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电影与人:从机械复制到艺术审美异化的得与失

    时间:2020-11-09 08:04:3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电影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现代艺术形式,造成了审美的异化,在扩大受众范围的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艺术本身的独创性价值。
     
        关键词:本雅明;
    机械复制;
    技术;
    审美异化;
    电影
     
        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11部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和一个全新艺术时代的来临。作为新兴的第七艺术,它的出现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和影响了人类思维方法和艺术审美方式。
     
        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与生俱来的机械复制性,它产生的基础是摄影术的发明,而摄影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家、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看来正是机械复制型艺术的典型代表。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认为,现代工业社会中的艺术作品借助技术力量被源源不断地批量生产和复制,众多的摹本逐渐取代了真品,消解了传统艺术作品中代表独特性、本真性和距离感的“光韵”(Aura,也译作“灵光”或“韵味”)。机械复制取消了艺术作品的唯一性、即时性和神秘性,比如“人们可以用一张照相底片复制大量的相片,而要鉴别其中哪张是‘真品’则是毫无意义的”,同样,一部电影的拷贝也不存在真品和摹本的区别;
    “电影演员与舞台演员不同,他的艺术成就在复制所依据的独特形式之中,并不是展现在随机的观众面前,而是展现在一个专家小组面前,这些专家作为制片主任、导演、摄影师……随时都能干涉他做出的艺术成就”,电影作品并不需要也不可能一次表演成功,而必须经过后期剪辑和加工。艺术起源于严肃庄重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是人给神的献礼,具有很强的特权性,“正是这种膜拜价值在今天变得要求人们隐匿艺术作品:有些神像只有教堂中的神职人员才能接近,有些圣母像几乎全年被遮盖着,中世纪大教堂中的雕像无法为地上的观赏者所见”。但摄影和电影大大增加了其可展示性,使传统艺术的膜拜价值变成了现代艺术的展示价值,以致艺术大众化潮流形成无法阻挡之势。
     
        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使艺术审美的门槛大大降低,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异化,具体表现为艺术审美生活化、通俗化及政治化。
     
        电影最初只是以新兴技术的面貌出现在公众面前,人们只是怀着猎奇和消遣的心理去观看它。后来经过诸多电影大师的尝试与探索,才逐步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影像叙述语言及语法、章法规范,长镜头与蒙太奇交相辉映,各种表达手段的综合运用使电影在表现形式和深度上都有了质的发展。电影的两种基本类型——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分别承载着娱乐功用和教化功用,商业电影的视听冲击力不断增强,艺术电影对内心世界的表现和批判也更加逼真、细腻。商业电影比艺术电影更能体现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特点,它最富有意义的价值在于解放了艺术,把艺术从权威的膜拜和禁锢中脱离出来,为电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的广阔的土壤。
     
        然而这种异化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商业电影虽然视听效果日新月异,却丧失了艺术独创性,是庞大的电影工业的产物。同时期另一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本雅明的表兄弟特奥多尔·阿多尔诺提出了对“文化工业”(或“大众文化”)的批判,他认为大众文化呈现出商品化的特征,受价值规律与资本的控制,进入到市场流通消费层面,它注重娱乐和消遣,推崇时尚与流行,“它反映出社会没有严肃认真的信念”、“欢笑在娱乐工业中成了骗取幸福的工具”。商业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机械复制时代中以利润为目标的文化工业的产物,给观众以虚假的满足,缺少对社会的批判意识,艺术上表现为模式化和庸俗化,其结果是大众通俗美学趣味的建立。
     
        本雅明注重艺术作品的政治功利性,他赞赏复制,把技术看成艺术生产力,甚至片面地认为技术对艺术有决定作用,这种观点明显忽视了艺术创作的主体性特征。本雅明的观点存在着只把电影当做被动审美对象的倾向,而忽视了电影(或任何艺术品)其实都必然包含着人(包括作者和欣赏者)的审美意识与风格,而这种意识和风格则恰恰是电影中最应被重视的内容。机械复制在传播学领域的意义毋庸置疑,但在传播过程中同时也损害了艺术主体性,用复制代替了创新,目前商业电影中后现代主义元素诸如戏仿、拼贴、碎片化大行其道,正是其消解艺术的探索功能和批判功能的体现。然而凡是名垂青史的艺术作品,必然都蕴含着独一无二的原创性,单纯以重复、模仿为特点的无风格作品绝无长久的生命力。这种审美的异化抑制了人的主观创造力,用浮躁、嬉戏代替了深度,用公式化代替了个性化,这显然是和艺术的自身规律相违背的。
     
        由此可见,机械复制带来的审美异化包括两个要素:一方面使得艺术作品从表现形式到传播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影响范围空前扩大;
    另一方面侵蚀了艺术审美的主体性,甚至使艺术成为了附属于社会和政治的工具性对象,缺乏对真相和真理的揭露,减弱了其自身所具有的独创性的意义价值——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的代表,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以上两点特征。电影在后期传播过程中无疑应该充分发挥机械复制强大的宣传作用,但是在前期创作过程中则必须注重作品本身的创新价值与风格特征,才能在加强电影展示功能的同时将艺术水平也提升到崭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M].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
        2、霍克海默·阿尔多诺.启蒙的辩证[M].重庆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异化 与人 审美 复制 得与失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