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围绕大概念进行高中历史学习——以“新文化运动”为例

    时间:2023-01-15 14:30: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刘永红

    (深圳市龙华高级中学,广东 深圳 518131)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提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掌握历史概念是学好历史的关键之一。以“新文化运动”为例谈谈如何围绕大概念进行教与学。

    首先要基于“文化现代化是一种进步的力量”这个大概念,以“用现代精神重铸中国魂”为主题引领,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何为文化现代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指出,文化现代化是指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和不断创新进步以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从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从工业文化向知识文化的两次转型。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运动,属于从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转型的资产阶级民主文化范畴。文化现代化是个很宏大的概念,依据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从古代社会被迫扯进近代社会的痛苦、迷茫、挣扎的进化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20世纪初,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文化革新?选择者是如何理解“新文化”的?最终走向什么结果?何兆武先生认为,“专业的历史学家往往止步于专业的历史事件,没有能够进入到人的灵魂深处,知道得再多,也不意味着他就懂得了历史。”[2]据此把“文化现代化是一种进步的力量”这个大概念转化为以下更具时代感的核心任务:用现代精神重铸中国魂。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高屋建瓴的指引下,相应的学习目标定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20世纪初中国的国情,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当时紧迫的任务,是中国救亡图存的一部分;
    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现代化,是检验当时爱国与误国、进步与反动的重要标准之一;
    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让学生有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努力的境界与负责任的襟怀。

    在大概念统领下,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问题,做到教、学、评一致。但抽象的大概念无法只透过教师讲解或学生的自主学习来领会,应运用“双主”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在解决学习任务中学;
    以教师为主导,为学生提供由浅入深的情境和导学支架,通过生生交流和师生对话,最终解决问题,获得概念的理解和素养的达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对历史进行探究。”[3]“课标”把历史情境分为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四种。围绕主题“用现代精神重铸中国魂”,积极创设情境,设置递进式学习任务,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而史料的价值取决于它与问题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实现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教育。

    (一)文化现代化的意义和价值

    “为理解而教。”上课的目标起点是理解。对于“文化现代化是一种进步的力量”这个大概念,首先要进行意义与价值的追问:这个问题值得学生认识吗?认识这个问题是否会使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日趋发展,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有趣、有用。以任务作为不断深入学习的切入点,连接新旧知识,有效地引导学生神入课堂。

    【任务一】中国民众缺少了什么?

    学习情境1:英国随军翻译斯温霍写过一本叫作《1860年华北战役纪要》的书,书中介绍到,1860年英法联军在渤海湾登陆,当地中国村民迅速逃走了。没多久中国村民又回来了。因为有英军带着翻译和现钱来村里购买食物。洋人们给的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价。于是,村民们不但在村中出售食物,还主动送到军营中。

    学习情境2:“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新鲜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一个满脸横肉的人冲进茶馆里嚷嚷。村里的康大叔说:“亏我消息灵通,得知要结果一个革命乱党,才能蘸上这样的人血馒头治你儿子小栓的病。”

    ——摘自鲁迅《药》

    学习情境3: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门口的对联:“皇恩雨露深,帝德乾坤大。”

    学习情境4: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唐氏女子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通过初中的历史学习,我们知道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华文化现代化的序幕。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在传播民主和科学的同时,着重传播现代国民必须具备的国家之“主人”自觉意识。当时大多数中国民众眼里只有个人没有民族,只有家庭没有国家,愚昧迷信,缺乏现代自由平等意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未给中国带来民主、自由和幸福,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是新的,而民众的观念是旧的,所以需要引进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来改铸中国民众的精神状态。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在1915年发起了一场“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希望把民众从中国传统专制制度和宗法制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每个人都成为自主、独立的人,为建设近代民主国家培养根基。

    (二)文化现代化的时空定格

    历史概念要放在具体的时空框架下理解,这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而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会发生转变,主要在于传统文化遇到了外来文化的强势渗透和挑战,传统文化的内部产生了新的不可抗拒的因子,造成原有的文化结构失衡。只有当我们看清了问题形成的背景和条件,“知其所以然”时,才能对问题有更多更深刻的理解。

    【任务二】为什么运动开始在1915年?

    社会情境: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300多人,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157人,孟子61人,孙文17人,颜渊11人,诸葛亮8人,岳飞7人,王守仁、黎元洪各6人,大禹、华盛顿、程德全(江苏省都督)各3人,康有为、袁世凯各2人…… ──摘自《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辛亥革命后,即便推翻了封建帝制,确立了共和体制,民主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但孔子、孟子仍排名第一和第二,说明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仍有很大影响。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前,青年大学生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了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时期。

    学习情境1:1913年6月22日,袁世凯发布《尊孔令》。

    1914年3月11日,袁世凯颁布《褒扬条例》,规定“妇女节烈贞操可以风世者”得受本条例之褒扬。

    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正式颁布《祭孔令》,恢复前清的祭孔规定。

    1914年9月28日,袁世凯率领百官在孔庙祭孔,进行了中华民国首次“官祭孔子”活动。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学习情境2:
    自甲寅(1914年)起,配换出纱紧要部分之机件,变更棉条,经过次数改良人工,并促进其作业力,是年每日纱数增至百一十箱。乙卯(1915年)以后,六万六百锭,纱数同时递增,到本届增至百九十箱。

    ——张謇《大生纺织公司二十年纪念开会词》(1917年)

    学习情境3: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由于儒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成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1911年以后,中国进入又一次思想大混乱时期。旧的封建国家已经消亡,新的共和制度尚未建立,西方各种政治、社会思想相互搅动、撞击。袁世凯为了达到复辟帝制的政治目的,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此时正值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旧势力发生激烈冲突,深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的资产阶级激进分子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千百年来定于一尊的儒家思想,革新思想文化,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三)文化现代化的合理演绎

    抽象概念的学习必须要建立在具体的学科知识框架上。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理解,是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基石。该任务的设置旨在消解疑难,呈现知识。“以惑诱学”比平铺直叙更能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任务三】怎样重铸中国魂?

    首先需要弄清楚何为“中国魂”?指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如百折不挠、坚强不屈、勤劳勇敢、舍身取义、为民请愿、奋发图强、自强不息、追求民主、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爱家爱国等精神。

    实施“双主”教学,学生可以自学的地方放手给学生,比如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表格的形式下发学习任务,让学生与学本对话,自主归纳完成。

    前期(1915—1919)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三者关系后期(1919—1923)宣传介绍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虽然新文化运动存在着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肯定的缺陷,但当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抨击孔子本人和儒教,开始认真审视专制思想体系这一深层的文化根基,不遗余力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期望用西方的近代文化思想启迪民智,挽救中国。专制旧文化和传统礼教的破除,极大地启发了社会各界追求进步和真理的思潮。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

    由对历史事物的学习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以真实的情境支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参与度,支持学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探究。

    【任务四】中国魂重铸了吗?

    社会情境:1924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试中,题为“你心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一位?”问卷统计:

    序号被认为是大人物者票数(张)1孙中山4732陈独秀1733蔡元培1535胡 适458李大钊2514孔子1………………

    新文化运动成功地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使近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只是新文化运动没有深入到下层群众,造成了文化转型的不彻底。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到来,成功地唤醒一代青年人的自主人格和对国家民族的自觉,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造实践中去。

    (四)文化现代化的拓展辨析

    终身学习的责任是不断质疑大概念的意义和价值。思辨性问题的设置意在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任务五】实现文化根本性转型了吗?

    学术情境: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耿云志:“新文化运动在一些最基本的方面,为中国的现代发展开辟了道路。例如,倡导开放的文化观念;
    传播科学的精神与方法;
    强调自由和民主的落实,并将其与个性解放紧密结合起来,等等。可以说,中国文化基本上是沿着新文化运动开启的方向继续前进的。”[4]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但在当时并没有实现根本性文化转型。

    “中国文化基本上是沿着新文化运动开启的方向继续前进的。”这是我们学习新文化运动的价值所在。需要强调的是何为文化转型?文化转型一般是指大的历史层面上发生了主导性文化的根本转变,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替代旧的文化形态,表现为文化的变革与进步。耿云志先生的《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指出,中国的文明发展史,“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变。一次是从列国并立的先秦时代,转变到秦汉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时代;
    另一次是从晚清开始的,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时代,向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的现代社会转变。”“这个过程至今仍在继续。”[5]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来猛烈抨击中国的旧道德,给当时的中国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改变,但新文化运动没有深入到下层群众,造成了文化转型的不彻底。历史时间分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人时间,思想史属于社会时间,变化相对缓慢。要让一个民族的思想从专制保守整体转向民主共和,短短几年时间是不够的。20世纪初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封建专制和旧文化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反对封建思想,建设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主义的努力仍在持续中。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社会文化从专制愚昧到民主科学这个转型之旅的成功开始。

    高中历史教学,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以此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善于站在历史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整体把握“新文化运动”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进行推断的知识基础和能力;
    始终保持思考的适度开放,通过阅读、研究、探讨、争论、反思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更好地理解大概念“文化现代化是一种进步的力量”。

    本课的五个学习任务密不可分,是趋向于“用现代精神重铸中国魂”这个整体目标不断上升的建构过程。通过一次次的追问与思考,越来越接近历史的根本。大概念的学习,不是一两节课能完成的,需要不断对其内容进行锤炼,才能形成准确全面的认知。

    依据抽象的大概念来设计课程,比想象的更具挑战性。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历史情境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3期)2022-10-14情境—建构—深化—反思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15期)2021-04-13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2020年3期)2020-05-30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醒狮国学(2019年5期)2019-09-16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历史教学·中学版(2017年8期)2017-09-04新历史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历史上的6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6期)2015-10-13历史上的八个月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8期)2015-08-14
    相关热词搜索: 新文化运动 为例 围绕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