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家长学校政府三方联动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成长

    时间:2020-12-23 08:10:4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家长、学校、政府三方联动,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成长  
        农村由于父母外出而在家独立生活或由隔辈亲属带养或寄居在亲戚家的这些孩子现在有一个称呼,叫“留守儿童”。我在乡镇基层工作多年,长期和这些孩子接触,对这些孩子的生活现状耳闻目睹而有一些了解,同时我觉得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家长、学校、政府三方联动,应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成长。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的年流动人口已逾1.2亿,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流动人口 大军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约有300万人数,“留守儿童”则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显露和呈现日趋严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监护不到位和监护方式的缺陷  

    据调查,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是这样的:  

    一是只要爷爷、奶奶、外婆健在,“留守儿童”就由他们带养。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二是“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已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两种监护方式的缺陷表现在:  

    1、            容易形成物质型和放任自流的管教方式。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人只是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但是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种管教方式对他们的思想和心理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            两者难以相互沟通,易使“留守儿童”形成敏感、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缺陷。由于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一般来说,长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孩子们,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大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他们所接受,同时由于不是父(母)子(女)关系,两者很难进行沟通。  

    3、            监护人有时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爷爷奶奶由于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常常是同时带几个“留守小孩”,显得力不从心。而像叔、伯、姑、姨、舅等亲戚带养的,由于他们自己也有小孩,又要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在时间和精力上也难以保证。  

    (二)          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缺失”的现实尴尬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情感”上的诸多问题。  

    首先,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笔者有一个堂弟,夫妻二人长年在外,把四五岁的儿子放在外婆家带,起初一两年,小孩子日夜盼望父母,但由于前些年农村经济落后,小孩外婆家又没电话,不仅常年见不到父母,就是想听听父母的声音都是一种奢望。他们夫妻一年或几年才回一次家,久而久之,孩子的心情由希望转为失望,再到几乎见不到父母的绝望。孩子变了,等到他的父母真正回来时,他不再是惊喜若狂,而是一脸冷漠。他不想喊他的父母,因为他觉得他的父母应该是不会这么久丢下他不管的。现在,这个小孩子有十五岁了,每天一个人玩,不称呼自己身边的任何亲戚和熟人,包括父母。这是一个让我们心痛的事例,但是在农村,这样令我们感到痛心的事实普遍存在。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于情感缺失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  

             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差,内心压力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三)          父母的一些观念负面影响着“留守儿童”的成长  

       我们承认,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秋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但是,更多的现实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已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四)          学校监管责任过重,难以尽全责  

       由于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父母在家的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管责任就全部由学校承担。然而由于一些农村学校的教育条件差,学生实行的是“走读制”,学校只能对孩子在校时间加以监管,再加上农村学校本来就教师资源缺乏,教师本身的教学任务繁重,学校也难以尽到全面的监管责任。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遍度重视,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一)          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1、     树立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承担应尽之责。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已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已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2、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已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父母要使自已的小孩明白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现在科学技术发达,可以采用写信、电话、上网视频聊天等多种沟通方式,使孩子觉得父母就在自已身边。  

    (二)          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与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  

    2、  创新“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
    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等。  

    3、  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关爱。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
    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
    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
    在学习上,要多给予指导;
    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三)          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  

    2、      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3、      县、乡镇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4、      认真执行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探索加强“留守儿童”管理的新方式。如坚决取消异地入学限制,让农村“留守儿童”可承随外出务工的父母一起到务工地上学,上得了学,上得起学;
    各地政府特别是有大量流入人口的当地政府,应重点关注这些为当地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农民工子女,有条件的可建立专门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校或班级;
    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充实农村教育师资力量,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使学校有条件实行“寄宿制”,教师有精力对“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相关热词搜索: 留守 联动 三方 家长学校 成长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