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完善城乡群众共创共享社会保障机制 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时间:2020-12-06 08:05: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保障机制日趋完善

      2003年以来,按照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部署,全市统筹城乡就业社保机制通过三个阶段的深化改革,特别是2003年实施的市政府93号令《成都市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管理暂行规定》的出台实施,实现了由城乡二元分割向城乡一体、全域覆盖的跨越。

      (一)促进就业机制

      第一阶段,2003年至2005年,打破城乡二元体制,逐步探索建立城乡就业一体化制度,形成了第一轮统筹城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者、农民工与城镇失业人员享有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为第二轮统筹城乡积极就业政策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2006年至2008年,健全完善城乡就业一体化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区(市)县及社区“二级三层”比较充分就业指标体系,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目标,形成了第二轮统筹城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比较充分就业。随着国家《就业促进法》和原劳动保障部《就业服务与管理规定》的实施,全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步入法制化,为第三轮统筹城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2009年中,市委市政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出台“八大就业培训计划”,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充分发挥失保金保生活、促就业、预防失业的作用,建立城乡充分就业目标体系,形成了第三轮统筹城乡积极就业政策长效机制。

      (二)社会保险机制

      第一阶段,2003年至2007年,在健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在国家和省无制度安排的情况下,先行先试,建立了农民工综合保险、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等制度,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的全覆盖。
      第二阶段,2008年至2009年,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合并,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形成了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大制度覆盖全市城乡所有人群的医疗保险体系;
    实现了农民工和征地农民养老、医疗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并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在实现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着力扩大覆盖范围,到2009年底,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305万人、医疗保险326万人、失业保险159万人、工伤保险159万人、生育保险242万人。参加农村居民养老保险7365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达到671万人,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10851万人,失地农民做到了应保尽保。
    第三阶段,在实现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的基础上,着力制度的衔接,破除制度的“碎片化”。养老保险: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障,以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以外的人员整合或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由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二大体系,并实现了市域内二大体系的无障碍转接。医疗保险:制定出台了以门诊统筹和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市级统筹、门诊统筹和全域结算。

    二、财政投入迅速增长

      据统计,2003年到2009年全市各级政府对就业社保累计投入27223亿元,年均增长5075%。其中养老保险累计投入21128亿元,年均增幅5517%;
    医疗保险累计投入5108亿元,年均增幅5031%。全市就业及再就业共计支出3387亿元,其中:就业专项资金累计支出223亿元,年均增幅1488%;
    失业保险待遇支出1157亿元,年均支出165亿元。
      2009年全市各级政府对就业社保投入为9249亿元,其中养老保险投入7481亿元、医疗保险投入1524亿元。就业及再就业支出632亿元,其中:就业专项资金支出432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199亿元。另外,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0多亿元建设的“1+10”技师学院竣工并投入使用,为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打下基础。
      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为例,通过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新农合财政人均补助标准由2003年的20元提高到2008年的80元,2010年人均补助达到180元,较2003年增长了8倍;
    城镇居民和学生儿童由2007年45元提高到目前的180元,增长了3倍,提高了社会弱势群体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力度。
    与全国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2008年我市各级政府对就业社保的投入为5883亿元,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1位,其中养老投入4271亿元,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1位;
    医疗投入1476亿元,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1位。政府逐年大幅度增加投入,既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共创共享的社会保障,又为解决老百姓“养儿防老、存钱防病”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共创共享充分显现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社保等民生工作,促进了全市共创共享的社会保障充分彰显。

      一是就业规模大幅增长。2003年至2008年,全市全社会就业规模由57174万人增加到70449万人,年均增长354%,其中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由1805万人增加到38223万人,年均增长1332%。2003年至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由37%下降到3%;
    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7039万人,年均增长111%。
      二是就业结构逐步优化。2003年至2008年,全市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由372∶281∶347改变为246∶305∶449,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1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102个百分点,全市就业结构由一、三、二转变为三、二、一。
      三是就业形势日趋稳定。2003年至2009年,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业中就业转失业人数由31355人下降到19664人,平均每年减少近2千人,全市从业人员就业状况日趋稳定。
      四是参保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至2009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147万人增加到305万人,年均增长2633万人;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155万人增加到326万人,年均增长285万人;
    城乡基本医保保险(含农民工综合保险)参保率达到97%,较2003年增长344倍;
    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人数由2004年的204万人增加到6515万人,年均增长895万人;
    农民工综合保险由935万人增加到10851万人,年均增长1653万人;
    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2007年的904万人增加到7365万人,年均增长3231万人。
      五是社保待遇稳步提高。2003年至2009年,全市退休人员养老金由每人每月537元增长到1021元,月均增长484元,年均增幅1502%,其中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已达到1197元,被征地农民已达到613元,接近全省被征地农民养老金平均水平的两倍;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平均报销比例由58%提高到75%,年均增长283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平均报销比例由10%提高到60%,年均增长833个百分点。
      2010年,全市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市职工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不足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左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4至8万元统一提高到10万元左右,再加上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每年最高报销额度分别达到55万元、50万元左右,“因病致贫”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有效解决。
      同时,就业社保除了在经济发展中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共创共享外,还对转变发展方式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城乡劳动者稳定就业,可以提高家庭收入;
    社保搞好了,可以消除消费预期,刺激当期消费,从而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近期需要完善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亟需加大力度。市委确定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产业将走向高端,但技能人才还不能适应高端产业的需要,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是加快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速度。就业社保公共服务有着自身的特点,不同于教育和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目前的情况是制度超前,公共服务滞后,乡镇(街道)、村(社区)就业社保服务中心、站发展不均衡,城镇好于农村,特别是二三圈层更为突出,一些边远山区的农民还没有完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据调查统计,全市还有近59%的建制村、近11%的社区没有建立就业社保服务站,以致一些就业社保政策落实到企业和人民群众还不够及时、效率还较低,同时服务成本也较高。

      五、措施及建议

      (一)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积极促进产业转换和升级,去年以来,市劳动保障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一是加快“1+9”技师学院建设,办学模式扩大到了“1+10”。二是充分发挥和调动社会力量培训产业工人,打破区域分割,整合培训资源,全市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已达到282家,实现了资源共享,满足了市场需求。三是创新发放就业培训券,改革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去年共发放就业培训券7500万元,惠及15万人,有136万人持券参训。今年将扩大就业培训券发放范围,帮助所有城乡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四是实施“八大就业培训计划”,发挥行业部门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推动了校企合作。五是改善培训结构,提高培训层次,加大中高级就业培训比重。六是鼓励企业组织职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督促企业提足用够职工教育基金,落实培训补贴。建议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就业培训资金投入力度,着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长短期结合,组织各行业技能大赛,提高社会重视度,形成技能人才不断提高的机制,为产业走向高端提供人才资源。
      (二)加快劳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去年以来,市劳动保障部门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推进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一是与中国劳科院合作开展《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课题》研究,将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归结为政策制度、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四个维度”,同时对系统内的公共服务项目进行清理,化繁为简,共119项,基本形成了“成都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四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既丰富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又促进了全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对梳理出的119个劳动保障公共服务项目中的14个项目,充分运行信息化平台,在管理体制不变的情况下,组织7个区(市)县共20个街道和社区、10个医疗机构试运行,效果很好。以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为例,试点前最长时间9个月,试点后最短时间25个小时。三是以点带面强力推进,今年将温江区作为示范区,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争取6月底完成,建成后向其他区县迅速推广,计划到2012年,全市所有乡镇(街道)、95%的村(社区)实现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建议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