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9篇

    时间:2024-01-08 19:22: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9篇,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9篇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目标,引入本课。

    二、探究新知,意义建构

    1、看一看

    下面几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6000000)②安庆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2500000)③笑笑家的平面图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纸上,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

    2、说一说

    (1)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2)在比例尺1:2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0)厘米。

    (3)在比例尺1:40000的地图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倍。

    3、议一议

    (1)什么是比例尺呢?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2)比例尺怎样表示呢?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比例尺有什么特征呢?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子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

    ②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

    ③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是“1”。

    【意图】数学概念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自己发现特征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经历知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有时,比例尺的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一个精密零件的长度只有3.5毫米,画在一张图纸上是70毫米,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70:3.5=700:35=20:1

    答: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20:1。

    2、有的地图上的比例尺用线段来表示。小明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900米。你有办法找到小明家在图上的位置吗?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300米。(在学校正西方向900米。)

    3、这位老师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开会,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

    32×6000000=192000000(厘米)192000000厘米=1920(千米)

    答:广州到北京实际距离是1920千米。

    五、总结新课,整理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篇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三、教学难点:

    求实际距离。

    四、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45000。

    (2)比例尺80:1。

    (3)0——40㎞。

    3、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及插图。

    (2)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

    ① 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

    ② 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

    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3)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①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②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汇报解答情况。

    方程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例比例式解答。

    10/x=1/500000

    x=10500000(问:根据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x=5000000

    5000000㎝=50㎞

    算术解:

    根据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等于比例尺,得出:实际距离等于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101/500000=10500000=5000000(㎝)5000000㎝=50㎞

    4、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生了解题目要求。

    (2)讨论:你想怎样画?

    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① 确定比例尺;

    ② 求出图上的距离;

    ③ 画出操场的平面图。

    (3)小组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练习活动时,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记录存在的问题。

    (4)汇报,交流。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篇3

    教学内容:

    比例尺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和求图上距离的解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求比例尺的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世界、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复习

    1、 复习提问: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相邻的进率是多少?

    2、 什么叫做比?

    3、 化简下面各比。

    0.4/0.6 1/4:8 10厘米:100厘米 2米:140厘米

    一、 导入新课

    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

    师:地图或其他平面图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方大一定的倍数画面的。利用这张地图,我可以很快告诉你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你想知道哪两地间的实际距离呢?请同学们出题考老师。

    学生提问,老师用直尺在地图上量出图上距离,再心算出实际距离后回答。

    师:仅靠这把直尺是早不出两地实际距离的,还要用地图上的比例尺去计算。地图的这个尺与手中的尺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上的尺――比例尺。(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能掌握老师刚才的本领了。

    二、教学

    1、 教学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 读题、理解题意。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什么意思?图上距离是多少?实际距离是多少?它们的比呢?长度单位相同吗?单位不同怎么办?

    (2) 学生边口答,师边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0米/10厘米=1000/10=100/1

    1、 归纳总结:根据刚才例4,说说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谁是前项?谁是后项?

    师: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一个比,它不带计量单位。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和实际一定要先化成同级单位后再化简。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如例4的比例尺应写成1:100或100/1。有时放大的比例尺后项为1。

    3、练习。

    (1) 下面这段话中的各比,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把一块长5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一幅平面图上,长画25厘米,宽画5厘米。那么图上长和实际长的比是200/1;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200/1;图上周长与实际周长的比是200/1;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40000/1;实际宽与实际长的比是5/1;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200 :1。

    (2) 课本第6页的做一做练习后讲评。

    4、教学例5。

    (1) 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怎样得用比例尺的关系式来解答?用方程解,X该设什么单位?为什么?列式时,比例尺要用什么书写形式?

    学生尝试练习后,对照课本检查。指名板演后,讲解。强调设实际距离是X厘米,算出实际距离的厘米数后,要再变成千米数。

    (2) 练习:课本第7页的做一做,练后教师讲评。

    三、巩固练习

    例5有其他解法吗?怎样解?

    提示:实际距离等于什么?图上距离等于什么?

    四、 总结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篇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比的意义

    ﹙2﹚化简比

    2、原型:

    ﹙1﹚分别画出5厘米和10米长的线段。

    ﹙2﹚插图内容:中国地图、机器零件图。

    ﹙3﹚例1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探究的问题:

    ﹙1﹚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什么叫比例尺?

    ﹙2﹚线段比例尺怎样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脑筋急转弯

    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200千米,可是一只蚂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5秒钟,这是为什么?

    生:它是在地图上爬的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让学生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学生很快画完﹚

    3、再画一条长10米的线段。﹙学生迟疑﹚

    师: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本子没有那么长,画不出来。

    师:那该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然后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组织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画的线段是多少厘米,它是把10米长的线段进行怎样变化得到的。

    师:由于你们的标准不一样,因此大家画的线段长度不一样,所以画图时应该有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叫比例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尺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探究与解决

    1、探究比例尺的意义

    (1)阅读课本53页上面的内容

    (2)你认为什么叫比例尺?

    让生说出自己画图的标准即比例尺,并分别说出1:100和1:200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什么叫比例尺。

    师: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分数形式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师: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的用处。

    ﹙1﹚出示:标有数值比例尺的中国地图

    让生说出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思。﹙当学生回答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师可引导学生说出也就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千米。﹚

    ﹙2﹚出示:机器零件图

    说出图中的2:1表示什么意思。﹙图上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厘米,由于机器零件较小,需要把实际尺寸扩大。﹚

    师:像1:100、1:100000000、2:1…这些比例尺有个特点,前项或后项都是1。为什么不是2或3或其他数呢?﹙生…﹚为了计算方便,一般都把前项或后项写成是1的比。像这样用数字比的方式表示的比例尺我们把它叫做数值比例尺。

    ﹙3﹚出示:标有线段比例尺的北京市地图

    让生讨论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思,并介绍线段比例尺。

    过渡:那怎样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呢?

    3、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学习例1: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尝试改写。师板书例1。

    师:谁能说说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50千米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量时,50后面应补5个0

    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

    (3)比的前项为1。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叫比例尺,还知道了有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那你知道怎么算比例尺吗?

    4、完成53页“做一做”

    学生试做后,小组内交流做法。

    全班交流,总结方法。﹙首先依据比例尺的意义确定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写出比,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位置不要写错;前后项单位名称要统一;最后化简比,变成前项是1的比。﹚

    (三)训练与应用

    1、我会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尺子。﹙﹚

    ﹙2﹚一幅图的比例尺是80: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0倍。﹙﹚

    ﹙3﹚比例尺的后项一定比前项大。﹙﹚

    2、完成练习十第1、2题

    学生完成后,让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十第3题

    学生完成后,让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观察这个比例尺是将实际距离扩大。

    (四)小结与提高

    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篇5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

    1、本节课是课本中的一个《测量旗杆的高度》课题,首先在设计之初就立足于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完成。所以此课题的学习安排在了学生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并且能够综合应用的基础之上。

    2、这节课有较好的效果,原因之一是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个课题是学生所感兴趣的一个课题;原因之二是提前给学生分好了小组,布置了预习内容,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原因之三,对本班的学生状况熟悉,上课时收放自如,到了良好的效果。

    3、本节课还可以引导学生测量树高;影子在墙上,影子在斜坡上,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也是学生感兴趣且觉得有用的内容,他们易于接受。通过身边的实例,及他们测量旗杆时的剪影,让他们觉得新颖性及重要性。

    4、本次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有如下收获:

    (1)通过测量旗杆的高度,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和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数学应用意识,加深了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在分组合作活动以及全班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

    二、纵观本节课,本节课还存在很多的困惑及不足:

    (1)本节课,课前准备工作较长,如果学期的教学进度允许还可以,如果学习任务重,时间紧,还能进行吗?那么如何协调好数学课题学习与普通的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呢?

    (2)交流合作与动手操作的协调不够。本节课注重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前提下展开交流与合作。但是从具体实施情况看,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动手操作”阶段的个别引导有所欠缺,因此这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而显得无所事事。

    (3)教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之中,广泛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交流合作效果。具体操作活动中,教师应随时把握学生情况,及时指导鼓励学生。

    三、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拓宽教学思路,更努力的让数学生活化。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篇6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以及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进行两道计算练习:561+325=37+25=通过学生的计算与交流,巩固了竖式计算中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方法,同时也复习了以前所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这样的复习既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作铺垫。

    在新课教学中,我还是利用前面的图书馆借书的情况统计表这个题材,根据各个年级的借书情况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列出进位加的算式后,我让学生尝试先独立计算,因为在笔算两位数加法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个位上数相加满10要想十位进1的方法,因才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做题,在交流算法时,提出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十位上的8+4=12,该怎么办?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在教学试一试时,虽然在计算中连续进位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比较高,但遵循的是相同的运算方法,我还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再同桌交流。交流时,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十位上哪几个数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处理的?每道题目加的顺序时怎样的?为什么从个位加起?通过这些提问,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对加法技能的掌握,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提出“计算的对不对呢”这个问题引出学生验算的需要,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进一步提高计算正确率。然后及时引导学生比较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异同,从而更好的巩固了用竖式计算的注意点,同时强调“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在习题的练习时,我安排了竖式计算、改错,还有解决问题。竖式计算中学生计算速度比较慢,改错题中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很快发现错误原因,再进行改正。在练习的最后安排了填方框里的数,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来得及完成。

    本节课通过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总结规律,解决问题,使学生较轻松的掌握了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本节课虽然是计算课,但是练习设计应更儿童化一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篇7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三、教学难点:

    求实际距离。

    四、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45000。

    (2)比例尺80:1。

    (3)0——40㎞。

    3、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及插图。

    (2)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

    ① 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

    ② 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

    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3)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①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②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汇报解答情况。

    方程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例比例式解答。

    10/x=1/500000

    x=10500000(问:根据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x=5000000

    5000000㎝=50㎞

    算术解:

    根据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等于比例尺,得出:实际距离等于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101/500000=10500000=5000000(㎝)5000000㎝=50㎞

    4、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生了解题目要求。

    (2)讨论:你想怎样画?

    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① 确定比例尺;

    ② 求出图上的距离;

    ③ 画出操场的平面图。

    (3)小组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练习活动时,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记录存在的问题。

    (4)汇报,交流。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小黑板、中国地图一张。

    学具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张地图、一张方格纸。

    教法学法

    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成语吗?(板书:以――当――)

    生:以一当十。(指名回答)

    师:那这样的话以三当几?以七当几?你是怎么算的?

    生:以三当三十,当七当七十。三乘十等于三十,七乘十等于七十。(指名回答)

    师:那反过来,以几当五十?以几当一百二十?你又是怎么算的呢?

    生:以五当五十,以十二当一百二十。五十除以十等于五,一百二十除以十等于十二。

    师:大家真聪明!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一下在数学中如何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以一当千,甚至以一当更多。

    二、 意义构建

    1、师:如果要给我们教室画一个平面图,它应该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我们以前测量过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

    (生: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 。 )

    师:请大家在方格纸上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生画师巡视)

    (以谈话的形式,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入手,让学生先估计教室的长和宽,再尝试画出教室的平面图,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图形的放缩知识,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师:大家画的图是长8米,宽6米吗?(不是)谁来说说是怎么画的?(展示生的作品)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长方形长8厘米,宽6厘米。或者是长4厘米,宽3厘米。)

    师:同样画的都是我们的教室,却不一样大,大家赞成谁的画法(故意)?为什么?

    (观点一:都可以,因为这两个图的比都是4:3。

    观点二:这两种画法一样,但画的大小不一样,一个面积是54平方厘米,一个是6平方厘米。)

    师:是啊,这两个平面图,别人一看会知道我们教室的大概形状, 但我们的教室不可能是长8厘米、宽6厘米,也不可能是长4厘米、宽3厘米,你能想个办法,让别人也知道我们教室有多大吗?(生动脑想、动手写)

    引导学生汇报:

    (1)直接写上“教室面积大约50平方米。”

    (2)在图上标出“长8米、宽6米。”

    (3) 标上“1厘米=1米”。

    (4)1厘米怎么能等于1米呢?我认为可以写“1厘米相当于1米。”

    (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去动脑、动手、动口,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让学生体会了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师:看来同学们很爱动脑筋,遇到问题会想办法。其实这个问题里面就藏着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比例尺)

    让生自学课本第30页什么是比例尺?

    集体交流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其实是一个比,注意谁是前项谁是后项。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分数形式。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寻找、发现和观察比例尺,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生说出自已画的两幅图的比例尺各是多少,是如何计算的。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相应比例尺。

    2、让学生议一议可以怎样理解比例尺所代表的意义。

    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多少?(注意单位要统一)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多少倍?把图上距离扩大多少倍就是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多少分之一?把实际距离缩小多少倍就是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相当于多少份?实际距离相当于多少份?

    三、实际应用

    (一)基本运用(小黑板出示)

    1、把一块长2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图纸上,长画了5厘米,宽画了2.5厘米。

    判断下列几句话中,哪些比是比例尺,哪些不是。

    (1)图上宽与图上长的比是1∶2 (  )

    (2)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1/400是 ( )

    (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 ∶160000( )

    (4)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 ∶1 ( )

    (5)图上长与实际宽的比是1 ∶200 ( )

    通过比较判断说理使学生更加明确比例尺概念的外延,加深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

    2、在一幅比例尺是1:6000000的中国地图,深圳到上海的图上距离是20.3厘米,深圳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在学生计算之前先引导学生从倍数的角度回忆比的意义。提醒学生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然后总结方法。

    3、深圳到上海的 距离是1218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9000000的中国地图上,深圳到上海的图上距离会是多少呢?提醒注意单位统一。

    在这个基本运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

    4、生先独立完成课本第30页1至5题,然后集体订正。

    (二)拓展延伸

    1、笑笑家买了一个长5米的家具,请同学们算一下在客厅中能放得下吗?

    2、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中国地图,测算你的家乡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四、课堂小结

    师:刚才我们画的教室平面图,你现在有办法让别人知道我们教室有多大了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什么叫比例尺了吗?如何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呢?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比例尺

    以一当十

    学生的图 1:100 或分数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贴) 1:200 或分数 前项一般为1

    (强调比例尺的前项一般为1)

    3、师出示准备的地图上不同比例尺,介绍比例尺的不同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地图,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并说一说自己找到的比例尺的意义,为后面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做铺垫。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篇9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以及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进行两道计算练习:561+325=37+25=通过学生的计算与交流,巩固了竖式计算中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方法,同时也复习了以前所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这样的复习既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作铺垫。

    在新课教学中,我还是利用前面的图书馆借书的情况统计表这个题材,根据各个年级的借书情况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列出进位加的算式后,我让学生尝试先独立计算,因为在笔算两位数加法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个位上数相加满10要想十位进1的方法,因才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做题,在交流算法时,提出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十位上的8+4=12,该怎么办?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在教学试一试时,虽然在计算中连续进位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比较高,但遵循的是相同的运算方法,我还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再同桌交流。交流时,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十位上哪几个数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处理的?每道题目加的顺序时怎样的?为什么从个位加起?通过这些提问,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对加法技能的掌握,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提出“计算的对不对呢”这个问题引出学生验算的需要,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进一步提高计算正确率。然后及时引导学生比较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异同,从而更好的巩固了用竖式计算的注意点,同时强调“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在习题的练习时,我安排了竖式计算、改错,还有解决问题。竖式计算中学生计算速度比较慢,改错题中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很快发现错误原因,再进行改正。在练习的最后安排了填方框里的数,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来得及完成。

    本节课通过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总结规律,解决问题,使学生较轻松的掌握了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本节课虽然是计算课,但是练习设计应更儿童化一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