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社会化电商环境下基于文化空间的非遗创造性转化内涵、挑战与破解机制

    时间:2023-03-01 11:55: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欧素菊 广东东软学院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化电商成为当下社会环境的重要特点,其借助电子媒介的力量影响文化空间的结构,非遗文化空间面临着实体空间不断缩小、精神空间异化明显、网络空间游走于边缘地带的挑战。非遗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来保持其生命力和活态性,非遗在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形成文化空间,文化空间各要素的耦合能够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通过创新非遗内容和形式,促进核心主体联动多元主体共创,促进多维空间耦合的机制来破解非遗创造性转化过程中面临的文化空间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国家和政府认定的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全球化、城市化、标准化语境下,非遗的民族性和独特性逐渐被分化、式微或被重构,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1]因此,非遗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来保持其生命力和活态性。社会化电商是当下社会环境的重要特点,其借助电子媒介的力量影响文化空间的格局。本文旨在分析社会化电商环境下,基于文化空间视角的非遗创造性转化的内涵、面临的挑战及其破解机制,从而为非遗创造性转化提供参考性建议。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创造”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转化”的意思主要是转变、改变。关于创造性转化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鞠忠美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主要是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伪取真、去粗取精,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新的思想理论、文化价值观念、文化表现形式等,将旧的文化转变为新的文化[2]。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的活态性特点强调非遗创造性转化要以人为核心。总而言之,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因人而起,又要回到人的生活实践中去。因此,非遗创造性转化是指在非遗的传承过程中,结合时代语境,更新非遗的文化理论、价值观念和文化表现形式等,使非遗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进而实现活态性传承。

    时代语境是非遗创造性转化的契机,近年来,社会化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宗乾进将社会化电子商务定义为在社会化媒体情景下,通过整合社交图谱(基于人际关系的互动)和兴趣图谱(基于信息流的互动),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推广和销售的一种商业模式[3]。这种商业模式通过社交媒介上生成的内容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来塑造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增强社交联结,支持客户的决策并辅助其网上购物。基于上述定义,社会化电商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与集体的关系以及人与物的关系,并通过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社交媒介来实现生成这种社会关系的时空的分延和拓展,而时空的分延和拓展又反过来作用于这种社会关系。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足以解释社会关系与时空的双向促进关系。文化空间是空间的下位概念,“是非遗的生存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可以进行文化生产和再生产”[4];
    文化空间是一种“可持续地体现文化精髓的立体化存在”[5]。在数据时代,文化空间具备了空前的传播能力和大规模生产与再生产的能力,不断产生新的文化产品,并不断制造新的文化空间[6]。由此,在社会化电商环境下,非遗文化空间通过社交媒介实现生产和再生产,进而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

    为了深入了解社会化电商环境下非遗创造性转化面临的挑战,笔者采用参与式和非参与式观察相结合、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田野调查,共走访了1家泥塑馆、1家针灸馆、1家珠心算培训中心,采用结构性访谈的方式搜集了1位太极师傅和1位珠心算工作人员的访谈资料,另外采用非结构性访谈的方式搜集了泥塑馆、针灸馆和珠心算工作人员的访谈材料,同时搜集了小红书、哔哩哔哩、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上关于非遗的视频及文案,后续又通过网络调研持续获得补充信息。从调研结果来看,当前基于空间视角的非遗创造性转化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受强势文化挤压,实体空间不断缩小

    实体空间即可感知的物理空间,是具有场所意义的客观存在,如道路、广场、场馆等。非遗实体空间指的是非遗传播、传承的物理场所。大众文化指“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透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这是一种合成的、加工的文化产品,其明显的特征是它主要是为大众消费而制造出来的,因而它有着标准化和拟个性化的特色”[7]。在社会化电商环境下,兼具市场和观念两大特征的大众文化借助媒介的传播力量潜移默化地渗透、强势性扩张,使非遗的实体空间受到严重的挤压。如广场上极具扩张性的广场舞、现代体育挤压传统舞蹈、传统体育的日常化传播空间,再如现代性娱乐场所如电影院、酒吧等狂欢文化场所挤压传统音乐、传统戏剧的展演空间。

    在工具理性驱动下,精神空间异化明显

    精神空间是概念化的空间。非遗的精神空间是指非遗映射化、符号化的精神领域,具有构想性和意识形态的特征。在非遗精神领域,非遗价值得以抽象化、内涵化,并形成主体的意识,而后通过主体的语言、行为动作等方式输出,进而影响他人非遗精神空间的塑造,同时也进一步形成自己的精神空间。这也是非遗活态性的集中体现。然而在工具理性的驱动下,非遗的精神空间异化比较明显。工具理性是一种抽象的工具性的经济计算方式,在手段与目标之间,尝试以最小代价达到最大目标,这种形式的社会行动是目的合理的行动[8]。如,珠心算培训班受访者、泥塑馆工作人员尽各种努力引导体验者报名培训班,以完成他们的业绩。而每每问及其对珠心算、泥塑的理解时,他们着重强调这些课程能够提高中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动手能力等,但对珠心算、泥塑的精神内涵却不甚了解。再如,社交媒体中的一些短视频或文案为博眼球而刻意扭曲或滥用非遗元素,以获得更多的流量。此类种种,皆是在工具理性的驱动下,过于追求经济价值而忽略了文化价值,进而导致非遗的精神空间异化。

    囿于数字素养的限制,网络空间游走于边缘地带

    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是一种经由互联网媒体中介形成的人际交往方式[9],它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一方面“依存”于现实社会,另一方面又拓展了人类现实的生存空间[10]。数字技术不断延伸拓展网络空间,人类生活被深度卷入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成为现代社会全新的生活空间[11]。然而,非遗网络空间往往游走于边缘地带。如,从极具传播性的短视频或极具影响力的生成性内容来看,关于非遗的网络产品在数量、质量以及效果上均不尽如人意,非遗的网络空间游走于边缘地带,并未实现真正意义的扩张和提升影响力。究其原因,主要是非遗主体数字素养的局限性。数字素养是指在数字环境下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和方法,发现和获取信息,理解和评价信息,整合和利用信息,交流和共享信息的综合素养[12]。受访者太极师傅表示,他此前从未学习过网络视频的制作与传播,也没什么技术,平时就用手机随便录制,然后直接上传至平台,效果也不怎么好,关注、转发、评论量并不多。由此可见,非遗主体囿于数字素养的限制,导致非遗的网络空间游走于边缘地带。

    非遗传承是文化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文化生产过程[13]。在数字时代,大众文化借助社会化媒介以强劲之势挤压非遗文化实体空间和网络空间,同时在工具理性的驱动下,非遗的精神空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非遗作为文化空间的要素,文化空间生产的困境会限制非遗的传承。因此,有必要从文化空间要素、文化空间生产参与主体以及空间本身等三个维度来实现非遗内容和形式上的转化,进而破解非遗文化空间生产所面临的困境,如下图所示。

    社会化环境下非遗创造性转化的突破机制图(作者自制)

    非遗文化:创新非遗内容和形式

    非遗具有经济属性,在社会化电商环境下,非遗可借助其经济属性来实现传承和传播。然而,非遗传播效果不甚理想,文化实体空间受到挤压,网络空间处于边缘地带等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非遗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非遗与市场的关系取决于非遗本身对市场的适应性[14]。随时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大众的偏好、兴趣、习惯等发生了变化,而大众文化就是通过不断复制大众的偏好、兴趣等来实现文化狂欢的。因而,要提高非遗与市场关系的协调性,就要在非遗的内容和形式中适当融入时代元素,使非遗在时代语境中为自己发声。如,舞狮被设计成微信表情包,剪纸师傅剪出时代英雄人物,借助新媒体的力量,非遗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固守非遗之魂,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含有优秀的精神特质,此乃非遗最可贵之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能创新其形而遗忘其魂。

    参与主体:核心主体联动,多元主体共创

    非遗现代性保护要注意非遗的传承伦理与传播伦理。非遗传承伦理是一种垂直性人际关系,为纵向伦理规范,是一种内部约束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传承双方关系的确立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非遗传播伦理是一种横向的人际关系,为横向伦理规范,是一种外部约束机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共享机制的建立[15]。垂直人际关系是处于非遗文化空间生产参与主体核心圈的主体所形成的人际关系,而横向人际关系是核心以外的参与主体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核心圈是非遗生产的关键主体,内部具有约束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并且核心圈主体对外围圈主体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外围圈主体能够多元化、创造性地传播非遗,影响非遗的创造性生产。因此,不仅要确保核心圈生产主体的基本功能,还要促进核心圈主体与外围圈主体的联动。首先,核心圈主体要明确主体身份,具有极强的主体意识以及主体责任感,在工具理性驱动下,能做到以价值理性为先,守住非遗之魂;
    并且,在社会化电商环境下,能够做到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效耦合,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其次,组建非遗社群,增加主体黏性。非遗具有历史性、地域性,浓缩着一方水土的情感。无论在核心圈还是在外围圈,均要建立非遗社群,以增加主体黏性。最后,在数字时代,在社会化电商环境中,主体的数字素养尤其重要,可通过培训来提高主体尤其是核心主体的核心素养。

    空间生产:多维空间耦合

    在社会化电商环境下,非遗文化空间可由非遗生发作用的物理空间、感知非遗价值的精神空间和非遗主体具身体验的社会空间构成。其中,物理空间包括实体空间和网络空间。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相互碰撞交织,使得自身得到丰富扩张,同时也丰富了社会空间,而社会空间反作用于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从而实现三元空间的交互促长。非遗文化空间生产的参与主体可分为核心空间和泛在空间两类。核心空间往往能够确保非遗的特性,而泛在空间往往包含更多的创新性;
    核心空间能够影响和带动泛在空间,而泛在空间又能丰富核心空间。因此,需要规范核心空间,同时促进核心空间与泛在空间的互动。简而言之,一方面要加强非遗专属空间的特性,同时要加强专属空间与非专属空间的联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非遗的影响力,而且能够创新非遗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社会化创造性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大众投资指南(2021年23期)2021-12-06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防爆电机(2021年5期)2021-11-04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河池学院学报(2021年1期)2021-07-10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4期)2019-09-10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中国非营利评论(2019年1期)2019-06-18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信息安全研究(2018年12期)2018-12-29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中国军转民(2017年9期)2017-12-19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相关热词搜索: 社会化 创造性 转化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