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情书 > 正文

    有关家庭美德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时间:2020-09-30 08:50:1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关于《家庭美德》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视角的界定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阅读的本领就不能自觉的选择生活道路”。科学研究表明,80%的信息都是通过人的视觉进入人的大脑皮层的,可以说,孩子的基础性阅读往往决定了他的一生。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中心环节,新一轮的语文课改大潮中相当重视学生的阅读,要求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领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与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另外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这些方面恰恰是教师在课堂内难以直接传授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却又是教师最难把握住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方式对孩子各种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我们最初认识世界的基地,家长的教养方式关乎人格的建立和成人后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父母如果能和孩子一起学习,不但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也能有效促进孩子的学习。在家庭教育中,及早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习惯的养成,往往会影响到孩子很长一段时间,有些习惯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现在很多家长也比较注重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家长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今天的孩子普遍缺乏自主阅读文字的能力,成人的伴读和指导在这一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在如何指导孩子阅读的方面做的还不尽如人意,许多家长在亲子阅读中形式单一,家长指导乏力,亲子阅读流于形式,有的家长没有持之以恒的进行亲子阅读,有的家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家长是没有时间。以上情况使我们能清楚的看到,家长在孩子阅读习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怎样调动家长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孩子阅读的质量。因此对于指导家长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是迫在眉睫的。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开展《家长如何培养子女良好阅读习惯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是符合现代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的,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这一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既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1、本课题研究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有关教育理论为依据,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性的实验,努力探索出“家庭教育促进孩子阅读习惯养成”的有效对策。

      2、创办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学习构建家校联合,促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本课题研究对象、方法及及创新点

      研究对象:商丘市第七中学家长学校,七中教师,七中学生和家长。

      研究方法: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

      1、实验研究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验学生制定好个人计划,建立好几种实验作业本。建立实验档案。进行了前测,收集好实验资料。召开试验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试验的目的,训练的基本方法,取得家长的配合。

      2、个案追踪研究:在所选实验组的家长群体中,分别选取部分典型的优秀的家长的和亲子阅读指导能力较差的家长做个案追踪研究,分析其中后原因,总结研究干预的成败经验。

      3、调查法: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家长群体中指导亲子阅读的状况,以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研究员更加客观地了解现实情况,让组织者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出具体的改进目标和方法。

      4、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的教师与家长定期参加学习型家庭研讨班,形成合力,共育孩子;认真学习有关材料,认识阅读的重要意义,建立学习笔记本,每次学习后认真反思,并结合实验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写成稿子进行交流,有效提高了家长和教师的素质

      研究创新点:

      1、通过开设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有效的指导,再由家长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们认识到自我价值,增强了进取心。阅读习惯的养成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

      2、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变化给其它同学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在班级里形成“人人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从阅读活动中真正感受到乐趣,不再感觉读书是件乏味的事,自觉远离不健康因素的诱惑,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学习、想象力丰富,有良好读书习惯的人。

      4、家庭教育为孩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和阅读机会。加强了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四、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障

      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与分工;研究安排与预期成果;实验设施与经费保障等。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组成课题实验组:构建课题目标,确立研究内容,制订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学习培训:组织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相关内容的培训,提高教科研能力,同时组织开题工作。课题组成员有省市级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省市级名师,为课题的顺利实践提供了技术保障。

      2、实施阶段

      本阶段主要进行调查研究、个案研究与分析,实施课题中期管理。

      3、总结阶段

      整理相关资料,课题组成员进行分析与研究,交流成果与经验,撰写结题报告、研究论文,成果送审。

      二、课题研究措施及经费保障

      1、加强领导,建立中心课题研究组,明确专人分管。

      2、加强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学习、培训及交流活动,形成团结、合作、求实、创新、勤于研究的良好氛围。

      3、学校会根据研究需要随时划拨充足的科研经费,保障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三、课题预期成果

      本课题拟在XX年12月前结题,通过研究拟形成一套符商丘市七中实际情况并对其他学校有一定借鉴价值的理论经验和实践做法,最后成果将以论文、研究报告形式呈现。

      中学生德育的教学与实践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最重要的素质,这已成为共识,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也一直是首位工作,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学德育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只注重“知”而不重视“行”,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那么如何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如何实现学生“知行合一”?将学生的“行”即学生日常的道德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知”的检验,通过知与行的不断体验、实践、反思、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牢固的道德品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

      二、研究价值。

      第三次全教会指出:要“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客服形式主义倾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实践活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心,最大程度的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三、核心概念界定。

      德育,一般来说,德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习一定的社会意识、1、

      社会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具体来说,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教育者实施传导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纪、思想品质的活动。换句话说,德育是教育者教受教育者学习一定社会或阶级的

      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遵循其行动并予人惠泽的活动。

      2、德育的实效性: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德育的实际运作对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它既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能否顺利的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通过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3、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社会的思想道德的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0世纪国际德育理论名著文库,其中包括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的哲学》、约翰?威尔逊的《道德教育新论》路易斯?拉思斯的《价值与教学》杜威的《道德教育原理》、霍尔和戴维斯的《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彼得斯的《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国内德育研究理论文库包括冯增俊的《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戚万学的《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原理》、袁桂林的《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钟启泉、黄志成的《西方德育原理》郭本禹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发展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

      五、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难点,研究创新点。中学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

      1、纵向目标:

      初中一年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和基本行为习惯的继续养成教育。初中二年级:学生责任意识和责任习惯的养成教育。

      初中三年级:是学生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

      2、横向目标:

      (1)思想政治方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有基本的民主与法制的观念,知法、守法。

      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辩是非等能力。

      研究内容:

      初中一年级

      1、道德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①注重仪表,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身体清洁、衣服整洁,服装发式要合乎中学生的身份,美观大方,行为端正。

      ②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讲究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关爱他人。③尊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爱惜自己的名誉,进而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懂得人格和国格的关系。

      环境道德教育了解人与土地、人与水、人与植物、人与动物、人与荒漠的五个方面的关系,进而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家庭美德教育

      ①理解父母、体谅父母、关心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②知道作为家庭的一员,要有家庭责任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乱花钱,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③善于与亲戚、邻里交往,亲戚之间要常来往,遇到人家有事情要主动帮忙。家庭中长幼有序,互相关心,互相宽容,用行动去珍爱家庭,营造和乐融融的家庭气氛。

      2、法纪教育

      法制教育进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法律常识教育,学习和掌握《国旗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等内容。

      纪律教育学习和掌握《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等,并能够落实到行为中。

      3、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卫生常识教育

      ①了解处于青春期初中生的身体发育特点。

      ②懂得卫生保健的基本常识并能运用。

      青春期心理教育

      ①了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的心理发育特点。②进行初步的性道德教育。

      交往心理教育

      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形成学生博爱意识与行为;教会学生正确地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打扮得体、举止文雅;学习各种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社交技能。

      拓展教育内容

      ①进行学习心理的教育,包括智力健康教育、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教育等。

      ②意志教育,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耐挫能力教育。

      4、思想教育

      世界观教育

      进行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①知道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要尊重客观事实。

      ②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其自身有一个系统、理性、科学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

      ③相信科学,不参加迷信活动。

      人生观教育

      初一学生已步入少年时期,这时的人生观教育主要是劳动教育。

      ①知道要靠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②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家务劳动,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劳动素质。

      ③学生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光荣。

      ④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学生从自我

     卫生服务、自我劳动服务、自我生活服务做起,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价值观教育

      ①知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市场经济,仍需要提倡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②知道个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

      ③初步懂得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标准。

      5、政治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①热爱家乡,对家乡特定的社会地理环境和地域人文氛围有归属意识和亲和意识。

      ②了解祖国,知道祖国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美德。热爱祖国,增强民族

      自信心、自豪感。

      ③进行时事政治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①知道什么是集体主义。②培养学生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珍惜和维护集体荣誉的态度和行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①懂得中国走社会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人民唯一的正确选择。②教育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初中二年级

      1、道德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

      王马寨小学《农村民族小学传承彝族歌舞实践研究》开题论证报告

      我校《王马寨小学传承彝族歌舞实践研究》课题,是建水县“十二五”

      第二批教育科研课题。本课题于XX年12月在曲江镇王马寨小学开题,评议专

      家是张士旺章惠琼,参与人员是

      郭润等7位课题组成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

      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

      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

      学活动”,这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传承各兄弟民族

      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继承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一个民族

      的文化根基源于其独特的精神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本民族基础的文化识别

      标志和精神财富,是族群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内驱动力。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

      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一方面获得了发展的

      机会,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具有理

      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传承彝族歌舞,是一个对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

      在的再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对彝族文化保护的重要形式。王马寨村委会是彝族非

      物质文化遗产“沙悠腔”的传承基地,王马寨小学95%以上的学生都是彝族,学

      校教育理应肩负起彝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研究传承彝族歌舞,

      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将彝族优秀的歌舞移植到学校教育这个大花园里,为多样化人

      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教材、更多的色彩,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国外研究动态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的国际研究,具有多元文化因素。在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外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理论支撑主要是跨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教育,其中多元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为保障持有多种多样民族文化背景者特别是少数民族和移民等的子女,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并使其独有的民族文化及特点受到应有的尊重而实施的教育。

      国内研究现状

      XX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后,随着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例如:罗骏《云南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个案研究》、张应军《传承彝族文化,助推和谐建设》、《扬武彝族烟盒舞保护和传承模式初探》、红秀《红河彝族花灯歌舞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彝族民间歌舞艺术》、王雁《彝族民间歌舞在文化转型时期的生存与发展》等等。对某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成是一个极具文化凝练的积累过程,从文化角度来看,人们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相对较为广泛。在民族文化教育与传承方面,则主要有王军、董艳主编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汪立珍在《民族教育研究》XX年第6期上发表的论文《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普丽春教授《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以往研究成果主要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角度

      加以描述、分析和论述,但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彝族文化的成果为数不多,尤其是以彝族歌舞传承的学校教育对策为主题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有待深入。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对一个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民族在其文化消失之时也就是其民族消失之时。随着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主流文化对弱势文化和边缘文化的侵蚀。导致许多民族传统文化发生着急剧的改变。彝族是我国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万,广泛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云南占其总人口五分之三以上。彝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蕴藏着丰富文化资源的民族,在其曲折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毕摩文化。彝族歌舞是我国民族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学校教育中研究彝族歌舞传承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探讨民族教育发展的出路和改革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可在理论上拓展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新视域。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不仅是一种把被长期忽略的各民族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过程,可在实践中扩展现代学校教育的功能,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王马寨村委会是彝族聚居地,是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悠腔”的传承基地,王马寨小学95%以上的学生都是彝族,学校教育理应肩负起彝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研究传承彝族歌舞,将彝族优秀的歌舞移植到学校教育

      这个大花园里,可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重点难点

      研究内容

      1.研究本地优秀的彝族歌舞,明晰保护和传承的重点内容。

      2.研究传承彝族歌舞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重点

      传承彝族歌舞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难点

      一是课题研究者需要对彝族文化,尤其是彝族歌舞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优秀彝族歌舞的传承,需要擅长彝族歌舞的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但我校教师对彝族歌舞了解、研究不多,当地难于找到合适的指导专家。二是优秀彝族歌舞的传承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我校教师流动性大,作为课题研究又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课题研究有效程度的准确判断存在一定的难度。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

      1.立足学校,研究起点恰当。王马寨村委会是彝族聚居地,是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悠腔”的传承基地,王马寨小学95%以上的学生都是彝族,本课题立足我校实际,着力于传承优秀彝族歌舞的实践研究。

      2.点面结合,研究思路具体有效。本课题从调查本地优秀的彝族歌舞出发,明晰保护和传承的重点内容,进而研究传承彝族歌舞的途径和方法。

      3.阶梯推进,研究过程螺旋上升。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兼顾,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原则,以传承优秀彝族歌舞为宗旨,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凸显

      学校办学特色为目标。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分析法、个案法、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2、调查法。本课题采用访谈等形式与专家、民间艺人进行联系,从调查本地优秀的彝族歌舞出发,明晰保护和传承彝族歌舞的重点内容,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分析法。分析研究方向,提炼研究策略,找出经验,矫正偏差,完善研究方案。

      4、个案分析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性研究,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提炼可行性策略。

      5、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中,组织主研和协研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研究水平。

      六、研究步骤及主要措施

      本课题起讫时间为XX年8月——XX年8月,为期两年。

      1、制定研究方案阶段:XX年8月,广泛收集资料,分析本课题已有研究成果,找准切入点,拟定研究方案。组织申报课题。

      2、课题启动阶段:XX年9月——XX年11月。完成文献收集整理,撰写开题报告。。

      3、课题研究阶段:XX年11月——XX年6月。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