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实践路径探析

    时间:2023-02-27 08:25: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杨瑞霞

    (1.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2.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的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和支撑,其发展方式和路径应符合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在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发展的基础上,要兼顾乡村牧区生态宜居、农牧民富裕富足。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这也为民族地区乡村牧区振兴指明了方向,坚持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充分发挥产业功能,带动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现代化。

    关于产业生态化发展,相关领域学者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产业生态化是一个过程,是从产业组织管理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的原理,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以及再生产等各个环节进行合理优化耦合,进行生产流程的生态化改造,引入环境友好型新技术,通过各类资源循环利用,在实现产出增加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实现全过程生态化,从而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和谐的全新产业生态体系。[1]产业生态化涉及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等方面,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2]我国民族地区大多是偏远边疆区、产业落后区、文化特色区,同时又是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和环境脆弱区。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和生态化原则,应用现代产业技术和理念,从产业链的角度对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种养-加工-销售服务进行一体化优化设计,可以进一步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产业附加值、带动城乡居民就业,使各产业得到平衡有序发展。

    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内在要求。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要同步推进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就要求乡村牧区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产业生态化发展。基于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生态化的内在逻辑,立足发展大局和资源优势,从实际困境出发,优化产业布局设计,加大要素配给力度并建设生态化产业链,培育绿色发展动能,能够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推动乡村牧区现代化进程。

    1.1 国家安全屏障建设的内在要求

    民族地区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处于战略前沿地带,对整个国家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民族地区既是我国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也是重要的稳定安全屏障。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发展,不仅是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内在要求,而且还是建设国家稳定安全屏障的长久之策。一方面,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发展,要求产业在遵循自然生态有机循环原理的前提下,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内,对产业的生产作业、流通消费等环节,通过品种优选、技术改进等措施进行科学的整合优化,以此达到消除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作用,通过产业发展提升生态质量,实现资源、产业、农牧区三者可持续发展的目的。[3]民族地区的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强调生态原则并注重生态效益,是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是绿色发展模式,注重以高质高效的农牧业及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为市场提供特色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适应新时代绿色低碳消费需求,对促进地区繁荣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同时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国家稳定安全屏障的内在要求。与此同时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带来的边疆振兴、边民富裕也有利于吸引外来人口和投资,为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国土安全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撑。

    1.2 人民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

    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无论是生产过程的生态效益还是产业产出的产品供给都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首先,从生产过程来看,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顺应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迫切期待。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从乡村牧区产业的投入和生产过程来看,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是按照“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要求,把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产业活动纳入生态系统循环之中,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总交换过程中,实行循环流动。[4]由此可见,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进程中,从生产的角度要求坚持节能环保、绿色生产,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让农牧民在青山绿水间生产作业,是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其次,从产业产出来看,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满足新时代人民对高质量农畜产品和美丽乡村牧区旅游等服务的需求。当前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人民群众对农畜产品及乡村牧区产业服务的需求已经由数量增加转变为质量提升,吃得安全、 吃得放心、环境舒心是老百姓生活中最大的关切点。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就是要通过农畜产品生态化、标准化生产,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优胜劣汰、增加绿色优质农畜产品的供给,同时通过建设美丽乡村牧区提升乡村牧区多重美丽进而促进旅游体验等新业态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

    1.3 实施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其本质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基本原则。因此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把二者有机融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农牧区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牧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体现在供给侧。实施乡村振兴要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从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两个角度协调推进,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必然选择。首先,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必然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引领,借助自然资源与气候特性实现乡村牧区产业与生态资源融合,解决好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生态失衡问题,让产业主体成为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的创造者、协调者和沟通者,发挥产业对生态环境的良性改造作用。其次,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能够为保护农牧区生态资源提供全面支撑,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保护自然生产力,为改善农牧区生态环境提供内在动能,发展生产力、提升生态化经济效益,让农牧民享受生态宜居成果的同时又能获得生态红利。[5]

    2.1 产业结构基础薄弱,生态化意识不强

    民族地区乡村牧区大多地处偏远,各方面设施相对落后,产业基础薄弱、发展进程缓慢,其生产作业意识与产业生态化理念还相距甚远。从客观方面看,产业基础薄弱成为产业生态化进程推进的主要阻滞因素之一。尽管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部分民族地区落实扶贫政策、实施乡村牧区产业扶贫,但很多乡村牧区的产业依然是传统作业方式,受发展基础、任务压力和生产习惯的局限,在产业选择及项目确定中侧重短期经济效益指标而缺乏长远规划且欠缺生态化效益。从主观方面看,一些民族地区农牧区因生态意识淡薄,发展规划没有与资源实际、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有效结合,片面追求产值高速增长和收入快速增加,把政府配置的有限的资源过度透支使用,搞无序无节制开发,甚至选择掠夺式发展老路,反而因产业扶贫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不仅损害了产业项目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加大了乡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难度。[6]与此同时,部分乡村牧区在坚持生态文明思想方面认识不足,缺乏长远眼光,对产业生态化认识仅仅停留在当前生产作业不造成污染、不损坏环境的初级阶段,没有认识到相关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改良、提升等积极作用。

    2.2 产业要素流动受限,生态化动力不足

    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离不开要素市场的合理配置和乡村牧区人力资本的积累。在推进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的实践过程中,城乡之间实际存在的发展差距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诸多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地从乡村流向城市,从而导致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因缺乏要素动力而难以推进。尽管各级政府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均采取相应的支持和鼓励政策吸引产业要素向乡村流动,但是这只是短期内改善了乡村资源配置状况,对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的长远目标而言,仍然存在较大缺口。首先,从人力资本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得益于前期产业基础、人口数量和公共服务等优势,其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乡村,导致人力资本更多流向城市,乡村人力资本难以积累。这一趋势至今无法根本扭转,民族地区乡村牧区青壮年因为生存及子女教育问题,依然在努力进城,人口结构“空心化”问题依然突出。这也使得与人力资本息息相关的产业生态化理念贯彻和技术创新很难在乡村牧区取得有效进展。其次,乡村牧区产业资本来源渠道单一,长期以来只能依靠政府财政,社会资本严重缺位,普惠金融效果不明显,难以为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7]最后,乡村牧区的基础设施及服务与城市相比差距依然较大,产业生态化所需配套设施及服务还存在较大缺口。

    2.3 产业链条延伸不足,生态化效益不高

    自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地陆续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要求规划乡村牧区发展。建立绿色稳定可持续和高增值率的供应链既是乡村牧区产业兴旺的重要保障,也是解决乡村牧区供给销售不畅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发展普遍呈现层次低、规模小、布局散的特点,产业领域大多集中在基础农业、传统农业、乡村旅游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业,产业布局较窄,且往往处于产业链低端。还有很多民族地区农牧业生产尚未形成产业链,农牧民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将初级农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气候风险和市场风险都自己承担。这不仅使农牧民的收入难以提高,而且还扩大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也限制了农牧业生产力进步和现代农牧业发展,更无法引导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发展。近年来在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基础之上,各种不同层次的供应链也开始出现在民族地区农牧业生产中,但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供应链各环节之间利益联结简单,生态文明理念贯彻不够充分,导致乡村牧区产业链很难体现生态效益。尽管个别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起步较早、业态丰富,旅游、文化等产业也有发展,但是整体来看,产业体系和配套设施都相对分散,产业链不长,产品和服务类型单一,附加值不高、精深加工和深度开发不足,生态效益同样不明显,仅仅停留在原有乡村生态环境的观光体验层面,有待因地制宜、长远规划、深度开发。

    依据马克思的产业理论,现代大工业生产通过资本和劳动力的集中,能够创造出比传统农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收益率,在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他在批判资产阶级大工业生产对人和自然造成巨大伤害的基础上,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方式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解决。[8]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以农牧民为中心,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农牧业为要求,优化布局、增强动力,充分开发并拓展生态化效应,增强农牧民致富能力,让乡村牧区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改善民生、凝聚人心。

    3.1 增强产业生态化意识,优化乡村牧区产业空间布局

    推进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要在增强产业生态化意识的基础上,统筹布局现代乡村牧区产业体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壮大乡村牧区现代产业体系。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是农牧业农牧区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发展需要转变传统观念,要适应时代变化和区域发展,科学认识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及功能。传统的农业生态化忽视工业绿色化改造和提升生产力的可能,丢弃了发展工业的机会和效益。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发展不仅是农牧业现代化的基础,而且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稳定安全屏障的重要内容。因此要立足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统筹布局乡村牧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要以农业为主体,按生态化要求发展农业。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9]。农业是基础产业,关乎粮食安全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本身具有生态属性和生态功能。因此,民族地区乡村牧区要逐步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在杜绝农业面源污染和确保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稳定发展农林牧渔果蔬等第一产业,注重可持续发展,提升绿色、有机、无公害农畜产品供给能力。二是在基础产业组织方面要构建多元化的经营体系。支持并鼓励形式多样的适度规模经营,注重对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同时对小农牧散户要进行组织,积极支持并帮助其向生态化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在农牧业组织及生产过程中,要加强产业生态化思想和知识的普及,自上而下形成产业生态化共识,使产业经营体系在生态化的基础上朝着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在生态化原则基础上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三是要在拓展乡村牧区功能和价值方面着力布局新产业、新业态。立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把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发展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中,在县域内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发展,合理规划乡村牧区产业布局,实现文化体验、教育基地、生态涵养、健康疗养等乡村牧区多元价值,突出特色、避免重复、逐步做强,实现城乡产业对接衔接互补发展,为乡村牧区产业发展拓展资源和市场空间。

    3.2 加大服务资金人才调配力度,增强产业生态化动力

    基于新时代乡村功能逐步由单一转向多元,要求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依托乡村资源及生态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立足长远、因地制宜,在生态化层面升级拓展。因此需要加大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要素配置和调节力度,为产业生态化注入更大动力。一是要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要提升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为乡村牧区产业营造良好环境要素,如乡村牧区仓储、物流、农畜产品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建设,补足乡村牧区领域基础设施短板;
    另一方面要提升能吸引并留住人力资本的公共服务水平,坚持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理念,加大乡村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大优质资源向乡村地区配置力度。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拓宽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融资渠道。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属于长效工程,前期需要大量资本积累和投入,但是其投资回报却相对缓慢。因此政府支持需领先引导,一方面加大相关产业生态化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发挥良好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与此同时要创新贷款服务,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并优先支持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项目;
    另一方面要出台优惠政策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社会资本流向产业生态化领域,坚持互惠互利,引导社会资本到乡村投资兴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符合生态化要求的乡村牧区产业,支持发展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生态种养业。三是健全乡村人才保障机制,确保产业生态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有效发力。一方面要就地培养更多懂技术、 善经营的新型青壮年职业农牧民,尤其要加强他们的生态化理念和技术的培训,同时要增加农牧业从业人员收入、稳定农牧业人才队伍;
    另一方面要把创业扶持政策向乡村牧区领域延伸覆盖,引导鼓励各类人才到乡村牧区参与产业生态化、兴办生态化企业,支持科技人员以生态科技成果入股农业企业,全方位助力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

    3.3 建设生态化全产业链,提高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效益

    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既是人民美好生活应有之义,也是农牧区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必然蕴含巨大市场空间和经济效益,要协调各方、有序开发,逐步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最终变为乡村牧区居民的发展机会和现实利益,让民族地区乡村牧区居民从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要围绕基础产业,坚持生态化原则,充分发挥工业领域绿色技术改造的潜力,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鼓励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
    同时要统筹产地、销区和园区布局,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的格局,把农牧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留给农牧民。二是把产业生态化和民族地区乡土文化相结合,在农牧区创办以乡村乡土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充分挖掘乡村牧区自然和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开发农牧业多种功能潜力,体现民族特点,突出乡土味道、乡村风貌,开发特色产业,推动休闲农牧业、乡村牧区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形成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特色突出、产业链完整的乡村牧区产业体系,为农牧民致富提供支撑。三是打造生态化品牌,实现品牌富民。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发展需要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跨越,努力培育品牌竞争力,让彰显生态优势、体现民族特色的品牌引导乡村牧区产业迈向高端,融入经济发展新格局,让品牌开拓市场,为农牧民创造致富空间。在开发产业生态化效益的同时,要把乡村美景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全方位提高乡村牧区居民生活水平,让农牧民共享产业生态化发展成果。

    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在马克思主义产业理论指导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把产业生态化和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深度融合。从增强产业生态化意识,到注入产业生态化动力,再到全产业链建设以提高产业化效益,都要把农牧区现代化融入其中,都要把农牧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牧区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进而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稳定安全屏障的建设。

    猜你喜欢 牧区生态化民族 我们的民族娃娃乐园·综合智能(2022年2期)2022-04-19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5期)2021-12-07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西藏艺术研究(2021年3期)2021-06-02牧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绿色中国(2018年11期)2018-11-06内蒙古牧区旗县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铜仁学院学报(2018年5期)2018-06-11多元民族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10期)2015-03-01
    相关热词搜索: 牧区 探析 路径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