士”手中解放出来,对大众来说,艺术作品就是消费品。这一部分属于我的阅读,或许能和一部分学生分享。
      看来是我太耿耿于怀了。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10003)
      

    相关热词搜索: 何不 格斯 同情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