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艺术感觉与艺术创造

    时间:2020-10-17 08:59:2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艺术感觉与艺术创造

     作者:曹文轩

     文字记录、整理:薛连通

     来源:/chinese/RS/449392.htm

     11月9日,立冬过后,天气渐冷,听众都身着冬装来到了文学馆演讲厅。上午9时30分,主持人傅光明研究员走上讲坛,介绍主讲人和讲题:今天我为大家请来的是:他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读书。现在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位出色的学者。同时,他还是一位多产的优秀作家,近些年,他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细米》等长篇小说,分别获得中国作协的三届儿童文学奖,宋庆龄文学金奖,两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一届“国家图书奖”。今年作家出版社又推出了他的9卷本文集。这个经历和成就便能聚焦成著名作家、学者曹文轩教授。我们欢迎曹老师上场。

     作为老师,他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在校就读时,我也有幸做过他的一枚桃或李。看到曹老师,大家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一定是各人有各人的感觉。我们见一个人球踢得好,会说他球感好;游泳游得好,说他水感好;琴拉得好,舞跳得好,那是人家艺术感觉好。感觉是个什么东西?艺术感觉与艺术创造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们欢迎曹老师为我们主讲《艺术感觉与艺术创造》。在热烈的掌声中曹教授一面招手一面向听众致意,登上讲台开始了他的精彩演讲:

     大家好!我今天所讲的不仅是文学研究者对文学的理解,更是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对文学的理解。这种理解也是来自我写作过程中的感受,它对我们实在太重要了,下面我分几个问题谈:

     一. 感觉与思维

     1. 感觉是思维的起点。感觉是思维的绝对前提,无论是理性思维还是艺术思维,思维的运转,倚赖于提供经验材料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经验材料,而没有经验材料,思维的运转也就失去了推动力。没有感觉,就没有颜色、声音、温度、气味、时间和空间,就没有人类的文明史。细究起来,人类的今天以及今天这样一个世界,所有这一切,都来源于感觉,因此,感觉是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人论的最基本命题。马赫把感觉推到人类思维的显赫位置:“我常常被引进感觉的分析这个领域里来,这是由于我深信全部科学的基础……须等待着……感觉的分析作进一步的重要的阐明。”“感觉是第一性的存在……。”

     2. 西方哲学和心理学对感觉的研究。由于感觉对思维处在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上(真理与谬误,理性与艺术,都来自感觉),因此,西方对感觉的研究一向肯下功夫。柏拉图、达尔文、叔本华、马赫、弗洛伊德等,都从不同角度对感觉进行了极为深刻的研究。这种研究甚至细致入微到对某种感觉的专门研究。

     感觉意识的由来已久,培养了西方人对感觉的不断回味和沉思的习惯。一种普遍的感觉意识,这一点,我们即使在阅读西方人的学术著作时都能体味到。它在表现人物时,总是尽力去体察和描摹人物的种种感觉。西方小说和戏剧总给人一种印象:那些人物感觉丰富、复杂;他们敏感,并且喜欢品味自己的感觉,或琢磨别人的感觉。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我们可以经常听到一个人物自己对自己的感觉的表白,或是对别人的感觉作极为细致的剖析,让人有一种灵魂被揭示,仿佛来到光天化日之下的透彻感。作为创作主体,艺术家本人也极为着重自己的感觉,他们宁静地沉浸在对世界的感觉之中。后来的印象派、意象派、感觉主义以及各种各样的现代派艺术,走了极端,则把感觉奉为上帝,而拜倒在它的脚下。

     3. 中国文学作品中感觉的变化。老一代作家的蛰伏与沉默。他们本是有“感觉”这一意念,并有深刻的领会的,在他们的文章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个字眼。钱钟书先生的《通感》一文,是专门讲艺术感觉的。在创作实践中,也显示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才能。如废名的《桥》上下篇,共四十三个标题,而这四十三个标题差不多都是一处(个)风景,而这些风景在人物面前出现时,无不具美感。中年一代作家在文化知识方面的严重空缺,青年一代作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漠与无知,使“感觉”一词根本不能进入艺术思想思维的词汇系统,就不要说有时对它的深彻的领悟了。

     中国的摇滚之王崔健唱过一支歌——《快让我在雪地上撤点儿野》,这只歌把失去感觉时的恐惶、焦躁、恼怒与巨大痛苦等各种情感与状态圆满地唱了出来。

     我们这个民族曾是个具有良好感觉的民族,无论是生理意义上的还是心理意义上的感觉,都曾让世界仰目过。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甚至有一脉是特别在意磨砺感觉的。如禅宗,它的许多别出心裁的操练,其目的都在于强化人对认识世界、认识真理的一种感觉能力,这种能力甚至被要求达到不通过语言,于“拈花一笑”之中就能了悟全部真谛与奥秘的境界。作为证据,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大概是人类最高的艺术巅峰之一。中国古人对色彩光影的感觉,对季节的转换,对那些微妙情感的捕捉、叙述,多为后人留下了永远也说不尽的佳话。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们可以从许多作家对事物或情绪的描绘中看到,他们在对存在的感觉方面,依然保持着一种很出色的能力,并且在质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作家的感觉似乎更加成熟了,并且知道了克制。写感觉,但没有留下太明显的炫耀自己感觉能力的痕迹。

     感觉意识的生成,给中国文学艺术带来了生命的气息和美感。后来的一些较成功的文学作品如《棋王》、《透明的红萝卜》和电影《老井》、《红高粱》等,皆与感觉意识的自觉和深化有关。

     没有感觉就没有思维,没有感觉就没有任何科学和艺术。

     二. 理性思维意义上的感觉与艺术思维上的感觉

     1. 理性思维意义上的感觉:理性思维意义上的感觉属于真理范畴,有科学性,它要求这种感觉有最大的可靠性,要求它反馈给意识的信息符合被感觉物的全部真实。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接近和获得真理。

     作为感觉分析大师,马赫不承认有错觉。作为感官,既没有正确也没有错误,这是他的一个重要思想。他认为所谓感觉错误,实际上是因为条件变化了——条件变化,感觉相应也会变化,并非错觉。他举了一个例子:一支铅笔放在空气中,我们看它是直的,而斜放在水中我们看它是曲折的。在后一场合,人们说铅笔是曲折的,但实际上是直的。马赫忘记了这一点:真实的感觉必须是在排除了干扰因素以后才能实现;凡有干扰因素存在,一切感觉都可能是错觉。

     2. 艺术思维意义上的感觉:与理性思维意义上的感觉不一样,艺术思维意义上的感觉属于情感范畴。发现真理不是艺术的直接目的,在这里感觉不再被怀疑了,而恰恰是被相信。理性的焦点是真,艺术的焦点是美。

     3. 对情感不能沉思。因为一旦沉思,情感也就不存在了。同样,对于作为情感范畴的感觉,也不能沉思,一旦沉思,艺术感觉就成为理性的感觉了,一个太认真的人是无法欣赏艺术的。

     我们打开任何一部小说,都可以指责它通篇都是感觉的错误:“风愤怒地呼号着”、“太阳悬挂在天上”。不是那么回事吗?同样,你可以指责梵·高的画“向日葵”,指责毕加索的画简直是稚童的涂鸦!两种范畴的混淆,使我们对艺术作出的判断是荒唐的。

     理性意义上的感觉,因为属于真理范畴,所以它一接近真实,那么,他就是单一的。真理的趋势,就是排除若干个错误的感觉,而只保留一个正确的感觉。使众人都同样感觉。而艺术思维意义上的感觉,它允许对每一件东西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感觉,对于同一件事物,一千个诗人会有一千种感觉。理性意义上的感觉的方向是走向一致,而艺术思维意义上的感觉的方向是走向多样。

     三. 艺术感觉

     1、 敏锐的感觉。这里所说感觉敏锐,主要还是指生理学意义上的。这里所说的敏锐是指一种生理印象能力。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敏锐,有生理印象能力作为高灵敏度的接受器和反应器时,只能说此人的外部器官很好。而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讲,最宝贵的是,他能有好的心理印象能力。

     2、 丰富的感觉。对于一位艺术家而言,很难说他所经历的事情是痛苦还是幸福。海明威的拳击、狩猎、生活之所以写得如此生动,是因为他有过种种这方面的经验。

     如果说,一个艺术家的成功不完全是因为他的主观努力,而很大程度上因为客观原因的话,我认为,这个客观就是指命运给了他经历种种感觉。有些人注定了不能从事艺术,因为他一生过于平淡,感官的反应太少。

     艺术家应尽可能多地增加感觉。渴求清静、平稳的生活,对他是绝对有害的。

     3、 特殊的感觉。一位艺术家成功了,我们在尚未来得及对他的作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以及真正了解这些作品的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之前,就给予注意,甚至给予过分评价,凭的是什么?是他的艺术品在我们的直觉上,引起了特殊的不同寻常的感觉。

     一件艺术品给人们的最初印象很重要。而印象的好坏,是由这件艺术品能否使人们有一种特殊感觉决定的。如果不能产生特殊感觉,便首先失去了欣赏者的注意,那么也就失去了种种有意义的其他东西被认识的机会。

     艺术家不能象普通人那样去感觉世界,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他所了解的大海如果与千百人看到的大海别无二致,那么就等于没有看到大海,他既是艺术家,就必须看到自己的海。洛蒂的海,海明威的海,都不是普通人看到的海。

     4、 精微的感觉。作为艺术家,他要敏锐地感觉到新时代的胎动、历史嬗变时的痛楚、政治气候、战争风云等重大事件的发生和变化,但对艺术家来说这种大感觉是不够的,因为一个政治家或政客在这方面的感觉可能更为敏锐。艺术家必须还有自己的精微感觉,即使对重大事件,艺术家的感觉也不应当是粗糙的。我们甚至可以言之:一个艺术家的本领并不于他对生活的强信号的接收,而在于他能够接收到生活的微弱信号。

     他们的心理,有着稠密、精细、传导性很强的网络,它宛如一张由智慧的蜘蛛从体内吐出银丝精织而成的网子,任何猎物,哪怕是极为微妙的翅颤,这张网也能迅捷将信息反馈给那个捕猎者。

     我国著名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许多读者百看不厌的,它之所以能吸引人是小说所表达的微妙精神。黛玉听了宝玉一句话就伤心起来。描写元春省亲,上上下下忙个不停,宝玉只在那里玩,元春将宝玉搂在怀里说了一声你又长高了,眼泪就流了来。中国当代作家的缺点就是缺少对微妙信号的接受和感觉,许多成功的作品都证明了微妙之处有魂。最后我用八个字结束我的演讲:精微之处,深藏大地。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