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大自然的语言9篇

    时间:2024-01-09 14:00:1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识记词语(略)。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9篇,供大家参考。

    大自然的语言9篇

    大自然的语言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略)。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二、段落结构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

    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第四、五段,话题引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两段实际上与文章最后形成了照应。文章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一个设问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问题,都有举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两段,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语言”,本身表明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总之,这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五、生动的说明和典雅的用词

    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同时给人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做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使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样写的效果,是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六、抓住重点进行教学的有关建议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有关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学过本文之后,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要使学生能够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示例1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

    扩展资料

    一、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物候与物候学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最热的季节。

    处署:“处”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四、农谚

    农谚是农民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解释农业气象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探究活动

    组织一次物候观测活动

    要尽量把课堂学习与语文实践结合起来。课外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物候观测,做好记录,再写出相关的文章,组织班上同学进行交流,看谁做得好。

    习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参考答案:

    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大自然的语言篇2

    之三

    佚名

    【教学重点】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学习写读书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复习、复述。(略)

    大自然的语言篇3

    【案例背景】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文字》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而且重点叙述了辩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本课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较为容易把握,但本课涉及的科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以议为主,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搜集资料、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开启思维,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科普性文章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的知识并了解它们的重要作用以及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也应该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

    【教学情景】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通过课文知道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解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提问: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这种现象通常会告诉人们什么?(指名回答自己熟知的大自然的文字)

    2、同学们,大自然的文字是新奇的、有趣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3、作者伊林简介(伊林是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他从小酷爱读书。喜欢大自然,他创作了《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科学文艺著作,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伊林的文笔流畅优美,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他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讲述科学知识)

    (通过列举生活中学生所熟知的大自然的文字进行导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师生的交流,学生点燃了激情火花。可以说“激趣”成功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这种文字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我们可将大自然这本书可分为两个分册。下面,请大家依据课文给分册取书名并编写目录,让我们共同尝试编书的滋味,好吗?明确:我们可以将这两本分册,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神奇的天书的目录有星、云;有趣的地书的目录有石灰石、花岗岩。(板书)

    3、根据你所掌握的说明文知识,说说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整体感知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放手让学生自学完成。

    大自然的语言篇4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上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说明对象,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

    2、积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今天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二、欣赏图片

    (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并辅以简单介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瞧:多可爱的小草,花也在开放,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酷热难耐的盛夏,蝉情不自禁地嚷着:热死啦!热死啦!这预示着近期天气还会是烈日当空,注意防暑。

    瞧,这就是所谓的五花山,多么美的图画,秋天来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就是美丽的冬天。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介绍作者

    (二)积累生字词:

    布置预习,养成的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四)学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归纳总结:

    描述物候现象    做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阐述研究意义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逻辑顺序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段

    指导读课文1——3段,多媒体出示以下问题:

    1、注音:翩然   销声匿迹   呈现   风雪载途  农谚

    2、选文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3、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选文第1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应该是从开头第_____句,从结构上看,这两层是____关系。

    4、请你依据选文概括出什么是物候?

    5、选文前两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

    6、去掉第一段第四句中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五、再读课文,然后回答,师归纳

    1、语言生动,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2、说明条理性强。

    3、恰当地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

    六、观察生活,说物候现象

    课前已布置学生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设计意图:留心身边的物候,体验物候现象生活中处处可见)

    七、总结

    常言道:鸟有鸟语,人有人言,本节课我们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语言,其实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

    板书设计:

    大         描述物候现象           现象

    然         作出科学解释                逻

    的         追究因果关系                顺

    语                   & nbsp;                 序

    言         阐述研究意义           本质

    《大自然的语言》案例分析

    在导入新课后,学生一听又是说明文感觉很枯燥无味,可是我借助多媒体展示了四幅画面:草在长,花在开放,蝉鸣,五花山,白雪飘飘,并介绍在不同的季节动、植物或事物都有不同的表现,都在展示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传递着大自然的信息,大多数学生都感觉有趣,眼前一亮,这样我就达到了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起到了铺垫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结束这节课,我心里很轻松,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感觉到:说明文很单调,就是介绍什么而本节课学生与我配合的非常好,原因是我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几幅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讲的内容中,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为物候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更多的去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教研组长评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设计理念新颖,独具匠心,体现了“人文”思想,目标明了,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设计科学、实用、详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设计达到了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大自然的语言篇5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目

    16.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答: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答:

    17.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2分)

    答:

    18.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答:

    19.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作用:

    (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方法:作用:

    20.阅读第六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3分)

    《大自然的语言》答案

    (一)阅读《大自然的语言》(15分)

    16.(1)“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开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每小题2分,共4分)

    17.“许多”是指“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这里“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侯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 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2分)

    18.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的重要意义。(2分)

    19.(1)说明方法 :举例子。

    作用: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 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说明方法:作比较。

    作用: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20.作者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篇6

    达标训练1.给加粗字注音。(1)萌发        (2)孕育        (3)销声匿迹(4)连翘        (5)载途        (6)草长莺飞2.解释词语。(1)翩然:                      (2)孕育:(3)次第:                      (4)载途:(5)周而复始:                  (6)销声匿迹:3.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你能再举一些身边具体的事例吗? 能力提高 阅读下边的语段,回答问题。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这叫逆温层。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⑧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1.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一段第⑧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②—⑧句可分为两层,③—⑧句为第二层,为什么详写这一层?  5.第二段第②句中的“后者”具体指代什么?  6.前后两段在说明影响物候来临因素方面出发点不同,前者是_因素,后者是___________因素。(选择填空:空间、时间)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北极昆虫的绝技①在北极地区,由于环境严酷,气候恶劣,昆虫的种类要少得多,总共也不过几千种,主要有苍蝇、蚊子、螨、蠓、蜘蛛等。其中,苍蝇和蚊子的数量最多,占昆虫总数的60%—70%。②大的动物和鸟类,可以*身上的长绒毛抵御严寒,但昆虫却永远只能赤身裸体。那么,它们怎样才能度过北极严酷的冬季呢?实际上,绝大多数昆虫,在一年当中大约有9个月的时间身体都处在冷冻状态,它们生存于土壤、泥巴或沼泽里,和周围物质冻在一起。我们知道,冰是一种晶体,但是,如果昆虫的身体结晶的话,就有可能扭断它的脉管从而破坏其肌体。为了防止这一点,北极的昆虫们演化出了一种绝技,就是它们能够自动地将其细胞中的水分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有效地避免结晶。还有北极的牛蝇,是一种极可怕的寄生昆虫,它将卵下在驯鹿的绒毛里,孵化出来之后即钻进驯鹿体内,顺着血管周游全身,长大之后又回到驯鹿的脊梁骨附近,穴没而居,而且开了一个天窗,以便呼吸新鲜空气,直到长成之后钻出驯鹿体外,进行新的一轮繁衍生殖。按理说,小驯鹿细嫩鲜美,又无防御能力,是最好的美食佳肴,但牛蝇却从不攻击它们。因为如果牛蝇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虽然要容易得多,但却有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就难以生存下去了。小小的牛蝇,竟早在人类数十万年之前就懂得如此深奥的道理,不得不引起人类去深思。不仅如此,牛蝇在每群驯鹿中下卵的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它们使受卵驯鹿的头数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也尽量避免在一头驯鹿身上下卵过多。如果在一群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驯鹿群的灭绝。而如果在同一头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其死亡,或者由于体弱而被天敌吃掉。这样,它们的后代也就会随之同归于尽了。③生活在北极的昆虫,还面临着另外一种特殊的困难。毕竟北极地广人稀,连动物也很稀少,昆虫怎样才能找到自己进攻的对象呢?据生物学家研究表明,蚊子身上有一种非常先进的红外线探测器,能在相当远的距离,准确无误地遥感到人和动物身上发射出来的红外线,从而顺藤摸瓜,群起而攻之。而人类所用的红外线探测器,只是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不仅庞大笨重,而且所显示出的图像还模模糊糊。若与小小的蚊子相比,人类落后了不知有多少个世纪。至于那些蛾子和蝴蝶们,是怎样相距遥遥就能谈情说爱,就更使生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了。④在北极的陆地上进行野外工作,最可怕的东西是黑蝇。它们有非常灵敏的嗅觉,老远就能闻到人的气味,便立刻成群结队地飞来,“嗡嗡”叫着,轰炸机似的,使人心惊肉跳。因为即使你穿再厚的衣服也没有用,它们那钢针一般的嘴,连脚上的老皮也能叮透,然后深深地扎进你的肉里,吸食你的血液。与此同时,还吐出一种毒液。被叮咬之处,凸起一个大泡,肿胀疼痛,甚至溃烂,那滋味可不是好受的。⑤在北极,昆虫的世界就是这样奇妙。1.(1)生活在北极的大多数昆虫遇到了哪些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它们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第②段中“如此深奥的道理”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一点对人类有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请举一个例子说明。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文中介绍的北极昆虫的绝技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条什么自然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达标训练】1.①méng②yùn③nì④qiáo⑤zài⑥yīng2.①动作轻快的样子。②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③一个挨一个地。④满路,有遍地的意思。⑤一次又一次地循环。⑥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3.物候现象。略 【能力提高】1.各段的第一句。2.①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比低处高的气层叫逆温层。②冷空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③一般出现在秋冬之交,尤其是在早晨,天气晴朗,没有风。3.①举例子  ②以事实来证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高下的差异”这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4.这种特殊情况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太清楚。5.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7种禾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6.空间  时间 【开放探究】1.(1)北极严寒;昆虫找不到自己进攻的对象(或昆虫找不到赖以生存的食物)。(2)它们自动降低细胞中的水分,避免结晶;用红外线探测器或用敏锐的嗅觉来寻找食物的来源(或寻找进攻的对象)。2.(1)牛蝇不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是因为这样做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难以生存下去。(2)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须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3.举例子  举牛蝇的例子说明昆虫如何抵御北极的寒冷;举蚊子的例子说明北极昆虫如何寻找进攻的对象。4.适者生存(或:只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就能生存下去。或: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化,并练就适应变化的绝技,才能生存下去)。

    大自然的语言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略)。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二、段落结构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

    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第四、五段,话题引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两段实际上与文章最后形成了照应。文章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一个设问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问题,都有举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两段,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语言”,本身表明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总之,这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五、生动的说明和典雅的用词

    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同时给人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做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使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样写的效果,是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六、抓住重点进行教学的有关建议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有关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学过本文之后,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要使学生能够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示例1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

    扩展资料

    一、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物候与物候学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最热的季节。

    处署:“处”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四、农谚

    农谚是农民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解释农业气象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探究活动

    组织一次物候观测活动

    要尽量把课堂学习与语文实践结合起来。课外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物候观测,做好记录,再写出相关的文章,组织班上同学进行交流,看谁做得好。

    习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参考答案:

    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大自然的语言篇8

    一、教学目标:

    ★学会5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3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发现诗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指导背诵、说话训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难点:发现诗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指导背诵、说话训练。

    三、课前游戏:

    ★猜词语:一名学生不准说话,看着教师给出的词语,想办法其他同学猜到。

    ★小结:要是人类不会说话该会闹出多少笑话来啊!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可是,它并不是人类的专利,大自然虽然不会说话的,但它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先请看一个片段:(课件演示:自然情景——白云飘飘、流水潺潺、小鸟啾啾,荷花盛开、白雪皑皑)

    师:谁能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生答)

    师: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赏心悦目啊!那怎样才能读懂它呢?——请打开课本88页。

    (二)初读,整体感知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课件出示自读要求:会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会想:哪里有大自然的语言?

    2、朗读交流:

    师: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读得怎样,谁来试试。(生读,师生评)

    3、初读成果交流:

    师:同学们说说哪里有大自然的语言?

    生: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

    师:既然大自然的语言有很多,我们怎么才能发现他们呢?

    生:仔细观察。

    (三)品读诗句,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谁是最善于观察的孩子,请同学们分小组细读课文,边读边想: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它说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8节随机学习:

    1、交流第二节:

    A、小组美读。师生评、指导(高高、准是,读出肯定),全班再读。

    B、师:你从诗句中看到了哪些景象?你听到白云在告诉我们什么?

    2、交流第三节:

    A、小组美读。师生评、指导,全班再读

    B、师:你从诗句中看到了哪些景象?你们谁见过蚂蚁搬家?是什么的景象?(忙,读出紧张、着急、欢快、忙碌)

    3、交流第四节:

    A、小组美读。师生评、指导,全班再读。

    B、师:大家闭着眼想象,小草吐芽,百花齐放,在冰雪消融的水里,可爱的小蝌蚪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春天来了。

    师:春天来了,小蝌蚪可开心了,来,带着开心的心情读好来。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课件演示:这是一句什么句?(反问句)

    师:谁能把他改成一句陈述句?(„„)对比读,有什么不同?(语气比较重)

    如何读好,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齐读。

    点明本句还是比喻句,把——比作——。

    4、交流第五节:

    A、小组美读。师生评、指导,全班再读

    B、师:大自然就像一位巨人,还在天空中写着“秋天”呢,谁来读读,它是怎么写的?

    师:省略号指什么?

    男女同学分别比赛读第四、五节。

    5、交流第六、七节:

    A、小组美读。师生评、指导,全班再读

    B、师:刚才大家讲的大自然的语言都和气象有关。大自然还有更奇妙的语言。(出示年轮图、鱼磷图),结合你的课外知识,你看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树长一年,年轮就长一圈。

    生:我还知道鱼磷多的鱼年龄大。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你们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你们就把这个奥秘告诉大家吧。生读

    6、交流第八、九节:

    A、小组美读。师生评、指导,全班再读

    B、出示三叶虫化石图,师:我们所了解的前六种大自然的语言,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怎么说?

    生:奇妙(神奇)

    师:最神奇的还在第8节呢。有问题的请提出来。(视学情了解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

    师:自然界这么神奇的语言,你们都读懂了,来,大声地朗读给老师听(读8、9节)。

    大自然的语言篇9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目

    16.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答: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答:

    17.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2分)

    答:

    18.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答:

    19.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作用:

    (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方法:作用:

    20.阅读第六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3分)

    《大自然的语言》答案

    (一)阅读《大自然的语言》(15分)

    16.(1)“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开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每小题2分,共4分)

    17.“许多”是指“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这里“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侯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 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2分)

    18.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的重要意义。(2分)

    19.(1)说明方法 :举例子。

    作用: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 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说明方法:作比较。

    作用: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20.作者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