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再认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时间:2020-11-09 08:10:5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必要性日益凸显,这是突破区域内地区发展瓶颈、充分发挥区域整体资源优势、实现区域“整合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具体进程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克服障碍、提出改善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长江三角洲;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引言
     
        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在新的发展态势下,通过经济一体化实现优势互补,已经形成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利益共享”的共同发展局面,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长三角区域带动了我国东部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发展,辐射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长三角概况
     
        长三角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南北交汇的中心地带,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生产力布局与城镇积聚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城市圈是世界上6大城市圈之一,我国3大城市圈之首,在未来15年内,可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圈。长三角地区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制度基础、市场基础、文化基础、交通基础设施等协作基础,这奠定了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第一,经济基础上,江苏省正进行产业升级和城市化发展的集体经济,浙江省分工明确、协作紧密、产业或行业簇群化的民营经济,上海市产业结构、所有制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资金和技术、城市功能改造后的国有经济,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为发挥各地优势,进行协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制度基础上,“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等协调机构已经建立,三地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已经运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框架正在探索和形成中。
     
        第三,市场基础上,两省一市市场经济发达,配套社会体系较为相近、完善,并已共同发布“长三角工商一号、二号”文件,营造统一的市场准入环境、执法环境和法治环境,打破行政界限,建立统一大市场的开放格局。
     
        第四,文化基础上,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共同的文化历史,经过吴越文化、六朝文化、隋唐文化、海派文化等文化的熏陶,成为中国现代经济、文化荟萃之地,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与一体化的内在动力。
     
        第五,交通上,沿海、沿江区域内高速公路和沿江、沿海通道已形成网络,真正将长江三角洲两翼融为一体。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大桥等建设完成,上海、宁波、南通等深水组合港群协调发展,以及沪宁铁路、沪杭铁路、沪宁高速、沪杭高速铁路,从交通上把上海、江苏和浙江紧紧连接在一起。
     
        中央高度重视长三角区域的发展。邓小平同志1991年视察上海时说,开发浦东就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发挥区域优势,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现了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
     
        三、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温家宝总理强调,“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率先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有利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更好地支持中西部地区,促进全国区域共同发展;
    有利于发挥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带动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的发展;
    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三角经济一体化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面发展的需要。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在欧洲、北美和东南亚,根据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最终形成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南亚联盟三大经济一体化的组织,较好地提升了整个地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形成了品牌优势。长三角可以充分借鉴这三大组织成员的经验,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契机实现后发制人的赶超式发展和经济的腾飞,从而促进长三角在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第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协调发展的需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重要精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围绕地区经济工作的主线应是运用多种方式缩小地区差距、均衡基本公共服务,科学地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4项基本内涵,即地区间人均生产总值差距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
    各地区人民都能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各地区比较优势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
    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协调和谐状态。尽管长三角经济走在全国前列,但在整个区域内部,各城市的发展参差不齐、进度不一、水平各异,不同城市的人均GDP存在差距,城市间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各城市比较优势尚未有效整合和发挥等,因而长三角还需要进一步协调区域内各城市和节点的发展,充分挖掘潜力,加速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使各城市良性互动,不断提高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质量。
     
        第三,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长三角自古便是经济富庶之地,商业交流使之一体化成为必要,经济的繁荣又为一体化提供了必要的经济物质基础。但是经济高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毁灭性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未来的发展给环境和资源消耗带来了巨大压力,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而且污染源已成面状扩散,产生了区域性的影响,行政区边界往往是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太湖就是一个典型。这些由经济带来的外部负效应,已经开始妨碍了长三角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以从长三角区域整体角度出发,要求加强各城市之间的合作,妥善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避免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转嫁,从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转换,形成各区域共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
     
        尽管长三角一体化的趋势比较强劲,但在地方政府的相互博弈中,出现了一些同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行为,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主要表现在:
     
        (一)地方博弈、行政壁垒导致低效率高成本的竞争
     
        受制于其“政绩”动机,政府短期行为动机强烈,招商时对“短、平、快”这类项目更感兴趣,而且陷入“倾销式”竞争之中,并以比照政策优惠的方式来吸引投资。由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在重点发展的产业,重点招商项目、引资导向等方面有一定相似之处,因此不免在一些项目上存在竞相争夺,恶性竞争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正是由于行政壁垒的存在,区域共荣的大目标与地方利益的“小算盘”之间时常存在矛盾冲突,导致统一的市场体系被行政区划所割裂、行政区产业结构呈现趋同态势、公共基础设施难以完全实现共建共享。
     
        (二)重复投资导致产业结构趋同
     
        各城市之间生产布局重复,产业结构同化、特点同化、职能同化现象较为突出,已经成为长三角发展的障碍。2005年,上海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0.82,上海与浙江的相似系数为0.67,而江苏与浙江的相似系数竟高达0.90。这表明三地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江苏与浙江的产业结构更是高度趋同。由此带来的问题便是生产的产品都相同,于是各地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能割据一方,外地的商品难以进入本地市场。
     
        (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
     
        基础设施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运作整体,但长江三角洲在港口、机场等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依然存在强烈的地方化特点,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配合,存在明显的重复建设和不适当竞争,互联互通的程度较低。如在港口建设方面,宁波北仑港原本就是为上海准备的,上海不利用北仑港,反而自己建一个洋山港。宁波北仑港建设成本要远远小于洋山港,而整个洋山港工程的预算成本据说要超过1000亿人民币。这种恶性竞争造成了极大的重复建设。
     
        五、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几点认识
     
        (一)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定位长三角发展战略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须以综合配套改革、国际城市群发展与管理、创新型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为重点内容,在国家层面上建立最高层次的决策协调机构,统筹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重大事宜及布局建设,制定该区域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战略目标,建设共同的法治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区域生态环境等,以形成区域内部平等、竞争、和谐的环境,确保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实施。
     
        (二)着力建设长三角区域联动新机制,提高一体化建设水平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以资源配置整合为对象,以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为契机,以市场体系整合为先导,以城市群体功能整合为抓手,以产业整合为贯穿,着力构建和完善长三角区域内部的“法制协调机制”、大城市群发展制度合作机制、大分工的产业合作机制、大保障市民化制度合作机制、大环境与资源配置制度合作机制等,从整体上创新组合以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运行的新机制。
     
        (三)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建设良好的区域公共社会服务
     
        长三角地区要完善自身环境的建设,以提供优势的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大对区域内发展较慢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标准,使各区域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大致均等化,打造共同而一流的社会环境,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长远的动力和坚强的保障,以形成“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共同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殷醒民.论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的产业分工模式[J].复旦学报,2006(2).
        2、曹光杰.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探讨[J].商业研究,2006(5).
        3、季燕霞.我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博弈论分析[Z].江汉论坛,2004(11).
        4、汪素芹,胡玲玲.对长三角开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7(7).
        5、杨建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2007(3).
        6、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4(2).
        7、赵连阁,胡颖莹.对长三角产业同构问题的新认识[J].经济纵横,2007(8).
        8、王春业.区域行政立法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最佳选择[J].发展研究,2008(1).
        9、郁鸿胜.制度合作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Z].江南论坛,2007(8).
        (作者简介:萧新桥,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
    余吉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
     
       
    相关热词搜索: 再认 区域经济 一体化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