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构建鄂西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机制的思考

    时间:2020-11-14 08:07:3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陈 烨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张 捷
     建始县财政局副局长、纪检组长 樊友国
     
        摘要:尽管取消农业税后鄂西民族地区农民的收入有所增长,但并没有表现出增长的可持续性,制约鄂西民族地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因素没有根除。我们应该从城乡统筹发展机制、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可持续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制度改革、依靠科技进步和规模经营等方面入手,构建鄂西民族地区后税费时代的农民可持续增收机制。
     
        关键词:鄂西民族地区;
    农民增收;
    可持续机制;
    新理念;
    新思路
     
        一、建立鄂西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机制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鄂西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1、可持续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不仅能够提高农民自身的生活水平,而且会使农民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产过程,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用于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等,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农民收入可持续稳定地增加,意味着有更多的农产品提供给工业,使轻工业的发展有坚实的基础。
     
        3、农民收入可持续稳定地增加,意味着农民购买力增强,给农用生产资料生产企业和家电生产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而农机、家电业的发展,会推动钢铁工业、机械加工业、电力工业等工业部门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有利于增强鄂西民族地区的竞争力
     
        在农业市场国际化条件下,一方面,农民有能力采用多种方式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用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与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农民也有能力通过建立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在普遍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有机农业,积极参与区域与国际竞争,从而增强鄂西民族地区农业的竞争力。
     
        (三)有利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全面小康的重点、难点在农村,而湖北实现小康的关键在于增加鄂西民族地区农民收入。农民收入能够可持续稳定地增加,其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在农民群众生存性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广大农民才能充分享受健康向上、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各种文化娱乐。农村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水平才能提高,城乡生态环境才能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才能更加完备,社会秩序才能更加良好,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才能逐步缩小,鄂西民族地区才能在总体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二、构建鄂西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机制的思路
     
        (一)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机制,缩小城乡差距
     
        1、严控中等城市的建设,确保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城市与农村资源共享。
     
        2、制定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长期战略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将现代工商业逐渐向县城和乡镇转移,使农民直接参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建设。
     
        3、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首先将农村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民,如乡镇企业职工、私营个体劳动者、外出打工者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然后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二)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可持续机制
     
        1、完善农业投融资管理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力度。在稳定现有投入基础上。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三农”倾斜。放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采取贴息、补助、税收等措施,发挥政府农业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
    改革农村金融体制;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增强信贷支农服务力度。
     
        2、加强农业保护机制建设。在WTO框架下用足用好有关对农业、农民的支持和保护政策。农业保护机制建设既要靠政府政策保障,又要靠政府投入支持,包括对农产品价格支持和保护制度、对农民直接补贴和税费减免制度、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制度等。
     
        3、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帮扶为辅的多元化筹资模式,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失地农民保障为重点,卫生、医疗、教育等救助为辅助,捐赠、扶贫、帮困为补充的救助保障机制。
     
        (三)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制度改革
     
        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是投入,最根本的是扭转“城乡区别对待”的陈旧观念,建立新型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鄂西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投入不能靠农民,必须建立政府预算投入机制:
     
        1、实施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投入,对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进行全面更新改造,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学条件。
     
        2、实施9年全免费教育工程,逐步将过去由农民承担的9年义务教育的学费、生活费、书本费变为政府统一支付,使农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平等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3、实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多层次、多门类的职业技术教育。
     
        (四)严格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从长远来看,鄂西民族地区解决农民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的重要前提是农业从业人口的持续减少。从世界经验来看,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就业比重就会下降1个百分点,这样就会使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对农民收入带来较大的影响。目前,鄂西民族地区的城市化率不足39%,低于全国水平。与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接近的10个国家的城市化率平均为54.9%,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就更加落后了。安徽省阜阳市10多年来农民收入变化的实践表明,农业人口比重每减少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收入就可增加200元。未来的10多年,如果经过改革和发展,鄂西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37%的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那么,到2020年鄂西民族地区城镇人口将达到600万以上,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会增长10%以上。
     
        从目前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无非两条路:一是到大中城市打工;
    二是加快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建设,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多余的劳动力有序转移。据有关文献记载,现在乡镇企业接收了1.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有9000多万,共计约2亿多,占总从业人员的5%以上。但是,目前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还有很多障碍和限制,包括一些歧视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如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繁杂手续以及变换手法向进城就业农民及用工单位征收各种费用等。由于缺乏教育培训和科技投入,进城务工农民很大部分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低级技术行业,有一些行业还强行清退农民工,农民工的工资有时也无法得到保障。
     
        因此,一方面应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就业制度,给鄂西民族地区农民平等的就业权利。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工业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0%左右时,劳动力转移程度达到50%的水平。目前我国工业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已达到50%,但全国劳动力转移率只达到30%。根据刘易斯无限剩余劳动供给的人口流动模式,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将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可行途径。纵观鄂西民族地区工业化历程,工业化发展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劳动力转移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应加快推进工业化。靠工业立市场,以工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民致富。加快推进城镇化,引导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促进农村变城镇、村庄变集镇、农民变居民,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此外,应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程务工和定居条件,取消一切限制农民富裕劳动力进城务工的规章制度和不合理收费,完善鼓励农民到城镇居住、务工、经商以及从事各种非农产业的政策,搞好就业指导和中介服务,为农民及时提供外出务工就业信息,引导农民有序流动。
     
        (五)依靠科技进步和规模经营
     
        1、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科研投入增长机制。
     
        2、抓紧建立鄂西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尤其要抓好国家基地创新能力建设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
     
        3、加强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专门制定鄂西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投入专项资金。
     
        4、加快建设鄂西民族地区农业科研高级人才培养基础,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
     
        此外,还要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和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通过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新技术在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作用。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科技进步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载体。农业科技进步虽然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但在农业生产还十分分散和落后的小生产状态下的鄂西民族地区,它对提高生产率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只有在土地、资金等农业资源在经营者手中实现适当集中,并实现生产工具的真正变革,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才具有现实基础。为了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适当实现土地流转和集中。政府应实施补贴政策,对土地规模经营给予财政、信贷和税收政策扶持。
     
        (六)创新农业制度,不断深化改革
     
        1、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充分尊重和保障农户拥有承包地和从事农业生产的权利,尊重和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主权,激发农民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实现增产增收的内在动力。
     
        2、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土地流转办法,坚持自愿、有偿、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和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价格、期限等利益保障机制以及流转收益递增机制,加强探索以土地作为“原始股”的股份合作流转新机制、新办法,提高农民从土地流转中得到的本金或股金分红收入。
     
        3、将农村土地从征用变为购买,并适当提高标准,使失地农民能够获得第二、三产业就业和城镇居住的必要资本,同时将政府获得的土地净收益按一定比例返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解决失地农民的福利,使失地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保障。
     
        4、建立和完善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组织在内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扭转农业信贷资金非农化局面。
     
        5、加强农村管理制度的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宏观管理制度的创新,尽快改革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农业宏观管理体制;
    加大农村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力度,精简基层吃“皇粮”的公职人员。政府要从微观层理性地退出,转变观念,完善管理体制、管理职能、管理手段,努力提高农业管理水平、效率与效益。
     
        三、政策建议
     
        政府扶持对于农民可持续增收机制的构筑至关重要。当前,鄂西民族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尤应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稳定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充分发挥鄂西民族地区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培育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韩俊.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人民日报,2006-02-13.
        2、盛来运.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变动趋势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5).
        3、杨瑞珍.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对策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10).
        4、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民收入与劳动力转移[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杜青林.十六届三中全会答记者问[N].经济参考报,2006-03-11.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基于职教体系的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2008y396)的阶段性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 可持续 增收 构建 民族地区 机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