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及风险应对

    时间:2023-02-27 20:15: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孙文远 李 琪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正逐步渗透至各行各业,进而对劳动力就业市场产生影响。当前经济形势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下行压力增大,就业问题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保就业” 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十四五” 目标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背景下,深入解析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对于“促进就业”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往关于就业问题的文献多从分工、投资、经济增长等角度切入,基于中国发展现状以及人工智能视角的研究较少。而已有的针对人工智能与就业的研究中,又主要分析对就业总量的影响,对就业质量、就业结构、就业波动以及技能溢价等多层次问题的关注较少。本文立足宏观、微观多个层面,围绕一般视角、结构视角、行业国别视角等多维度具体分析了人工智能应用产生的就业效应以及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的系统性的、不确定性的冲击风险,并基于其综合性、交叉性影响和系统性风险等提出有针对性应对策略。

    人工智能应用对就业产生替代效应,结构性失业风险增加。人工智能应用因其成本优势及技能优势,对就业总量呈现出替代效应大于创造效应的显著特征,在短期内,部分岗位的智能化替代将成为常态。这种替代效应不可避免的带来一定的失业风险,而且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企业之间的实力差距,人工智能对东部地区和大型企业劳动者的就业抑制作用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在就业质量方面,人工智能应用主要通过替代效应促进就业质量,通过创造效应抑制就业质量,但对就业质量影响的边际效应呈递减趋势。在就业波动方面,人工智能应用则会通过替代效应增加就业波动,且就业波动的增强作用在机器人渗透度较高的企业、高技术行业以及东部地区更为显著。同时,人工智能应用显著减少地区低技能劳动者的流入,并促进高技能劳动者的流入,对劳动者的技能需求提高,部分重复性、规律性较强的程式化工作岗位极易被人工智能载体或机器人替代,即产生 “机器排挤人工” 的现象。受人工智能冲击,流水线工人等体力性、重复性、程序性工作失业危机严峻,大量的传统工作岗位面临淘汰的可能。就受冲击的个体而言,适应新业态、形成新技能是适应逆境降低失业概率的唯一路径,也是缓解当前结构性失业的应对策略。

    人工智能应用导致就业市场呈现极化效应,劳动收入两极化加剧。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会更多地替代中等技能劳动者,同时,因其技能偏向性特征,对高技能劳动者需求量增加,替代中技能劳动者岗位,进而使得中技能失业者向技能结构的两端移动,造成技能结构中间塌陷,出现就业极化现象。该现象基于空间外溢视角考虑时发现,若人工智能对本地区高技能劳动者就业出现负面影响,则对其邻近地区的高技能劳动者存在正面影响,但总体上仍保持正效应。从高技能、中技能和低技能三类劳动者角度来看,中等技能劳动者受人工智能的冲击最大。其次,人工智能通过影响就业结构还可以进而影响技能溢价,通过创造效应提高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使其工资水平持续上涨,通过替代效应降低对中低技能劳动者的需求,总体增加低技能劳动岗位竞争,使其工资停滞乃至下降,进而拉大各技能劳动者工资差距,推动技能溢价持续上升。

    人工智能应用产生的就业效应存在行业、国别异质性的特征,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在金融业以及制造业的应用中,因技术外溢效应,人工智能对金融业、制造业的就业总量均呈现负向影响。在金融行业中,人工智能提高了金融业的收入效率,从收入角度来看,起到了减员增效的积极作用,但是从就业视角来看,降低了金融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同时增加了诸如大数据应用、计算机和统计学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导致出现就业岗位总量下降而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对于制造业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于员工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为了吸引高质量劳动者而提高薪酬,中技能劳动者为了避免掉入低技能岗位的可能,将提高自身能力促使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该效应的发挥主要处于东部地区企业以及大型企业。从国际视角来看,OECD 国家整体就业质量会因人工智能的应用得到显著提升,且低人工智能密度地区、高工作时间地区相对而言效应更显著;
    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研究显示,总体的技能溢价水平会因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得到提升,但陆上丝路国家和海上丝路国家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陆上丝路国家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技能溢价;
    而在海上丝路国家中,人工智能对技能溢价的影响并不显著。由于不同行业及地区间存在着数字鸿沟,人工智能技术使用的深度和广度不一致,互联网资源及市场机会存在差异,产业聚集程度和技术红利使得数字经济整体发展差距存在拉大的风险。

    积极应对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及其带来的就业影响,需要对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风险防控进行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本文认为,应鼓励企业开发有利于发挥就业创造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提升低技能劳动者的相对工资,缓解收入不平等程度;
    通过提高教育水平,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等手段来积极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冲击,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打造环境引擎,驱动智能化健康发展。首先,优化市场规则,激发主体活力。有效的竞争和退出机制能够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从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现实来看,民营企业拥有高于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重点鼓励民营企业进行智能化升级,同时,产业政策要逐步过渡到 “产业+贸易” 政策相结合方式,有助于增强市场创造活力。另外,完善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应用人工智能。根据 《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 厘清伦理和监管责任,以透明、安全、公平和问责为原则,建立有效的风险检测、评估和预警机制,结合产业属性及市场监管,优化市场环境。其次,促进科技创新,夯实基础支撑。增强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创新能力,通过 “新基建” 提供信息网络和数据计算等方面的硬件和软件支持,构建包含生产、服务以及创新在内的产业生态系统,搭建“产学研”融合研发平台,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的三链协同,攻克 “卡脖子” 的核心技术。同时增强财政资金和税收政策对核心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通过项目制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耦合企业、国家项目,打造示范工程,为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创造良好的孵化条件,引导企业朝 “人机协同” 方向发展,提高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最后,借助多边合作机制,提高国际话语权。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人工智能规则制定,提高国内外治理的协调性、一致性和联动性,增强国际话语权,鼓励国际校企合作和项目合作,通过举办智能工厂展、世界机器人大会等活动,加强人才交流和技术交流,构建机器人产业生态纽带,将我国建设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另一方面,利用境外经贸合作区,鼓励人工智能企业 “出海” 寻求市场,拓宽企业成长空间,鼓励发挥服务贸易的桥梁作用,为参与海外市场的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注册、税收等方面优惠,发挥中介机构的市场黏合剂作用。

    优化就业结构,提升技能岗位匹配度。首先,深化产教融合,对接校企人才供给需求。根据 《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挥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作用,建立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改革创新的新路径、新机制,为中等技能劳动者提供改善自身水平的机会和平台。在企业层面给予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信息,使企业在进行技术升级和行业选择时有效减少行业过冷或过热投资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企业找到技术革新和削减雇用量的平衡点。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将企业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对接,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和社会五位一体教育平台,利用数字技术培养具有 “数字智能+工匠精神” 的新型智能技术人才。其次,加速技能人才培养,推动中低技能劳动者就业。大多数企业缺乏技能劳动者,且失业者转岗再就业存在时滞问题,所以更需要加快相关人才培养,鼓励企业提供技能培训,按需供给以实现技术与人力、资本与劳动的互补。同时,区域间的要素禀赋差异体现在资本要素向技术密集区集中,而劳动要素向非技术密集区集中,最后拉大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恶化要素收入差距。因此,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避免单要素在某一地区的过度集中,平衡区域内要素占比,并以此为基础,落后区域借流入的资本发展技术增强劳动竞争力,发达地区反过来借流入的劳动提高资本回报率。最后,增加教育培训投入,提高高技能比重和质量。对高技能劳动者需求的增加是发展的必然方向,而优化劳动者供给技能结构则会削弱人工智能对技能溢价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因此,改善要素市场体系,促进劳动者供给技能结构与人工智能的劳动者需求相匹配尤为重要。实施高等教育提质增效工程,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人工智能与共同富裕协同发展。重视结构性失业问题,完善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技能,引导失业工人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低技能劳动者向新岗位转移的能力和速度。

    稳定经济纽带,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首先,坚持乡村振兴战略,逐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发挥金融、科技、数字信息、人才的作用,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增收。同时,通过乡村教育振兴,补齐乡村教育短板,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培育乡村优秀师资,留住乡村优质生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其次,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发挥智能化产业带动作用。各地区间人工智能发展应用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技能溢价程度。为了推进各地区的平衡性发展,首先,对部分弱势地区给予招商引资方面的政策优惠,完善政策环境、促进地区间的技术转移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其次,不同地区采用不同对策,在技术薄弱地区,先发展当地优势行业,再以优势行业带动其他行业的模式,逐步实现全行业的广泛应用,以保障相对落后地区的产业技术升级平稳有序。再次,统筹规划区域发展,缩小中西部发展差距。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针对西部地区,继续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发挥成渝交通枢纽地位,逐步建立西部地区生态立体交通网络,同时结合西部地区水资源丰富,电力价格便宜等比较优势,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支撑。针对中部地区,要发挥中部地区 “承东启西”的作用,在东中西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下,打造立体交通运输网,依托 “一带一路” 倡议发展对外贸易,依托 “长江经济带” 战略拉动内需。最后,发挥东部区位优势,增强东北地区创新能力。在留住人才的同时,吸引人才流入,坚持 “绿色” “共享” 发展理念,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对内依托高速铁路建设,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对外建设开发合作高地,通过建设国际合作区、引进外资等方式提高开放水平,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

    推进稳就业政策,拓宽就业广度及深度。首先,利用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提高就业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数字赋能就业服务体系,降低信息获取成本,促进信息在劳动者供需双方流动,构建覆盖多部门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就业信息采集、共享和使用效率。支持新业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公共就业服务活动,联合多方打造线上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优化劳动者市场资源配置,助力精准就业。其次,及时跟进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力度,为新形态从业者提供兜底服务。快速做好应急预案和预警机制,及时出台相应的就业补偿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重点关注受人工智能影响较大的制造业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提前对这类劳动者做好转岗安排和再就业培训。针对新业态从业人员,要根据其特征调整养老保险、事业保险参保和保费缴纳办法。关注新业态从业者的职业安全保护权,推进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提高职业伤害保障的覆盖面。同时,对劳动救济方案实施创新,结合新业态组织形式寻找最优劳动救济路径,保证新业态从业者的劳动救济权。最后,为失业者提供技能培训服务,鼓励失业人员转岗再就业和再创业。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教育引导群众转变就业观念,强化就业、创业政策协同,为失业者提供技术指导,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特色,提供传统文化和技能培训,既能传承地方特色手工技艺,又能为失业人员创新提供再就业思路。

    猜你喜欢 劳动者人工智能技能 劳动者新农村(浙江)(2022年5期)2022-05-19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1-062019:人工智能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人工智能与就业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劳动技能up up!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2018年5期)2018-06-11秣马厉兵强技能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拼技能,享丰收学苑创造·A版(2017年6期)2017-06-23数读人工智能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下一幕,人工智能!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画唇技能轻松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相关热词搜索: 人工智能 效应 应对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