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三维目标13篇

    时间:2024-05-02 14:22:0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三维目标【教学设计】1、酚的定义:羟基跟芳香烃侧链上的碳原子连接的有机化合物是芳香。羟基跟苯环直接连接的有机化合物是______。苯分子里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三维目标13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三维目标13篇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三维目标篇1

    【教学设计】

    1、酚的定义:

    羟基跟芳香烃侧链上的碳原子连接的有机化合物是芳香 。

    羟基跟苯环直接连接的有机化合物是______。

    苯分子里只有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所得的生成物,是最简单的酚,叫 。

    2、苯酚的同系物:

    苯酚的同系物:通式为CnH2n-6O(n≥6);

    [练习]写出C8H10O的分子中含有苯环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3、苯酚的结构:

    苯酚的分子式为 、结构式为 、结构简式为 或 或 。

    4、苯酚的物理性质:

    苯酚俗名_______,最初是从煤焦油中发现的。纯净的苯酚为___色,有______的气味___体,苯酚易被氧化,空气中放置即可被氧化而带有 色。熔点43℃。室温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向盛有水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苯酚晶体,振荡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当温度高于_____时,则能与水______。苯酚易溶___等有机溶剂。苯酚有毒,它的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苯酚可使蛋白质变性,可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引起中毒,如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________洗涤。

    5、苯酚的化学性质:

    ①苯酚的酸性:

    苯酚的电离方程式为:

    a.在苯酚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 现象为 。

    b.苯酚与金属钠反应 。

    c.苯酚与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 。

    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不论CO2过量与否,均有 现象其产物为 而不生成

    反应的方程式为 。

    d.苯酚与碳酸钠反应 。

    思考:设计实验比较苯酚、碳酸和醋酸的酸性强弱?

    ②苯酚的取代反应:

    与芳香烃中的苯环类似,苯酚也可与卤素、硝酸、硫酸等在苯环上发生取代反应。

    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向苯酚溶液中滴加浓溴水,其现象是有 生成,

    化学方程式为:

    这个反应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

    思考:如何除去苯中的苯酚?

    ③苯酚的显色反应:

    苯酚遇FeCl3溶液显色,溶液颜色变为______,这个反应可用于鉴别和检验苯酚。

    思考:鉴别苯酚的方法?

    ④ 苯酚的氧化反应:

    ⑤苯酚的加成反应:

    ⑥与甲醛反应

    6、苯酚的用途:

    苯酚有毒,苯酚的溶液,可作防腐剂和消毒剂,如药皂含有苯酚。

    苯酚还可作化工原料,制酚醛树脂、医药、染料等。

    【归纳小结】苯酚知识的网络关系图

    感悟高考

    1、胡椒酚是植物挥发油中的一种成分。关于胡椒酚的下列说法:①该化合物属于芳香烃;②分子中至少有7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③它的部分同分异构体能发生银镜反应;④1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与2molBr2发生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2、四川盛产五倍子。以五倍子为原料可制得化合物A。A的结构简式如右图所示:请解答下列各题:

    (1)A的分子式是 。

    (2)有机化合物B在硫酸催化条件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可得到A。

    请写出B的结构简式: 。

    (3)请写出A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香兰素是重要的香料之一,它可由

    丁香酚经多步反应合成。有关上述两种化合物的

    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1mol丁香酚只能与1molBr2反应

    B.丁香酚不能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C.1mol香兰素最多能与3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D.香兰素分子中至少有12个原子共平面 ( )

    4、下列与溴水不能反应的物质是:①苯;②苯酚;③氢硫酸;④NaOH溶液;⑤AgNO3溶液;⑥裂化汽油;⑦甲烷;⑧镁粉。 ( )

    A.① B.①⑦ C.①⑦⑧ D.①②⑤⑦

    【教学反思】

    第五十八讲 苯酚作业纸

    班级: 姓名: 学号: 等第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苯中少量的苯酚可先加适量的浓溴水,使苯酚生成三溴苯酚,再过滤而除去

    B.将苯酚晶体放入少量水中,加热时全部溶解,冷却到50℃形成悬浊液

    C.苯酚的酸性很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但可以和NaHCO3反应放出CO2

    D.苯酚也可以与硝酸发生硝化反应

    2、下列关于苯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苯酚是一种弱酸,滴加指示剂变色

    B.苯酚在水溶液中能按下式电离:

    C.苯酚钠在水溶液中几乎不能存在,会水解生成苯酚,所以苯酚钠溶液显碱性

    D.苯酚有腐蚀性,溅在皮肤上可用酒精冲洗

    3、下列物质中与苯酚互为同系物的是

    A.CH3OH B.(CH3)3COH C.

    4、丁香油酚的结构简式是

    —CH2—CH=CH2

    HO—

    O—CH3

    该物质不应有的化学性质是 ( )

    ①可以燃烧;②可以跟溴加成;③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还原;④可以跟NaHCO3溶液反应;⑤可以跟NaOH溶液反应;⑥可以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A.①③      B.③⑥      C.④⑤      D.④⑥

    5、为了把制得的苯酚从溴苯中分离出来,正确的操作是

    A. 把混合物加热到65℃以上,用分液漏斗分液

    B. 加烧碱溶液振荡后分液,再向上层液体中加盐酸后分液

    C. 加烧碱溶液振荡后分液,再向上层液体中加食盐后分液

    D. 向混合物中加乙醇,充分振荡后分液

    6、用一种试剂就能区分开苯酚、乙醇、NaOH溶液、AgNO3溶液、KSCN溶液这六种无色液体。它是 A.溴水 B.FeCl3溶液 C.金属钠 D.CuO

    7、在下列化合物中,既不能跟盐酸反应,又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的是

    A、苯酚 B、苯 C、甲苯 D、C2H5OH

    8、下列物质久置于空气中发生颜色改变的是:①绿矾;②氢氧化亚铁;③碘化钾溶液;④苯酚;⑤过氧化钠。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⑤ D.①②③④⑤

    9、(2007年江苏)花青苷是引起花果呈颜色的一种花色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它的主要结构在不同pH条件下有以下存在形式:

    下列有关花青苷说法不正确的是

    A.花青苷可作为一种酸碱指示剂 B.I和Ⅱ中均含有二个苯环

    C.I和Ⅱ中除了葡萄糖基外,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

    D.I和Ⅱ均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1 2 3 4 5 6 7 8 9

    10、某芳香烃衍生物的分子式为C7H8O,若该有机物遇氯化铁溶液显紫色,其结构简式可能是

    11、白藜芦醇广泛存在于食物(例如桑椹、花生、尤其是葡萄)中,它可能具有抗癌性。能够跟1摩尔该化合物起反应的Br2或H2的用量分别是 、 。

    12、含苯酚的工业废水的方案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⑴设备①进行的是 操作(填写操作名称),实验室这一步操作所用的仪器是 ;

    ⑵由设备②进入设备③的物质A是 ,由设备③进入设备④的物质B是 ;

    ⑶在设备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⑷在设备④中,物质B的水溶液和CaO反应,产物是 、 和水,可通过 操作(填写操作名称)分离产物;

    ⑸上图中,能循环使用的物质是C6H6、CaO、 、 。

    ★13.将某烃的含氧衍生物92mg装入元素分析装置,通入足量的O2,完全燃烧,将生成的气态物质依次通过氯化钙管(A)和碱石灰管(B),测得A管增加54mg,B管增加286mg,又知该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为184,结构中含有—CH2—,只含有两种官能团,遇FeCl3显示明显的颜色变化,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和可能的结构简式。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三维目标篇2

    教学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Na2O2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 2-6]用棉花包住约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Na2O、Na2O2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②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Na2CO3 、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Na2CO3 、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Na2CO3 、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扩展

    根据Na2O2的性质可知Na2O2与CO2 、H2O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CH4、 H2、 CO……)与Na2O2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与Na2O2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决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业:

    1、补充作业

    (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与水完全反应,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与NaHCO3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①残留固体质量,②n值,③NaHCO3质量

    (4)今向100g 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CO2?

    (5)200℃时,11.6g CO2和H2O的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三维目标篇3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三维目标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金属键的概念和电子气理论

    2、初步学会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

    【教学重点】金属具有共同物理性质的解释。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大家都知道晶体有固定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水、干冰等都属于分子晶体,靠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金刚石、金刚砂等都是原子晶体,靠共价键相互结合,那么我们所熟悉的铁、铝等金属是不是晶体呢?它们又是靠什么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呢?

    【板书】

    一、金属键

    金属晶体中原子之间的化学作用力叫做金属键。

    【讲解】金属原子的电离能低,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阳离子整体共同整体吸引自由电子而结合在一起。这种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就叫做金属键。金属键可看成是由许多原子共用许多电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共价键,这种键既没有方向性也没有饱和性,金属键的特征是成键电子可以在金属中自由流动,使得金属呈现出特有的属性在金属单质的晶体中,原子之间以金属键相互结合。金属键是一种遍布整个晶体的离域化学键。

    【强调】金属晶体是以金属键为基本作用力的晶体。

    【板书】

    二、电子气理论及其对金属通性的解释

    1、电子气理论

    【讲解】经典的金属键理论叫做“电子气理论”。它把金属键形象地描绘成从金属原子上“脱落”下来的大量自由电子形成可与气体相比拟的带负电的“电子气”,金属原子则“浸泡”在“电子气”的“海洋”之中。

    2、金属通性的解释

    【展示金属实物】展示的`金属实物有金属导线(铜或铝)、铁丝、镀铜金属片等,并将铁丝随意弯曲,引导观察铜的金属光泽。叙述应用部分包括电工架设金属高压电线,家用铁锅炒菜,锻压机把钢锭压成钢板等。

    【教师引导】从上述金属的应用来看,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呢?

    【学生分组讨论】请一位同学归纳,其他同学补充。

    【板书】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

    容易导电、导热、有延展性、有金属光泽等。

    ⑴金属导电性的解释

    在金属晶体中,充满着带负电的“电子气”,这些电子气的运动是没有一定方向的,但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电子气就会发生定向移动,因而形成电流,所以金属容易导电。

    【设问】导热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它必然是物质运动的结果,那么金属晶体导热过程中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担当什么角色?

    ⑵金属导热性的解释

    金属容易导热,是由于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在热的作用下与金属原子频繁碰撞从而把能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从而使整块金属达到相同的温度。 ⑶金属延展性的解释

    当金属受到外力作用时,晶体中的各原子层就会发生相对滑动,但不会改变原来的排列方式,弥漫在金属原子间的电子气可以起到类似轴承中滚珠之间润滑剂的作用,所以在各原子层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以后,仍可保持这种相互作用,因而即使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也不易断裂。因此,金属都有良好的延展性。

    【练习】

    1、金属晶体的形成是因为晶体中存在 A、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B、金属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C、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D、金属原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2.金属能导电的原因是

    A、金属晶体中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较弱 B、金属晶体中的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C、金属晶体中的金属阳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D、金属晶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失去电子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三维目标篇5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 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

    (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三维目标篇6

    《评价理念下的二氧化硫教学》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主题《评价理念下的二氧化硫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核心理念:解放学生,通过学生互评,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下是我的说课流程,我准备从三个大方面分析本课。

    一、教材因素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硫”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内容。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标》规定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能力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

    (一)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效果终端体现。

    (四)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要求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合作、评价等新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采用评价式教学。教师设置评价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调查、探究,通过评价的标准,让学生自己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不仅是教师的教法,更是学生的学法。评价是学生认知目标的水平,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形成学生互评,学生既能变换角度审视自已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确立并提高自己的评价意识、评价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样设计的好处:引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评价活动来学习,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评价的要求下,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自觉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学生评价之中,逐步形成以问题为动力、以探究为形式、以评价为主体的、以学习能力的养成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体会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的运行

    (一)教学思路:依据上诉教学方法,我设计了本课教学思路如下,主要围绕以评价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活动,通过对学生自己学习成果的四次互相评价: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交流合作的评价——探究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评价——总结性质、展示二氧化硫的利与弊的评价——反思活动中的表现,树立环保意识的评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计问卷,引入问题

    在新课前一周,展示有关二氧化硫引起危害的图片,同时布置问卷。内容如下:1、学习之余,你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多少了解?2、你知道有一种环境问题叫酸雨吗?3、你知道酸雨的成因吗?你知道有一种颜色雪白的银耳不能食用吗?

    等问题!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引起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共鸣。

    2、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问卷让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

    同时展开第二环节;布置任务调查评价给出评价任务表: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关于二氧化硫的性质资料,收集关于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和食品安全的资料,自行设计验证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方案?

    第一次评价设计意图:

    有针对性的设计评价方案,学生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展开对二氧化硫重要性质及其危害的自主性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课前的准备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二氧化硫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教师通过与多组同学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清楚了学生存在的疑惑和需提升的“点”。

    前期的充分准备工作,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交流评价

    课堂之中:让学生展示收集的关于二氧化硫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资料。交流以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体师生介绍课前准备的成果。

    介绍完毕,学生可以评价这一小组调查的成果是否真正找到了形成酸雨和食品不安全的原因。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二氧化硫这种物质充满了好奇。

    进而引入二氧化硫的形成原因和物理性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这部分内容已有很大程度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总结,幻灯展示,教师在黑板写标题即可。

    追问:1、正常的雨水和酸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为什么二氧化硫可以使银耳变得雪白?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首先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质(通过刚才的引入,学生顺理成章的想到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和漂白性两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此外,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由于学生此前的氧化还原的知识在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硅和氯中经常应用,学生分析出二氧化硫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进而追问你设计了什么方案来验证这些性质,学生有准备的回答。让学生展示探究实验,观察学生实验仪器的连接和实验的操作,以及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每一个性质让一组学生完成,实验结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得到相应结论。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解释:

    其他小组针对这一小组的实验,在以下方面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第二次评价,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次评价设计意图:

    1、通过评价内容指导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实验。

    2、通过恰当的评分比例,强调了核心的内容,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重点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通过自评与他评,交流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方案和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反思,在实际操作中落实二氧化硫知识中的难点。

    4、通过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到参与评价的快乐。通过第二次表现性评价的设计,突出重点,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对二氧化硫有更系统的认识,设计第四环节。

    实践应用形成认识本环节设计两次评价

    二氧化硫性质小结性评价二氧化硫的污染及用途的评价

    例如: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否提出几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氧化硫是否一无是处,二氧化硫的用途等第三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

    2、使学生能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二氧化硫利和弊。

    通过以上三次评价,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五环节:评价反馈反思提升

    设计例如:实验探究中我做了些什么?本实验中的感受和收获是?关于二氧化硫你有了那些更深的了解,你是否愿意为环境保护作义务宣传等问题。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打分,进而给出评语和等级。

    第四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关注的提高。

    2、使学生逐渐树立环保意识

    3、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反思自己的成长和不足,可以得到老师、同学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次表现性评价:以评价内容为任务,以落实评价标准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体,通过对学生课前准备、课中展示和课后反思的四次评价,不仅落实了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在互评中,合作精神、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审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

    (三)纸笔性评价:设计目的:检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三维目标篇7

    第二节 铝 金属材料

    【教材分析】

    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金属,铝单质及其合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广泛,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高中阶段的重要知识点,本节内容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认识,给他们一个更为广阔的认识物质世界的空间,也为后面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了解金属及其合金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重要应用,认识铝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应用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铝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金属,也是学生接触比较多的一种金属元素,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钠、镁、铁等金属单质,因此,学生学起来会有一种熟悉感。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采取实验、探究、启发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对铝的性质能认识得更深入、更透彻,同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铝的物理性质及铝与酸的反应,采用新旧知识对比的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拓展的能力。对于铝与氧气、铝与氢氧化钠及铝热反应,主要采用的是实验探究的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最后的活动与探究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培养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铝的物理性质;掌握铝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加深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方法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铝的还原性,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

    难点:铝及其化合物的特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铝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入主题。

    【引言】在已经发现的110多种元素中,大约有4/5是金属。金属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在历史上都留下光辉的一页。钢铁是工农业生产的基础,即使在新材料层出不穷的今天,金属仍然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金属,因此,了解金属的性质是非常有必要的。

    【展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图片

    【设问】飞船舱体的成分有什么?

    【展示】身边的铝制品

    【提问】谁还能列举一些你见过的铝制品?

    【课题引入】铝的性质对用途起很大作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铝的性质。

    【回答】有铝。

    【回答】包装用的铝箔;化学反应器;医疗器械;太阳能灶;航空航天材料等。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会化学的实用性。

    学生根据阅读和观察归纳铝的物理性质。

    通过演示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板书】第二节 铝 金属材料

    一、 铝的物理性质

    【引导】根据课本铝的用途和观察说出铝的物理性质。

    【板书】颜色:银白色;状态:固态;密度:较小;导电性:良好;导热性:良好;延展性:良好;熔点:较低(660.4℃)。

    【提问】铝是典型的金属,你能推测它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追问】能否从实质分析铝为什么可能具有这样的性质?

    【讲述】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铝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铝单质的化学性质

    1、 与非金属的`反应

    【演示实验】铝和氧气的反应

    (1)将铝箔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点燃

    (2)将铝粉洒向酒精灯火焰

    (3)将铝箔放入纯氧中点燃

    【引导】加热打磨后的铝片,发现现象不同。说明氧化铝薄膜对铝的保护作用。铝粉在酒精灯上的燃烧,发现改变实验条件会改变实验现象。铝易与氧结合,铝还能夺去金属氧化物中的氧。

    【板书】4Al+ 3O2=== 2 Al2O3

    【追问】铝很容易与氧气反应,为什么生活中有很多铝制品?

    【小结】铝不但可以与氧气反应,还能与其它非金属单质反应。(如Cl2等)

    【回答】颜色:银白色;状态:固态;密度:较小;导电性:良好;导热性:良好;延展性:良好;熔点:较低。

    【思考】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铝是较活泼的金属,具有金属的通性:与非金属反应、与酸反应、金属间的置换等。

    【回答】化合价的角度,铝有还原性,可以与氧化剂反应。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并讨论得出结论。

    书写方程式

    【实验现象】(1)只熔化不燃烧(2)铝粉燃烧,发出耀眼的点点星光。

    (3)铝箔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讨论】铝制品表面可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具有抗腐蚀性。

    写方程式:

    2Al+3Cl2=2AlCl3

    引导学生学会用化学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训练学生类比、分析、综合的能力,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在实验中发现特殊现象,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出新知识。

    通过比较引发学生认识反应条件的重要性。

    铝热反应 【板书】2、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演示实验】铝热反应

    【追问】该现象说明什么?

    【设问】该反应成为铝热反应,铝热反应在实际生产中有什么应用?

    【板书】(1)制备某些高熔点金属单质

    4Al+3MnO2 === 2Al2O3+3Mn

    2Al+Cr2O3 === Al2O3+2Cr

    (2)焊接钢轨

    2Al+ Fe2O3 == Al2O3+ 2Fe 观察并写出方程式,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Al+ Fe2O3 == Al2O3+ 2Fe

    【实验现象】有耀眼的白光,并有熔融物生成。

    【回答】铝可以置换出金属,该反应放热。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铝的广泛应用,体会化学的实用性。

    通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板书】3、与酸反应

    2Al+6HCl==2AlCl3+3H2↑

    【思考】铝还能与哪些酸发生类似的反应?

    【强调】铝在浓硫酸、浓硝酸中常温下象铁一样钝化,生成一层至密的氧化膜。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现象】铝表面有气泡产生;铝片逐渐溶解;试管壁发热;反应一开始比较慢,后来逐渐加快

    【讨论】稀硫酸、醋酸等,所以铝锅不能用来盛食醋。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演示铝与NaOH溶液反应

    【演示实验】铝与NaOH溶液反应

    【板书】4、与强碱的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H)4]+ 3H2↑

    【说明】铝是一种两性金属 观察、分析实验

    【现象】铝溶解,产生气泡。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结 【总结】通过上述学习,我们知道铝既能与强酸溶液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即铝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是一种两性金属。但从氧化还原观点分析铝具有还原性。 领悟、记录。 促进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例题】两份铝粉,第一份和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第二份和足量盐酸反应。如在相同条件下放出等体积的气体,则两份铝粉的质量比为 。

    解析:铝分别和氢氧化钠、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如下:

    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2Al + 6HCl = 2AlCl3 + 3H2↑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只要在酸、碱用量足够的情况下,生成H2的多少决定于参加反应的铝的多少。生成相同物质的量的H2, 消耗掉铝的质量相同。

    答案:1∶1

    【课堂练习】

    1、下列用途主要体现铝的物理性质的是

    ①家用铝锅 ②盛浓硝酸的容器 ③制导线 ④焊接钢轨 ⑤包装铝箔 ⑥炼钢的脱氧机 ⑦做防锈油漆

    A.①②③④ B.⑥⑦ C.①③⑤ D.②④⑥

    2、下列有关厨房铝制品的使用中,你认为合理的是

    A.盛放食醋 B.烧煮开水

    C.用金属丝擦洗表面的污垢 D.用碱水洗涤

    3、由锌、铁、镁、铝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0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L,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

    A.锌 B.铁 C.铝 D.镁

    【课堂检测】

    1、属于铝热反应的是

    A.Al+HCl B.Al+H2SO4 C.Al+MgO D.Al+WO3

    2、铝制品比铁制品在空气中不易被锈蚀,原因是

    A.铝的金属性比铁弱 B.铝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小

    C.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D.铝不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烧碱溶液与小苏打溶液反应:OH-+HCO3- H2O+CO2↑

    B.铝粉与烧碱溶液反应:2Al+2OH-+H2O 2AlO2-+2H2↑

    C.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氯水:2Fe2++Cl2 2Fe3++2Cl-

    D.氯气通入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2Cl2+2OH- 3Cl-+ClO-+H2O

    4、将等质量的钠、镁、铝分别投入足量的盐酸中,完全反应后产生的氢气最多的是

    A、铝 B、镁 C、钠 D、一样多

    5、除去镁粉中含有的少量铝粉,可选用的试剂是

    A 。盐酸 B 。NaOH溶液 C 。硝酸 D 。氨水

    【课后作业】课本课后1、2.

    【课堂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取实验、探究、启发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铝的性质能认识得更深入、更透彻,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加深学生对“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在课堂环节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

    【专家点评】

    1、 教学目标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三维目标要求;定位准确,符合单元教学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发展。

    2、 重点、难点、详略处理得当;在正确理解教材、抓住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安排合理、科学、和谐。

    3、 合理运用教具、学具及先进的教学手段。

    4、 课后能认真对照课标围绕“教了什么”、“怎么教的”“为什么这样教”进行反思,找出差距,明确整改方向和目标。

    5、 备课认真充分,体现规范性、实用性、创新性和严谨治学的态度;作业设计量适质优,体现巩固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三维目标篇8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一 学习目标分析

    (一)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 评价细目 结果 备注

    A B C

    主题选择 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

    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

    活动过程评价 1、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资料收集与整理 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

    交流与表达 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人质疑?

    整体评价 1、参与意识

    2、合作意识

    3、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交流表达能力

    5、查阅和整理资料能力

    6、处理现场提问的应变能力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三维目标篇9

    《醇》教案

    一、课标要求: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 山东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内容,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通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

    课标评价:

    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5个教学任务,但5个任务不是均等的,从课标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其他几个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的层次,能够说出常见几种醇的结构、物理性质、用的即可。

    历年考试试题评价:

    几乎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体现了乙醇的知识,重点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与金属钠、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消去反应、催化氧化。具体体现:

    (1)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2010(山东省)

    4、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

    A.水 B.无水酒精 C.四氯化碳 D.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B选项考察乙醇的物理性质:溶解性。

    22、(8分)现有下列四种有机物:

    ①CH3CH2Br ② CH3CH2OH ③ CH3CHO ④

    (1)能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填序号,下同),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2)②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的化学性质:消去反应。

    2008(山东省)

    6、下列物质中加入金属钠不产生氢气的是

    A.乙醇             B.乙酸

    C.水              D.苯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钠的反应

    23、(9分)乳酸是酸奶的成分之一,乳酸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也可以由淀粉通过生物发酵法制备,利用乳酸可以合成多种具有生物兼容性和环保型的高分子材料。乳酸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乳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以下是采用化学方法对乳酸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请根据乳酸的性质和上述信息填写以下空白:

    (1) 写出乳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写出乳酸与浓硫酸共热生成C6H8O4的化学方程式:;

    (3)(II)的反应类型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2)高考试题:

    2009(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下图中X是一种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链有机物,E与FeCl3溶液作用显紫色。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H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B→I的反应类型为    。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D、E、H,该试剂是    。

    (3)H与J互为同分异构体,J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结构简式为    。

    (4)D和F反应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反应酯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

    (2010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利用从冬青中提取出的有机物A合成抗结肠炎药物Y及其他化学品,合成路线如下图: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D不与NaHC溶液反应,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BC的反应类型是____。

    (2)写出A生成B和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A的同分异构体I和J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在浓硫酸的作用下I和J分别生产,鉴别I和J的试剂为_____。

    (4)A的另一种同分异构体K用于合成高分子材料,K可由制得,写出K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的聚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分子间脱水(取代反应)

    五、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交流认识醇与酚的区别,能够列出几种常见的醇的结构、物理性质以及用途。

    2、通过教材介绍、表格分析,总结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知道氢键以及影响结果。

    3、通过知识回顾,结合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掌握醇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4、结合资料介绍和生活实际了解醇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六、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节在有机反应类型及反应规律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一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推测可能与什么样的试剂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思路和意识。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推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让他们用演绎法学习醇的性质并发展这种思路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基于醇与酚的区别以及几种常见的醇的性质和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的规律学生通过预习能够独立完成,所以此环节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来完成,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对于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回顾乙醇的化学性质推测醇的化学性质,从断键的角度推测产物,从而总结出醇消去、催化氧化反应的规律。

    (三)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

    编排的位置:

    两个版本都是在介绍了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的基础上引入的,都是把醇作为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代表物进行介绍的,呈现的位置基本相同。

    知识上的比较:

    人教版对于醇的介绍从整体上分析比鲁科版相对简单,具体体现:

    1、几种常见醇:人教版主要介绍了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共性之处,对于甲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没有介绍。

    2、饱和一元醇:两个版本都对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沸点以及水溶性做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但两个版本的切入点不同,鲁科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人教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3、醇的化学性质:两个版本都介绍了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消去反应、氧化反应,但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人教版注重实验的探究作用,对于醇分子间脱水的反应只是在资料卡片上出现,鲁科版则注重从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断键上分析规律,帮助学生理解。

    结论:通过两个版本的比较,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重点知识):

    1、乙二醇与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2、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水溶性的规律、沸点的规律

    3、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的反应以及醇的消去反应、氧化反应的规律。

    七、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内容及前面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已经对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有所了解,并且能够从结构上简单区分醇和酚,但是从结构上对性质进行推测方面的能力还不太熟练,尤其对断键位置与反应类型间的关系上不能很熟练区分。

    八、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醇的结构推测醇的性质,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九、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学案导学)

    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填写课前学案,知道乙二醇、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能够推出饱和一元醇的通式,并根据相关数据分析饱和一元醇的沸点、水溶性的规律;根据已有知识和教材资料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写出乙醇与金属钠、浓氢溴酸的取代反应、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方程式。

    课堂探究:(交流、检测、讲解、练习相结合)

    通过小组交流之后进行课堂提问或小测的方式检查预习作业,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和补充,对于醇的化学性质从官能团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对于有机物性质的重要性,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同时由乙醇的性质引导学生分别探讨1-丙醇或2-丙醇的性质,知识得到提升;结合对应训练巩固本节知识,体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十、教学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重点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醇的化学性质,课堂上不要把过多的时间安排在几种醇的介绍以及饱和一元醇的讨论上,这样势必会影响到醇的化学性质的学习,造成前松后紧,重点知识模糊不清。

    2、注意课本知识的整合:课本上是从吸引电子能力的强弱角度入手分析醇的结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把此环节变为知识的总结来处理,学生掌握了醇的反应之后,再来看键的极性以及断键就更好理解了。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三维目标篇10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三维目标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对比的学习方法。

    4、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5、通过了解侯德榜制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na2o2的性质。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过氧化钠和水、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试管、大试管、小烧杯、脱脂棉、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气球、小烧杯、铁架

    台、镊子,na2o2、na2co3、nahco3固体,nahco3、bacl2溶液,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水、酚酞试剂。

    ●课时安排:共1课时

    ●第一课时:钠的氧化物:氧化钠与过氧化钠

    ●教学过程

    [设问]有人打电话119,意味着有什么事情发生?

    [学生]有火情发生。

    [设问]这时,我们首先想到用什么灭火呢?

    [学生]水、灭火器等。

    [讲解]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是由于反应产生了比空气重且一般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而今天,我却要用水和二氧化碳来点火,大家相信吗?

    [演示实验2—6]蘸有na2o2的脱脂棉与水的反应。

    [补充实验]在一个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并用镊子夹取蘸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脱脂棉剧烈燃烧。

    [补充实验]也可以用此法:用脱脂棉包一定量的过氧化钠,请学生用玻璃管吹气,过一段时间,棉花就会剧烈燃烧,所以也叫“吹气生火”

    [设问]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展示过氧化钠]

    [教师]原来,是这种叫做过氧化钠的化合物在起作用。

    [引入新课]由于钠的性质活泼,其化合物的种类繁多,用途也广。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钠的化合物。

    [板书]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板书]一、过氧化钠

    [教师]由刚才的实验我们可知,na2o2可与h2o和co2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演示实验2—5]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试管中,检验生成的气体,并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讲解]由刚才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和溶液变红可推知,na2o2与水反应后生成了相应的碱naoh和o2,请大家写出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2na2o2+2h2o====4naoh+o2↑

    [讲解]na2o2与co2反应时也生成了o2(支持了脱脂棉的燃烧),同时生成了na2co3。na2o2

    既是氧化剂有时还原剂。

    [板书]2na2o2+2co2====2na2co3+o2↑

    [补充实验]在盛有少量酚酞试液的试管中逐渐加入na2o2粉末,振荡。

    [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讲解]上述实验说明了na2o2具有漂白性。实际应用中,我们常用其来漂白织物、麦秆、羽毛等。

    [投影思考题]1.呼吸面具中常用na2o2来做供氧剂,说明理由。

    2.na2o2应怎样保存?

    设问:na2o2与盐酸反应产物呢?学生完成

    [学生活动]2na2o2+4hcl====4nacl+o2↑+2h2o

    [过渡]同样是由钠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na2o,却有着与na2o2不同的性质。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三维目标篇12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三维目标篇13

    一、教材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五、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

    (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