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和谐社会视野中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

    时间:2020-09-30 08:58:3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和谐社会视野中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而第三部门是现代社会化解矛盾的重要组织。公益精神契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社会需要普及公益文化,大学精神呼唤公益文化,这是我国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历史机遇。

      关键词:和谐社会 公益精神 大学生 机遇;

      

      “公益”是时下中国非常时尚的用语,很多企业、明星都热衷于公益活动,各方媒体也大力宣传公益事业,但公益文化在中国还未成为大众文化。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危机,而以志愿求公益的第三部门是现代社会化解矛盾的重要组织,是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当前中国公益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第三部门的基础就是公民。因此,需在民众中培育和弘扬公益精神。我们仅从高校角度,探求培育大学生的公益精神。本文从以下三方面探讨我国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历史机遇。

      一、以志愿求公益的第三部门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中国正进入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矛盾相对加剧的时期。2009年中国已是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但空前的社会变革既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使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新时期的社会矛盾能否得到妥善解决,或者说社会能否最终实现和谐,为改革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决定于我们的具体工作,而第三部门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有其独特优势。

      当下,关于“第三部门”组织的内涵和外延有多种解释。就中国国情而言,我们仅强调其两个基本特征:志愿和公益。第三部门组织作为处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政府、市场一起,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各尽其职,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现代社会因为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被一些学者称之为“风险社会”,社会矛盾和危机随时可能发生。有些矛盾和危机是市场和政府能解决的,但也有些矛盾和危机,市场通常是无能为力的,政府若是直接面对,即便是解决了,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也是相当大的。现代第三部门组织从性质上来说,都是自由公民――社会基层民众组成的,因而有学者称其具有“草根性”。第三部门由于自身性质及其形式和职能方面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有效缓和或消除营利性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所引发、造成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降低社会发展成本,提高政府效率,并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思路,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如: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对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予以扶持;为社会成员在政府机构与企业体制之外开展活动提供组织形式;帮助公民增强自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当代中国公益文化发展滞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公益事业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几年,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台湾水灾、海地地震、西南大旱、玉树地震等重大突发灾难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参与公益的热情。汶川特大地震是我国民众公益意识觉醒的历史拐点,促使了很多第三部门组织――民间公益机构的诞生,一股新生的力量正在成长为推动和谐社会的催化剂。但即使是在2008年,中国捐款首次突破1000亿,但也只占到GDP的0.4%。与发达国家相比,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中国的公益事业尚属落后。2009年,中国社科院首部慈善发展蓝皮书指出,中国的慈善机构尚处于初级阶段,不仅数量十分有限,而且行政化色彩浓厚,远没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没有专门提供慈善服务的人和机构。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引导人们对金钱和时间的支配,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公益文化的引领和支撑。公益文化是乐于谈论和实施公益行为的社会氛围,对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有如下功能:第一是导向功能,它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公益事业的价值和意义,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公益信念,进而积极主动地投身公益实践;第二是心理平衡功能,当一个人付出劳动时,即使没有得到金钱和物质的回报,也可以得到精神愉悦;第三是促进社会和谐功能。

      我们认为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与我国公益文化发展滞后有直接关系。如:每当有重大自然灾害或危机时,有些公民是被行政“索捐”,并非心甘情愿的自愿精神;有的人或有的企业则是“诺而不捐”;有的人认为公益是官员、富人和明星们应该做的,自己不做,却对公益行为者的动机说长道短;还有诸如不能理解公益机构要收取管理费的质疑;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而选择其他专业的工作;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但许多人挣得的财富,死后却要留给后人等等。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公民或企业公民灵魂深处缺乏自觉的公益精神,公益文化的滞后导致公益事业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不适应。

      面对滞后的公益文化,政府也关注到这点。200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后来中共中央又写进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从此,各级政府纷纷对此关注且有所行动。同年11月,民政部发布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指出,要把慈善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规划……普及慈善教育,传播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有力的倡导下,中国的公益文化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获得良性发展。

      三、倡导公益文化是中国大学精神的时代要求

      大学精神是国家意志、社会趋势与学人精神相互融合的结晶。大学的精神是在不断变化的,判断一种大学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否顺应历史发展。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大学精神,不断保持大学精神的先进性,是大学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世人看来,大学之所以神圣,是因为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薪火的职责,对人类价值的终极关怀,对人类缺陷的深深忧虑。因此,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倡导文化应该是大学精神的基本特点,也是大学精神的历史使命。同时,大学精神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优秀文化,可以辐射到社会中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过来又为大学的发展构建适宜的环境。

      大学是现代社会的中心结构,大学教育之良莠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一个社会的文化与经济的盛衰。今天的中国,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近几年,每年高校招生规模达600万之多,各类高校在校生2 000多万人,意味着每年高校毕业生达600多万以上,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也因此,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活动的中心,其社会导向功能日益突出。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既是中国未来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将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拥有者。倡导公益文化,就需要大学持之以恒地开展公益精神教育,也意味着在培养着未来一代又一代有奉献爱心的公民,公益中国才会有现实的社会基础,与现代化强国建设才相呼应,一个真正展现公益中国的时代才会到来。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发生剧烈变动时期,社会上物欲横流,社会价值也日趋多元化,大学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出现一点浮躁之气并非奇怪之事。但大学就是大学,公众缺乏公益精神,难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倡导公益文化是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的必然要求,培育大学生的公益精神,能够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从而指引人们更多关注国家的整体利益,促使人们团结一致。

      综上所述,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都赋予了高校培育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历史使命。换言之,是时代给予的机遇和任务。◆(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

      □责任编辑:王锋旗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