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走向深度学习——从小学语文课堂迭代里探究语言建构策略

    时间:2023-01-24 08:55: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洪塘中心小学 王春冬

    从1955年小学语文课本试用,至第一套完整教材的问世,才有语文课程目标的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首次提出要“提高儿童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到2000年,其间历经12次制定或修订的教学大纲,也一直将“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可见,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语文学科学习的根本。

    多数教师认为“理解和运用”是“理解”+“运用”的并列关系。教学常侧重理解,尤其是侧重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而对文章的文字材料组成、表现手法等关注度低,运用也局限于作文为主。这是基于当时国情的基础教育,凸显语文学习的基础性特点。其浅在于对“理解和运用”的强行拆分。因此,字词教学的机械操练、文字学习的目标单一等,极大地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甚至阻碍了人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国民素质的提升有了新的认识。因此,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本质是希望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改革出发点极好,但问题是我们的许多语文课误解了“素质”的本意,以为所谓的“素质”就如唱大戏里的十八般武艺,于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蜻蜓点水,而更为注重课堂“做”得漂亮、学生“演”得好看。这样,当“唱”得师生筋疲力尽时发现学生大面积基础不牢:错别字“满天飞”、习作常不知所云……于是众师在热闹中醒来,开始反思语文本“姓”问题。显然,其浅就在于语言文字学习本体的迷失。

    幸运的是,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修订及时做出指引,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于是,教师们对语用又有了自己的理解——每课必来个拓展练笔,似乎无练笔不语用。无原则的语用泛滥,便有了阅读课上我们的教师教学《丑小鸭》关键句“谁都欺负他”时,设置想象画面练笔:想想可能还有谁,都是怎么欺负他的?这样,全班便经历了一场费尽心思欺负人的心理历程。有了习作课上对《小木船》习作例文的指导后,布置学习任务:写一写印象最深的和同桌吵架的一件事。全班便都有了一次“和同桌吵一架”的或实或虚的想象经历……“断章取义的教师”+“曲解的语用”组合成的课堂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其浅在于语言文字学习目标的错位。

    经过语文课堂的历次迭代,语文本位问题被重新准确定位,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首提出就可以看出。为避免再次陷入片面化的误区,使小学语文课堂语言建构“入时”有深度,我们首先要清楚两个关系:其一,就“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素养而言,“建构”与“运用”是一个整体,先在语言实践中建构语言文字特点及运用规律,才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所以,“建构”是基础。但又是因为学会运用,所以对语言文字的建构又趋于不断完善和深化。小学阶段则侧重在“运用”实践中习得语言规律。其二,就语文四大核心素养而言,彼此亦是一个整体,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各种能力。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对学生提出的素质要求。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深度学习的本体使命,建构是核心,运用是目标,重在语言能力的系统建立,其建构的深浅程度决定运用能力的强弱,关系学生语文素养养成的高低。

    深度学习尤其强调让学习真实发生。大多数时候,教师们都认为“学习明明在发生”——学生在听、在说、在读、在写。但对照“深度学习”的定义,我们应明确,学生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至少有两个学习目标。一是准确掌握“核心”知识。“核心”,意味着就学生学习最需要、就语言建构最具挑战性,一定不是原有知识的重复。因此,语言文字教学时应在“真”建构上下功夫:字词真理解,类比拓宽广度,新旧衔接使具深度,使语言知识的学习成系统。二是伴随对语文学科的理解、思想方法的掌握,听说读写训练不是形式,而是学生的体验过程,且是需要教师指引的语言知识、能力、思想方法全面体悟准确建构的过程。

    (一)词义真解,不要模糊概念

    词是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可以说,准确构建语言的基础就是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课标对低、中、高段,提出了从“了解”到“理解”再到“推想”词语意思的不同要求,教师教学时应帮助学生在准确掌握词语意思的同时习得认知方法。下面以两位教师教学《葡萄沟》“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为例。

    A教师:(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东西“五光十色”?(2)“五光十色”是什么意思?(3)文中都写了哪些颜色?(4)小结——同学们真棒,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了“五光十色”。

    B教师:(1)从哪里看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2)适机引出什么叫“五光十色”。(3)“五光十色”表示颜色很多,你在文中都找到了哪些颜色?(4)表示颜色多的词语还有很多,你都知道哪些?(5)适机比较“五光十色”与“五颜六色”,发现“五光十色”有“光”。(6)给“光”找朋友,如阳光、亮光。(7)葡萄本身会发光吗?(借助图片对比认识“五光十色”的葡萄样子)(8)扩词训练。(9)带入句子读后小结——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图片我们读懂了“五光十色”的意思,这个方法可以帮我们在阅读中读懂很多新词朋友哦。

    显然,A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联系上下文,读懂‘五光十色’的意思”,但教仅是一个动作,学生只知道大概意思。而B教师通过联系上下文后,再针对学生的生成引导学生进一步抓关键字,借助图片准确理解词语意思,学得更透,学生经历了联系上下文、抓关键字辨析、联系图片对照、词语运用到最后回到课文内容品味的一系列理解过程,认知成系统,建构有深度。

    (二)类比辨析,不要零散无序

    零散、碎片化教学是浅教学的明显特征。因此,在做到“准确理解”基础保障之上,语言系统建构首先还应有字词的横向把握,也就是归类整合认识。如字的教学,部首相同的一类字、读音相同的一类字、意思相似的一类字,教学时应有归类辨析,发现字音、字形规律,认识汉字特点,准确辨义,这是语言文字的学科特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便是深度学习教学的重点。所以强调字的教学,并非多数教师眼里的“低年级教学的事儿”,更应在各个年级教学中给予充分落实,但需依学生年级特点有所侧重。

    如《小青蛙》中,学生首次感知形声字特点,教师就应将归类体会形声字构字规律作为教学重点,可如此教学。(1)出示“青”。①出示溯源图片,指导学生认识图上部为从土地中生长出草,下部表示为丹矿井,意为春天草木萌发的绿色。②扩词练习。(2)圈出文中和“青”长得像的生字,猜读。(3)自我介绍:我是“青”家族一员(重点说说自己为什么有一部分偏旁不一样)。(4)帮“青”家族成员找朋友(扩词)。(5)小结形声字特点。(6)拓展:你还认识“青”家族哪些成员?

    这样的教学中,溯源、扩词能帮学生准确理解“青”字义,辅助准确识记字形,避免同音字错误;
    圈画是为了巩固对“青”旁的辨识度,并在反复猜读音中强调声旁表音特点,归类理解;
    自我介绍是为了初步感知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征,为下一课认识合体字和形声字构字规律做铺垫等。如此层层深入,真正感知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

    类比是为了在归类中发现共同规律,又能明显辨析个异特点,可以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该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学生的求同求异思维,从横向的广域上达成语言的系统建构。

    (三)新旧衔接,不要有一说一

    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里谈到,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汉字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决定了汉字学习的严谨性及丰富性。因为严谨性,所以语言建构第一要点就是准确理解语言文字;
    另外,应系统把握文字的丰富性。就一个文字而言,能准确把握它在不同词语中表示的不同意思;
    就一个词语而言,能明白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表示的含义差异。

    不得不承认,做好新旧知衔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这样教师才有可能设置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挑战性”学习主题,让学生进一步探究,也才能实现学生真实的成长。

    如教学《海上日出》一课,为了让学生对“奇观”有更系统的认识,可联结旧知,摸清学生对“奇”的自然景观的认知基础:二年级上册的《黄山奇石》,感受黄山奇石的独特和美丽;
    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展示了海底等奇妙世界;
    四年级上册的《观潮》,认识了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景象。于是,教学设计为以下五个步骤。(1)呈现《黄山奇石》等课文插图,学生回顾,并用一个词概括景色,指导归类认识到景美之因在于景之“奇”。(2)联结当堂训练单,辨析不同词语里“奇”的不同意思,给“奇石”“奇观”的“奇”选择正确的解释。(3)由“奇”引入“奇观”的理解:什么是“奇观”?(4)质疑:生活中日出是“常见”的,而“奇观”释义又强调是“少见的景象”,那么,海上日出称得上“奇观”吗?(5)带着质疑学习全文,从海上日出的三种变化感受太阳的气势、日出给大地带来的震撼与变化,由衷发出“真是伟大的奇观”的感叹。

    此教学设计,先唤醒旧知经验,催发新知“奇观”的学习,对“奇”义有更完整的认识,再在质疑的思维碰撞中学习文字感受海上日出的“奇观”景象,课末学生打心眼里感叹“确是奇观”。由图到字、到义、到具体文字情境,由表及里,环环相扣,批判思维得到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知识的学习成螺旋式上升。

    (四)身心体验,不要雁过无痕

    “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此过程历经的是语言知识经验下沉与浮起的质变过程,是植入学生内心的体悟与提升,必须使学生对原有认知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全面的认识、更多元的视角,且在体验中积极主动地悦纳了文字,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丰富了自我情感,享受了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的深度学习才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质”上的养成。

    如《读不完的大书》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乐趣,体会语言的生动。为了达成目标,课始可从“大”书入手。

    1.设疑,引神奇之“大”书:你都读过什么书?读完了吗?(交流)可是有一本神奇的大书,让你怎么也读不完,你相信吗?

    2.初识,走进自然之“大”书:重点指导理解“世界万物”。(1)交流认识:什么是“世界万物”?(2)从文本初识“万物”:这本书里你读到了哪些好玩的事物?(3)从语言形式感悟“万物”。①指导从空间顺序发现:世界万物涵盖“从最高的天空”到“最低的水里”的所有事物,“空中、水里、地上”范围广泛,令人想象。②指导从活动方式发现:世界万物涵盖“飞的、游的、走的”所有活动方式的动物,动感十足,富有生趣。③指导从生存状态发现:世界万物涵盖“能动的、不能动的”一切生命、物体,富于变化,引人遐想。④指导从标点符号发现:学生拓展想象“……”里还有世界万物里的什么。从学生的发散思维里可以知道小小省略号涵盖世界万物“无穷的奥秘,无尽的乐趣”之深、之广、之多。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标点将“万物”之不可言喻的广泛,将作者无法言喻的赞叹刻画得淋漓尽致——极简即是极致!

    一个词语的品读,如此这般,从元认知到文字逐层品悟,再到拓展认识,丰富的内涵、生动的表达,学生尽数体悟,这便是语言文字带给学生的身心体验。

    “语言运用”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只有准确的语言理解、统整的语言知识结构、经历身心体验的语言建构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实现深度学习,实现学科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建构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2年18期)2022-09-29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21年9期)2021-12-06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21年9期)2021-12-06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21年4期)2021-08-06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21年4期)2021-08-06情境—建构—深化—反思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15期)2021-04-13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9期)2021-01-04找词语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4期)2020-12-16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建构游戏玩不够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2016年12期)2017-05-24
    相关热词搜索: 建构 探究 小学语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