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历史剧教学法探索

    时间:2023-03-24 11:50: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陈宝云,苏 波

    (上海电力大学,上海 20009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改革也一直在推进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必修课之一,是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抓手[1]。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也不断创新,相关教学成果层出不穷,如参与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和创新式教学法等,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纲要”课内在的问题依然存在,加之时代变化带来的挑战从未结束,因此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永远在路上。文章主要围绕近几年教学团队在“纲要”课教学中进行历史剧教学法的探索进行了深入分析。

    全国高校自开设“纲要”课以来,寓教于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教师要讲好这门课、大学生要学好这门课并不容易。这主要源于该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和时代变化带来的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特殊性,这也是“纲要”课课程教学面临的内外双重挑战。

    (一)“纲要”课课程内容的重复性与繁杂性

    “纲要”课课程教学面临的内在挑战就是课程内容的重复性与繁杂性。重复性是指其与中学历史课中的内容重复。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已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系统地学过中国近现代史。所以,当“纲要”课出现在大一新生的课表中时,他们的第一个念头往往就是“这个我学过了”。“纲要”课内容的繁杂性主要体现在时间跨度太长、线索太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复杂繁多。从1840 年鸦片战争到2021 年(2021 版教材)共181 年的历史,课程需要讲解的内容非常多,但实际教学课时仅48 学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平衡好这一内在矛盾。实际上,这也是激发大学生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必须要面对的。如何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利用课程内容去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如何从过去的、单个的、枯燥的历史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形成学习研究的兴趣并能有所体悟?这些问题是摆在“纲要”课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大学生知识碎片化与多样化、价值判断不成熟与取向多元化的挑战

    当今的大学生是“数字原住民”,很早就开始接触互联网。阅读越来越碎片化,知识的获取方式越来越多元。在高校里接受正规的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已经不是唯一的获取历史知识的渠道。电脑、手机成为大学生获得更多更深入的历史知识的手段。微博、微信,以及小说、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成为大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多元来源。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信息产生的数量、扩散的速度前所未有,而信息的真假、优劣也难以辨别。同时,社会的快速变革,也给人们带来了思想认知上的多重影响,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和拜金主义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为青年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容易冲动等特征都使他们更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并受其影响[2]。尤其是近些年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人物与事件。这些变化给“纲要”课教育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外部挑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面前提高大学生的辨别力?如何利用好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如何让课堂教学吸引大学生并能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与正确的价值观?这些都是“纲要”课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历史剧教学法,就是基于历史内容而进行的创作和表演,让大学生触摸历史、融通过去与现在,找到历史观教育的价值。换言之,就是将戏剧与历史结合,借助戏剧的教育功能,达到历史课程的教育目的。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对演剧者,戏剧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是抒发情感的好媒介,是陶冶性情、调试性格的好方式,是与人相处、团结协作的好途径;
    对观剧者,戏剧是有益的消遣,是社会教化的良方,是感乎人心、培养情操的锻炼”[3]。历史剧教学法的重点是在编演过程中,让大学生自觉地认真阅读历史、深入了解历史、深化其历史认知、锻炼历史思维、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无论是从作为教学主体的大学生来看,还是从课程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导向性来看,都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剧教学法尊重并拓宽了大学生的自由创作空间

    现在的大学生从思维方式到娱乐方式都属于“互联网的一代”。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开放性和隐匿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不可控性,决定了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也满足了他们个性表达的需求。换言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面临的对于个人能力和知识储备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对网络阵地话语权的追求,促使他们在各个平台汲取相关知识,以期通过互联网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达观点,带动和引领他人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因此,在潜意识中更加注重个人意识的表达是当前大学生群体共同的特征之一[4]。历史剧教学法在鼓励参与的同时更给予了大学生创作的自由空间。大学生可以在其中充分展现个性化的探索,充分展现自己的情感认知与价值诉求。无论是参与排演的大学生,还是作为观众观看演出的大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实现独立性、主体性与参与性的统一。

    (二)历史剧教学法有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虽然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自中学开始,但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大学生仅仅是应付考试而已,而有些大学生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并且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对后者而言,“纲要”课教学如果是照本宣科,仅注重历史知识的讲解传授,就有“炒冷饭”之嫌,导致他们对课程没有新鲜感、没有期待。“纲要”课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更注重引导大学生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和对历史必然性的分析,使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然而,这些历史规律的总结与归纳必须建立在大学生的兴趣和对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历史剧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又具有一定的挑战难度,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大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也正是在这种趣味性与生动性的基础上,大学生在选材编演的过程中才会自觉地深入了解历史知识、挖掘历史内涵,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历史意识、培养历史思维。在实践中,教师发现,这种微剧场模式的创作、表演、批评,人人参与,趣味性与互动性并存,激发了大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挖掘了他们的潜力,提高了他们团结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三)历史剧教学法强化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多重导向性

    “纲要”课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又是历史课,教学目标包含着知识、逻辑、现实、价值和情感五种导向[5]。其中,知识导向主要是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人物事件等历史事实的把握、对历史脉络的梳理;
    逻辑导向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
    现实导向主要是发挥以史为鉴的功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价值导向与情感导向是“纲要”课教学的最深层次追求。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大学生认识、分析并认可先辈在前赴后继的奋斗征程中形成的家国情怀、社会集体认同感、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英勇的革命情怀,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确立价值与情感的归属。大学生在历史剧的创作和表演中,无论是选择“虎门销烟”“五四运动”“西安事变”“重庆谈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历史事件作为表演内容,还是自主创作“陈独秀的新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等,从选材、写剧本到表演、反思等各个环节的操作,都是大学生个性认识与具体历史知识及教师指导的碰撞,都是知识、逻辑、现实及价值、情感的碰撞。

    在历史剧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需要明确观念,积极调动并尊重大学生的学习主体与创作表演的主动性,同时认真指导、监督与把控整个流程,并能积极总结、优化、推广实践成果。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些观念与关系

    网络化时代,历史影视作品众多,各种新媒体关于历史话题的讲解也非常多,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以严谨的历史思维与历史资料作支撑,还有更多的作品,可能是以现代的语言与思维演绎历史、改编历史。所以,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大学生要创作历史短剧,必须要先明确历史与历史剧、历史古装剧之间的关系。

    关于历史与历史剧,大学生需要认识到历史剧只是选取了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些人物或者一些事件进行学习和表演,它不等于“纲要”课教学的全部,同时又不能脱离“纲要”课的教学范围,历史剧需要置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创作和表演。同时,历史剧又不同于流行的历史古装剧。日常大家在电视、网络上看到的流行的历史古装剧,基本上是以艺术创作为主,以吸引流量获得关注为目的,很多古装剧的剧情甚至与真实的历史背道而驰。因此,历史剧的创作与表演不能简单地模仿流行的历史古装剧,不能背离“纲要”课教学的导向和目标。

    “纲要”课的教学主要是一种大历史观的教育,它以中国近现代史的革命叙述为主线,串联起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教学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大学生进行历史剧的创作、表演时不能简单地摘取片段进行简单的模仿,而是需要将之放在大历史的时代背景下去理解,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意识到活生生的人才是历史变迁的生动主角,千千万万个社会个体汇成的才是历史大势,是历史构成的本身。如此,大学生才能对历史有鲜活生动的理解,才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必然性及其中体现出的先辈的家国情怀有更深刻的认知,才能进一步激发社会责任意识与时代使命感。

    (二)有效指导是历史剧教学法的关键环节

    虽然鼓励大学生自由创作历史剧,但大学生还缺乏必要的知识视野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对于历史剧的选材创作和表演缺乏必要的能力和经验,对于微剧场表现的内涵与启示也缺少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理论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一些重要环节予以积极有效的指导。

    第一,分组与选材环节的指导尤为重要。对于各类教学活动,大学生的兴趣度不一定保持一致,因此,从布置作业开始,教师应通过各种办法动员和保证每个大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保障活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与大学生的学习活跃度。在指导选材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大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如“虎门硝烟”“鸦片战争”“五四运动”等,也可以指导大学生自主选择素材进行创作,但是必须在主题上凸显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线或是“四个选择”的必然性。第二,创作与表演环节要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但因为是历史题材的微剧,教师在主题思想、语言表达等方面也应进行把关和指导,不能让大学生偏离主题或教学目标。第三,引导大学生及时对活动进行反思总结。教师指导大学生对主题内涵进行反思,再结合教学内容用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大学生,深化大学生对“纲要”课理论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历史剧教学成果反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历史剧的教学成果不仅要反哺课堂,还应有意识地服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在课堂进行系列汇报表演,从而拉近大学生与“书上的历史”之间的距离。通过表演,使大学生感受历史的温度,增强感性认识,达到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统一。另一方面,教师要有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可以在固定时间,或者结合重大节日或纪念日,挑选优秀成果进行集体汇报演出,或者进行系列图片展览及视频巡演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通过对全校大学生进行同伴教育,发挥历史教育的更大功能,增强历史认知,培养家国情怀,提升思想文化素质。

    自各高校开设“纲要”课以来,该课程就承担着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之下,该课程教学的内外双重挑战一直存在,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历史剧教学法,不仅尊重了大学生的主体性,还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扩大了历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培养了大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是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路径,也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但时代在变、学生也在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需要不断尝试探索的长期课题。

    猜你喜欢 历史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纺织标准与质量(2022年1期)2022-07-12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齐鲁艺苑(2022年1期)2022-04-19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戏曲研究(2021年2期)2021-03-09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中华戏曲(2020年1期)2020-02-12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党员生活·下(2019年7期)2019-09-10历史剧的春天来了吗?中国青年(2017年6期)2017-04-0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11期)2017-01-0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14期)2016-06-08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科技视界(2016年1期)2016-03-30
    相关热词搜索: 近现代史 历史剧 教学法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