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整体性视域下的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

    时间:2023-04-17 14:55: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李晓霞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411)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思想史上最具争议的理论,学术界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近年来,国内关于异化理论的研究呈现以下特征。

    关于异化理论的连贯性研究越来越多。批判“不成熟论”和“认知断裂论”的声音逐渐增强。国内研究学者将对异化理论的研究重点放在相关著作的原著文本上,系统梳理出了异化理论的发展历程,不仅高度评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而且力图将其异化思想整合到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中去。这一转变对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研究的全面性、准确性大有裨益。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在总体的框架内展开的。陈敬国在《作为社会与历史总体的异化——马克思总体异化思想探微》一文中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具有社会总体和历史总体两个向度。从社会总体来看,马克思是把劳动、消费、分配、交换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异化过程来加以理解的;
    从历史总体来看,马克思是以异化的逻辑来统摄人类社会三大形态的转变和过渡的。[1]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论我的著作有多少缺点,它们却始终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2]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属性。

    “如果有一个命题贯穿于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之中,那么,最明显的就是‘异化’”[3]。异化理论作为马克思的重要理论之一,也确实承载并体现着这种整体性。我们可以把整体性作为一种框架来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它是一个严密、完备、整体性的理论体系。从整体性的视域来看,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整体相一致的异化理论。从异化理论自身来看,其历史逻辑的生成、完整的内容与实践的统一使得马克思异化理论以整体的形象出现。

    “异化”这一课题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研究之中。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置于发展史的视域进行考察,是认识和理解其发展脉络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的“一脉相承”的整体性的重要途径。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经历了从萌芽、形成到确立,再到成熟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持续不间断的过程。研究起步于思辨哲学的批判,继而转向经济学领域,将劳动与异化结合起来,并对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形式展开详细论述。其中,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关系,和资本家控制、奴役工人的现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资本主义的真实面目,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与劳动之间的对抗和压制,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然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仍然没有摆脱思辨色彩,没有完全揭示异化的原因和扬弃异化的现实路径。从理论的整体性来看,只能属于形成而非确立时期。但马克思并没有止步于异化劳动理论。在认真探索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过程中,马克思逐渐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历史唯物主义异化理论,这是马克思异化理论区别于之前异化理论的根本所在,也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生命力所在。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体系,对异化这一词语的使用开始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不再关注异化,不再致力于扬弃异化,而恰恰是深入到探讨异化的根源和扬弃异化的具体历史进程中去了。

    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异化与人的解放问题也退到后台。马克思认为,仅仅强调存在异化,一味沉溺于批判异化现象没有太大意义,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扬弃异化。由此可见,用“异化”一词的频率的高低来判断异化的理论地位是完全不可取的。“异化”一词的使用频率不能作为证明马克思不再重视甚至抛弃异化理论的主要依据。当马克思大量使用“异化”一词时,并非完整意义上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内涵,因为早期马克思是在思辨哲学的范畴中使用“异化”一词,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后,异化和人的解放成为理论的价值追求。

    此时,马克思并不是轻视或者抛弃异化理论的思想,而是基于之前的异化理论研究和唯物史观的建立这两者,发展出对异化的更深入和新颖的理解和研究,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异化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异化的主体是人,异化的客体是社会,异化的根源是分工和生产关系,异化的扬弃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异化理论和唯物史观二者并没有处于对立的位置,而是互相交融的。马克思通过对人的劳动异化现象进行研究转移到了从历史发展进程的普遍规律进行研究,在这过程中并没有抛弃原来创建的马克思异化理论,而是将其融入、渗透到了历史唯物主义中。

    历史唯物主义对异化的原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并不意味着对异化之谜已经彻底解决。唯物史观的理论找到了异化的根源,但是并没有直接探讨异化的具体过程。只有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的现实生产过程,才能探索异化的具体历史过程。

    异化是《资本论》中“看不见的线”[4]。马克思将异化问题定位到生产关系中,从作为实证科学的经济学分析入手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被商品交换掩盖的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用钻研经济和历史资料来折磨自己”[5],他通过艰苦而精深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提出、规范和发展了所有关于异化理论的基础概念和相关概念,区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雇佣劳动、剩余劳动、剩余价值这一系列概念,并找出互相存在的关系,系统梳理了异化劳动的存在形式和历史趋势。

    马克思的异化批判从雇佣劳动出发,层层深入总结出剩余价值对劳动的剥削。异化劳动理论所描述的现象正是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本质,异化劳动其实是由资本的逻辑决定的。因此,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正是异化劳动理论所提到的问题的实质,这是马克思思想内在演进的逻辑必然,最后以拜物教批判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异化理论的实证化、具体化和系统化。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的过程中得出,在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必定会出现和存在,又必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走向灭亡。马克思探索出打破资本的统治,扬弃人的异化的现实路径,为无产阶级解放自身和人类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

    至此,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充分和深入的研究成果,解答了在研究初期和异化理论建立时期出现的疑问,主要是资本主义异化的根源和具体过程,以及相关理论内涵的不断发展、深化,此时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才是真正科学的。《资本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以政治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为支撑,进一步应用、丰富和检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理论,与早期异化理论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理论的升华。因此《资本论》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真正成熟的标志。

    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生成过程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理解是一个在不断扬弃中走向深化的历史过程。各个时期的异化理论继承了上一时期异化理论的思想成果,是下一阶段异化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异化理论作为一个有机的过程体,在理论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从而体现出阶段性。但是,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之间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并为之服务。前一个阶段总是后一个阶段的必要前提和理论准备,后一个阶段总是前一个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虽然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问题侧重的内容有差异,但是,其前后的发展过程是朝“整体性”目标前进的。它体现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统一,体现为由不完整走向完整,也可称之为连续性成长。

    理论内容的系统性是整体性的核心。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但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代替整体,只能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每一个部分从属于整体,但并不是简单的加入并组成一个整体,整体应该在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交融、补充、发展作用之下,发挥出大于部分之加入的更大成效。系统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方法整体性的体现。各要素有机构成一个整体,要素和要素之间以严密的逻辑为中介密切联系。从整体性的角度看,马克思异化理论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其主体、客体、根源和扬弃这些要素紧密相连,构成了异化的整体内容。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以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为目标指引和价值归宿的理论。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体是人。马克思从来没有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个体,而是理解为现实社会中的真实的人。人的所有活动都不是抽象的个体活动,而是社会关系和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中的活动。真实的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着社会实践。异化反映的是“现实个人的现实异化和这种异化的经验条件中来描绘现实的个人”[6]的关系。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活动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异化也可以说是人的自我异化。

    异化的客体是由主体产生,但反过来是反对主体、支配主体的对抗性力量。唯物史观在批判以往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观点,即异化是受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制约的不同个体的活动所产生的、脱离人们控制的社会力量,反过来奴役和支配人们。异化出现的条件之一是出现了个体以外的其他人或群体,才能利用个体的对象化活动所获得的产物反作用于个体自身,从而使个体发生了异化,实现对个体的控制和奴役。这里提及的个体以外的其他人或群体,只是社会关系在人格上的表现,能否成为能动的异己力量也并不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因此,如果以个体为考察对象,个体是异化的相对主体,作为异己力量的客体是所有人的关系组成的社会。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变动的,发展中的社会作为异化的客体,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相对于人的异己力量,对人来说也并不总是奴役和支配人。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分工和私有制不再存在,异化现象将自动消失。

    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后,马克思对异化的理解就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范畴。“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7]。异化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产生的。在资本家的控制和奴役下,劳动者无法直接接触和拥有生产资料,社会分工强制劳动者不得不被限制在特定的位置上,被规定和强迫进行劳动生产。然而,劳动者的生产成果却与劳动者自身发生了异化,并以其强大的异己力量来控制和迫害劳动者。生产力最终会发展为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替代,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使劳动方式发生变革,对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的占有变革,异化现象将消失。

    马克思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资本主义异化的直接结果是人的碎片化和发展的单一化、片面化。因此,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自由人联合体”才能扬弃异化。共产主义联合体的各成员能够获得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劳动对象化产生出异己的共同劳动成果为各成员所共有。劳动回归本质,人与人之间建立紧密而充满信任的社会关系。这种改变使得人们异化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在否定之否定后在更高的层次得以复位。“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使得生产者联合起来,消除私有者之间的利益对立和生产者之间的盲目竞争,消灭资本对工人的剥削,最终扬弃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总和对人的异己性。”[8]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部分,归属于唯物史观的范畴。因此,要整体理解和充分把握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内容,必然要以唯物史观为研究视角。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既不是唯心主义的人的精神异化,也不是旧唯物主义的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而是一种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理论。

    逻辑是内容的黏合剂。内容的系统性离不开逻辑的严谨性。任何理论都是由一系列基本观点、基本论断所构成的,它们之间因逻辑自洽性而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胡塞尔说:“一套系统地联系起来的命题,且具有系统一致的推理形式”[9],是最充分意义上的理论。检验一个理论是否完全充分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理论的逻辑自洽性。

    逻辑性是贯穿于马克思异化理论整体性中“一以贯之”中的“一”。

    整体性的逻辑是马克思异化理论整体性的具体体现。马克思异化理论是一个完整的具有严谨逻辑贯穿其中的有机整体。其中,各个部分之间是联系贯通的。因此,在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应将其视为一些零散的构成要素的简单叠加,不能只看到和关注理论的结论而忽视思考和论证的过程和方式,而应将其看作是逻辑自洽的、严谨的、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整体。马克思异化理论以实践为逻辑基点,以人的解放为逻辑主线、以辩证法为逻辑方法,这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逻辑基点是实践。任何理论都应该以一个范畴作为逻辑基点。不同于以往理论家的异化理论,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不从虚构出发,而是立足于人的实践,是现实的异化。

    首先,实践是异化理论的来源。马克思异化理论之所以产生,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是马克思在深入考察现实世界,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马克思对异化理论的探索来源于实践中对现实异化事实的发现,引起马克思对异化的关注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被剥削、被奴役的不平等现象。

    其次,实践是探索异化根源的起点。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和异化不再停留在抽象的思辨上,而是落脚在实践的基点上,在具体的物质生产方式中进行论述。在私有制和分工存在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化的生产力和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将逐渐与生产者产生异化,形成对抗于生产者自身和生产者的劳动的一种强大的异己力量,从而控制生产者。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最后,实践是扬弃异化的途径。扬弃异化的手段是物质的、现实的、实践的,而不是在思维的范围内抽象的绕圈子。实践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实践来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最终解决实践中产生的异化问题。在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实践中,历史的车轮方能滚滚向前。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逻辑主线是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对人这一对象的分析和研究,“人”这一课题是马克思研究的根本课题,也是其理论逻辑构架的核心。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毕生的研究理想和目标,也是其所有理论体系的核心价值,是马克思异化理论和整个理论体系一脉相承的根本,也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价值追求。人的劳动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逻辑起点,对人的异化原因的研究是其逻辑展开,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逻辑结果。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萌芽到发展至最终完成,始终关注着人的解放问题,是围绕着人的解放这一主题来展开的。人的解放既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生成动因,又是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还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最终归宿。

    辩证法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逻辑方法。对马克思来说,辩证法不单纯是形式逻辑上的方法,而是从内容出发的具体的辩证逻辑。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基本问题是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探索现实可行的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道路。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挖掘出异化真正的根源,建立起了与自己整体理论体系相贯通的异化理论,并须扬弃异化,以实现人的解放。

    可见,马克思异化理论和辩证法是同一个问题域,是以辩证法作为研究的逻辑方法,站在整体性的视角上,搭建出一个正、反、合三位一体的整体结构。这样的整体结构和具体的论证都充分运用了辩证法的逻辑运思方式。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性质的异化时,也对资本主义异化持有肯定的一面,即资本主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能够充当起为社会积累财富、为共产主义革命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这一过程中辩证法始终穿插其中,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力量,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逻辑叙事。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最佳视角。”[10]远离生活世界的哲学是毫无价值的。对异化问题的研究离不开现实的人的实践。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充分考察和剖析了当时工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控制之下的生存状况,基于当时的现实社会活动进行分析和阐述,最终抽象化为理论层面的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也决不能让理论完全脱离实践,盲目地、抽象地、形而上学地仅从思想维度研究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脱离活生生的实践来研究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得出的结论不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结论,不是整体意义上的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我们应该以实践为中心,着眼于对实践中的问题,关注实践中人的生存和发展,运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我们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的来源。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和阶段的必然产物,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化是扬弃异化的前提。

    相较于资本主义国家而言,社会主义中国废除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具有内在的制度优势。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上,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具备实现共产主义的生产力水平,不具备彻底扬弃异化的条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虽然存在部分异化现象,但是与资本主义异化的本质不同。社会主义的异化不像资本主义异化那样带有全局性、本质性,而是存在于某些特定领域和一定范围内的异化现象。中国的异化现象不再是阶级矛盾尖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这种异化现象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一种更科学和缓和的方式被扬弃。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不可忽视的巨大差别,也是异化现象在此两种社会制度下具有巨大差别的根本原因。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一任务。消灭剥削和分工,使生产力得到超越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的更大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实现共同富裕是对异化的自觉扬弃。因此,异化扬弃是以公有制为前提,逐步消除剥削,实现异化扬弃。社会主义并没有最终完成对异化的扬弃,而是自觉开启了扬弃异化的进程。扬弃异化在社会主义是一项已经开始但尚未完成的任务。在树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的同时,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争取尽快扬弃异化,即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生产力为第一要务,以持续深化改革解决发展中的异化问题。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异化意味着人成为物的奴隶。人不再是目的,物成为最高价值追求,人的发展是片面化、碎片化、单一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物统治人的局面,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目标和实践导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1],始终领导着我国人民走在不断扬弃异化的道路上。体面劳动消解人与劳动过程的异化。共同富裕消解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共建和谐社会消解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异化。

    其次,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产生异化的根基在于,生产力在一定历史时期得到发展,但发展还不够。因此,生产力的继续向前发展是扬弃异化的前提。只能通过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扬弃异化,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在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指出,当生产力有所发展但是发展不足时,人的关系将被物的关系所取代,人失去了在社会关系中作为主体的地位,从而产生异化。物质资料的创造和积累是扬弃异化的基础。“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经验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前提发展;
    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
    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2]。

    因此,要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充分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让生产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生产资料公有制才有物质基础,人类才有可能摆脱资本的统治,获得解放。充分发展我国社会的生产力,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改革促开放,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只有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明确在生产关系中以劳动者为主体,才能激发劳动者自身拥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新时代的中国,要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新变化,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用增量思维拓展和壮大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局,进而逐步扬弃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解放目最后,以持续深化改革解决发展中的异化问题。生产关系是异化的总根源。我们面对当前的异化现象,必须优化完善体制机制,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坚持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对异化的扬弃。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在探索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为扬弃异化创造条件。目前,我国改革和发展中的部分异化现象有劳动异化、科技异化、消费异化、交往异化等,这些现象威胁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可以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一是加强对资本的监管,二是推进合理分工体系,三是建立公平的市场规则,四是推动收入改革,五是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六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由此,使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出经得起考验的贡献。

    猜你喜欢异化理论异化资本主义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8期)2022-10-25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3期)2021-12-06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1年1期)2021-11-22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0年2期)2020-07-21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9年4期)2019-08-13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1期)2017-04-16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青年时代(2016年21期)2017-01-04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城乡结合部居民生活异化可能性和必然性探析——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相关热词搜索: 马克思 视域 整体性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