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人力资本流动与地区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

    时间:2020-11-10 08:02:3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文章主要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理论构建人力资本流动与地区收入差距的理论模型,梳理两者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首先通过对自由企业家模型(FE模型)的分析,指出由于区际间实际工资的差异导致人力资本流动进而在实际工资高的区域形成产业集聚;
    其次对人力资本流动触发的产业集聚和地区收入差距进行简单说明;
    再次得出结论:随着地区间贸易成本的持续下降,人力资本流动与产业集聚之间的累积循环因果效应也将继续增强,由此导致的地区间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最后对此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流动;
    FE模型;
    产业集聚;
    地区收入差距
     
        一、人力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机理分析
     
        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理论可分析人力资本流动与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作用机理,它涉及两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即当地区间贸易自由度达到某一临界值后,技能高低不同的劳动力可自发地向某个地区集聚,形成产业集聚的空间均衡状态,与此同时集聚的核心地区与外围地区之间的福利水平将发生变动,进而影响两地区之间的收入水平,导致产业聚集区域的经济增长。本文将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的有关理论探讨人力资本流动与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作用机理。
     
        依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厂商层面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以及生产要素流动的相互作用是产业集聚的一种重要机制。在自由企业家模型(简称FE模型)中,用于工业生产的劳动力被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作为固定投入的人力资本;
    另一种是作为可变投入的无特殊技能的劳动力。其中把固定投入看成是研发活动或企业高层的服务,工业生产相对来说显然是技能集约型的,也就是人力资本的使用强度更大,同时人力资本在区际间是可以流动的。企业家作为可以自由流动的主体,有其自身的利益追求,即谋求实际收入或效用水平的最大化,因此在区级之间存在实际工资水平差异的条件下,他们会倾向于实际工资水平高的区域聚集。而实际工资水平相对高是有原因的,可以归结为区域的市场规模大和生活成本低两个方面,即导致企业家(从而企业或工业)集聚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在一定的贸易自由度下,这两种效应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产业集聚的程度。
     
        在产业空间集聚的过程中,核心地区与外围地区收入水平将发生变化,核心地区将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同时两地之间的收入差距将逐步显现。克鲁格曼等人(Krugman and Venables,1995)的研究表明,当两个最初完全相同的地区因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演变为核心——外围的经济模式时,核心地区由于享有多样化工业消费品以及较大的市场容量,实际收入水平上升,实现经济增长,外围地区实际收入水平是下降的,因此两个地区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而贸易自由度持续上升后,核心-外围的收入差距将呈减少态势。
     
        综上所述,人力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可以概括为:人力资本流动聚集力(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与分散力市场拥挤效应)的均衡——产业集聚——地区收入差距。
     
        二、模型分析
     
        本文主要借助于空间经济学中的自由企业家模型(FE模型)来分析人力资本流动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
     
        (一)基本假设
     
        整个经济系统由两区域(北部和南部)、两部门(制造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两要素(工业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组成,可以归纳为2×2×2模型。工业部门(M)以规模收益竞争和垄断竞争为特征,农业部门(A)以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为特征,两要素分别是人力资本(企业家)H和劳动力L。
     
        两区域在偏好、技术和贸易开放度方面都是对称的,要素禀赋至少在初始时也是对称的。工业部门使用人力资本(企业家)和工人,生产多样化的工业产品,每个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生产一种产品只使用一单位人力资本作为固定投入(F=1),也就是每个企业只雇佣一单位人力资本或企业家;
    生产每单位产出需要使用aM单位的工人作为可变投入,这样,生产x单位的某种工业平的总成本为w+wLaMx,如果x是代表性企业的产出水平,则w+wLaMx就是代表性企业的成本函数。农业部门生产同质产品,仅使用劳动力一种要素(与工业部门使用的劳动力即工人是同一种劳动)作为投入,生产一单位农产品需要aA单位的劳动力,因此一单位农产品的成本是wLaA。
     
        两部门的产品都可贸易,贸易在区内和区际都可进行。农业品的贸易无论是在区内还是区际都是无成本的。工业品贸易在区内无成本,但区际贸易遵循“冰山”贸易技术,就如同在大洋中拖运冰山会融化而损耗掉一部分冰那样,在另一个区域出售一个单位的产品,那么必须从本地运出t单位的产品(t≥1),也就是说t-1个单位的产品在运输途中“融化”掉了,这部分就是“冰山贸易成本”。
     
        两个区域消费者的偏好相同,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具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以北部为例,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可以写成:
     
        U=CμMC1-μA,CM=(■di)σ/σ-1,0<μ<1<σ
     
        在上式中,第一式表示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CM表示对工业品的消费,CA表示对农产品的消费,μ和1-μ分别表示消费者购买工业品和农产品时所支付的支出份额,这是第一层含义。农业品是同质产品,但工业品是多样化的不同产品,因此对工业品的消费CM是指对工业品某种组合的消费,如第二式所示,它是不变替代弹性效应函数,σ表示不同工业品之间固定不变的消费替代弹性,σ>1,这是第二层含义。由于不变替代弹性函数CM包含在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CμMC1-μA中,我们又分别称它们为子效用函数和总效用函数。另外,n和n*分别表示北部和南部生产的工业品的种类数,二者之和又常用nw来表示,ci为消费者对第i种工业品的消费量。
     
        如果北部工人的收入仅来自于其工资w,那么北部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亦即间接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
     
        ω=ω/P,P≡P1-μAPμM≡P1-μAΔnω-α,Δ=■p1-σidi/nω,a≡μ/(σ-1)
     
        其中,P是北部的完全价格指数;
    PA是北部的农产品价格;
    PM是北部的工业品价格指数,PM=■p1-σidi1/1-σ;
    pi是北部市场上第i种工业品的价格;
    △是为方便表示而定义的以1-σ为指数的工业品价格的平均值,因此PM又可以写成PM=(Δnω)1/1-σ;
    α是以μ和σ定义的复合参数。
     
        劳动力L在区域间不流动。在对称FE模型中,两个区域的劳动力数量相等,L=Lw/2。人力资本(企业家)H具有空间流动性,因此人力资本的空间分布是一个内生变量,人力资本的空间流动取决于其实际收入的空间差异。人力资本的流动方程为:
     
        SH=(ω-ω*)SH(1-SH),SH≡H/Hω,ω≡ω/P,ω*≡ω*/P*
     
        其中,sH表示北部的人力资本份额,由于每个企业只使用1单位人力资本,因此人力资本份额也就是企业或工业份额,即sn=sH。
     
        (二)空间均衡过程
     
        当企业形成最优价格和均衡产量时仅代表市场的短期均衡,由于模型假设初始空间上分隔的对称性两区域,那么,任何一个区域的企业都会在本区域和另一区域两个市场同时销售商品,本区域销售不存在交易成本,而跨区销售时则存在“ 冰山交易成本”,在某一贸易自由度水平下,初始对称的两个区域一旦受偶发因素的冲击会变为非对称。因此,本区域的企业和另一区域企业彼此所面临的影响销售量的因素就变得不对称,位于两个区域中的两个企业的销售量就会产生差异,进而两个企业中作为固定成本的企业家的收入就变得不再相等。企业家是有理性的经济人,位于低收入区域的企业家必然会流向高收人的区域,而由于一位企业家代表一个企业,那么企业家的流动就代表企业的流动,当两个区域企业家获得的收入达到相等时,企业家就停止流动,此时企业的区位达到均衡,这种均衡与短期均衡相比是一种长期稳定的企业区位均衡。
     
        在该模型中决定企业区位的力量是导致企业聚集的集聚力和促进企业分散的分散力。在模型中,聚集是指所有企业都集中到两个区域中的某个区域,包括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
    分散是指企业均等的分布在两个区域,即初始的对称区域的结构,主要是由市场拥挤效应引起的。所谓本地市场效应就是集聚在某个地区的厂商数量越多,当地生产的商品品种也越多,因而有更多劳动力受到更高生产水平的吸引集聚在该地区,由于厂商具有规模经济,该地区所提供的产品种类也更多。所谓价格指数效应是指核心地区厂商集聚程度越高,商品种类越丰富,该地区产品的均衡价格指数就越低,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也越大。并且这两种效应有自我强化的趋势,一方面,市场规模越大越聚集,越聚集市场规模越大;
    另一方面,生活成本越低越聚集,越聚集生活成本越低,从而分别形成了两个循环累积的因果链,也就是需求关联和成本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它们共同作用形成的力量就是所谓的聚集力。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聚集在扩大市场规模和降低生活成本的同时还使企业相互之间争夺消费者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就是市场拥挤效应,它阻碍集聚,或者说与聚集力的作用方向正好相反,因此称为分散力。
     
        (三)小结
     
        FE模型引入了人力资本概念,作为流动要素的人力资本具有人格特征,要素和要素所有者不能分离,要素流动时重新将市场规模和生活成本纳入考虑,也就是说要素流动的驱动力是要素报酬的区际实际差异,这使自由企业家模型具有需求关联和成本关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正是由于“ 价格指数效应” 主导下的“ 前向联系”和“ 本地市场效应” 主导下的“ 后向联系” 的交错循环作用,形成了企业聚集的强大动力,一旦某区域外生的偶发性支出增加就会导致企业家的源源不断地流入,形成不断自我强化的过程。
     
        三、人力资本流动下的产业集聚与地区收入差距
     
        FE模型显示,人力资本流动与产业集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效应,在一定的运输成本下,这些关联效应能够内生地导致地区产业分布的变化。而产业分布的变化又会对不同地区及部门劳动力的福利造成不同的影响,核心地区由于可享有多样性的消费品而具有较高的福利水平,外围地区因必须从其他地区进口部分工业消费品,福利水平低于核心地区,这种福利水平的差异对地区人均收入差距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随着地区间运输成本的持续下降,人力资本流动与产业集聚之间的累积循环因果效应也将继续增强。同时具有高技能的企业家流动还产生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所引发的集聚向心力更强。而随着我国制度环境的改善人力资本流动性不断增强,其所导致的集聚向心力也将更为突出。因此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仍因人力资本的大量流入而受益,东部沿海与内陆所形成的核心——外围经济格局仍将长期存在。与此同时,沿海地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以及人均收入水平也因人力资本流入而不断上升,沿海与内陆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呈上升趋势。这种由市场经济所引发的地区经济后果,必将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和谐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本文从政策上对改善这种经济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健全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促进人力资本自由流动。
     
        第二,针对西部地区人才偏少的现状,应采取积极措施引进高技术人才,同时加强东西部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第三,加快中西部地区市场化改革的步伐,积极引进适宜本地发展的产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流动的潜能。
     
        参考文献:
     
        1、李芬.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D].浙江大学,2008.
        2、安虎森.空间经济学教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曹骥贇.自由企业家模型与我国区域开发——基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J].区域经济,2006(19).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人力资本 收入差距 流动 理论 地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