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关于全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1-01-21 08:08:5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县政协调查组

        八月初至十月底,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工作分5个调查小组进行,调查范围涵盖除桃源、向坝、丰溪外的12个乡镇和龙王垭、梅子垭、王家山、杨家扒、岱王沟、双竹、九里岗、天池垭、标湖等7个林特企业共21个单位。通过采取全面、抽样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听取各单位综合情况介绍、填报统一调查表格后,对131个样本点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组进车间,看茶园,与干部群众进行座谈,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摸清了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茶叶产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抓住退耕还林机遇,基地建设得到稳步壮大。县委、县政府结合退耕还林提出建设全省茶叶大县的正确决策,取得了退耕还林和茶园基地大发展的双赢。从退耕还林角度讲,选择发展茶叶产业实现了“退得了、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从发展茶叶产业角度讲,抓住退耕还林机遇,茶叶产业发展获得了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同时也充分发挥利用了竹溪的资源优势。截至2006年底,调查区域内131个样本点实际茶园面积88084亩,占年报面积118724亩的74.2%。在88084亩茶园中,近5年新发展的茶园54562亩,占62%,其发展规模超过有史以来的总和。汇湾、水坪、兵营、县河、新洲5个乡镇的茶园面积都在1万亩以上,其中汇湾乡达到25000亩,成为全县第一茶叶大乡。全县302个村中,282个村有茶园,茶园面积200亩以上的142个村,占47%,茶园面积1000亩以上的33个村(场),占10%,茶园面积2000亩以上的12个村(场)。一部分村的茶园面积远远超过耕地面积,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叶专业村。
       (二)实行两统两分管理,茶园管理机制逐步创新。基地建设、茶园管理、采摘鲜叶、出售受益,这是当前农民参与茶叶产业化过程中的几个环节。在这几个环节中,首先遇到的是“建了茶园由谁管?怎样才能管得好?”的课题。调查证明,汇湾乡实行“两统两分”的管理模式,适应现阶段农村经济体制,符合茶园管理与茶叶生产的客观实际,有利于保护和调动茶农积极性,有利于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汇湾乡实施的两统两分管理模式,实行统一建园、统一播种,分户承包、分户管理的方式。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乡、村为单位作规划,集中劳力整地建园播种。二是明确产权关系。所有茶园实行经营权一定30年不变,分片承包给农民,农户在公司指导下进行管理。三是明确农户的利益。年初茶叶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鲜叶收购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求农户必须按绿色食品的标准进行施肥、采摘叶等事项。企业在鲜叶收购价格上按市场规律运作,依据茶园管理、肥料投入、采摘工资、生产利润等因素综合定价。四是实施茶园标准化管理制度。要求茶园每年6次管理到位,即:锄草4次,深耕1次,中耕施肥1次。全乡穿插检查,对于茶园管理好、开园早和产量高的给以奖励。对于不按要求进行茶园管理的农户,依据国家退耕还林有关规定暂扣退耕还林补助款,并限期改正;五是允许承包自立或扶持茶叶种植大户。全乡除7个专业村外,已有茶园面积20亩以上的27户,25亩以上的18户,30亩以上的7户。在“两统两分”的管理模式下,全乡25000亩茶园管理水平好的15000亩,占60%,管理水平中等的4000亩,占16%,管理水平差的6000亩,占24%,基本上没有茶园荒芜现象。
       (三)龙头企业带动,茶叶产业化思路进一步创新。茶叶产业的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优势在于茶园基地一旦建成年年见效、持续见效;
    劣势在于生产依赖于加工,加工企业决定茶叶产业化的优劣成败。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建成茶叶大县,基础条件在于茶园基地,决定因素不仅仅在于龙头企业,更在于形成优越的“公司+基地+农户”的格局,实现产业机制的优化。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内部基地管理已形成模式,在技术辐射、联合经营方面发挥着带头作用。前进茶场采取肥料投入、修剪和加工、销售由茶场负责,茶园管理和鲜叶分户经营的模式,实现了茶园管理效果好、农民收入高、茶场效益好的三赢目标。县河茶场由柯长松承包经营后,加工点由2006年3个增至现在的5个,2007年辐射全镇茶叶面积约1.2万亩,占全镇茶叶面积70%,有效带动9000多亩幼龄茶园的管理水平升级。2007年总产量近万斤,其中箭茶800多斤,特级龙峰200多斤,普通龙峰3000多斤,普茶近4000斤。全年销售收入200余万元,各项税收近6万元,支出承包费9.8万元,解决14个农工务工岗位,支付工资10余万元,全年鲜叶采摘和收购费用过百万元,社会效益十分明显。鄂坪乡以乡办九湾茶场为龙头,引进技术人员,添置加工设备,整合了西湾、岷峪2个村的茶园资源,2007年全乡茶叶销售收入达到130万元,比2006年增长62%,一年大见成效。梅子贡茶业有限公司去年3月通过企业改制,成为我县两大私营茶业企业之一,拥有17800亩茶园的经营权,下属7个加工车间,通过以场带村的形式与7个村、1578户、6920人结成茶叶产业经济共同体。近两年,该公司创新思路,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公司+基地+农户”实践之路。其主要作法:一是依靠科技进步打造品牌,努力扩大产品在省内外市场的占有率。该公司所产的“梅子贡”牌箭茶王、箭茶、贡茶王、贡茶等系列名优绿茶,先后获得有机茶认证和中国绿色食品标准认证,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在市场上非常畅销。二是投入大额资金建设加工车间。公司改制后,在梅子垭、双竹园、牛角湾、秦坪、令旗沟、柳丰等7个村建设了加工车间,在原有机构、设备的基础上,今年又为这7个车间投资了47万元用于添置设备和整修厂房。车间厂房建设与村级办公场所建设相结合,整齐明亮,很有气派。车间总面积达到8740平方米,拥有加工机械200台,年加工能力达10万斤。三是高度重视茶园管理。去年,公司向17800亩茶园投资追肥专款30万元,今年计划投资追肥专款50万元。7个村的村委会主任兼任茶叶车间主任,负责督办落实,保证了追肥款的专款专用、专肥专施。四是保证公司与茶农利益共享。公司组织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企业和农民推选47个社员代表参加,按照章程运作。公司收购农户的鲜叶,考虑茶园管理用工、追肥开支、采摘鲜叶工资、适当的利润等四种因素定价,实行最低保护价,接受社员监督。2006年,公司支付鲜叶款179万元,7个村农民人均鲜叶收入284.7元。2007年,公司支付鲜叶款240万元,7个村农民人均鲜叶收入346.8元。
       (四)两年办成三件大事,茶叶大县建设充满活力。一是成功地进行了龙王垭茶场、前进茶场、梅子垭茶场的企业改制。这3个公有制企业,通过企业改制,实行民营化经营,优化了企业管理机制,增强了企业的责任意识,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与创新力。特别是打破了多年以来全县茶业经营公有制、承包制“两统天下”的沉闷局面,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有利于全县各地从实际出发打造形式多样的茶业经营机制,使茶叶产业的发展充满蓬勃生机。二是“龙峰”茶通过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出公告,审查批准对竹溪县龙峰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范围涵盖13个乡镇(桃源、向坝不在范围以内)和9个农林特场的现行行政辖区,这对于壮大我县茶叶龙头企业,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建设全省茶叶大县,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三是梅子贡乌龙茶新产品成功开发。乌龙茶为半发酵制品,属于青茶系列。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和研制,开发的产品经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湖北省产品质量监督研究所和华中农大检验,竹溪的茶叶适宜生产乌龙茶。这一新产品的成功开发,形成了竹溪茶叶产业绿茶与青茶“双翼齐飞”之势,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按全县现有茶叶基地面积,在生产加工有机绿茶的同时,年产乌龙茶可达100吨,年创产值4000万元,创利税800万元。梅子贡茶业有限公司现有一条有机乌龙茶生产线,计划今冬明春投资200万元在汇湾乡、蒋家堰镇、县河镇再上4条生产线,生产加工能力达到100吨,其中出口创汇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达40吨。
       (五)产业发展初见成效,干部群众积极性高涨。从调查情况看,在管理好、见效快的茶园片区,广大干部群众对茶叶产业建设的信心和积极性都非常高。水坪镇金峒岭村茶园始建于2001年,现有生态型高效茶园300亩,茶园经营者吴志卫从农户手中租用田地,全部栽植无性系苗木,是全县第一个用水田种植茶叶的私营企业。现有茶叶加工车间300平方米,拥有茶叶机械6台,年产成品茶3500斤,销售收入40万元,利税8万元,带动周边80余户200余人,人均年增收500元以上。水坪镇塔二湾村沈奎军在1997年承包了塔二湾茶场,2005年又承包了八宝山茶场,现有茶园150余亩,2007年产茶1万余斤,其中箭茶400余斤,毛尖茶4000余斤,普茶5600斤,年销售收入50万元,税收1.3万元,支付承包费近3万元,解决5个农工务工岗位,支付工资6万余元,实现了茶园见效、茶农增收的目的。鄂坪乡西湾村94户366人,茶园550亩,全部为6年以下园龄的新茶园。茶园全部承包到户管理,茶肥由村委会统一垫资购买分发到户,统一督促检查除草与深耕,村委会请技术员培训制茶能手,统一收购鲜叶。2007年投产加工,产茶1000斤,最高达600元/斤,茶叶总收入20万元,全村人平546元。据调查,该村准备2008年再发展200亩茶园。汇湾乡是全县茶叶大乡,退耕还林建设茶园面积大,梅子垭茶业公司带动能力强,茶园管理得比较好,广大茶农已从茶叶产业建设中收到实效。梅子垭、青龙寨、双竹园、庙梁4个村17800亩茶园中2007投产9300亩,617家茶园承包户鲜叶收入240多万元,2434人人均茶叶收入986元,其中梅子垭村人均茶叶收入达1553元。青龙寨村4组农民彭美东,全家7人,承包茶园40亩,其中已有25亩茶园开园采摘,今年鲜叶收入18000元,领取退耕还林补助款6900元,两项相加24900元,人平3357元。
        二、我县茶叶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艰辛努力,全县茶叶产业发展已具有良好的基础,目前正处于茶园管理的关键期、经营机制的探索期、生产加工的增长期和销售市场的拓展期,面临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投入严重不足,茶园管理面临新挑战。调查区域内样本点实有茶园面积88084亩,10年以下的中幼林园68477亩,占78%,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需要大量的投肥投工管理。按每亩茶叶每年追施“保田肥”150斤(金额120元)的低标准计算,8万多亩茶园每年需肥料投入1057万元。调查统计,实际追肥年投入金额为355.6万元,仅占应投肥量的33.6%。投工管理方面,每年除草4次、深耕1次、中耕施肥1次、修剪1次,每亩茶园每年需投工6个,有70%的茶园没有达到这种投工管理要求。据调查,88084亩茶园中,29055亩属管理水平好的,占33%,31099亩属管理水平中等的,占35.3%,19956亩属管理水平差的,占22.7%,7974亩属茶园荒芜的,占9%。造成茶园管理水平低甚至荒芜的现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地方群众发展茶叶产业的积极性有所降低,不愿意向茶园投肥投劳;二是一部分农民虽然愿意投入管理,但迫于资金困难,无钱施肥;三是强壮劳力外出务工多,茶园管理缺劳力;四是效益决定积极性。汇湾乡是茶叶老产区,退耕种茶面积大,群众看准了种茶的优势,特别是建立“两统两分”机制后,部分新茶园近两年普遍见收见效,投劳投肥积极性较高。全乡茶园管理处于中等以上水平的占88.7%,比全县平均水平67.3%高出21.2个百分点。县河、新洲、兵营片区是新发展的茶叶产区,面积也比较大,但群众还没有收到茶叶生产的效益,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突出。在该片区抽查22个样本点,实际投产茶园6550亩,去年共产茶叶21660斤,亩平产茶仅3.3斤,销售均价在15元至80元之间。样本点中90%的茶园都存在着套种粮油作物的情况,甚至一部分茶园套种的是苞谷、芝麻等高杆作物。该片区实际茶园面积20423亩,管理水平差和荒芜的达10212亩,占50%。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不走管理促进效益、效益带动管理之路,部分茶园有退茶还耕的危险,基地建设和退耕还林的大量投入势必付诸东流。
       (二)加工带动力不强,产业配套建设迫在眉睫。调查区域内茶叶加工车间面积37259平方米,加工机械843台,年加工能力101.1万斤。综合近两年的情况,在54562亩投产茶园中,亩产30斤以下的低产园达48348亩,占88.6%,亩产30斤至70斤的中产园达4995亩,占9.25%,亩产70斤以上的高产园1219亩,占2%。产量特别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区域内10年以下的幼龄园占78%,一部分虽说是投产,实际是刚刚开园,产量低是正常现象;二是我县茶叶加工生产 “两重四轻”,即:重春茶,重高档茶;轻夏茶,轻秋茶,轻中档茶,轻低档茶。基本上三季只收一季,单位利润高总体收入低;三是过去兴办的加工企业有的因经营机制不顺而停产,有的因设备老化淘汰而停产,造成茶叶资源无人收购而浪费;四是加工企业布局滞后,新产区有园无厂;五是加工技术水平低,好鲜叶加工不出好茶叶。九里岗茶场有茶园312亩,常年产量1万斤以上,由于经营原因,2006年产茶1868斤,不足常年产量的20%,2007年产茶631斤,不足常年产量的7%。天宝乡除张家山茶场和蔡坝村2处有加工厂房外,80%的村无茶叶加工点。在蒋家堰镇、中峰镇所抽查的25个样本点中,有设备无车间的村(场)9个,无设备无车间的村(场)10个,有设备有车间的6个,占24%。在县河、新洲、兵营片区抽查22个样本点,有厂房和设备的村(场)只有8个,仅有6名技术人员,厂房简陋,设备简单,生产技术落后,所产茶叶是粗放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加工企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担负着茶叶由原料到产品转化的重任,在茶叶产业化建设中处于关键环节和中心地位。在配套建设方面,据统计,全县尚需配套建设的茶园面积多达7.7万亩。其中,需修路478公里,引水477公里,架电229公里,车间3.2万平方米,购置机械设备541台,总投资约需7600万元,而且自筹能力很弱,仅占26%。
       (三)采摘人员紧缺,直接影响茶叶生产效益。据调查统计,按2007年春季茶园生产状况和企业加工情况,采茶高峰期每天需采茶工27100多名,因大量劳力外出务工和农茶矛盾,高峰期每天最多投入的采茶工只有9350多人,相差17600多人。采摘鲜叶季节性很强,由于采摘劳力不足,单是在有茶园、有加工能力的地区,年损失收入在三分之一左右。泉溪镇太坪茶场采摘高峰期每天需采摘工200人,尽管采取了提高价格、优惠食宿、免费接送等优惠办法,但最多的一天仅76人,平均每天只有22人。该茶场110亩投产园生产能力可达12000斤以上,2007年实际产茶3000斤,仅占25%。从全县来看,随着大面积茶园丰产和加工能力的相应提高,鲜叶采摘缺乏人力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
       (四)产品质量需要提高,品牌优势亟待整合。从成茶质量上讲,目前我县茶叶除内在品质优势外,其外形、汤色、滋味、香气、叶底五大要素,无论是与自身标准比较还是横向比较,都有相当大的差距,价高质次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产量不高,产品无积压,一旦产量提高了,质量方面的问题将会显得更为突出。其次是品牌多、杂、乱。品牌多,几乎是一个加工企业一个品牌;
    品牌杂,不管大小企业都搞系列加工,挂名系列品牌,有的一个品牌一年只生产几百斤茶叶;品牌乱,滥用知名品牌包装伪劣产品,利用竹溪品牌包装外地产品,在产品质量上以劣茶充好茶,以陈茶充新茶,在标准计量方面克斤扣两,严重影响了全县茶业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
        三、做大做强我县茶叶产业的对策建议
        鉴于目前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面临的新情况,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客观实际出发,尽快地研究制定关于大力发展壮大茶叶产业、进一步加快步伐建设茶叶大县的政策,从指导思想、放活政策、资金扶持、科技支持等方面出台实施办法,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按照经济规律积聚发展实力,尽快将全县的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统一认识,坚定干部群众的信心。一是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竹溪传统产业优势和自然条件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二是正确认识全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这是茶叶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既是压力,更是动力。要通过更快更好地发展解决新问题,再上新台阶。三是充分认识我县茶叶大县建设的新起点。当前,我县茶叶产业发展基础牢固,机遇好。要继续抓紧建设全省茶叶大县的目标不放松,再用几年时间,力争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形成茶园大面积、加工大规模、市场大气势的态势,实现茶园面积大县到茶业经济大县的新跨越。四是组织乡镇、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茶叶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二)解放思想,创新茶叶产业经营体制。结合汇湾乡茶园管理“两统两分”的作法,全县茶叶产业化建设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解决好优化经营体制这一核心问题。在茶园经营管理方面,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全面落实茶园的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转让、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放活茶园的经营权,加快推进茶园经营民营化进程。明晰产权,放活经营,完善机制,规范流转,鼓励茶园经营向大户和能人手里集中,全面实现茶园皆有主、园主有其权、有权皆有责、尽责有其利;在发展壮大茶业企业方面,优化“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机制,鼓励加工企业长期买断基地的鲜叶经营权,推广企业与村组、农户共同参与的茶业合作社组织,丰富厂园合作、股份合作、供销合作的内涵,强化企业“反哺基地”的责任和农户服务企业的责任,形成新型的利益共同体;在破解采茶工紧缺难题方面,要积极研究探索使用季节工的新途径和办法,通过经济手段化解采茶季节的人力供求矛盾。
        (三)加大扶持,建立茶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对于新建茶园,种子或茶苗由县里统一给予全额扶持,投工给予适当补偿资金。采取政府集中贴息的方式,鼓励农民贷款管理茶园,确保每亩茶园每年追施专用肥不低于150斤,确保每年1次深耕、2次除草、1次中耕施肥等6次管理到位。按照全县“一盘棋”的部署,突破乡镇行政区划限制,合理安排茶叶加工的中小企业布局。在新洲、兵营片区和蒋家堰、中峰、龙坝、城关片区及水坪、县河片区各建设1个年加工能力10万斤左右的中型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在茶园集中的边远村布局小型加工企业或车间。茶叶加工机械的购置享受农业机械补贴政策。在新办茶叶加工企业、原有茶叶加工企业的改造、新建茶楼、厂房建设和机械设备投资等方面,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一次性给予10-30万元的扶持。扶贫开发、公路、电力、饮水安全、土地复垦等建设项目资金向茶叶产业的水电路配套建设方面倾斜,集聚发展实力。
        (四)突出重点,强化茶业发展的工作机制。一是打造实力强劲的竹溪茶业品牌。抓住“龙峰”茶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的机遇,强化质量监督职能和工商管理服务职能,面向市场制定全县茶业品牌方案,共同遵守品牌标准规范,经过2-3年的努力,打造2-3个具有历史文化特色、产品质量优良、市场知名度高的茶业品牌,大小企业组成“联合舰队”闯市场,占领大的市场份额,形成茶叶大县的气势。二是进一步加大科技兴茶的力度。科技、农业、林业、农机、发改、财政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能,统筹推进科技兴茶工作。无论是大企业、老企业还是小企业、新企业,要将科技兴茶放在突出的位置,坚持质量标准,提高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以龙头企业和丰产茶园为基地,集中时间、人力培训茶业技术人员,传授茶叶制作和茶园管理技术,在2年内形成一支600人左右的茶业技术骨干队伍。加大茶业新产品开发力度,在扩大梅子贡乌龙茶生产规模的同时,积极争取开发速溶茶、茶微粉、茶食品等项目,丰富茶产品,提高茶资源利用率,从整体上积聚后劲,提升茶叶产业效益。三是大力建设具有竹溪特色的茶文化。进一步加强竹溪“中国茶叶之乡”、“中国有机绿茶之乡”和全省茶叶大县的宣传,扩大与提高知名度。将《竹溪茶歌》作为县电台、县电视台的专题固定曲目,纳入全县中小学校的音乐课程内容。组建茶叶艺术团,创作编排《竹溪茶歌》文艺演出专场节目,作为迎宾和庆典的专场节目。结合“百里长廊”建设,规划建设茶业一条街,建设风格典雅并具有经营特色的“竹溪茶楼”连锁店。建成以水坪万亩生态园为龙头的多个布点的观光茶园。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举办“竹溪茶叶艺术节”。四是加大产业发展综合协调与管理工作的力度。明确1名副县级领导专抓茶叶产业。参照英山、五峰、平利等地的作法,成立县茶业管理局,负责履行茶叶产业发展的协调、督办、管理、服务的职能。   

    相关热词搜索: 产业发展 全县 调查报告 茶叶 情况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