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与保障

    时间:2023-03-27 17:15: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杨静慧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这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育人战略进一步推动了课程思政的教学创新。实际上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讨论一直都是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但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集中在近四年。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方向。随后,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依据中国知网(CKNI)收录的期刊论文信息,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检索结果已超万条。其中,2017年收录了28篇“课程思政”的研究论文,2018年就增长到了277篇,2019年已逾千篇,2020年有4 000多篇,2021年现已超过了5 000篇研究成果,足见其增长速度之快、发展势头之猛,日益高涨的学术热情有力回应了新时代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迅速推进。何红娟[2]、邱仁富[3]、石书臣[4]等从理论层面阐释了从“思政课程”发展到“课程思政”的逻辑理路与辩证关系;
    高德毅[5]、万林艳[6]等从实践层面探讨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和协同育人。近几年来,课程思政已在高校多门学科领域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王宝军[7]研究了理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时显群[8]讨论了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吴伟[9]探索了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夏文红[10]阐释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赵富学[11]、夏贵霞[12]聚焦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另外,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学术探讨集中在高校教师[13-14]、教育资源[15]、教学体系[16]、评价标准[17]以及网络平台[18]等关键问题上,学术成果层出不穷。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多集中在宏观层面上讨论课程思政的价值、理念和体系构建,或是在中观层面上探索不同学科门类的课程思政改革,缺少微观层面上针对具体的某一门大学课程进行理论结合实践的细致分析。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就是通过每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因此,结合某一门大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深入思考,以探求课程思政与课程质量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必要且迫切的。本文围绕这一目标积极尝试,以“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思考为基础,讨论课程思政在该门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创新。

    (一)“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是全新教学理念

    相对于传统的高校教育教学活动,课程思政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的一项教学改革创新,它强调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培育技术才能时,要有意识地将所授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深挖蕴含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思政资源,重视言传身教以及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要求所有课程的教学活动都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正确引导,以及教学环境的良好熏陶,“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实现教书育人的宗旨和目标”[19]。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专业知识精通并且思想政治过硬的高级知识分子,而在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中,专业课程占比最高,因此,作为人才培育重要环节的专业课程如何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养分,是各门课程都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社会学概论”作为社会学、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学、历史学等诸多专业的基础课程,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必须在教授社会学基本概念、分析社会学基本问题的同时,将朴素的育人思想进行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的突破,挖掘社会学领域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使专业教学与价值引导相互融合、协同创新。

    (二)改革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我国在校大学生超过4 0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51.6%[20]。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的核心力量、中国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但部分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却令人失望和焦虑,其中,有些人精神匮乏、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有些人不思进取、无心学习,更有甚者,有些人缺失基本的思想政治素养,竟然在全国民众合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时,盲目地信谣传谣,表现出有损国家利益的不当言行,这些都是部分大学生道德判断力不足的结果。“社会学概论”课堂上会分析诸多的社会现实,也会呈现当下中国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尤其是对于伴随互联网成长的“00后”大学生,他们眼界开阔、信息多元,敢于挑战权威,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对于“道德”这一历史范畴概念的理解,许多大学生会苦恼于道德判断标准的模糊和价值信仰选择的困惑。因此,努力发掘“社会学概论”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道德规范相融合,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三)改革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辨别力

    社会学起源于西方,其经典理论也多由西方社会学家提出和发展,“社会学概论”课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的丰富性、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以及意识形态的错综复杂,这对思维活跃的大学生必然会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必须牢牢把握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地针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观念引导,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的辨别力。因此,“社会学概论”课程迫切需要挖掘蕴藏于专业知识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专业教学与价值观教育相融合,互相促进和发展。当今信息社会,美国等某些发达国家企图通过各种方式向我国大学生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这种险恶的用心无孔不入,这些都更加迫切地要求高校在教授社会学专业概念的同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起源于西方社会的社会学理论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课程思政作为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教学理念革新,在“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意识形态辨别力,在课程内容、课程性质以及课程教材上还具有鲜明的可行性。

    第一,在“社会学概论”的课程内容方面,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机制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其内容本身就是丰富且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经由专业课教学有机融合的思政元素,有助于“揭示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21]。“社会学概论”课程的知识性、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都比较强,课程内容本身就包含辩证思维、道德情操、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等,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构建。授课教师可以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乡村振兴战略等思政元素,有机地渗透进城市化、社会结构、社会群体、社会控制等社会学基本概念和专业理论之中,这种隐性教育既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又说明了现代化建设过程的艰难险阻,激励大学生朝着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向前。“社会学概论”课程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天然地具有培育民族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以及增强思想道德修养等功能。

    第二,在“社会学概论”的课程性质方面,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和现实性都很强的社会科学,它必然植根于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土壤,并随现实社会变迁而不断充实。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需要发展植根于实践的自觉,“注重从实践中生发新理论,以理论观照实践发展,挖掘出更多能够引领学生价值判断和塑造的‘知识硬通货’”[22],从而达到道德规范、价值引领的功效。尤其是在当下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变迁速度加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都必须不断探究新问题、增添新内容,才能保持自身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保证对大学生知识教授和道德培育的功效。“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社会调查、情景分析、案例讨论等实践环节非常普遍,授课教师能比较方便且自然地将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汇其中,并从大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课程反馈中了解到学生的态度、思想和价值观念,以便适时地渗透思政元素,有效引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提升其思想政治水平。

    第三,在“社会学概论”的课程教材方面,由于该课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已经出版并在各个高校广泛使用,因而“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改革比其他专业具有更大的可行性和便利性。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规定了高校课程设置理应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保持一致,即高校课程体系自然而然地蕴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追求[23]。作为高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社会学概论”课程教材的编写一直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中国实际出发,概括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并吸取西方社会学中适合我国国情的合理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社会学概论》于2011年5月由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现已成为国内各普通高校“社会学概论”课程的首选授课教材。该教材中的部分章节,如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层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天然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4]“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并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一项重大任务,而决定这项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就是高校各门课程的授课教师。“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便是负责讲授该课程的大学教师,这项教学改革要求授课教师秉持课程与思政相融合的育人理念,充分挖掘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创新知识与价值相融合的教学设计。

    (一)秉持课程与思政相融合的育人理念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高校课程建设发展的伟大革新,“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5],课程思政则是立足于我国本土教育实践推动课程改革的中国视野和中国话语。课程思政强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每一门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不可推卸地承担着道德教育的任务,所有课程都必须融合一定的育人元素,从而规范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性要求倾向于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性,于是往往形成机械被动的他律,而育人工作的实处则是如何唤醒被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使他律转变为自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就是要形成全员、全课程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显然,“传道”居于首位,教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26]。课程思政是基于对课程价值的感知以及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而实现的, “社会学概论”授课教师要秉持“课程蕴含思政、思政融入课程”的育人理念,要具有探寻该课程内在价值的自觉意识。

    (二)挖掘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课程思政的实施载体是包括专业性、综合性等在内的各类课程,充分开发各类课程自身所蕴含于其中的德育资源尤为重要。“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要求在遵循课程自身逻辑体系的基础上,按照课程自身的教育教学规律,对社会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进行挖掘。从实质上讲,这一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学概论”课程育人价值回归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及全国教育大会上曾多次强调“立德树人”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价值,高校育人应以“德”为中心和重心,各类课程都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积极将各门课程的学术资源和专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将知识传授、技能培训与价值导向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全课程、立体化的育人系统。实际上,知识与价值原本就是彼此支撑而不可分离的,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名言早已道明人的理智本性与道德本性的统一;
    英国教育家罗素的教育目的论也强调,只有知识与价值相融合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社会的持续进步,而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实现知识与价值的融合。“社会学概论”授课教师要将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并将其恰当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活动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承载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既要让学生求得真学问、掌握真本领,又要让学生认清人类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27]。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社会学知识水平,还要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创新知识与价值相融合的教学设计

    课程中虽然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这只是社会学教学与思政课程内部存在耦合关联的前提,而非二者有机融合的充要条件,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授课教师系统性地将价值导向有机融入专业问题的分析之中。授课教师要将社会学专业的伦理、态度等学科资源,经由巧妙的课程设计,创新性地将其与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合。达成两者之间无论在学理层面,亦或操作层面,都能表现为逻辑递进、知识互补、价值一致,而非流于形式的机械嫁接。在“社会学概论”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结合不同的教学主题,恰当地将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有机融入到社会问题的分析、社会发展理论的讨论等专业知识的传授之中,进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实现专业教学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的,即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针对社会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征,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等教学设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大学生个体知识与社会文化的融合。经由这种隐性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规范并引导着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在学科体系中融入价值导向,在价值传播中凝聚专业教学,从而春风化雨般地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课程思政重在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授课教师是关键,而保障措施的完善则是教师守正创新、提质扩容的有力支持。建构知识与价值高度融合的培养方案, 组织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备课,完善聚焦人才培养效果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保障“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建构知识与价值高度融合的培养方案

    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高校的教育目标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8]。高校学科设置的精细化导致了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严重缺场,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忽视了思政教育的价值,这不仅妨碍了专业教育的长远发展,还使思政课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座“孤岛”[29],而这种“孤岛式”课程教学体系已严重阻碍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能够形成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的有效协同机制,切实解决了大学课堂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割裂的问题,有利于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立体格局。就“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而言,高校的教务主管部门要统筹教育资源,科学拟定学科教学规范,加强试点课程建设,用课程思政的理念、内容和实施方法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在教学大纲中编入“社会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实际教学内容,建构知识与价值高度融合的学科教学体系。

    (二)组织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备课

    课程思政是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就“课程”而言,“课程”是“思政”的载体,因此要遵循专业教学的基本规律,将思政教育蕴含其中;
    就“思政”而言,“思政”是“课程”的方向,因此要深度发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向相统一。推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备课机制,在这两类教师之间搭建一座互通互补的桥梁,整合知识、方法、技能等教学资源,促进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对于“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可以邀请本校或者外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教学名师开展讲座或经验交流,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
    同时,定期开展协同备课,弥补部分专业课教师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短板,拓展授课教师的教学思路,丰富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保障“社会学概论”思政课程的顺利实施。对于高校而言,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成就等主题的高端讲座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前沿性的学习能够丰富教师的理论素养,从而提升课程思政的创新意识和授课水平。经由协同备课,课程思政的授课教师能够整合本学科以及思政教育的双重资源,积极尝试将各种资源相互融合,借助案例式、探讨式、体验式等恰当的授课方法,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培养大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共同发展,构建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立体格局。

    (三)完善聚焦人才培养效果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评价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首要标准。高校要将这一标准作为教学评价的行动指南,紧紧围绕这一标准完善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大学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受益者,“学生参与度和获得感应该作为衡量课程思政效果的金指标”[30],而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则取决于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创新意识,对学术资源中思政元素的充分发掘,对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对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等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应该包括教学资源的整合程度、思政元素的发掘程度、主流意识形态的承载程度、课程性质的体现程度、课程规律的符合程度、教学方式的合理程度等具体指标,以评价教学活动是否能够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各种需要。同时,设计相关指标或指标体系来实际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学生的真实影响度,就“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而言,社会实践就是一个极好的检验方式。经由社会调查、观点讨论、模拟实验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还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从而体现出课程思政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引相融合的实际效果。

    猜你喜欢 社会学概论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文教资料(2022年3期)2022-05-05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4期)2021-07-27《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党员干部之友(2021年7期)2021-07-19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阅读(书香天地)(2021年11期)2021-03-08青铜器辨伪概论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6期)2021-01-14《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蒙古学问题与争论(2020年0期)2020-03-29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科学与社会(2020年4期)2020-03-07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改革 社会学 概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