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二泉弦韵_二泉弦

    时间:2019-01-05 03:24:4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来到无锡,有一个地方不得不去,那就是二泉。来到二泉,有一首曲子不得不听,那就是《二泉映月》。   去二泉那天,是一个飞着小雨的下午。因为天气不好,古泉旁边显得有些冷清,只有稀疏的几个游人。伴着潇潇雨声,一曲悲凉的二胡曲缭绕在泉水上空,仔细一听,原来就是阿炳的《二泉映月》。
      从那如泣如诉的琴声里,听到的是一个不屈的灵魂在诉说自己的身世,听到的是一个悲苦的生命在倾吐世道的沧桑。或许,在夜阑人静、泉清月冷之际,阿炳会来到泉水旁边,触摸清幽的月光,倾听泠泠的水声。然后,让珍珠般的泉水,流淌在冰冷的琴弦上。他看不到水的清澈,也看不到月的明朗――其实,在那个污浊的世道里,本来就不会有清泉明月。他的琴声,是划破暗夜的一道道闪电;他的弦音,是散在大地的一瓣瓣落花。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他自幼丧母,少年时期便在道观里学习道教音乐。精湛的琴技,并没有给他的人生带来些许的欢愉。青年时的放浪,中年时的失明,再加上生逢乱世,都注定了一个不可改变的凄苦命运。双目失明后,他也曾失落绝望,但很快就在琴声里得到解脱。既然已看够了俗世炎凉、人间污秽,索性就让所有的悲情愁绪,都在沉沉的黑暗中归于宁寂。不能用眼睛去记录岁月的荣辱兴衰,那就用心灵去感受世间的风霜雪雨。
      行走在街头巷陌,阿炳并不孤独,因为除了一柄竹竿、一缕丝弦,还有一个人与他相濡以沫、朝夕相伴。四十岁那年,他和同样孤苦无依的董彩娣走到了一起。于是,在深沉的黑暗里,他有了一双能引导自己前行的眼睛。那个枯瘦的身影,也让他在严冬里感受到了丝丝的温情。
      如烟的雨雾里,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一幅让人心酸的场景:一个蓬头垢面的女人,用竹竿牵着一个盲人走过大街小巷,走过春夏秋冬。飘在他们身后的,是雪花般清冷的乐符。春花开了又谢,秋叶黄了又落,唯一不变的,是他那苍凉嘶哑的声音,还有在寒风中颤抖的马尾琴弦。
      与哀婉凄美的《二泉映月》相比,我更喜欢气势磅礴的《听松》,因为它更能表现阿炳的铮铮铁骨、满腔激愤。阿炳艰难地行走在漆黑的长夜里,但他却从来没有向黑暗屈服,他的心里一直充满了对光明的渴望。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他是一只无依无靠、随风飘荡的风筝。风愈狂,他飞得越高,吹出的风笛也越响。他虽然看不到月圆月缺、花开花落,但他的心灵澄清如水,他看得到善恶黑白,他分得清是非曲直。他在街头卖艺,但从不出卖自己的灵魂。他手中的那一把二胡,其实就是一把抗争的利剑。他从不向权势屈膝,也从不向邪恶低头。因为抨击时弊,因为讽刺权贵,他多次遭人毒打,但他依然用激昂的弦乐,表达出世人被压抑的心声。纵使琴折弦断,他也不会改变那固有的琴音;纵使伤痕累累,他也不会改变那傲然的风骨。
      每次听《二泉映月》,总能勾起潜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一缕软软的痛楚。今天,在阿炳的故乡,在二泉旁边,聆听那一曲催人泪下的绝唱,更让人感到心灵的震颤,更让人感到一种痛彻心扉的哀伤。乐曲时而低沉宛转,时而悠远激扬,如泉水的呜咽,如秋风的叹息,浮荡在耳畔,沉淀在心底。天上纷飞的细雨,淋湿了琴声,也淋湿了自己的思绪。阿炳是不幸的,他大半生都在乱世中浮沉漂泊,但阿炳又是幸运的,他在垂暮之年,终于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但长期的饥寒交迫、颠沛流离,早已使他身心憔悴、积忧成疾。新中国成立后,本是他施展才华的绝好时机,他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长眠在二泉旁边。他虽然匆匆地走了,却留下了让世界都为之感动的经典名曲。
      由二泉往南,伴着断断续续的琴声一路走过去,我看到了状如音乐台的阿炳墓,也看到了他的铜像。他伫立在细雨中,弯腰弓背,手拉二胡,沉浸在醉人的乐曲中。在这里,他能看到如纱的月光,也能听到如水的琴音。褴褛的衣衫,苍老的面容,遮掩不住他穷且弥坚、衰而不颓的气节。他就像瑟瑟风中的一枝瘦竹,宁折不弯,昂然挺立。在那双永远也睁不开的眼睛里,不仅盛满了一个时代的忧伤,更蓄满了一个民族的倔强不屈。
      傍晚时,雨还在无声无息地下着。虽然离开了二泉,但萦绕在心头的那一抹忧伤,依然如天空的小雨,淋淋漓漓的,让人挥之不去。今晚,我不会看到月光,就像当年在黑暗里挣扎的阿炳一样,只能把一曲曲琴声揉碎了,在心底拼接成一轮皎洁的明月。■
      (指导老师/郭艳红责任编辑/临杰)
      
      相关链接:
      阿炳,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笑笑留言
      读完这篇和着江南气息的小散文,陡然想起了少年时的我,总喜欢在深夜,背着父母打开枕头下的小收音机,将电波调到一个音乐广播台,广播台的节目结束曲总是《二泉映月》的第一段。在一个又一个的深夜,我就这么聆听夜空中阿炳的心声,娓娓地流淌在夜的上空,那时,我甚至还不懂什么叫“生活”。现在每当再次听到这首曲子,心中总有一种郁闷的感觉,一种细小的、切切的噬咬痛感,一种想要爆发、想要打破什么约束的冲动,直到高亢的终曲前段将这种情绪发泄殆尽,然后回归平静。只有用二胡,只有独奏,只有在夜深人静之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意境。我想知道当时阿炳的心情是不是也如同我听曲时的心情呢?阿炳的一生就如同他的这首曲子一样吧,悲伤却要冲破悲伤。他的一生用他的音乐做了最好的诠释。

    相关热词搜索: 二泉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