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章 > 正文

    让朗读充满魅力

    时间:2020-09-18 08:22:5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让朗读充满魅力

     【摘 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它也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技巧,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本文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就朗读的趣味性、朗读的个性差异性和朗读的应用性三方面来谈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

      【关键词】

      朗读 教学 小学语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是何等重要。张颂在《朗读学》中定义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朗,是说话声音的清澈响亮;读,就是读书念文章。朗读,也可以叫诵读;朗读,就是诵书的意思”[1] 。朗读是一种语言能力,也是学习语言必不可少的方法;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也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方式。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

      一、去读书,趣读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他们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读的积极性后,其训练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1.教师范读,引领学生模仿入境

      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示范朗读。“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能从教师正确的富有感染力的范读中受到熏陶,能从被动疲乏的听讲中重新燃起激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朗读水平。

      一方面,教师要重视朗读技巧,它包括语言的表现、情感的传递以及停顿的适当。录音或教者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再现文本的声感美,引领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本的意境,产生审美享受,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读冲动;在范读中,学生也能感受和比较朗读时的语感差别,模仿并寻求自身不断的改进。例如苏教版的中高年级语文教材,第一篇课文均为诗歌,而诗歌体裁的特点之一就是有韵味,教师就需要抓住朗朗上口的诗歌来进行朗读训练。

      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范读内容的选择。导读新课时,可用范读让学生从整体来感受文本的内容、形式和情感基调,如《海底世界》《赶海》的童趣盎然,《安塞腰鼓》《七律长征》的粗犷豪迈,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的一“喜”一“悲”等;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重点语句可用范读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安塞腰鼓》一文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朗读好节奏、音调、韵律等的变化就能传情达意,帮助学生释疑解难;优美精致的语句也可用范读来帮助学生欣赏和积累,一般散文类的课文居多,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三亚落日》《烟台的海》《广玉兰》等。

      2.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热情

      教育名家李吉林倡导的“情境教学法”: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来拉近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这就要求教者要创设趣、美、智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情趣,才能使学生乐读、善读。

      朗读情境的创设,可以合理运用声光色影等综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创设好情境,营造出氛围,学生的朗读才会更具表现力,才能从中得到朗读的愉悦享受。如苏教版三年级《赶海》,笔者首先通过播放海浪的声音来营造海滩的氛围,学生能很自然地入境,再通过展示海螺、贝壳等实物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再为朗读配上柔缓放松的音乐,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自然高涨。

      朗读情境的创设,可以结合教师恰当的引导语,借助手势、语气、表情等诱发学生读出真情实感。如苏教版三年级《鹬蚌相争》,笔者以战国故事导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进而创设情境,让学生分组饰演鹬和蚌,揣摩其语言、动作、心理,如此学生对于“毫不示弱”和“互不退让”的体悟理解也就能通过自然而然的朗读迎刃而解了。

      朗读情境的创设,还可以通过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如执教苏教版三年级《翻越远方的大山》的朗读训练时,笔者让学生结合插图来想象刘翔平时训练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刘翔是如何一步一步翻越“远方的大山”。走近了人物,学生就能走进人物不畏艰难、顽强拼搏、敢于超越的内心世界,就能激发用朗读来表情达意的兴趣。

      二、个性读,读出情

      1.尊重学生,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例如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一文:这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借事来说理,因此教者在学生的阅读感悟中要抓住描写苏格拉底和弟子言行的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品味其中的含义。具体的说,在处理弟子们为何“两手空空”的原因时,课堂内,学生就有了一番讨论。一些同学认为,弟子们是在认真地挑拣麦穗的,因为他们“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这些动作可以看出弟子们在甄选;而另一小部分同学则认为弟子们并不认真,甚至有些随意,因为文章第二段中 “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的这句话中的“随手”和后文“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相矛盾。作为教者,自然地欣喜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因为争辩的同时能让我们对文本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感悟。

      2.因材施教,珍视学生独特读书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2]。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个性化的朗读空间。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不同情感的朗读,在朗读的时候不要马上打断、纠正,要给学生一个自我体悟的空间,要能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独断的否定。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改进方法、提高认识,让他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尽情发挥自己最出色的一面,让他们想读、敢读、爱读。

      三、讲与读,会读书

      1.讲读文本,检查学习重点难点

      朗读离不开讲解。朗读和讲解相辅相成,我们把重点放在加强朗读训练的同时,不能够忽视教师的讲解。通常在检查预习时,教师可通过学生的朗读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来确定教学的重点。例如在执教《大风歌》时,笔者发现学生在朗读“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时,对于“兮”的停顿位置以及这首诗歌的情感体验存在着疑问,针对这个情况,我搜集了同样有“兮”的诗歌和“楚汉之争”的背景资料,确定了本诗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最终,通过讲解后的朗读,笔者发现学生停顿掌握了,朗读也更具激情了。

     另外,教师也可以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明确向学生提出适量的几个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感悟的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和感情基调,从而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比如我在执教《少年王勃》一课时,我始终围绕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的讲解为主线,结合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来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名句当中讲了哪些景物?”“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这些景物的美?”如此这般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感悟,并试着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紧接着,通过讲解后的朗读来检查讲解的效果,从而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纠正和再讲解。所以,我也认为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朗读才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才能更加扎实和有针对性。

      2.把握文体,朗读教学因文而异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朗读的方法不尽相同。

      诗歌和散文的朗读要把握意境,品味文本语言。再以《大风歌》为例,学生应当对于本诗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并结合“云飞扬”“海内”等词的理解,才能体会刘邦得胜后的欣喜与踌躇满志。又如《烟台的海》,学生能依托“写景”与“写人”相交融的写法读出作者对烟台的海情有独钟,特别是烟台四季的海各有不同的韵味,冬日凝重且具有蔚为壮观的独特,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以及秋日的高远。

      童话和课本剧的朗读重点在于理解人物的性格。例如童话类的课文有《小稻秧脱险记》《航天飞机》等,学生因为童趣化的文本语言很快就会进入角色当中,朗读也自然有声有色。又如历史课本剧《负荆请罪》,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和廉颇的爽直磊落的鲜明性格在人物台词中都有所体现,学生要反复揣摩并朗读好。

      小说的朗读要把握典型人物,以读来代讲。例如执教《半截蜡烛》一文,笔者尝试让学生根据情节来合理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内心活动。在这一波三折的情节中,学生的朗读能体现他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学生悬念性的、张弛有度的朗读会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这要比老师的讲来得更有时效性和鲜活性。

      对于学生,朗读不应是乏味的,而应趣意盎然;朗读不应强加附会,而是个体感悟;朗读不应千篇一律,而应讲求方法。要想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个性,读出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中做到“读”具匠心。

      【参考文献】

      【1】 张颂.朗读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8)

      【2】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6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