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移动新闻直播的优势与劣势

    时间:2022-12-07 13:45: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高 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逐渐渗透到新闻生产的各个领域。在新技术催生下,随着视频报道的兴起和发展,移动新闻直播诞生了,已成为媒体报道的新方式。

    移动新闻直播给新闻内容的呈现带来了全新的叙事方式,给观众带来更加沉浸的体验,同时也为记者和观众构建了更加平等、自由的交流关系。移动新闻直播能很好地满足观众对新闻事件的介入欲望,从而提高观众的参与意愿,提升传播效果。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技术、策划等手段避免其流于表面化、浅层化,也要及时对传播内容做监控和把握,增强优势,补足劣势,推动移动新闻直播更好地发展。

    2019年12 月12 日,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行。智能软件系统和智能硬件设备创新被应用到新闻采编发各环节,效率提高了3 到5 倍。在智能采集环节,现场云移动采编系统作为全国最大的新闻直播平台和短视频生产协作平台,已基本实现“记者拿起一部手机,就可以发起一场全息直播”的预期建设目标。搭乘移动新闻直播平台,新华社以高水准的专业性策划和实施了多场移动新闻直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智能化编辑部正式运行之前,2019年10 月1 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阅兵活动报道中,新华社首次实现8K 全链条实战直播,为共和国留下了8K 的珍贵记忆。8K 作为一种数字视频标准,画面分辨率达到7680×4320,清晰度是目前普遍应用的4K标准的4倍,是1080P的16倍,使画面呈现纤毫毕现,应用到场面宏大的阅兵报道中,尤其能兼顾整体画面和局部细节。

    2020年5 月22 日,备受瞩目的两会在北京召开,新华社开创性地打造了“5G+8K+卫星”组合,将8K 视频、5G 移动网络、卫星广播电视传输等多种技术成功结合,并实现演播室与外景报道结合进行超高清现场直播,在新华社演播室内实时连线人民大会堂实地采访记者,也在我国东南西北四个城市分别设立分会场并实时连线各地的前线采访记者。从威海到三亚,从喀什到漠河,新华社将两会声音第一时间传递到全国五地、四方之极,与各地观众一起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给各地观众带来超高清、超震撼的体验。

    2021年的两会,新华社首次进行沉浸式听会报道,推出《听会》融合报道产品,将脱贫、抗疫、教育、医卫、快递、社区等不同行业岗位的12 位独具新闻性的观众邀请到“新立方”演播室,实现观众“沉浸式”参与两会。报道通过5G 技术,将人民大会堂实时信号以“8K超高清分辨率”直播传回,与3D建模的人民大会堂场景进行拼接,不仅将人民大会堂通过5 面立体屏幕还原,还将“遨游太空”“星辰大海”“健康生活”等“沉浸式”主题画面,融入到科技创新、医疗健康等报道主线,让会内外观众瞬间“空间穿越”,达到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完美融合。

    新技术加持下的移动新闻直播,优势明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为观众带来沉浸感与代入感,增强现场体验感受。移动新闻直播使得记者与观众之间可以构建出一种更加平等的交流关系,也能展示出新闻发生的真实、自然的场景,新闻叙述更容易被观众接受。例如收看两会,观众从以前只能看录播节目变为观看现场直播,实时关注两会进程,从时间角度大大提高了体验的沉浸感,让两会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不再遥远,而是与自己切身相关。同时,借助移动新闻直播的技术优势而进行的更加多样和丰富的策划,能为观众带来更多优质内容,也能让更多观众愿意了解和关注两会的进程。

    不断进步的技术持续为观众带来更加逼真的沉浸式体验。2021年两会报道中,在5G 与8K 的基础上又加入了3D 技术,打造了虚拟演播厅。借助此项技术,新华社邀请12 位各行各业的嘉宾与观众一起实时观看两会,演播厅根据节目进程变换人民大会堂内部场景、医院场景、乡村场景和太空场景等,实现了观众的“空间穿越”。随着移动端短视频以及直播的发展,移动直播逐渐成为一种大众的传播形式。新华社此次移动新闻直播顺应了潮流,抓住了热点,同时又用精心的制作和先进技术为这一潮流赋予了更深远的内涵。

    二是满足了观众对新闻事件的介入欲望,能够提高其参与意愿,提升传播效果。

    目前我国移动终端设备已十分普及,这让移动新闻直播具有良好的技术条件和传播环境。观众只要拿起手中的设备就可以轻松实现与记者和新闻现场“零距离”接触,同时,用户也能在平台上进行发言和互动。移动新闻直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加公开和多元的叙事空间,记者与用户可以自由交流。用户甚至也可以成为新闻记者,上传自己的所见所闻。某些话题通过用户的自发传播,借助各大平台,还可以形成全网传播热点,反映用户在意的痛点,提升传播效果。

    看到移动新闻直播优势的同时,对其劣势也不能视而不见,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限知视角叙述可能会流于表面化、浅层化。在移动新闻直播中,碍于实时跟进新闻事件的进程,叙事者多以限知视角的方式讲述新闻,由于时间以及篇幅的限制,使得其无法像传统的电视新闻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刻剖析,以此挖掘新闻事件的本质。在做到让观众客观、全面、立体地了解新闻事实的同时,又要让叙述方式体现对观众的尊重,但二者往往在移动新闻直播中难以兼得。

    二是观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以及传播内容不可控。当记者以限知视角进行讲述时,观众对于同一事件会产生不同的态度,移动新闻直播为观众构建了公开、多元、互动的叙事空间,但是信息传播链的走势往往在不经意间产生失控的趋势。因此,传播的内容需要仔细把控和辨析,以及通过后台数据对传播内容和走势进行及时了解和调控。

    三是容易产生信息泡沫,其内容呈现在单位时间内会出现有效信息密度不足、信息冗长、专业性及内容关联度较低的情况。在移动新闻直播中,实时播发正在发生的内容,缺乏重点突出的精细策划感,在内容的规划上很难做到“精耕细作”。已经播送完的内容,往往会使观众产生稍纵即逝的遗憾。对此,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插入可视化总结,也可以在直播结束后设置周边话题,拓展内容传播的广度。如新华社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阅兵活动报道中,依据实时的直播内容,三次修改直播标题,六次更换直播封面,将内容呈现的即时性体现在细节中。在直播结束后,新华社还积极设置与阅兵相关的周边话题,以此实现了话题的延续,拓展了信息传播的广度。

    近年来,新华社积极运用新技术,不断进行突破和创新,策划和实施了多场移动新闻直播活动。这些带有先锋意味的实践,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移动新闻直播这一新兴新闻形式,并且不断探索如何通过移动新闻直播提升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吸引力。

    1.不断突破新技术,并利用好技术,创新报道形式与主题,打造更加沉浸和新颖的移动新闻直播。新华社已创造了多种直播技术组合,如“5G+8K+卫星”“5G+8K+3D”,在不断跟进技术的更新。同时,也要积极大胆运用新技术,挖掘新的报道形式,如采用VR、AR 等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可以自主选择观看的路线、视角,带来更加个性化的沉浸感受。并且要借助技术做好新颖和全面的策划,如2020年运用卫星技术连接五地,2021年运用虚拟演播室技术连接各位代表,避免在普通的移动新闻直播中视角单一、盲点较多、不能从整体上观察事件全貌等问题。

    2.利用移动新闻直播从技术和形式上构建的新型社交互动场景,增加用户黏性,提高直播的引导力、传播力。在移动新闻直播中,传统的互动场景和互动形式拘泥于评论区及文字,形式单一的互动场景、平淡无味的交流形式使场景中的社交互动效果大打折扣。而在移动新闻直播技术层面上,运用大数据、算法等智能技术对用户评论区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以及整理。一方面,挖掘观众不同的需求点,对于已经解释过的信息给予及时推送。对于受众新形成的、具有焦点性的信息需求,及时反映给直播记者及团队,记者和团队也根据需求点进行叙事方向及策略上的调整。另一方面,对用户进行“画像”,了解不同观众的喜好,以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的个性化推送。在形式上,可以在直播中设置网络投票、答题弹窗、VR 特效等互动模式,增加内容互动的“可玩性”,从而增强观众的兴趣。

    3.利用移动新闻直播的自然平和的叙事节奏,缓解单一叙事带来的审美疲劳,提升新闻事件对观众的吸引力。传统电视新闻直播常以“概括模式”来叙述整个事件的因果逻辑链条,即以省略、停顿以及概括等方式对叙事时长进行压缩,以此加大叙事跨度,提升叙事节奏,这是由传统电视新闻直播的节目形式以及有限的报道资源决定的。但在直播时代,内容的生产与播送不再占用频谱资源、不受许可限制,并且内容制作的成本大大降低,这就决定了直播叙事无需压缩话语时长,即实现了故事时间与话语时间的同步。这使移动新闻直播的叙事更加具有“记叙文”的特色,叙事节奏也大幅降低。在移动新闻直播中,让叙事节奏具有轻快、自然的起伏,往往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猜你喜欢 新华社内容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2019年11期)2019-11-28《新华社烈士传》再版发行中国记者(2016年11期)2016-12-17新华社推出新版客户端 打造移动互联新闻旗舰声屏世界(2015年7期)2015-02-28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党员文摘(2009年11期)2009-11-30
    相关热词搜索: 劣势 直播 优势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