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市农业产业化“十二五”规划

    时间:2020-09-30 08:05:1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序  言  

    “十二五”时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XX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和《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正确认识和抢抓“桥头堡”建设、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机遇,深入分析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新形势的基础上,编制《XX市农业产业化“十二五”规划(2011—2015)》,对“十二五”时期全市农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等统筹规划作出部署,是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全市“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及基本经验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面对严重自然灾害和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影响,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全局,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1、农业经济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农牧渔业总产值11.85亿元比“十五”期末增加5.86亿元,年均增长14.6%;
    农牧渔业增加值7.16亿元,比“十五”期末增加3.34亿元,年均增长13.5%;
    农民人均纯收入5036元,比“十五”末增加2568元,年均增长15.3%。  

    2、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10年,全市经济作物播种面积8.76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7%,粮经种植结构由2005年的84:16调整为2010年83:17;
    养殖业产值2.73亿元,比2005年增加9969万元,年均增长9.6%,占农牧渔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3%。畜牧业结构逐步优化,规模化养殖加快发展,2010年全市肉类总产量11902吨,比2005年增加1812吨,年均增长3.4%。渔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水产品产量10103吨,比2005年增加5455吨,年均增长16.8%;
    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罗非鱼产量占水产养殖产量的80%。  

    3、优势产业发展迅猛。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2.67万吨,与2005年总产量13万吨相比基本持平,亩产提高7公斤。民营橡胶、茶叶、水果、蔬菜、咖啡、中药材等6种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70.7万亩,初步呈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特征。2010年,民营橡胶产量7.02万吨、茶叶产量1.22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长37.4%、70.8%;
    咖啡产量3283吨、水果产量18.28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加了1.8倍、24倍;
    蔬菜产量3.56万吨,比2005年增长40.7%。  

    4、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启动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
    重点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和主推技术。2010年全市生猪、水产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55%、70%和80%;
    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0%,比“十五”期末提高5个百分点。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33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8.4万千瓦,增长34.2%;
    全市农业机械总值达2.51亿元,比2005年增长22.4%。  

    5、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被列为“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示范县(市)”,全市10个乡镇无公害粮食与反季蔬菜基地15万亩、无公害茶叶基地12万亩、畜禽养殖基地3万亩、水产养殖基地2万亩,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品牌建设有新发展,抓紧落实10个知名农产品品牌评审。加大对农产品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的监测检测,全市较大农贸市场、连锁超市、批发市场主要畜禽、水产、蔬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6%以上。  

    6、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201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3家、州级龙头企业18家,固定资产总额2.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上缴税金500万元,带动农户1.5万户,带动种植面积30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9个,其中:畜牧业、渔业、蔬菜专业合作社9个,会员由2005年的1257名发展到2874名;
    生猪养殖专业化示范户203户,出栏肉猪占全市生猪出栏数的60%;
    水产养殖面积1.6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48万亩,带动农户4220户。  

    7、品牌建设初见成效。至2010年底,全市通过绝色食品A级认证企业2家、AA级认证3家,通过无公害认证1家。形成易昌号、龙园号、嵩榆、大渡岗等普洱茶、椰象大米、百果洲浓缩果汁等名优农产品。  

    8、农业对外合作开发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投资818万元建设果蔬批发市场、牲畜交易市场和水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外销快速增长,直接销往昆明、老挝等地水产品4500多吨,销往国内大中城市蔬菜2.3万吨。与老、缅、泰等周边国家农业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以土地开发为重点的境外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全市境外替代种植水稻、橡胶、西瓜等作物面积达11.27万亩,其中蔬菜面积1.48万亩、产量1.75万吨,产值5040.3万元。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业快速发展不仅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边疆社会政治稳定和全面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农村稳定等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农业部门和有关方面的支持协作,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全面推进“三农”工作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2、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及时组织专项督查。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整顿规范农资市场,严厉打击各种坑农害农行为。真心诚意为农民办实事,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有效激发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突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十一五”期间,全市始终坚持把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提出“务必以粮食安全为重心,务必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处理好增粮、增收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贯彻落实“粮食直补”等政策措施,建设稳固的商品粮基地;
    实施6个支撑农民增收千元项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牢牢把握“三农”工作的发展方向和主动权。  

    4、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和热区优势,突出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扎实抓好农民科技培训,真正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5、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开放,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全市积极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启动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持久动力。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战略,加强与老、缅、泰等周边国家农业科技和土地资源开发合作,扩大境外替代种植规模和效益,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全市农业发展空间。  

    二、“十二五”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关键时期。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市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农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工程和着力点,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国内外市场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全市农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1、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十二五”时期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继续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中央财政加大现代农业发展和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扶持,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夯实农业基础,对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要做好各方面的前期准备工作,积极争取重大项目进入西部大开发总盘子,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大发展。  

    2、国家“桥头堡”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十二五”时期云南省推进“桥头堡”建设和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和中、泰果蔬“零关税”、“农产品换石油”项目实施,有利于XX发挥地缘、资源、产业等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农产品市场与国际接轨,扩大农产品进出口。加上XX与老、泰、缅等国已有的农业合作开发,为进一步开拓国外市场和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加快促进农业从自给型向外向型转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XX是全省最大的热区,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全市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国民收入分配有条件更多地向“三农”倾斜。随着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劳动密集型、资源型种养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将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国家加大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力度,并将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加大对产业转移的扶持力度,这将有利于全市发挥优势,加快特色农业的发展。要抓紧做好农业发展规划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农业由投资型向融资型转变。  

    (二)面临挑战  

    “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全局对农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受资源环境、市场体制等诸多方面影响越来越直接,基础薄弱问题越来越突出。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很大程度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主要反映在:  

    1、资源环境约束越显突出。全市耕地面积、粮播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上新台阶的难度增大。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扩容,城郊养殖水域、滩涂和蔬菜基地被占用,热区开发挤压草山资源。农业面源污染加重,洪涝灾害、旱灾以及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增大,面临农业环境质量下降的严峻挑战。橡胶白粉病等重大农作物病虫害以及禽流感等动物疫病呈多发、频发趋势,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资源环境、气候变化影响以及防灾减灾能力弱已成为制约全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全市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小而全”、“小而弱”的情况还较为突出;
    在一定区域内农产品品种过多,优势特色产品生产集中度还不高;
    “广种薄收”的粗放生产经营方式依然存在,土地产出率低;
    龙头企业实力弱、带动作用不明显;
    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仍占很大比重,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集中种植、养殖规模偏小,形不成规模效益,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越来越高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在农业发展方式上要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  

    3、现代农业装备基础薄弱。受农业投入不足等因素制约,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农用水利骨干工程少、配套不完善、工程老化病险严重;
    基本农田排灌、土地整治等以及畜禽厩舍、围栏、蔬菜大棚等建设滞后,池塘养殖设施老化,农业发展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这就要要求加快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科技农业和高效农业等四个农业发展,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十二五”时期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抢抓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要求,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以“重大”工程项目为重点,以“十优十强”、“百县百园”创建为抓手,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原则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发展,按照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要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发挥优势,促进农民增收。立足资源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省扶持现代农业产业化政策扶持,保护好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大力发展创汇农业,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2、坚持市场导向,提升竞争能力。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和龙头企业,优化调整农业布局,逐步实现产业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促进产销对接,在统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提升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坚持资源节约,实现持续发展。强化对种质资源的保护,严格限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
    加大养殖场所污染防治,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大力发展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的节约型农业,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经济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和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养殖。  

    4、坚持科技进步,加快产业升级。坚持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持久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大力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认真抓好科技入户、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5、坚持改革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资金;
    加快农业对外开放,积极开发利用境外资源,加快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
    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到2015年主要发展指标是:  

    ——农牧渔业总产值20亿元,比2010年增长68.8%,年均增长11%。  

    ——农业增加值12亿元,比2010年增长67.6%,年均增长10.5%。  

    ——农业人均纯收入9700元,比2010年增长93%,年均增长14%。  

    ——建成高稳产农田8万亩,比2010年增长23%,年均增长4.2%。  

    ——农机总动力33万千瓦,稳定在2010年水平。  

    ——粮食产量12.9万吨,比2010年增长1.8%,年均增长0.4%。  

    ——民营橡胶总产量9.5万吨,比2010年增长35.3%,年均增长6.2%。  

    ——茶叶产量1.7万吨,比2010年增长39%,年均增长6.9%。  

    ——肉类产量2万吨,比2010年增长68%,年均增长10.9%。  

    ——水产品产量2万吨,比2010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14.9%。  

    ——农产品加工产值30亿元,比2010年增长1倍以上,年均增长14.9%。  

    四、“十二五”时期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  

     (一)完善基础设施,稳定发展粮食产业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10个乡镇坝区商品粮基地建设为重点,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优化品种结构,突出抓好高产优质超级杂交稻、专用玉米和特色杂粮生产,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创建万亩示范片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推进科技进村入户,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经过五年努力,把坝区8万亩水田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完成1.64万亩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完成乡镇土地整理项目4.27万亩、中低田改造15万亩。到2015年,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确保年粮食产量在12.9万吨以上。  

    提高粮食加工转化能力。扶持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稻米等精深加工。配套发展原料基地建设,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优质稻产量占稻谷产量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改造提升现有粮食加工企业,建设年产1.5万吨精米加工生产线,年产能力达到5万吨以上。扶持整合现有饲料加工企业,扩大畜禽鱼饲料生产规模,达到年加工配合饲料2万吨的生产能力,带动粮食加工转化增值。  

    (二)优化区域布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民营橡胶产业。按照“稳定面积、提质增效、培育龙头、打造品牌”的思路,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形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
    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橡胶物资仓储交易中心,建设子午胎专用胶加工、橡胶木制品加工,提高橡胶产品附加值;
    继续调整民营胶园种植布局,巩固现有宜林胶园,逐步淘汰海拔 950米 以上和条件较差的二、三类植胶区,完成年改造更新低产胶园2万亩的任务;
    在勐罕、景哈、嘎洒、勐龙等乡镇建设高产示范胶园20万亩;
    在勐罕、景哈、嘎洒、勐龙、勐养、基诺山等建设第二代高稳产胶园80万亩,努力把XX建成中国最好天然橡胶产业基地。到2015年,全市民营橡胶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干胶产量9.5万吨。  

    茶叶产业。抓住云南省打造“云茶”品牌战略的机遇,加快推进无公害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推广无性系及优质良种,如期完成3.5万亩低产茶园改造。培育扶持年产值超亿元的重点龙头企业2-3户和一批有较强经营能力的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扩大名优茶、有机茶和普洱茶生产,加快普洱茶新产品研究开发,形成一批有高附加值的系列高端产品。新建和完善现代化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全力打造普洱茶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对具有普洱茶历史文化内涵的“攸乐茶”、“勐宋茶”、“厚蕊茶”等原产地品牌认定,把XX建成国内最优普洱茶基地。到2015年,大渡岗、勐旺、普文、基诺山、勐养、景讷等江北茶叶产业带形成规模,无性系和良种茶园面积占90%以上,全市茶园100%通过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茶园面积稳定在25万亩,干毛茶产量1.7万吨。  

    果蔬产业。发挥热区资源优势,探索冬季农业开发高产高效模式,规模化发展反季香蕉、菠萝、西蕃莲、杨挑以及冬试早柚等水果生产。在全市10个乡镇建设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及出口东盟蔬菜基地,积极打造冬早蔬菜、版纳小糯玉米、反季甜玉米等优势产业带,推广气雾温室无土栽培技术,打造景讷东升瓜、嘎洒甜玉米、勐养精品西(甜)瓜以及XX、勐罕香茄、豇豆等特色知名品牌。选择勐旺、大渡岗、景讷以及勐龙镇勐宋等资源条件优越的地区,积极发展高山生态型蔬菜以及海船、刺山药、苦藤、甜菜等野生蔬菜生产。在嘎洒、景讷等地建设野生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基地,坝区重点发展茶树菇、猪肚菇、杏鲍菇等品种,山区重点发展雨林木耳等品种。重点支持2-3家蔬菜生产加工企业,建设速冻蔬菜、脱水蔬等系列加工生产线,把食用菌产业做强做大。到2015年,全市水果面积15万亩、产量20万吨;
    蔬菜面积8万亩、产量6万吨。  

    咖啡产业。加快普文、大渡岗、勐旺优质小粒咖啡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推广优良品种,加强病虫害防控,严格控制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提高单产和品质。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咖啡良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设精品咖啡脱壳加工厂,延伸产业链。到2015年,全市咖啡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7500吨。  

    傣药南药产业。依托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以大渡岗、勐旺、普文、景讷为中心,加快低产南药园的改造和品种更新换代,重点发展砂仁、薯蓣、萝芙木、灯台叶等生物药种植,扩大石斛、沉香等规模化栽培。主动承接东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转移,引进培育2-3户单项产品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和一批傣药南药知名品牌。到2015年,沉香面积10万亩、石斛5000亩、砂仁5000亩。  

    (三)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特色养殖产业  

    畜牧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以特色小耳猪为重点的畜牧业。以嘎洒、勐养、勐龙、景哈、基诺、景讷等乡镇为中心,大幅度扩大小耳猪养殖规模,引进知名企业集团参与经营,全力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产品研发等工作,打造小耳猪国际性品牌。大力发展林下家禽养殖,突出茶花鸡、大种鸡、斗鸡等地方特色品种,实施原产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建设城郊禽蛋生产基地,确保城镇有效供给。到2015年,全市生猪存栏达到60万头,家禽存栏200万只,全市肉类总产量2万吨、禽蛋产量1000吨。  

    水产养殖产业。以嘎洒、勐罕、勐龙、普文、勐旺、勐养、大渡岗、景讷等乡镇为重点,继续抓好全雄性罗非鱼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巩固鲢鱼、鳙鱼、草鱼、团头鲂等及名优珍鱼类养殖。加快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加快发展水库养鱼、稻田养鱼、网箱养殖以及山区流水养鱼。依托现有特色水产养殖企业,选择普文、勐罕、嘎洒等乡镇,建设叉尾鲇、罗氏沼虾、丝尾鱼蒦           等特色水产养殖示范区,扩大生产规模,尽快形成区域特色知名品牌。引进生产加工企业,发展罗非鱼出口精深加工。到2015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万亩,水产品产量2万吨。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鼓励农业企业建立科技开发中心;
    加强科研部门基础条件建设,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继续实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完成在全市建立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任务。继续推行“绿色证书工程”和“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接受科学技术的能力。到2015年,科技培训农民5万人次,每个村委会有1个科技活动室、1名农技员、每户有1名产业技术能手。  

    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 相关热词搜索: 农业产业化 二五 规划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