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观察型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及其艺术形态

    时间:2023-04-19 08:10: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 张恒悦

    纪录片是电影三大基本类别之一,最初给此类记录类电影下定义的是英国电影理论家约翰·格里尔逊,并最先使用英文“documentary”来指称此类影片,他要求将事实客观表现,而并非虚构。除此之外,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认为纪录片是“一种介于单纯记录现实和企图解释现实之间的奇妙的中介性艺术形式”。[1]

    根据美国学者比尔·尼克尔斯的观点,人们大致可以将纪录片分为六大类,[2]分别是诗意型纪录片,此类纪录片不强调叙事和连贯剪辑,着力于节奏的创造和空间的并置,传达情绪情调;
    阐释型纪录片,其宣传意图明确,倚重解说词的力量来说服观众接受创作者的观点;
    观察型纪录片,其着力于对现实世界的表达,无解说、无扮演;
    [3]参与型纪录片,这类纪录片不掩盖导演的在场,相反它会有意强调导演与被拍摄对象的互动;
    反射型纪录片,其特征在于对纪录片里呈现的社会历史过程本身的反思;
    表述行为型纪录片,此类纪录片往往与先锋电影很接近,它对真实事情主观放大,背离现实主义风格,强调创作者的主观表达。

    在所有类别的纪录片中,观察型纪录片或许是最贴近真实且相对最纯粹反映真实的一种纪录片类型。在国外,观察型纪录片的创作者通常被比作“停在墙壁上的苍蝇”,这一说法显然强调导演对于观察型纪录片的影响很小,它要求导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变为一个“透明人”。如何才能变为一个“透明人”,那便要求导演放弃脚本,放弃一些常用的导演视角,不要试图从自己嘴里讲述你所看到的,而是要尽可能用冷静、克制、清晰的手段为被拍摄对象提供一个场域,让他们自己“说”出自己的故事。同时要说明一点,观察型纪录片之所以能够诞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决定性的技术支持:便携式摄影机的诞生。

    对于观察型纪录片来说,它所说的“观察”包含了两大部分:其一是创作者的观察,导演要尽量抛除先入为主的观念,没有立场地去观察镜头里面自然发生的一切事情。其二是指观众的观察,这里的问题是,如何能给观众提供一个观察的机会,那便需要作品留下多义性,使观众能发挥主体作用,根据自身的阅历经验,去观察、感受、解读纪录片作品。作为观察型纪录片的创作者,为了能满足上述两部分“观察”,可以在制作过程中采取以下几点方法:

    一是不写脚本,不去谋求某种“预定调和”,不要期望设想与结果一致,原则上不得与被拍摄对象进行拍摄内容上的任何事前商议,当然约定拍摄时间和地点除外。这是为了极大程度上保证拍摄内容的自然性与真实性,保证自然性是为了让被拍摄对象不受镜头的干扰,没有表演痕迹,而一旦被拍摄者有了表演的心态,其真实性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允许“突发性”,这里所说的突发性也正是向纪录片素材真实靠近的一种方式。

    二是原则上摄影、录音、导演为同一人,这是为了提高机动性以及各种状况下的随机应变。在观察型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创作者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状况,当遇见不可控因素时,创作者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素质来保证拍摄的进程:其一是需要有导演思维,以快速判断当下的情境是否会变成一个重要素材,其二是需要有摄影思维,以快速决定拍摄技术方案,同时对于现场的收音也是必不可少,同一人的决策和行动的效率一定比三个人交换信息商讨并决定拍摄方案要高得多。

    三是不要进行任何表面化的采访,拍摄要做到“精准深入”,而非“多面浅显”。对于观察型纪录片,确定对一个人物进行跟拍后,可以试着只去找寻这个人引起你兴趣的一个点去深入跟进,如此你跟进的点便是这个人身上无可取代的特征,是这个人物独有的属性。多面浅显的拍摄难免会将拍摄重点转为展现普遍人类共同体而并非一个独立个体。

    四是请尽量长时间开着摄影机,即使感觉这个镜头好像不是很必要,也不能漏掉任何画面,毕竟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与此同时,作为观察型纪录片的创作者,需要具有独特的敏锐性,要能够抓住与众不同的素材。

    五是后期制作环节,在作品剪辑之前不要预先设置主题,创作者需要静下心来对自己拍摄到的所有素材进行多次观察,慢慢发觉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和观点。只有主题确定后才能提高剪辑的精准度,确定剪辑节奏,同时根据需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去构建一定的戏剧性。

    六是作品剪辑时原则上不使用任何旁白、说明字幕,可以适当添加背景音乐,但音乐的情绪不要过分明显。去掉旁白和字幕,只是让观众跟随一个事件凭借自身经验去理解才是一部观察型纪录片想要呈现的真正内容。音乐的情绪会直接引导观众进入创作者设定的情绪当中,所以如若必须使用音乐,需注意不要刻意煽情。

    七是镜头剪辑考虑多留白,观众需要有观察和思考的时间,留白的镜头可以让观众体验临场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以上总结的七条规则技巧,实则是让一个未曾接触过观察型纪录片的创作者想要尽快理解此类纪录片的创作策略与特点,而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其实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去干涉一件事情的自然始末,并要有足够的耐心站在镜头后面去等待一件事情自然而然地在我们的镜头里面发生并任由事态向着真实的方向发展。当然,还有一点也是不可忽视的,那便是尽量不去接受有任何干涉作品内容以及有附加条件的投资。

    观察型纪录片的创作者被要求做一只停在墙壁上的苍蝇,然而即使是一只苍蝇也可以影响到眼前的世界,而镜头只要出现,它就一定会选择和影响着,所以对于观察型纪录片来讲,其所记录的“真实”只是“相对真实”而非“绝对真实”。作为“透明人”的导演也并非真正的“透明”,镜头不干涉被拍摄对象的生活,并不等于隐藏摄影机的偷拍。因此,观察型纪录片中所说的“观察”必定是“镜头参与的观察”,作为观察型纪录片的创作者必须深谙此道,除了涉及到在创作过程中的道德观,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在后期筛选素材以及剪辑过程中过分排斥被拍摄对象因为镜头的存在而表现出来的不自然。观察型纪录片创作者需要明白,这种“不自然”是必定会存在的,且不该被刻意回避的,问题在于创作者如何利用这种“不自然”去自然地连结观众与这种“不自然”的触感。曾经有一位观察型纪录片导演在拍摄一位癌症晚期患者时,他发现这位老人每每谈及自己的死亡,便会看向镜头一两秒的时间,导演在后期审核素材时发现了这一点。对于传统的观察型纪录片剪辑规则来说,所有这些“看向镜头”的素材都会被视为废片丢弃,然而这位导演最后选择了放进自己的纪录片中,他认为老人看向镜头的这短短一两秒钟,好像以一种最直接的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强有力地连结起这位濒死的老人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这是十分珍贵且可遇不可求的纪录片素材。

    同时值得讨论的是,观察型纪录片里面所说的“真实”并不指“客观真实”,观察型纪录片并不是一种“记录客观真实”的电影形式。那么,观察型纪录片拍下的都是什么?它拍下的是创作者的所见所闻,是创作者感知到的世界,甚至是拍摄时间段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创作者对于这个世界不同的感知,由此也会制作出不同的纪录片电影。因此,再极致的记录真实,创作者记录到的内容还是会被摄像机支配着,镜头捕捉到的也仅仅是现实里的一小部分。归根结底,观察型纪录片依旧是一种创作者自身体验的记录,因此媒介对于观察型纪录片的“真实”也需要有一个基本的认知,那便是创作者无需伪装客观性,观众也无需过于期待客观的真实。观察型纪录片是创作者的体验记录,在拍摄过程中,摄影机应该对准谁,摄影机应该如何运动,拍摄从何时何地开始,以何种角度结束,剪辑素材时需要留下哪些舍弃哪些,以多久时长结束,所有这一切都是创作者的主观判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观察型纪录片最后呈现的作品也必然是主观的产物。

    采访环节是纪录片拍摄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但对于观察型纪录片来说,如何在做到不写脚本的前提下去进行一次自然又有效的“采访”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因为传统意义上的采访必然有采访提纲和预先采访问题的设定。但对于观察型纪录片来讲,或许应当尽可能抛弃采访,选择一种日常对话式的形式来替代传统的采访环节。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观察型纪录片来说,被拍摄对象在对话过程中出现的言语上的含糊和其停下思考的间隔时间是极其珍贵的,创作者需要重视并尽最大可能留下他们沉默和停顿的部分。因为他们的沉默和停顿于其自身而言,不妨看作是他们从那些对话内容中完全抽离出来,真正回归到他自身本体的一个状态,那些沉默和停顿的时间才是完完全全属于他这样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因此,比起谈话的内容和信息,人物在感性上的微妙变化和流动着的时间本身才显得更加重要。这些人物停顿和卡壳的素材在传统纪录片素材标准之下或许是不符合要求的,但笔者认为,站在人文的立场上来探讨素材的情感力量,这些饱含着人物私密情绪的素材反而显得尤为珍贵。

    笔者的团队在美国旧金山日落区拍摄华人餐馆老板的纪录片时,也将传统的采访环节替换成日常聊天的方式进行,与餐馆老板纪叔约定好午饭时间并征得其同意,在整个吃饭的过程中用录音的形式记录下聊天内容,聊关于各自的家乡、旧友旧事等。在聊天当中,纪叔提到自己年龄大了,力不从心,他的女儿又不愿继承餐馆,便想着或许只能将餐馆卖掉。他在讲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沉默了很久,叹了一口气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作为创作者,摄相人员很珍惜他的最后一句话以及他的沉默时刻,因为只有在那一刻,他真正沉浸到了自己的情绪当中,而也正是因为纪叔的这一句“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团队便决定将纪录片的拍摄时间延长,想完整记录下餐馆老板与中餐馆最后一段朝夕相处的时光。团队的这一决定也恰恰证明了观察型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第一条“不写脚本”,有趣的素材和值得记录的事件永远都在下一秒发生,而作为创作者则无从提前知晓。

    观察型纪录片可视作被偶然性左右的艺术形式,或称之为捕捉偶然事件的连续性令作品升华的艺术,因为在观察型纪录片拍摄的过程中会遇见各种各样突发的偶然的不可控因素,在大部分情况下,这种偶然的不可控因素恰恰是上天赐给纪录片的一个良机和一种不可预知的力量。以下以笔者的团队在美国旧金山拍摄观察型纪录片时遇到的一次突发状况为例,展示偶然的不可控因素给纪录片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力量。

    2020年9月10日,美国西部整个湾区及旧金山地区的天空出现橙黄色,天色极其昏暗,能见度很低,这是由于几天几夜的湾区山林大火导致的空气极度污染,团队在短暂商讨后决定在保证拍摄人员安全健康的前提下继续出门拍摄。笔者作为该纪录片的主创人员之一,同时也是导演兼摄影师,拎着拍摄器材走到院子里便拍到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对话,房东大爷隔着自家的篱笆墙与邻居聊天。他们的聊天内容里充满了对各自健康的担心以及对人类整个生存环境的忧虑,这段对话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其所在的两大背景决定的。其一是那段时期旧金山处于COVID-19非常严峻的时期,民众开始感受到疫情之下生存的艰难和压力;
    其二是山林大火导致周遭生态环境剧烈变化。在这两大背景之下一代移民的归属感又将何去何从,一直以来背负着一代移民压力的老人将如何与这个带给他压力的国度和平共处,外界又将如何谈论当下被疫情肆虐的他生活的这个城市,大自然又将如何考验他们。三者的叠加产生了非常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便是这段对话带给整个纪录片的惊喜之处。

    观察型纪录片作为一种与现实直接相联系的艺术形式,魅力在于带领观众看见真实、思考真实,让观众感受人与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一种无形的连结。人们的生活本身就蕴含了太多诗意和哲学,哪怕是最平常不过的时序节令的推移。这种艺术形式可以唤醒人们内心对于生活的责任感和感受力,那些隐藏于生活岁月静好表面之下的哪怕是很细微的一些感动、悲伤亦或是愤怒,都值得用镜头去记录。而对于观察型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说,拍摄纪录片时的那种无法预知亦或是被某种不可名状的力量牵引着内心去往各处的魔力,便是纪录片的核心魅力,这种“心醉神迷的体验”,也是“纪录片式的快乐”。

    猜你喜欢纪录片超赞的自然纪录片红领巾·萌芽(2022年10期)2022-11-24ROUGH CUT汉语世界(2022年1期)2022-03-01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纪录片之页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Simplicity Is More Worthy of PursuitSpecial Focus(2018年11期)2018-12-05纪录片之页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电影(2018年9期)2018-10-10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2018年12期)2018-03-01聚焦《歌剧院》:新纪录片讲述大都会搬迁史歌剧(2017年12期)2018-01-23
    相关热词搜索: 纪录片 形态 创作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