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7篇

    时间:2024-01-14 15:22: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现阶段高三历史主要是进行中国古代史学习,古代史记忆的内容多,古文材料的阅读有一定困难。因此有必要掌握高考历史的复习方法,以做到事半而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7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7篇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篇1

    现阶段高三历史主要是进行中国古代史学习,古代史记忆的内容多,古文材料的阅读有一定困难。因此有必要掌握高考历史的复习方法,以做到事半而功倍。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史论结合,因此历史复习必须把掌握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必须在掌握史实基础上思考和回答问题。

    强调理解性的记忆

    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但是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无从下手,因此强调理解性的记忆。

    例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清康熙帝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试题的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理解考试要求的能力。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从唐开始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用年号。试题中的有效信息是“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然后调动所学知识,知道汉武帝曾三次用兵匈奴,是个尚武的的皇帝,“武”之意为威强睿德,即可得知本题答案为B。

    要把教材的句号变问号

    提高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历史材料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将教材中的句号变成问号。

    如对于“两税法”这个知识点,我们不仅要记住具体内容,还要理解为何称“两税法”?与以前的赋税制度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寻找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掌握历史单元特征和发展趋势,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些知识点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如要理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经济发展的原因时,主要是“生产技术的提高”、“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经济的交流”、“人民辛勤劳动”等;讲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中外经济交流几个方面去总结。

    高中历史的必背知识点

    一、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4.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6.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7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二、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1.王位世袭制: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2.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3.军功授爵:

    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进行授爵和赐给田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4.皇帝制:

    秦统一六国后,确立皇帝至高无上原则,嬴政规定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是皇帝,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5.士族制度:

    魏晋以来,地主阶级中形成了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

    6.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续沿用并使之完备。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国家政府工作效率。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使士族制度逐渐消亡。

    7.行省制:

    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8.八股取士:

    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的见解;文体死板地分为八个部分。八股取士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的人,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

    三、古代的改革

    古代历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3.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四、历代疆域的变迁

    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疆域的变化也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历史的进程。因此了解历代疆域变迁的历史,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祖先的光辉业绩。

    1.商朝:

    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

    2.秦朝:

    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

    3.唐朝:

    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4.元朝:

    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

    5.清朝: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的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的国家。

    纵观中国历史,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其形成过程中,汉族作出了主要的贡献,而少数民族为统一疆域的形成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历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统一疆域的形成。历代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的疆域。封建社会的后期,落后腐败导致了大块中国国土的沦丧。

    五、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这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我们探析古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因素,对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

    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

    2.科技:

    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3.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六、历代经济政策

    纵观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统治者如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及发展生产的政策,就能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促进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1.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3.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4.清朝: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七、古代的对外贸易

    在古代,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拓了辽阔的疆域,而且对外贸易也很发达。古代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对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西汉时,由于西域交通的沟通,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运到西亚大秦。

    2.唐代对外贸易兴盛。唐都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对外贸易经陆路和海路与亚洲、欧洲各国往来。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这一时期贸易的重点是亚洲,交往对象主要是朝鲜、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

    3.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明朝海上贸易的发展。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古代对外贸易开始进入萧条时期。

    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八、古代交通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发展水陆交通的优越条件,勤劳智慧的古代中国人不仅写下了陆路交通的悠久历史,而且开创了水路交通的光辉历程,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谱写出世界古代交通最壮丽的篇章。

    1.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不仅利用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等人工运河。

    2.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

    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挖掘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朝开辟了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西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3.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

    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中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路系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沟通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

    明代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九、古代医药卫生

    古代医学卫生也像其他文化科学一样,来源于劳动实践,智慧的古代中国人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方法。古代医学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又一珍品。

    1.的医生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的医生。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我国医生所沿用。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医学家。他搜集民间许多灵验的药方,结合自己的实践,写成医学著作。后人尊他为"医圣"。

    华佗是东汉末年一位以治疗外科病而负盛名的民间医生。他制成了麻醉药剂"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他还创作体操"五禽戏",使人体许多部位得到运动。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被后人称为"药王"。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掌握了丰富的医疗技术和经验。他研读大量医书,走访很多地方,收集民间药方,采集药物标本,并虚心向药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请教。

    2.的医学著作

    《内经》是战国时编写的医书。书中叙述了人体的内脏部位和血脉循环情况,提出了病理学说,介绍了311种病候和汤液、针灸、按摩等方法。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书中记录了三四百个药方,有许多至今还被广泛运用。书中阐述的中医学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唐本草》是唐高宗时政府组织人编写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

    《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书中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000多个药方。

    《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书中收录1800多种药物,其中新增药物370多种。对每种药物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主治、功能等情况都详加说明。附有大量药物形态插图。载录1万多个药方。

    3.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

    战国时不但出现了医生和医学著作,而且有的医生采取了分科治病的方法。当时的分科主要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

    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十、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

    我国古代出现了一系列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们对迷信邪说、宗教神权的批判推动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

    1.荀子认为,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变化,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并使之为人类服务。

    2.王充指出,日食、月食都有一定规律,打雷下雨都是正常现象,并非天降灾害。他批判迷信鬼神思想,他认为:人死了,形体腐朽,变成灰土,精神也随之消亡,不会变成鬼。鬼是不存在的。

    3.范缜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去,精神也随之消失。

    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他还重视实践对人的认识的作用。

    十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近代化,也叫现代化

    对于这个概念的使用,习惯上建国前的历史用近代化,建国后的历史用现代化。指不发达社会成为发达社会的过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主要体现为: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世界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实现近代化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英法两国率先完成封建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其他西方国家也通过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变革而实现近代化,它们都属于内生型近代化。中国是在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下,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样而进行近代化的探索,中国属于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所以,中国的近代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化。

    2.民族独立与近代中国近代化的两大主题

    民族独立主要是改变国家、民族被压迫的地位,_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关系问题。近代化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要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干的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的问题。两者不能同时并举来实现,也不能互相替代:没有民族独立,就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就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

    的办法是:要走革命的道路,_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取得民族独立,为实现近代化开辟道路。即先独立,然后才能实现近代化。

    3.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起点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爱国志士和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外来知识,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这是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启蒙。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被应用于中国,外国人首先在中国兴办了使用机器生产和蒸汽动力的近代企业。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玕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兴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展开。这时距英国开始工业革命约100年。

    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以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近代化运动。这一运动中提出的民主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总之,在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此后的30年,中国近代化的程度不断深化,收回了一些国家权益,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呈现一种曲折、缓慢发展的态势。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化的目标最终未能真正实现。

    4.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近代化的重任

    自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担负了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近代化的重任。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_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从而为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5.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革命胜利后要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总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一五"期间我国建立了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这些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世界主要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差60年~70年。1964年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1993年我国银河Ⅱ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2003年10月我国"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这些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距离世界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大约20~40年。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世界先进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在逐步缩短。

    由此我们得到的认识是:

    ①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前提是民族独立。

    ②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③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走改革开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十二、有关东北问题

    1.近代中国东北,长期受到俄国和日本的侵略。

    1858年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2.1860年沙俄通过《北京条约》

    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3.1894年甲午战争中

    一路日军从朝鲜渡过鸭绿江入侵中国,占领九连城;另一路日军从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占领大连、旅顺,在旅顺对和平居民实行野蛮的大屠杀。

    4.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

    把辽东半岛割给日本。割辽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利益,三国出面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

    5.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俄国强租旅顺、大连。

    6.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进行

    战后俄国与日本分别控制中国东北的北部和南部。

    7.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军阀割据时期

    东北地区由日本扶植的军阀张作霖控制。

    8.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

    ,炮轰东北军大营,攻占沈阳,不到半年,日军侵占东北三省。

    9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为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

    10."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派大批干部去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

    1936年组成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宇、周保中和李兆麟。

    11.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出兵中国东北,给70万关东军以歼灭性打击。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中国人民举行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12.1948年9-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地区解放。

    13.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已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

    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鞍山无缝钢管厂。1963年开始建设大庆油田。

    十三、台湾问题

    1.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2.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

    3.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

    5.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及附近岛屿,割给日本。

    6.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

    7.1949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跑到台湾,形成了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

    8.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十四、中共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共产党根据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作出了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决定。

    1.由城市转向农村:

    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敌我力量的悬殊,三次武装起义使我党逐渐认识到夺取城市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因此,只有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础和保证。文家市会议决定进军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开始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之路。

    2.由农村转向城市:

    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提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开始了城市领导农村的革命时期。

    3.由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_"十年动乱给党和人民造成极大损失。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十五、党的重要会议

    1.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

    大会通过了第一个党纲,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2.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

    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

    1937年秋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4.1945年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5.1956年秋,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

    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的总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

    6.1978年12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7.1982年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

    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8.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

    大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9.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

    大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10.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

    大会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

    十六、整风运动

    1.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达到了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2.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当时整风、反"右"都是必要的。然而,党中央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反"右"斗争扩大化了。这就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

    3.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为党的指导方针,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会议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十七、党重大挫折及其纠正

    在中国革命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党的工作曾出现多次挫折和失误,但是我们党总是能实事求是地不断纠正失误,使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始终保持前进的总趋势。

    1.1923年初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说明在革命力量小的情况下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改变工人阶级孤军奋战的局面。同年召开中共三大,制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2.1927年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_的总方针。

    3.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央的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1958年中央提出忽视客观规律的总路线,党又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庐山会议,错误地开展对彭德怀等人的批斗,"左"倾错误进一步扩大。1962年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初步纠正"反右倾"运动的错误。

    5.1966年夏至1976年10月的_十年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对刘少奇同志的不公正待遇,造成党的历的冤案。1971年党中央粉碎_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_反革命集团,结束_。1978年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1980年中央为刘少奇同志恢复名誉。

    十八、近代经济形态的演变

    1.鸦片战争后

    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中国经济开始由封建自然经济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疯狂地瓜分世界,抢占世界市场,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最终形成。

    2.洋务企业:

    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由国库支付开销,以政令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因此军事工业是历封建官办企业的延续,而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3.民用工业有私人投资、有新式工人和劳资关系,但又受封建官僚制度的束缚,因而包含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

    这种企业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是中国近代官僚资本主义的最初形式。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5.中国官僚资本主义: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垄断工业,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商业上实行专卖,并独占全国金融,到1941年底,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解放战争期间,军费激增,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新中国成立后官僚资本被没收,归国家所有,建立了国营经济。

    6.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经济活动:

    1927年决定开展土地革命。1931年制定"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路线,把发展农业放在第一位。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耕者有其田"制度。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指出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篇2

    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 ,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高超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

    2、冶铁技术 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

    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四、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篇3

    一、原因(根源) 因素 关键 条件

    1、之所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最主要原因: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英国自耕农消失的主要原因:圈地运动

    3、英国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结盟的根本原因:双方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4、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

    5.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为2:3的最主要原因

    6.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丧失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最主要原因:资本输出多而工业投资少

    7、促成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新贵族害怕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于是同阴谋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妥协

    8、从英属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转变的主要因素: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形成

    9、美利坚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与交流

    10、美国独立战争的根本原因: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阻碍其发展的英国殖民统治间矛盾激化

    11、萨拉托加大捷被称为美国独立战争转折点的主要原因:美国国际地位提高并增强信心

    12、法、荷支持美国独立战争的直接原因:打击英国海上霸权

    13、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美国人民为正义事业而战

    14、美国西进运动过程中促进西部振兴的根本因素:资本和劳动力资源

    15、美国南方种植园主阶级和北方资产阶级进行内战的根本原因:经济利益冲突

    16、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两种阶级制度的尖锐矛盾

    17、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18、英国议会军和美国北方军队在各自内战初期失利的共同原因:领导者政策有所失误

    19、 19世纪晚期,美国垄断组织形成的直接原因: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20、垄断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1、发源于西欧的启蒙运动能迅速波及欧洲大多数国家的主要原因:它适应了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的需要

    22、法国大革命成为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和推动

    2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的直接原因: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雅各宾派的革命措施

    24、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既是成功的措施,又直接导致失败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

    25、雅各宾派专政失败最根本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出现失误

    26、法国“雾月政变”成功的主要原因:混乱中的法国需要独裁者稳定秩序

    27、拿破仑对外战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战争具有侵略性和非正义性

    28、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的根本原因:法国的扩张引起欧洲人民的广泛反抗

    29、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复辟的波旁王朝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0、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31、决定圣西门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而恩格斯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者的根本原因:无产阶级的成熟程度

    32、法国1848年二月革命的根本原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分享统治权

    33、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34、法国“六月起义”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执行委员会强征工人入伍

    35、决定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空想”性的最根本原因: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

    36、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最终确立的主要原因:工业革命深入进行

    37、英国干涉法国大革命与法国干涉德意志统一的共同原因:争夺欧洲霸权

    38、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政治统治腐败

    39、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

    40.19世纪晚期,形成法帝国主义特征的主要原因: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

    41克里木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俄国扩张与英法的利益发生冲突

    42、克里木战争俄国失败的根源:俄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与腐朽

    43.1861年俄国改革的根本原因:农奴制已成为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44、 1861年俄国改革的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

    45、 19世纪中期,德意志迫切需要统一的原因:分裂现状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矛盾

    46、德意志在19世纪中期要求统一的根本因素:全德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7、 19世纪末的德国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其直接原因在于:容克阶级掌握了政权

    48、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其共同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49、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但中国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关系的变化程度

    50、 19世纪中期,引起日本幕府统治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51、日本经济垄断组织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其历史原因在于: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不彻底

    52、俄、日帝国主义都带有封建性,其历史原因之一在于:领导改革的核心原属封建阶级

    53.18、19世纪俄国沙皇主动进行两次改革的最根本原因:无力阻挡资本主义世界潮流

    54、俄国纠合法德两国,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主要原因: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55、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似原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56、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尚具有不成熟性,导致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尚处于手工业生产阶段

    57、史学界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迅速扩展

    58、与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相比,引起1848年欧洲革命的新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

    59、 19世纪60、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改革的浪潮,其相同原因;根本原因: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60、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能够逐步形成世界体系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61、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62、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更快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科技与工业生产的结合程度不同

    63、 19世纪70年代以后,导致动力工业发生革命的主要原因:电的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

    64、 19世纪晚期,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产生的直接原因:内燃机的发明

    65、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不平衡性加强的决定因素:各国科技和垄断组织发展水平不同

    6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已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垄断资本主义的本性

    67、 17-18世纪中西科技文化出现差距的根本原因: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二、目的 目标 意图 用意

    1、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的根本目的:限制君主的权利

    2、 1660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接受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目的: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3、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国王分别召开新议会和三级会议的共同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4、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主要目的:维护自己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5、 1787年,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6、美国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意图:进占中国市场

    7、法国雅各宾派专政的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专政

    8、雅各宾派实行恐怖政策的直接目的:镇压反对派

    9、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最终目的):使俄国成为西欧式的大国,增强俄国实力,巩固贵族地主商人的国家

    10、彼得一世鼓励发展手工工场的目的:增强俄国实力

    11、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根本目的:确保贵族地主利益

    12、推行“铁血政策”来统一德意志的根本目的: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13、普鲁士于1866年发动普奥战争的直接目的:把奥地利排除出德意志

    14、 1869年日本政府实行“奉还版籍”的主要目的:实现全国政治统一

    三、作用 影响 结局 结果 后果

    1、《权利法案》的最主要作用: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专政

    2、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最重大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产力

    3、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局势产生的最大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局势产生的最大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5、 19世纪中期,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本主义在欧美国家取得全面胜利

    6、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法国1794年热月政变、1799年雾月政变、1830年七月革命和1848年二月革命的相同结果: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秩

    四、特征 特点 表现 标志

    1、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征: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

    2、 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主要特点: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进行斗争,开始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

    3、 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显著特征:生产和资本集中,产生垄断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征: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5、日本垄断组织产生的最大特点:在政府保护下产生

    6、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与彼得一世改革时俄国社会状况的相同特点:工业发展落后于西欧国家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的标志:英吉利共和国的成立

    8、英国资产阶级最终夺取政权的标志:1688年宫廷政变

    9、北美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进入高潮的标志:波士顿倾茶事件

    10、北美独立战争前,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逐渐成为通用语言

    11、南方奴隶主挑起美国南北战争的标志:南方军队炮轰萨姆特要塞

    12、 19世纪末美国垄断的标志:大量的托拉斯

    13、美国侵华新阶段的标志:“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14、 18世纪晚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的标志:雅各宾派(资产阶级民主派)掌权

    15、标志近代世界体系开始真正形成的两大历史事件: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17、衡量一个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机器制造业已实现了机械化

    18、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19世纪30、40年代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19、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

    20、标志法国资产阶级最后战胜封建势力的事件:1830年七月革命

    21.1917年,俄国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落到资产阶级手里

    五、实质 本质 性质

    1、英国圈地运动的实质:促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分离的资本原始积累

    2、 1640年英国议会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这种要求的实质:资产阶级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内战,大块拍卖土地的政策,其实质在于:把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成资本主义所有制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两次内战之间的议会同军队斗争的实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农民的矛盾

    5、 1649年建立的英吉利共和国的性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

    6、英国“光荣革命”的实质: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夺权

    7、英国《权利法案》的实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8、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和“平等”要求的实质:反映发展商品经济和对自由劳动力的要求

    9、《人权宣言》的实质: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

    10、拿破仑的失败和维也纳体系建立的实质:法国的资本主义还不具备战胜欧洲封建势力的力量

    11、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性质:金融资产阶级和大工业家的帝国

    12、彼得一世改革的实质:农奴主阶级实行富国强兵的改革

    13、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政策的实质:清除封建割据状态

    14、美国内战前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实质:使用奴隶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经济

    15、 19世纪晚期出现的垄断组织的实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局部调整

    六、依据 条件 前提 背景

    1、 拿破仑能在1799年夺权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希望他稳定政局

    2.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长足发展的根本前提:统一市场开辟

    3、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条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

    4、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前提条件:武装倒幕取得最后的胜利

    高中历史重要结论总汇(世界近现代史下)

    一、原因(根源) 因素 关键 条件

    1.19世纪末的德国有着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其直接原因在于:容克阶级掌握政权

    2、 意大利被俾斯麦拉入三国同盟的原因: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矛盾

    3、 一战前夕,巴尔干半岛局势空前紧张的最主要原因:欧洲列强扩张势力介入当地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5、 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根本原因:参战国革命运动高涨

    6.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与俄法结盟,造成这一行为的主要原因: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7、 一战后召开巴黎和会,历时半年之久的主要原因:欧洲列强间争夺激烈。

    8、 日本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沉默”的主要原因:只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益。

    9、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10、一战后引起美日之间在东亚深刻矛盾的根源:美国金元势力的膨胀。

    11、在华盛顿会议期间,中日会外谈判,日本被迫让步的主要原因:中国坚持斗争。

    12、美国提出建立国联,又没有参加国联的主要原因:巴黎和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

    13、萨拉热窝事件之所以能成为一战导火线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主要大国均完成战争准备。

    14、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不到人民支持的主要原因: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15、决定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到新经济政策上来的根本原因: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1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破产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17、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18、 20世纪30年代美国能够保住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因:美国有三权分立的民主传统

    19、罗斯富新政之所以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高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0、 20世纪3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走上法西斯主义极权统治道路的根本原因:国内严重的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

    21、希特勒纳粹党在德国势力大增的最主要原因: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招牌骗取支持

    22、一战后,引起日美在亚太地区深刻矛盾的根源:对中国的激烈争夺

    23、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日本企图以侵略中国转嫁资本主义世纪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24、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的根本原因:实施夺取东南亚的方针,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

    25、导致德国在职941年的苏德战场上战略计划落空的主要原因: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

    26、希特勒发动不列颠之战的直接原因:丘吉尔拒绝与德国和谈

    27、导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28、苏联没有成为《波茨坦公告》签署国的原因:尚未宣布对日宣战。

    29、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政策由削弱转为积极扶植的直接原因:中国革命的胜利。

    30、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基本相同因素: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恐怖统治。

    31、二战后,美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对抗,其根源在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32、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废除了生产关系中落后的封建因素。

    33、二战后造成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苏、美、英、法对德及柏林分裂的根本原因:苏、美、英、法对德及柏林分区占领

    34、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局长时期的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运用

    35、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联系较战前更加密切,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协作日益加强

    36、欧共体成立的原因:欧洲实力消弱;苏联的严重威胁;美国对西欧控制的加强

    37、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操纵的原因:美国经济实力强大

    38、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其直接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9、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美苏形成实力均抛

    40、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41、促使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42、苏联失去东欧的根本原因:苏联不具备对东欧的经济吸引力

    4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本身经济力量的衰弱

    44、两极格局瓦解的决定性因素:苏联解体

    45、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46、影响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47、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

    48、当前世界格局形成“一超多强”局面的最主要原因:美日中等国实力增强

    4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直接原因: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5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冲突、地区冲突激烈的主要原因:冷战结束,力量对比失衡

    二、特征 特点 表现 标志

    1、1918——1920年的德国与1792-1794年的法国相比,国家局势的相同特征:新生的社会制度遭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

    2、俄国二月革命后政治形势的最大特点:两种性质的政权并存的局面

    3、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特点: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4、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其基本特征在于:大危机、大动荡、大较量

    5、法西斯主义道路的主要特征和表现:通过战争和军事工业摆脱经济危机

    6、二战前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特点: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7、罗斯福新政中最能表现新政特点的措施:《国家复兴法》

    8、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确保资本主义私营企业自由制度,但为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局部调整原有生产关系中的弊端

    9、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显著特点: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10、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形成两极国际格局

    11、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雅尔塔体系演变的特点:逐渐形成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12、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新旧格局变化的特点:由两极对立的格局转到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

    13、欧洲统一过程的显著特征:由经济联合逐渐到政治统一

    14、欧洲统一过程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15、第三次科技革命最明显的特点: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相互渗透,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明显加快

    16、日本确立天皇制的法西斯军事专政的标志:1936年二二六事变

    17、德奥合并标志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18、英国放弃绥靖政策的标志:丘吉尔就任首相(1940.5.10)

    19、德意日三国法西斯轴心集团形成的标志:意大利加入《产国际协定》

    20、1942年1月,26国共同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21、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

    22、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英法、英俄协约的签订

    23、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华约组织的建立

    24、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最显著特征: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篇4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 代 制 度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 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 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 “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篇5

    中国古代史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

    格局、基本特点。

    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

    (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隋唐

    ——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正确评价。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

    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是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明清

    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1、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八股文,军机处。

    2、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3、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4、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5、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

    7、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门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统一台湾。

    1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1、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小说,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

    12、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国历史上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

    说明: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

    总之,一部中国古代史,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统一与分裂,治世与乱朝,融合与隔阂,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闭……,耐人寻味。

    中国近代现代史

    知识线索概述

    自1840年到2000年的中国是充满着急剧变化的一百六十年。这一百六十年可分为两个历史时期:

    1840年~1949年的半殖半封社会阶段,是一个世纪的屈辱,抗争和探索;1949年以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半个世纪的曲折探索。

    1840至1949年又可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840-1919年是:

    (1)资本主义列强此消彼长变换各种手段勾结中国的反动势力变中国为半殖半封社会,并扶植反动势力不断深化这一统治秩序的历史。

    (2)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为求得民族独立,国家民主和经济富强同国内外的反动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且在斗争中提出了不少的救国探索方案。包括地主阶级的师夷论,洋务论;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方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维新方案,革命派的革命共和方案等。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各个派别的斗争和探索尽管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皆归于失败,但都作出了相应的历史贡献,而且为后人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3)在中国半殖半封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曲折地产生和发展着,为中国革命史的深刻转折提供着经济,阶级和思想条件。

    1919-1921年由于内外多种因素的作用,中国革命迎来新的曙光,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

    中国共产党历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曲折斗争,终于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这就是“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这其中中共经历和外部敌人与内部左右倾的斗争,不仅完成了革命任务,而且把马列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马列毛的正确理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采取革命的武装斗争方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向社会主义前途迈进---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领导是我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中心问题是土地革命。上述思想在国民大革命中开始萌生,土地革命时期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完全成熟,解放战争时期达到高度娴熟的程度。实践证明其确实是我党革命斗争的结晶。

    如果说建国前是革命史,是政治史,是求独立史,那末建国后就是建设史,是经济史,是求富强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由开局不错,到误入歧路又到拨乱反正,成绩辉煌的历史。

    总的内容就是建国前曲折探索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赢得独立;建国后曲折探索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走向富强。

    建国后的历史四个阶段

    (考试说明将其合成三个阶段,即56-76年合为一个阶段)。

    (1)1949-1956总的来说我国是处于一个过渡的社会阶段-即新民主主义社会。有前后联系相承的两个转变:1949-1952是由半殖半封的社会形态转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上由半殖半封的残破经济转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得到恢复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上推翻大地主大买办的独裁政权转为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政协代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角色。53-56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改造为社会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经济上经过三大改造由多种经济并存到公有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工业化开始起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政治上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标志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6-1966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在曲折中探索前进的十年。总的来说成绩为主。但左的错误逐渐占据上风-最终演变成十年文化革命。

    (3)1966-1976年的文化革命内乱时期,注意同极左斗争的内容。

    (4)1978年全面拨乱反正,实现了全方位的伟大历史转折,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伟大成就。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1861至1901)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口号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关系。)

    4、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

    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政府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政府,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

    14、1900年前后中国社会在列强侵华,反动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

    答:(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①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资输和瓜分阶段;②列强争夺激烈形成侵华同盟;③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共同以清政府为代理人确立秩序;

    (2)反动统治:清政府日益反动孤立:①对外投降出卖国家主权,沦为洋人走狗;②镇压戊戌变法,出卖义和团,反动面目昭然若揭;③玩弄新政花招,结果适得其反;

    (3)抗争探索:中华民族觉醒;①义和团运动粉碎敌计;②维新派改良爱国、进步、思想启蒙;③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成为主流。

    (4)发展:民资初发;①甲午战后列强投资;②清政府放宽限制;③维新变法的推动。

    15、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在近代化道路上的继承发展关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

    (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1901--1918)

    这一部分的历史十分重要,必须学好、吃透、弄熟。

    教材明显分为前后两块:一是1895至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内容;一是1912-1918北洋军阀反动统治,革命派继续斗争,中国革命由旧向新转变的六年。

    学习这一部分抓住两个中心问题:其一是辛亥革命从兴起、高潮到失败的过程;其二是抓住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取代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新的代理人,革命派继续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果实斗争,但屡战屡败。中国社会黑暗之极,但就是在一战前后的中国,由于内外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革命开始发生伟大的转折。

    在这18年中,把握以下四条基本线索:

    (1)帝国主义扶植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加深殖民秩序:①采取间接侵华方式,以华制华,尤其是分而治之更加阴险;②在华争夺激烈,特别是日俄和日美,其中日本一度独霸中国,但一战后被打破;③帝国主义继续破坏中国革命事业(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等);④控制中央和分割边疆相结合。

    (2)北洋军阀替代清政府统治,对内独裁破坏民主,对外出卖国家主权:①清政府玩弄新政和预备立宪花招破产,出卖利权,垮台实为必然;②袁世凯篡夺清朝大权和革命果实,复辟帝制,接受21条,众叛亲离死去。

    (3)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经过长期准备,武昌起义推翻清廷,建立民国,但由于帝封联手,资阶软弱涣散,官僚、立宪投机,果实很快被篡;

    ②此后革命派又为维护革命果实坚持斗争,皆以失败告终。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推翻帝制,普及共和观念,解放思想,发展资本主义,启民族觉醒之蒙都功莫大焉,但由于其软弱性,不敢明确反帝,彻底反封,始终未能提出科学纲领,建立革命武装,组成坚强政党,发动群众建立统一战线,其失败也是必然;

    ④一战期间,中国具备了向新民主义革命转变的诸多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等)。

    (4)经济上出现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它和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一起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重要知识点:

    1、同盟会和此前革命派政党的区别(全国性,理论性,先进性。)分析其弱点(涣散,复杂)。同盟会后来的演变。

    2、辨证的分析三民主义内容的意义和局限。(它主张民族主义,但又缺乏明确的反帝态内容;它主张民权,但又不敢发动群众;它主张民生,但又不敢自下而上的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3、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的原因,作用。

    4、深刻理解实业救国思潮的形成原因,代表人物,分析积极作用。其结局说明了什么?

    5、归纳革命派为革命高潮到来所做的准备工作。(宣传思想-译书,办报,著书,论战;建立革命团体;创建革命纲领;发动武装起义。)注意与维新派区别。

    6、革命派为维护共和果实进行的历次斗争的原因,结果。

    7、湖北军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和成分。南京临时政府的弱点。(四方面:内部混入旧官僚和立宪派;对帝国主义抱幻想;未采取彻底反封措施;缺乏群众和地方基础支持。)

    8、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帝、封、官宪,自身分析。)

    9、一战前后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政治,由袁独裁到军阀割据;由日独霸到同支配;由旧民主革命到新民主革命;经济:由春天到冬天;思想: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批封逐渐转向社会主义思潮。)

    10、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影响。

    11、五四运动前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体现,斗争的实质,和结局(两个不稳定),启示。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1949--1956)

    1、建国后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两大任务,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结果。

    2、过渡总路线的提出背景,内容,特点,执行结果。

    3、一五计划的实施条件,内容特点,实际实施的情况,取得的具体成就。

    4、过渡时期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过渡性"在政治,经济,思想,外交上的体现。过渡中我党的几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举。过渡中存在的问题。

    5、我国经济在1948-1956年的社会经济在状况,所有制,经济体制上的变化及原因。

    6、建国后到1956年我党对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小农经济采取的不同政策、原因和影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征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理清1956-1999年重大事件的发展线索和联系。

    (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苏共东欧暴露问题→十大关系开始探索→八大内容正确→处理内部矛盾,中共开始整风→少数攻击领导→掀起反右斗争→形势估计严重→斗争严重扩大→八大二次路线→修改主矛结论,多快好省路线→全面左倾"跃进"→人民公社展开→全民大炼钢铁→左倾错误泛滥。

    经济严重失调→庐山会议纠左→彭黄张周"联盟",打成反党集团→阶斗引入党内,从此后患无穷,纠左转为反右,民主集中破坏→人祸天灾苏逼,造成严重困难→召开七千大会,确定八字方针→指导思想仍左。

    阶斗理论发展→海瑞只是炮引,开始两个通知→红卫兵席卷全国,造反派全国夺权→老将帅二月抗争,刘少奇含冤去世→林彪阴谋篡权,摔死温都尔汗→总理着手调整,江青批林批孔→主席总理病重,小平全面整顿,实为系统纠左,国民经济回升→批邓右倾反案,全国重又混乱→总理与世长辞,引发四五运动→粉碎四人小帮,全国人民欢心→两个凡是阻挠,工作徘徊不前→真理标准讨论,冲破思想禁区→实事求是路线,战胜教条主义→召开三中全会。

    伟大历史转折→转移工作中心,实施改革开放,平反冤假错案,全会功绩永存→家庭联产承包,农业空前丰收→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全面对外开放,多种经济共举→建设成就辉煌,综合国力提高→中共十三大会,确立一心两点,初级阶段国情,三步实现战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前进航向→中共十四大会,市场经济理论。→征程颇多艰险,高举小平理论。)

    2、熟练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40多年中正确的探索,探索中的失误。对"左"的抵制。新时期成功的探索。启示。

    3、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国内外),内容,方针的落实情况和原因。

    4、比较七千人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两次纠正错误的背景,内容和最大的不同点。(全局性和根本性。)

    5、1958-1960和1966-1976我党两次严重左倾在两个问题上的体现。

    6、注意1949-1999年五十年以来国民经济建设的起伏波动的原因。(好的年份是:1952,1957,1965,1973,1975,1992,1996等。差的年份如58-61,66-68,74,76,77-79,98-99等。)(主要是和政治的关系。98,99原因较多。)谈谈启示。

    7、必须记忆建国以来四个时期经济,科技成就的具体细节。

    8、建国以来外交工作的曲折历程。(四段:分为好开端-困难时期-突破---大提高。用史实说明,并注意和清政府,中华民国的外交地位比较。)

    9、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来源,其丰富内容。思考它和毛泽东思想的一致性。是“扬弃”。

    10、联系三农问题,注意建国以来在农村工作上的得与失。

    资本主义时代

    资本主义时代,或者叫做手工工场时代。包括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又称为原始积累时代。

    1、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途径和影响(瓦解封建制度、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促使阶级分化、推动新兴资产阶级展开反封建的斗争:文艺复兴,促使自然科学的突破)。

    2、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三大航海家和三条航线,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对西、葡,英、法、荷、意大利、欧洲、东方、世界的不同影响。

    3、文艺复兴:自然科学的突破,和日心说有关的科学家的贡献。艺术和文学的著名人物及贡献。

    说明:是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欧洲兴起,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促使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形式取决于当时资封的力量对比。

    4、理解圈地运动对英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5、熟练掌握革命前英国的经济,阶级,政治,宗教状况,对比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对英国资本主义的不同影响。

    6、如何重新正确理解和辨证评价英国革命的保守性(是必然)。并从经济、阶级、思想、旧势力等方面分析原因。

    7、掌握君主立宪制、两党制在英国的形成。

    8、从经济,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革命领导的革命性,人民群众的参与性,思想发动、国际环境等方面理解法国大革命比之于英国革命彻底的原因。并正确评价之。

    9、熟练掌握法国大革命中三个派别的活动贡献和垮台原因。正确评价雅各宾派及其恐怖政策的两面性。

    10、结合史实正确评价拿破仑的内外活动。(内外活动均具有阶段性和两面性)

    11、启蒙思想家提出了那些政治学说,这些政治学说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1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以推翻封建统治,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为任务,早期资产阶级联合人民大众,表现了相当的革命性,经过较为曲折反复的斗争以暴力形式推翻封建统治,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对后来影响极大。

    13、理解《人权宣言》,《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的意义和局限。

    结论:17-18世纪晚期是资本主义到来的时代,首当其冲的就是三大资产阶级革命在英法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当然,资制尚不成熟,封建君主的封建改革尽管主观目是加强封建统治但也反映了这一历史发展趋势;从经济上看,商业资产阶级控制着手工工场生产,重商主义和赤裸裸的殖民掠夺促进了原始积累;思想上看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并且给资产阶级破旧立新以精神动力和理论素养。东方落后并开始从属于西方。

    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1917-1939年)

    此阶段的历史相当重要,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此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1)1917-1923:两块内容:一块是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高潮(三小块:俄国,欧美,东方)一块是帝国主义战后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2)1923-1929年:一块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块是帝国主义“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和隐含的尖锐矛盾。

    (3)1929-1939年:一是大危机沉重打击下帝国主义阵营分化成民主阵营和法西斯阵营;二是苏联的建设和斯大林体制;三是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和大战的酝酿。

    总的来说是三条基本线索:一是帝国主义由一战后的动荡调整到形成暂时稳定局面,再到大危机后走向新的动荡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核心是帝国主义彼此间深刻而又复杂的矛盾;二是俄国经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后经过曲折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三是东方的革命运动进入新时期,到三十年代和反法西斯结合起来。理解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明确此阶段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的20年。

    1、理解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政党、大战、演习)十月革命的经过(两个过渡: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和平设想过渡到暴力夺权。集中体现在四月提纲中。)熟练掌握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复杂形势。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如何理解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建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体制的政治经济特点和评价)。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内容(宰割战败国;重分殖民地;协调大国利益和矛盾;策划反俄;建立国联)。如何评价该体系(反动性为主;但注意其三个积极意义?)通过分析该体系隐含的复杂矛盾理解其必不能持久的必然性。

    5、掌握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四国条约,五国公约的内容和作用。理清英,法,美,日之间的关系。

    6、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7、大危机下美德不同选择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思想,历史传统,外交,个人因素。)

    8、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特点,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理论意义。)

    9、日本法西斯和德国法西斯上台的不同点。

    10、三十年代后期世界形势的特点。各主要政治力量的活动和影响。

    11、慕尼黑阴谋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2、理解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表现,影响。

    1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同盟建立后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大战后期召开的会议的内容。

    二战后的历史三个阶段

    第一是战后初期两极格局的形成(1944--1954);

    第二阶段是60-80年代冷战和世界的深刻变化(多极划趋势出现);

    第三阶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巨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新走势。

    二战后的历史四条线索:其一是资本主义阵营的稳定,高速发展,不平衡到趋于多元;其二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改革,解体到剧变,曙光(曲折发展。);其三是民族解放大胜利,殖民体系大崩溃,第三世界兴起;其四是国际关系领域两极格局到美苏争霸,两大阵营瓦解,再到冷战结束后多极化的明朗。

    1、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背景,体系的内容(处置法西斯;建立联合国;划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系中的矛盾。体系的评价(积极为主--三个有利于;消极之处明显。国际格局巨变)。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注意其国家。

    3、深刻理解战后美国采取冷战政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重点分析马歇尔计划的原因,特点,(两个结合)作用。

    4、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互相对峙的两大集团历史上共出现过三次:同盟国和协约国;轴心国和盟国;北约和华约。注意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5、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原因(四方面:科技;国家宏观管理;安定环境;剥削落后地区。)1973年危机的原因,特点,启示。

    6、欧共体建立的原因,发展的趋势,产生的影响(对欧洲,美国,世界)。

    7、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的原因,表现(经济,政治)。

    8、苏共二十大的内容和影响(对苏,东欧,中国,资国,世界)。

    9、东欧改革失败的原因。对比东欧和西欧的经济,政治,外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0、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双方的态势,成因。在争霸的不同阶段两强和中国的关系变化。从两强争霸中得出的启示。

    11、亚洲新加坡、韩国等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潜在的隐患。

    12、60-70年代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表现和成因,影响。

    60-70年代世界政治多元化的表现和成因,影响。

    60-70年代世界国际关系的四个突出特点和成因。

    13、理解苏东剧变的实质和原因。正确认识之。

    14、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是总体政治和经济形势的特征和表现。本次国际格局变动的特点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5、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现代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16、注意近代物理学的突破,其他著名科学家的贡献。牛顿,居里夫妇,爱因斯坦,拉瓦锡,门捷列夫等。

    17、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特点、影响。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篇6

    一、石氏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二、《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三、《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篇7

    一、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5、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氾胜之书》、耧车、犁壁、耦犁、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

    2、魏晋南北朝:《齐民要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

    3、隋唐时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曲辕犁,中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4、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耧锄;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

    5、明清时期:多熟种植;培育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政全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