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探析

    时间:2020-12-17 09:43:2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内蒙古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摘 要:
    文章首先对邓小平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进行了总结,深刻分析了邓小平关于人力资源 开发理论的内涵,进而对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进行了总结,全面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人力 资源的现状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行“稳定、培养、引进并重”的人才培养与开发 举措采取多元化、系统化开发策略。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
    人力资源开发;
    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8)22—0019—04

    西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要把那里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必须要以人力资源的开发 为先导,去推动物质资源的开发。西部民族地区应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到首位。因此,研究 邓小平关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分析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现状,思考和制定西部民族地 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对于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持续协调 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1 邓小平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是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同志一贯对人力资源开发极为重视,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同中央几位领导同志 的谈话中,明确地提出要“重视智力开发”,强调“智力开发是很重要的”,告诫各级干部 “要很好地注意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在这里讲的智力开发,从根本上说是提高人的素质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阐述了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 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和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 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 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邓小平在这里强调我国要形成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我们研究西 部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和运用人力资源,推进西部民族 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武装现代大学生,培养各类专业高级人才,提高民 族素质,更好地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服务。
    1.1 人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人力资源是诸种资源中最宝贵的资 源

    一个 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民族振兴、国力增长,固然和自然资源、人口规模 、历史遗产等方面有着紧密的关系,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人力资源开 发建设,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源作为社会生产要素,越来越 多地受到各国政府和管理界的普通关注。许多国家已从过去注重物质资源转向注重人力资源 的开发与利用。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将主要是教育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智力的竞争,归根 到底是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的竞争。
    1.2 我国现在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发展中的国家

    根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中国的国情 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①地大物博,但底子薄,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人口 众多,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整体质量较低。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低质量的 人力资源不但不是财富,而且可能成为不发达国家的沉重负担。要把沉重的低质量的人口负 担转化为人力资源,要把地大物博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要实现经济体制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要实现科学技术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 实的生产力,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依靠 科技和教育,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建设。
    1.3 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离不开教育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最 主要的内容,同时也是人力资源开发最主要的途径。人力资源要开发,教育需先行,没有教 育先行,人力资源开发是一句空话。增强教育的基础地位,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加快高等教 育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大批新世纪的优秀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邓小平阐述的关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相互关系的理论思想,无论从我国来看,还是从全世界来看,特别是从发 展中国家来看,不仅具有特殊意义,而且具有普遍意义。
    1.4 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

    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的长期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科学地概括。他指 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纠 正了以往片面强调改变生产关系,忽视发展生产力的认识。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加强科学技术发展,积极培养科技 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用科学技术武装人,开发人的智力,实现用现代科学技术,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

    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邓小平同志关于依靠科技和教育 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论断,为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人力资 源开发与管理,重视科技投资、教育投资和智力投资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值得指出 的是邓小平同志阐述的关于科技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相互关系的正确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具有跨时代意义。
    2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在我国西部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5个是自治区,3个是按自治区对待的多民族 省份。现在,西部90%以上的面积是民族自治地方,20%左右的人口是少数民族。另外,民族 自治地方98%以上的面积、95%以上的县以及全国少数民族将近80%的人口都已纳入西部大开 发范围,或者可以享受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西部地 区总人口为2.8666亿,占全国人口的22.65%;
    少数民族人口1.0643亿,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 的80%。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现状堪忧,人力资源开发困境重重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缓慢

    西部现有人口3.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3%,其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偏高,文化素质偏 低。1995年东部地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2.71%,全国平 均为11.37%,而西部民族地区仅为9.2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 低3.44个百分点;
    就文盲、半文盲占6岁及6岁以上的人口的比重而言,1995年东部地区为1 4.22%,全国平均为16.02%,而西部民族地区为21.38%,比东部地区高出7个百分点以上 。西部民族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大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人员还不到东部地区的 10%。

    西部民族地区不仅人口文化素质偏低,而且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缓慢。1982~1999年17年间, 西部各省区6岁及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平均增幅为2.58年,只比全国平均增幅(2. 54年)高0.04年,新疆增幅最高,也只增加了3.46年,西藏最低,只增加了1.42年;
    1982~ 1995年间西部各省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在业人口百分比的增幅更是缓慢,除新疆(1.12% )、西藏(1.13%)增幅大于1%以外,其余各省区增幅均小于1%,其中陕西、广西、甘肃、云南 等省区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分别下降了0.41%、0.26%、0.41%、0.39%。
    2.2 人力资源结构配置不合理,部门、行业间的人才流动及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滞 后

    在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传统人才存量较多,高新技术人才严重 不足。中央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自新 中国成立以来,坚持不懈地在少数民族青年当中选拔大量的优秀者进入大专院校学习,在内 地开办西藏班、新疆班或民族班,积极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但是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信息技术的相对封闭性,影响了科学技术进步和新知识新技 术的应用;
    现有高校的教学跟不上形式发展的需要,有些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停留在 50年代的水平,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缺乏力度。

    在西部民族地区,一方面,部门、行业间的人力资本存量极不平衡。事业单位人才集中,企 业单位人才不足。另一方面,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严重滞后,造成大量人才外流。由于西部民 族地区与东部和全国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导致西部民族地区的人才严重流失,“孔雀纷纷 东南飞”。例如,在甘肃近5年外流的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专业人员、科研和教学骨干占7 0%。大量人才的流失,致使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进一步恶化,造成西部民族地区人 才队伍整体素质逐年下降。
    2.3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人力资源开发主体过于单一

    我国教育经费绝对数小,增长幅度也远未达到同期财政收入增长的同等水平。而西部民族地 区因贫困面广、贫困人口相对密度大、返贫率高、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发展 程度低等多种原因,教育经费投入更是严重不足。

    人力资源开发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但却不仅仅是政府一家的事,它应当是全社会(包括企、 事业单位)的共同职能。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长期依靠政府的投资来完成,造成人力资源开发 主体过于单一。改革开放后百业待兴,政府要办的事情很多,财力十分有限,企业和社会主 体更是长期缺位,形成了国家出钱、学校出力、用人单位无偿用人的怪圈。而发达国家的企 业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例如摩托罗拉公司每年用于职工培训的开支就超过10亿美元。发 达国家的社会办学非常普遍,企业、富商、慈善机构出资办学、捐资助学已成时尚。而我国 企业和社会要能自觉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还有待 于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2.4 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较低,开发能力有限

    在我国,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任务主要是由学校来完成的。西部民族地区因历史与现实的困难 ,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据统计,1998年, 西部民族地区有职业中学1 827所、在校生748 524人。2000年,西部民族地区共有 高校201所、在校生992 419人;
    中等专业学校875所、在校生930 194人。说明西部 民族地区高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规模不大,人才培养能力有限;
    三类学校的培养能力 均低于全国和东部的同期水平。
    2.5 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地理的、历史的原因,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汉族地区长期以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 平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人才方面也大量存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施了两步 走的发展战略,使得东部地区在短时间内很快发展起来,与西部地区的差距日益拉大与此同 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原有的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户籍管理 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开始松动。在此背景下,广大西部民族地区的高层次人才大量涌入东部 地区,一时间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奇特人才流动现象。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 , 西部地区人才流出是流入的两倍以上。人才的大量流失对基础薄弱的广大西部民族地区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可谓雪上加霜。

    西部民族地区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缺乏整体性战略观念,各部门、各学科往往从自己的 实际要求出发对人力资源进行研究,点与点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不能形成对人力资源开发 的合力。
    3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

    西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本严重不足,人力资源开发滞后,制约了社会经济的 发展。西部大开发应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通过自然资源的开发带 动人才资源的开发,以人才资源的开发促进自然资源的开发。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 观念,遵循市场规律和人才流动规律,实行“稳定、培养、引进并重”的人才培养与开发举 措,采取多元化、系统化开发策略,是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正确抉择。
    3.1 制定明确的西部人力资源开发计划 

    在中国,始于80年代中期的大规模创造收入的扶贫计划和发展援助计划的实施,在缓解农 村,特别是西部地区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8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政府每年向贫困 地区注入40亿元的援助资金,用于资助发展这些地区的“生产性”基础设施以及种植业、畜 牧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采矿业。但是,支援不发达地区教育支出的资金却严重不足 。为此,国家的西部开发计划应明确列入人力资源开发内容,在开发资金的安排上,增加用 于专门改善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项目,并确定适当份额。

    从我国西部开发的历史看,忽视人力资本投资的倾向自 90年代以来的确有所扭转。首先, 由政府部门组织实施的诸如面向贫困地区的“星火计划”、“丰收计划”、温饱工程以及劳 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国际劳工组织在江西和甘肃实施的“农村就业扶贫”等项目,更加注重通 过教育、技术培训等手段培育科技优势,开展智力和就业扶贫,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传授 和推广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力水平,增强造血功能。
    3.2 面向西部大开发需要,加快教育培训体制改革

    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质量低,既表现为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也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上,这 是长期以来西部地区教育服务不足,教育体制扭曲所导致的严重结果。事实上,西部地区的 经济发展,归根到底在于劳动力的智力开发,在于劳动力后备军的智力培养,全面改善人力 资本的状况,最大限度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使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等知识财富和资源禀赋得到创造性地应用和转化。因此,西部地区应 该突破对单一物的开发的落后观念,把人的开发和物的开发结合起来。为了克服和扭转贫困 地区教育体制与经济发展需求严重脱节的局面,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 ,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三教统筹,使贫困地区教育真正面向经济发展 的需要,为经济建设服务。

    西部地区要高度重视教育培训事业,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本世纪下半叶世界经济的发展证明 ,人力资本正成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降值降价最快的是高新技术产品,增值增价最 快的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相对物质资本的大幅度升值,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武 器。扩大人力资本投资要走国家、企业、个人,多渠道、全方位的道路,特别鼓励企业和家 庭在人力资源投资方面作出努力。

    此外,要加强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教育培训的发展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学术化、学 院化、贵族化方向,要密切与劳动力市场需要结合,与经济和生产发展实际结合。大力发展 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当前的主要方向。当前,还要着重解决教育培训发展后,对人力资本 存量使用不足问题。在扩大教育培训的同时,扩大对相应质量的劳动力的需求。要解决人才 与职业和岗位不适应、教育培训毕业结业人员无法就业的问题。当前推广的劳动预备制是解 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从 199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逐步推行劳动 预备制度。这个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把城镇地区初、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 ,并且有就业愿望的青年组织起来,参加1~3年的职业培训,取得相应 的职业资格,为就业做好准备。对从农村地区进入城镇务工的青年,也将逐步组织他们参加 劳动预备制度。
    3.3 加强和改善西部地区卫生保健服务

    政府早些时候提出“到 2000年人人健康”的计划,该计划要求在中国所在地区恢复农村合 作医疗保险制度。然而,如同教育一样,基本的卫生服务靠贫困乡村自身力量是很难提供的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计划在贫困地区也难以实行。因此,必须制定一套专门针对贫困地区的 卫生服务计划,而且这项计划必须得到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卫生支出援助。政府援助的主要内 容包括:增加对贫困地区基本卫生基础设施的经济补助,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培训医务人员, 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同时,实行以预防性的基本卫生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 共卫生计划,因为预防性的基本卫生服务是改善贫困人口健康状况的最便宜、最有效的办法 。

    加强公共卫生保健营养知识的传播。开展营养卫生健康讲座、重大疾病讲座、环境卫生讲座 ;
    各类学校开设卫生常识选修课。提倡全国各大医科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到西部农村实习或 工作;
    提倡组织医务人员下乡为农民解除疾苦。为计划生育提供专项经费,建立健全计划生 育社会服务体系,优先在西部地区免费或廉价为育龄夫妇提供安全有效的节育措施。
    3.4 实行激励人才成长的收入分配政策

    社会收入分配是政府调节劳动者报酬的有力手段,对于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劳动力与报酬二者的关系中可以看出,劳动力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投入要素,而报酬则是 劳动力的“投入要素”,它使得劳动力得以形成,得以维持、得以发展。劳动力的形成要以 报酬为条件,劳动力运用的结果(劳动)又生产出报酬的物质基础——社会产品。

    劳动报酬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形式,成为劳动者生活消费的主要来源,因而成为人力 资源开发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于人才需求的 差异,实行相应的社会收入分配倾斜政策,可以在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收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工业化初期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那么,就应使熟练工人的工 资增长快一些;
    在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则应以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并使专业技术 人员的工资增长加快。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 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
    3.5 推动人力资源合理、有序地流动

    人力资源流动的结果是使人们走出封闭的天地,找到较原先更能发挥能力的岗位,活化人力 资源,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潜能的释放,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就西部贫困地区人力资源 的流动方向来看,可以分为城乡流动和区域流动。贫困农村地区向城市的人力资源流动可以 用低廉的劳动力补充城镇二、三产业发展所需的缺口,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加速城镇的城 市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高级化,也可以沟通城乡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快农村的进步 。但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第三产业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其所能接纳的农村 劳动力也十分有限,因此,该地区的人口流动主要应采取区域间的流动,也就是由西部内地 向东部沿海地区、由贫困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这样做有利于推进贫困地区的反贫困工 作,加快脱贫步伐,有利于通过东西部经济互动,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3.6 培养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

    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始终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们面临着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的繁重任务。为了适应新时期的 需要,必须进一步下大力气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要拓宽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渠道 ,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知识经济的悄然出现,将促进民 族干部素质内涵的升华。因此,必须支持、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善于研究新 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民族干部队伍,使少数民族干部注重确立三个观念,即“人力资源是第 一资源”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以适应知识经济体制 转变的需要。
    4 结束语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向西部倾斜,大量资金 、技术、人才集中于西部项目,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一定意义上说,西部大 开发就是民族地区大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键。总之,确 立符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对加速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发展有 着特殊意义。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不仅关涉到经济,也是个政治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钺,汤秀莲.西部大开发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关系及协调对策[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树安.民族地区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论[M].民族出版社,2005.
    [3] 赛音德力根,等.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 出版社,2006.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