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品德教学计划14篇

    时间:2023-11-25 20:00: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品德教学计划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德教学计划14篇,供大家参考。

    品德教学计划14篇

    品德教学计划篇1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的体系结构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四年级上册编制了“我们在一起”、“成长不烦恼”、“聪明的消费者”三个单元,共12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建议安排3~4课时,一册书安排37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的特色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

    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所食用的食品是从哪里来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介绍了袁隆平,不仅提到了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经济价值,还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近距离站在少年儿童身边的袁隆平呈现在教材之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

    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白色垃圾”等。我们认为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也是本课程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

    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

    努力使儿童所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如在讲到纸张时导入西汉时纸的发明,在讲通信时说到古代的驿站,注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当然,本教材所给予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四、教学建议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 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日期

    教学内容备注

    2

    9.4~9.8

    1、《我们的合作》

    2、《真正的友谊》

    3

    9.11~9.15

    4

    9.18~9.22

    5

    9.25~9.30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6

    10.1~10.7

    国庆放假

    7

    10.8~10.13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4、《面对欺负和威胁》

    8

    10.16~10.20

    9

    10.23~10.27

    5、《我要攀登》

    6、《抄袭害了谁》

    10

    10.30~11.3

    11

    11.6~11.10

    12

    11.13~11.17

    7、《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8、《擦亮眼睛》

    13

    11.20~11.24

    14

    11.27~12.1

    15

    12.4~12.8

    9、《逛商场》

    10、《衣食的来源》

    16

    12.11~12.15

    17

    12.18~12.22

    18

    12.25~12.29

    11、《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12、《从一滴水说起》

    19

    12.1~12.5

    20

    1.8~1.12

    21

    1.15~1.119

    复习考查

    22

    1.22~1.26

    品德教学计划篇2

    新学期教学要上一个新的台阶。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20xx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学情分析

    学生大部分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少数学生学习习惯欠佳。本学期将从学生学习习惯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感受生命的美丽,知道世界因为生命才美丽,人类应该善待、关爱生灵万物。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呵护生命。

    2、初步具备防范意识,了解与小学生生活相关的安全标志和设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有多种形式,了解自己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体会父母挣钱的辛苦,了解家庭必要的生活开支。学习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懂得与邻里乡亲相互理解关照,不给邻居添麻烦。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了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没有伤害的行为,敬佩为拯救他人的生命献出爱心的人。

    2、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3、引导学习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三、教材分析

    1、《珍爱生命》主要是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通过指导学生的生活,出尽学生过一种安全的生活。

    3、《花钱的学问》引导学生正确的消费理财观,提高他们的消费技巧。

    4、《关心你、爱护他》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弘扬人文精神,对社会充满责任感。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6-8课时

    第二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8-10课时

    第四单元8-10课时

    总复习

    五、教学措施

    1、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理解主题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各个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强化主题思想。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收集、整理资料。

    5、模仿演示。

    6、换位思考。

    品德教学计划篇3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三、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品德教学计划篇4

    一、情况分析:

    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育人为主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的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本教材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材的体系结构基本一致。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我们在一起”,“成长不烦恼”,“聪明的消费者”三个单元,全书23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安排3~4课时,一册书安排37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学生分析:

    我们这里四年级的学生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学目标: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结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的人格,实现“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

    2、让学生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

    3、注意培养他用人文化自觉意识,要使中华历史与文化成为少年儿童现代人格之根基,要使他用对本民族有历史与文化产生归属感、认同感。

    4、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调查、探索、感受、体验等个体经验的环节,促使他用通过自己的活动实现自我的人格建构。

    三、各课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我们的合作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懂得人和人之间需要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学会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人和人之间需要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学会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2、真正的友谊

    教学目标:

    通过这个年龄段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各种活生生的有关友情的事例,引导学生回顾、体验自己所结识的朋友,获得的友谊,逐步形成正确的交友观。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析、思考,慎重地交友,获得交友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些基本标准,逐步学会把握自我,逐步形成正确的交友观。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教学目标:

    通过回忆自身经历、体察他人情绪,懂得分享他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是促进同学之间相互理解以及增进彼此友谊的有效方式,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激发对同伴的关心,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从而真正领悟“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学会分享他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

    4、面对欺负和威胁

    教学目标:

    教育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倾诉和举报,不能逃避,要向有关部门求助,避免无情的心灵伤害。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不做欺负者,也不做受欺负者。

    5、我要攀登

    教学目标: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学习中与社会交往存在着困难和挫折,体验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过程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正确看待困难和挫折,学会克服困难,锻炼并提高学生适应挫折的能力。

    6、抄袭害了谁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学生中发生的抄袭事例,让学生辨析认识抄袭事一件对己、对人、对社会有害的事情,对诚实做人、诚信为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和体验做人诚实守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7、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教学目标:

    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知道诚实与虚假,守信与失信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不同影响,并作出评价;做到为人诚实,表里如一,遵守诺言;收集社会中关于诚信的事例,明白现代社会需要诚实和守信。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做到为人诚实表里如一,遵守诺言。

    8、擦亮眼睛

    教学目标:

    分析周围生活中的一些迷信活动的危害,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树立从小抵制封建迷信思想的观念,激发热爱科学的感情,能够相信科学,宣传科学。

    教学重点、难点:

    教育学生相信科学,抵制迷信。

    9、逛商场

    教学目标:

    了解本地的一些商业场所和选购商品的有关常识,知道作为消费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逛商场时遇上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会灵活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增强学生的消费技能,帮助儿童逐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0、衣食的来源

    教学目标:

    知道衣食对人类生存的重要,初步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难点:

    教育学生懂得勤劳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11、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了解塑料的特点及其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知塑料废弃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能够采取行动减轻“白色污染”;初步学会通过事例分析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工业文明。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工业文明,能够采取行动减轻“白色污染”。

    12、从一滴水说起

    教学目标:

    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懂得节约用水、用纸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育学生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教”“学”“做”相结合,讲求实效,引导学生言行一致。

    2、积极诱导,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力求严谨生动,用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及学生的先进事例教育学生。

    3、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情动人,做好学生的表率。

    4、利用晨会、班会评价学生的行为,给于恰如其分的批评或表扬。

    5、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通过各项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6、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教育环境灵活把握内容。

    7、发挥榜样作用,教学相长,让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激发中明白道理。

    8、结合家庭和社会教育,实行开放式教学,将课堂移至社会。

    品德教学计划篇5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同学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同学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加深对共产党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同学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和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同学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和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同学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和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和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同学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同学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同学,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时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局部同学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四、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和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同学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局部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溢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同学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同学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身手。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只使同学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同学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实际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文 课时 备注

    1 从四大发明说起 2

    2、 圆明园在哭泣 2

    3、 悲愤的吼声 2

    4、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

    5、 春天的故事 2

    6、 期中检查,检查反馈 2

    7、 走进新时代 2

    8 高峡出平湖 2

    9 西部大开发 2

    10 日新月异的交通 2

    11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

    12 国际组织 2

    13 期末复习 2

    14 期末检查 2

    15 检查反馈 2

    品德教学计划篇6

    一 、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六年级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从相对的儿童心理品质特征向少年的品质特征转化,因吃对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积极引导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朝着客观、乐观、进去的方向发展,为顺利完成中小学衔接作好铺垫。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 你我同行;

    第二单元 人类的家园;

    第三单元 同在一片蓝天下;

    第四单元 再见,我的小学生活

    (二)、教材重点与难点:

    主要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共创和平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平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本册教材各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1.通过从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从而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熟悉世界海陆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主要省级行政区,能熟练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让学生知道我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和关心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对外来产品持正确态度。

    4.使学生认识到国际互联网是当代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学会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同时,又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极因素对自身赞成不良影响或侵害。

    第二单元:

    1.引导学生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所的作用,使学生将身边节能、绿化等“小事”和保护地球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知道保护环境可以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理解在危难中社会互助的作用,学习一些在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

    3.使学生理解物种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特质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特别是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工作的紧迫性,培养学生以朋友们的爱心平等对待地球上其他动物,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的情感。

    4.初步了解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知道有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确对待外来物种的正确态度,理解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5.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第三单元:

    1.从战争给人类,特别是给儿童带来的巨大苦难的视角,使学生知道战争的残酷、战争的危害,从而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时,使学生知道全世界人民为了世界和平,制止战争,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2.科学技术的喜与忧。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以紫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在了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诸多好处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当不仅不能造福人类,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使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机构,理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知道联合国为解决世界儿童问题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产生的积极效果,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识。

    第四单元

    1.使学生通过对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反思6年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借鉴。

    2.“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能让六年级的同学对中学有感性的具体的认识,设置了直接到中学参观的活动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未来的中学生活的主要内容,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特别是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生活是儿童受教育的基础,从六年级毕业学生即将面临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成长,成才的进取意识和对未来中学生活的渴望和准备,帮助他们在离开小学大门后能够坚实地迈好通向中学的第一步。

    三、任务、目标:

    本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对综合课这个性质老师已不再陌生。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地理、历史、科学等各科内容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课不再是纯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而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

    3、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引领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材料。

    5、在本册教学中进行课题《品德与社会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落实。

    6、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7、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文 课时

    1 男生和女生 2

    2 朋友之间 2

    3、 学会和谐相处 2

    4、 只有一个地球 2

    5、 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 2

    6、 当灾害降临的时候 2

    7、 战争风云下的苦难 2

    8、 放飞和平鸽 2

    9、 我们手拉手 2

    10、 我的成长足迹 2

    11、 临别感言 2

    12--16期末复习 10

    品德教学计划篇7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品德教学计划篇8

    一、学情分析

    学生大部分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少数学生学习习惯欠佳。本学期将从学生学习习惯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感受生命的美丽,知道世界因为生命才美丽,人类应该善待、关爱生灵万物。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呵护生命。

    2、初步具备防范意识,了解与小学生生活相关的安全标志和设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有多种形式,了解自己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体会父母挣钱的辛苦,了解家庭必要的生活开支。学习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懂得与邻里乡亲相互理解关照,不给邻居添麻烦。。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了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没有伤害的行为,敬佩为拯救他人的生命献出爱心的人。

    2、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3、引导学习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三、教材分析。

    1、《珍爱生命》主要是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通过指导学生的生活,出尽学生过一种安全的生活。

    3、《花钱的学问》引导学生正确的消费理财观,提高他们的消费技巧。

    4、《关心你、爱护他》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弘扬人文精神,对社会充满责任感。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6-8课时

    第二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8-10课时

    第四单元8-10课时

    总复习

    五、教学措施。

    1、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理解主题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各个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强化主题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收集、整理资料。

    5、模仿演示。

    6、换位思考。

    品德教学计划篇9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第二单元为《我们爱和平》、第三单元为《只有一个地球》、第四单元为《我们一起走过》。全册共13课33个框题,其教材的编排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综合性。

    本册教材共设四个单元,每一个主题都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开放性。

    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面向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课内、课 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强调学习活动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开放性。

    3、情感性。

    教材努力创设一种能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形式,与学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烦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4、形式活泼。

    教材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采用对话式的儿童语言,富有亲切感。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感受中外交流带来的共同发展,感受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并感到自豪。

    2、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对非正义战争的痛恨之情和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之心;体会和平的美好,增强和平意识,激发学生向往和平、热爱和平的情感。

    3、感谢地球对人类的养育之恩,激发热爱地球的情感,懂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能正确认识自然灾害。

    4、感受成长的乐趣,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骄傲;感受浓浓的师生情及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体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的多彩及六年小学校园生活的美好。

    (二)行为与习惯:

    1、关注和同伴的公共事件,关注祖国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养成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和同伴交流看法,努力达成共识的习惯。

    2、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主动关心国内外形势,为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谊,维护世界和平做力所能及的事。

    3、逐步养成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好习惯;培养冷静、正确应对自然灾害侵袭的能力。

    4、能为母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并为母校、为老师、为同学弟妹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中外交往的历史,知道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知道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外交方面的主要成就,感受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国际地位而得不断提升。了解奥运会历史及我国申办、筹办奥运会的历程。

    2、了解历史上各国人民为世界和平事业所做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和平环境的来之不易,知道和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以及维护和平的重要性,认识到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的责任。提高冷静观察、客观分析社会事件的能力和收集、归纳有关信息及资料的能力。

    3、知道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园;知道由于人类的种种不良行为,地球正遭到破环;知道自然灾害是自然界发生的异常现象,它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是触目惊心的。

    4、知道中学生活与小学生活的不同之处;能为即将到来的中学生活做好心理及行为方面的准备。

    三、学生分析

    本班共48名学生,整体素质一般,部分学生思想表现好,遵纪守规,学习认真、自觉,劳动观念强,讲究卫生,拾物不昧,助人为乐。同学之间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爱相处。学生们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学生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教学计划篇10

    1、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树立"以人为本、培养能力"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积极营造“和谐、平等、轻松”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2、现状分析

    学生分析

    学生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三个单元组成。教科书在设计上力求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贴近现实社会,将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儿童的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是四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单元的主题,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消费知识。教学方式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获取消费的初步感受。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单元以燃放礼花,悬挂彩灯的情景为背景,其目的为烘托节日的喜庆氛围。让学生通过探究节日的习俗,感受到人们节日中享受到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是让学生随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 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使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每一天,是家长,学校,社会一直关注的问题。设计本单元让学生在以有的安全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系统地掌握一些面对突发事件的自救自护本领,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各单元的设计围绕课程标准的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本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设置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主题,体现教科书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主要有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生活的内容,家乡,世界的民族风情,习俗和传统节日等内容,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有利于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的和谐发展。

    3、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消费

    第二单元 生活中的习俗

    第三单元 安全地生活

    4、教学工作目标

    1、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

    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热爱祖国,真是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一意识

    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能力

    能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探究活动。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人事,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常识合作的,有意识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

    3、知识

    1、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3、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

    4、初步懂得讲文明,守纪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保障措施

    1、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激发学生喜爱艺术,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欲望。

    3、改进学习、教学方法,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教”和“学”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品德教学计划篇11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加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四(1)、四(2)、四(3)、四(4)四个班品德与社会。四年级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比较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所以要求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学会编制小报;认识通信的迅猛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

    2.6-2.12

    社区的公共设施

    2

    已完成

    2

    2.13-2.19

    和睦相处

    2

    3

    2.20-2.26

    精彩的社区生活

    2

    4

    2.27-3.4

    精彩的社区生活

    2

    5

    3.5-3.11

    城乡巨变

    2

    6

    3.12-3.18

    腾飞的翅膀

    2

    7

    3.19-3.25

    交通连四方

    2

    8

    3.26-4.1

    服务在身边

    2

    9

    4.2-4.8

    56个民族是一家

    2

    清明节

    10

    4.9-4.15

    56个民族是一家

    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1

    1

    11

    4.16-4.22

    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1

    1

    12

    4.23-4.29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世界之窗

    1

    1

    13

    4.30-5.6

    世界之窗

    节日大关

    1

    1

    劳动节

    14

    5.7-5.13

    节日大关

    多彩服饰

    1

    1

    15

    5.14-5.20

    多彩服饰

    总复习

    1

    1

    16

    5.21-5.27

    总复习

    1

    17

    5.28-6.3

    总复习

    1

    儿童节

    18

    6.4-6.10

    总复习

    1

    19

    6.11-6.17

    总复习

    1

    20

    6.18-6.24

    总复习

    1

    端午节

    21

    6.25-7.1

    期末考试

    品德教学计划篇12

    学生情况分析

    (一)对思想品德学科学习的认识

    全校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目的不明确,一部分学生误认为主科语、数、外就是兴趣,中考要考的高分科目就是兴趣。兴趣对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尚无定型,随着年级升高、任课老师变化而变化。中考压力越大,对主要学科兴趣越高,对一般学科兴趣越低,并呈现兴趣的多样性。喜欢某老师,则某老师所任的学科就是最大的兴趣。兴趣的变化不稳定,反映出学生在兴趣上的不确定性,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

    (二)学生学法上的不恰当。

    通过上学期未统考来看,学生会读图、识图、漫画分析的只有三分之二。还有近六分之一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学生考“抄书本”的要占36.%。鉴于以上情况,许多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停留在“上课记笔记,考试考笔记,抄书本,考后不理解”的应试教育的一套。还是不会“注意观察”、“思考理解”、“识记联想”、“应用迁移”。停留在“搀着走”,甚至“牵着走”或“推着走”的水平上,碰到不懂的问题,任其自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己不会查找材料,不能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独立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要靠老师、家长指导才能完成。造成考试成绩很低。

    九年级学生即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业,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每位同学都能够很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对成才和择业之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因而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学习比较认真刻苦,经过两年多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做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不仅能对简单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而且还能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适应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主要有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 上学期已经学完,本学期的主要内容是:第四单元: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民族政策常识、时事政治、总复习四部分内容。教科书所设的四个单元的内容是有内在联系的:它将引导学生正确认清国性、理解国策;深刻领会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现实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强建设。

    教科书的呈现方式继承了前四课的优点,每课内容主要有“探究园”、“国性导读”、“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四个既有功能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板块组成。这是对教科书的再创造,是“用教科书的”的体现,也是这册教科书的特色所在。

    教材重点难点及突破重点难点的措施和方法

    1、什么是民族政策

    2、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

    3、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4、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三个代表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8、科技创新

    9、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

    10、为什么要把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1、如何理解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2、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13、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1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中心环节;

    1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体。

    针对上述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打造教学平台,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在讨论、辩论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帮困扶优的措施

    通过“你喜欢吗?”“你会吗?”“你能行吗?”“我棒吗?”“你认为如何?”“请你谈谈看法”等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参与度、重视程度及对学生的学法、并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课堂是教与学共同活动的场所。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将主要任务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上,培养良好的学习素养与探究能力。

    1、教会学生学习技能。这是学法辅导中的主要任务。教师需向学生讲授学会学习思想品德的方法。首先要学会读图、识图、填图的本领。通过课文中“阅读材料”、“活动内容”、“表格填写”、“问题回答”要求能自己独立完成,并有提出质疑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对学生活动做具体指导,组织有效的教学。教师多使用谈话法,开展“谈”、“议”、“讲”、“练”、“填”相结合的方法,并利用多媒体教学,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创造力。要指出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弊端。引导学生自己去查寻材料,或者同学之间开展相互讨论和帮助等方法来解决,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品德教学计划篇13

    知识目标:

    1.感受生命的美丽,知道世界因为生命才美丽,人类应该善待、关爱生灵万物。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呵护生命。

    2.初步具备防范意识,了解与小学生生活相关的安全标志和设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有多种形式,了解自己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体会父母挣钱的辛苦,了解家庭必要的生活开支。学习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懂得与邻里乡亲相互理解关照,不给邻居添麻烦。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了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没有伤害的行为,敬佩为拯救他人的`生命献出爱心的人。

    2.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3.引导学习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教材分析:

    1.《珍爱生命》主要是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通过指导学生的生活,出尽学生过一种安全的生活。

    3.《花钱的学问》引导学生正确的消费理财观,提高他们的消费技巧。

    4.《关心你、爱护他》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弘扬人文精神,对社会充满责任感。

    教学措施:

    1.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理解主题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各个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强化主题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收集、整理资料。

    5.模仿演示。

    6.换位思考。

    品德教学计划篇14

    一、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共五个单元:包括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共17课。

    三、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感悟、建构的学习策略,关注思维过程及其体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以“学会做人”为核心,发展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使自身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3、通过教材,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展示完整的社会生活, 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

    单 元周 次课 题课时

    第一单元 有困难 我不怕第一周1.这点困难算什么

    第二周。成功一定有方法

    第三周3.每天都有好心情

    第二单元 我们的快乐大本营第四周4.成长的故事

    第五周5.“我”和“我们”

    第六周6.我们要做最棒的

    第三单元 做聪明的消费者 第七周7.各种各样的商店

    第八周8.购物有学问

    第九周9.我是理财小能手

    第四单元 公共生活讲道德第十周10.无声的朋友

    第十一周11.大家生活在一起

    第十二周1.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第十三周13.我们是邻居

    第十四周14.文明从我做起

    第五单元 大自然发怒的时候第十五周15.天有不测风云

    第十六周16. 在这危急时刻

    第十七周17. 灾害无情人有情

    五、教学措施

    教学内容及方法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潜教案,做好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加强交流,了解潜能生(吴威、漆希、吴江等)、优异生(谢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学习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3.坚持辅潜工作,两周一次。

    4.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5.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6.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