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电视专题节目《华人故事》的故事化叙事研究

    时间:2023-04-24 20:15:0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郑甜琪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电视专题节目是指对新闻事件、人物事迹、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进行集中深入报道的纪实性电视节目。传统电视专题节目叙事手法和结构较为单一,难以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因此,故事化叙事方式契合了现阶段受众的观看习惯和审美需求,为电视专题节目的变革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不可或缺的创作手段之一。

    故事化叙事是电视专题节目创作中的重要理念,尤其是在新闻专题与人物专题中广受欢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与事件需要借助故事化的手法来展现,以此将纪实性与趣味性紧密结合,提高节目的传播效果。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早在2007年创办了《华人世界》,这是一档30 分钟的杂志型节目,分为全球华语台联播、全球华文报刊浏览、华人故事与华人咨询站等四个板块,致力于搭建全球华人的话语平台和全球华语媒体的展示平台。为了更好地发挥“宣传华人、服务华人、凝聚华人、鼓舞华人”的作用,2019年《华人世界》节目改版为以人物为核心的专题节目《华人故事》,记录杰出华侨华人的奋斗历程,讲述他们精彩的人生故事。故事化叙事手法的使用,一改原本节目的刻板枯燥的风格,收视率显著提高,收获了来自各界的众多好评。从《华人世界》到《华人故事》,这次节目形式的改版,意味着从相对静态的新闻杂志型节目转向动态叙事的人物专题节目,以更加系统化和沉浸式的方式讲述华人故事,呈现华人世界,更好地契合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潮流。

    (一)“凝聚华人共识”的宏观主题

    作为中文国际频道推出的人物专题节目,《华人故事》以全球华人为目标受众,紧紧围绕宣传海外华侨华人的主题,选取社会各界的杰出华人,记叙个体奋斗历程和突出贡献,展现个体精神风貌与时代关切。专题节目以此来鼓舞和激励海外华人,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进而凝聚全球华人共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在宏观主题上,《华人故事》结合当前社会时政热点,推出反映社会现实的节目,表达出强烈的时代关切,极具社会历史价值。例如,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上,节目组分别推出了主题纪录片《华侨华人与共和国》与《百年赤子心》。在历史逻辑的推演中,以平列结构讲述华侨华人故事,共同印证了广大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庄严史诗,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不懈奋斗对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巨大感召力与凝聚力。

    (二)“讲述华人故事”的微观切口

    在“凝聚华人共识”这一宏观主题的引领下,《华人故事》特意选取了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华侨华人个体。《华人故事》的日常节目部分,选取了陶金汉、熊德龙、颜永祺等华侨华人杰出代表,从“事业成就”“家族亲情”“社会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故事化叙事呈现,以事实说服人,以情感打动人,以道理影响人。在特别节目《华侨华人与共和国》中,则选取陈嘉庚、李光前、李引桐、陈永栽、李林、林文虎等人物经历作为节目的创作素材,集中呈现了华侨华人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阶段,始终与祖籍国和人民站在一起,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根基,为祖籍国的发展开辟未来。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华人故事》播出抗疫特别节目。疫情阻隔了节目组的出国拍摄工作,因此该时段的节目采用了海外华人自己录制、自我陈述的方式。从留学生、务工人员、医生等一线抗疫者的视角,反映海外华人疫情期间在居住国的生存状态,并且记叙华人为当地的抗疫工作所做出的贡献,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与大国侨民的良好形象。

    (一)叙事视角:内外叙述者相结合,增强逻辑性与情感性

    电视人物专题片在进行故事化建构时,通常选用外叙述者与内叙述者相结合的方式。外叙述者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出现,讲述整个影片的故事,架构起影片的结构,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内叙述者则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出现,由故事中的人物来讲述深层次的故事,具有更深刻的情感属性[1]。在《熊德龙:我的中国情》一集中,画外旁白交代了《国际日报》的印刷地、《国际日报》在印尼的地位等,为人物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时代背景和环境等事实类说明,为印尼《国际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熊德龙的出场作好铺垫。随后,画面展示出人物访谈部分,熊德龙作为被访者讲述《国际日报》的主要内容和读者反应等内容,植根于自身经验和情感、亲切直接地述说,给受众以听故事的感受,受众与人物达到情感上的交流。内外叙述者相结合,既增强了故事化叙事的逻辑性,又赋予了纪录片极强的情感能量。

    (二)叙事技巧:悬念与冲突建构情节,凸显现实性与戏剧性

    悬念和冲突是故事化叙事中最重要的元素。“戏剧化的情节冲突,极富视觉冲击力的震撼画面,充满悬念和冲突的故事,这就是近年来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2]专题片的情节就是由各种各样真实的矛盾冲突构成的,来源于现实的故事情节在创作者的建构下,最终实现人物专题片的故事化叙事。

    悬念在专题片中是通过旁白或者人物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来实现的,在《熊德龙》一集中,画外旁白提出四个问题:“本是商人出身的他为何一心在海外创办华人报纸?”“没有丝毫的华人血统,他又为何视中国为自己的故乡?”“他是印尼人和荷兰人所生的混血儿,为何在中国梅州找到自己的根?”“几十年来为中国捐资达到上亿,什么经历让他在慈善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给受众设置了悬念,随着问题的解决和情节的推进,悬念被一层层拨开,受众在问题得到解答的过程中获得绝佳的收视体验。

    冲突的设置为故事化叙事增添了戏剧性。在《颜永祺——寻回梦想的舞台》中,身为马来西亚华裔戏剧导演,颜永祺品尝了人生百味,却无法执导自己的人生大戏。中学时展现了过人的喜剧天赋,被称为“马六甲影帝”,大学却被迫离开舞台。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却没有选择的权利。当他走上家人期待的“正轨”,命运又为他叩响了戏剧之门。各种冲突与矛盾的存在,增强了人物专题片中的戏剧效果,凸显了冲突在故事性叙事中的重要性。

    (三)叙事语言:语言系统综合作用,塑造立体化的人物形象

    故事性是以视听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中的固有属性,而语言系统则是推动故事的叙述、情节的推动的关键所在。电视专题片的语言系统是由画面语言、有声语言和造型语言三种形态构成的[3]。故事化叙事手段必须借助于视听语言各要素的共同作用,才得以向受众展示真实的人物故事,塑造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从而突出专题片的主题。

    1.画面语言

    成功的专题片故事化叙事是建立在画面语言基础上的。为了更好地再现华侨华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创作者将人物采访、实景拍摄和历史样本三者结合,同时穿插空镜头,加强了专题片的故事性表达。《华侨华人与共和国》将镜头对准《华侨华人与新中国特展》中重要的历史样本,展现华人留下的电报文稿、票据文档、侨批侨汇以及老照片、老物件,通过这些最具象征意义的物品的画面递进、叠加,让受众沉浸式地体验到那个年代的风云变幻和理想奋斗[4]。在影片中还采用了人物访谈和实景拍摄的手法,专家视角和当事人视角的人物访谈与实景拍摄和历史样本展示等三类画面交替呈现,极大丰富了专题片的素材,调节影片节奏,缓解受众的视觉疲劳,达到故事化的叙事效果。《华侨华人与共和国》中还运用了大量的空镜头来表现叙事背景环境、画面镜头之间的切换过渡,虽然在专题片的叙事功能上有所弱化,但是增强了最终的情感效果。

    2.有声语言

    有声语言包括解说词、同期声和音乐等要素。解说词是电视专题片创作的必备环节,是推动故事发展、揭示故事情节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华侨华人与共和国》的开篇词中提到,“他们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拓荒开基;
    他们魂牵梦萦,与家乡故土根魂相系;
    他们四海同心,以家国情怀助力时代巨变;
    他们风雨兼程,以赤字之心演绎历史传奇。”创作者利用形式简单、概括性强、气势十足的四个排比句,勾勒出华侨华人的精神风貌和可贵品质,起到了交代背景、烘托意境、抒发感情、升华主题的作用。除了解说词,还有同期声和音乐等有声语言。人物专题片中的同期声主要包括人物采访同期声和现场环境同期声,分别具有发挥叙事功能和展现艺术真实的作用。音乐在情感表达和交流方面的功能和优势也无法取代。在影片中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背景音乐的使用,营造了与画面相符的氛围,发挥了叙事功能。

    3.造型语言

    符号意象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受众想象,是产生强烈情感冲击的重要手段。《华侨华人与共和国》在创作过程中还借用了大量重复的意象符号,影片中符号的反复使用能够对核心主题有升华的作用,将意义拓展到更广阔的层面,寻求受众在意识形态观念上的认同感。根据符号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可以将其分为国家意志符号、文化地标符号和视觉修辞符号。围绕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等各个时期的主题,《华侨华人与共和国》中运用了大量代表国家意志的政治符号,例如国旗、国徽、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华表等都是强化国家认同的代表性符号,试图在海外华侨华人群体间达成祖国意义的共享。文化地标符号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现实载体,是社会成员之间所共享的历史文化记忆,同样也能呼唤起海外华人社会的价值共识。专题中出现的唐人街、中国城、红灯笼、石狮子、祠堂等都可以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所共享的文化记忆。视觉修辞符号的使用可以实现从故事层面到话语层面的跨越。大海、潮水、海鸥等符号有离家远行的意味,海上漂泊的小船则象征着散落海外的华人,海岸码头则暗示华人回到祖国的怀抱,朝阳与曙光则代表着新的希望,隐喻中华民族即将迎来伟大复兴。

    故事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精细的过程,需要创作者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5]。如上述分析所示,故事化叙事为人物电视专题节目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但随着媒介技术手段的进步和受众审美意识的提升,《华人故事》的故事化叙事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故事内容同质化

    截至2022年11月30日,《华人故事》已经推出149 期,华人故事的内容呈现过度类型化与同质化的倾向。人物选取的大多为艺术团团长、商会会长、企业家、运动员等群体,故事上也聚焦“事业成就”“家族亲情”“社会活动”等方面,节目创作初期具有新奇性,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受众的好奇心,但从长远来看,节目陷入了同质化误区,相似的职业类型与海外拼搏经历使得受众产生了审美疲劳。

    (二)叙事形式套路化

    《华人故事》在运用故事化的表现形式后,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效果,可是久而久之就进入了无限循环的境地。悬念前置、冲突激烈、情景重现等形式的多次使用都成为套路。情节的选取要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感染力,一味采用程式化的叙事手段使得有效信息不足,受众的观看体验逐渐下降,难以引起受众兴趣,最终导致受众群体的流失。

    针对当前的困境,本文将提出相关叙事优化策略,以期为华侨华人专题片的创作提供借鉴。具体而言,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选题优化策略

    在选题取材方面,主要关注老移民,而忽视了新移民。新时代华人新移民在出国动机、教育程度、经济能力、职业结构和定居状况与老移民有显著区别[6]。除了要关注在战争年代为中国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老移民,更要关注在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新移民,加强对海外华侨华人的传播服务。

    (二)内容优化策略

    在内容渠道方面,主要聚焦传统媒体受众,而忽视了新媒体受众需求。《华人故事》主要依托于电视这一传统媒体形式进行传播,内容挖掘和呈现方面更加倾向迎合传统媒体的受众。虽然电视专题片仍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但是新媒体的发展势头也不容忽视。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变化,节目组要精准把握其特征和诉求。以厚实内容为基础,以深刻内涵为目标,辅以故事化叙述, 使受众在轻松状态下接收相对严肃的节目内容,进行引发理性思考。

    (三)表达优化策略

    在表达技巧方面,主要是传统的叙事方式,而缺少编排呈现的创新性。当前的画面语言承继了央视一贯大气的叙事风格,但是缺少了相应的画面趣味性的组合与变化,在叙事表达方式上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让受众群体在影像里体验情感的共鸣,将全球主流化的叙事技巧应用到面向全球华人的传播中。

    总的来说,电视人物专题节目所追求的故事化叙事效果集中表现在塑造人物形象,传递人物精神,增强集体与民族归属感和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故事化叙事以其亲近性、易传播性和趣味性吸引了部分受众,并借助强调冲突、设置悬念等技巧,增强内容的可看性。但在故事化叙事手法的应用中,由于一味追求故事性,出现内容同质化、有效信息缺失等问题。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故事化叙事的优缺点,只有顺应时代变化,不断优化叙事策略,才能真正提升电视专题节目的传播效果,有效凝聚全球华人力量,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专题片华侨华人何为“华人”?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我的华侨老师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青年歌声(2020年1期)2020-01-14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19-11-18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青年歌声(2019年3期)2019-03-16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新闻传播(2018年7期)2018-12-06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华人经济(2009年4期)2009-05-22
    相关热词搜索: 故事 叙事 节目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