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经典名方中生甘草与炙甘草应用分析❋

    时间:2022-12-05 18:25: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张立平, 郑 齐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700)

    甘草味甘,得甘味之正,“可升可降,可浮可沉,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泻”[1],能补,能和,能缓,还能解毒,用途十分广泛。在《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简称“经典名方”)中,甘草是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100方中有60方用到甘草。其中,标明用生甘草者6方,写为“生甘草”或“甘草”(生);
    用炙甘草者27方,标注“炙甘草”或“甘草”(炙);
    标注甘草者27方,未有生、炙标注(见表1)。

    表1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用甘草60方

    甘草生用偏凉、炙用偏温,在功效和功能定位上有一定差异,在张仲景时代就已区分而用。后世医家也有明确论述,如《汤液本草·卷中》言其“生用大泻热火,炙之则温,能补上焦、中焦、下焦元气。和诸药,相协而不争,性缓,善解诸急,故名国老”[2];
    《本草纲目·第十二卷草部》谓之“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3];
    《本草通玄·卷上·草部》“生用有清火之功,炙熟有健脾之力。节能理肿毒诸疮,梢可止茎中作痛”[4]《本经疏证·卷二·上品草八味》言:“除邪气、治金创、解毒,皆宜生用;
    缓中补虚、止渴宜炙用”[5];
    《药性切用·卷之一上·草部》言:“生用缓中气、泻火;
    炙用温元气补中,和药解毒。[6]”现代研究[7]证实,甘草炮制前后部分黄酮类和香豆素类化合物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性化合物可能是甘草生熟异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因于甘草生炙功用的差异,对于经典名方中甘草的应用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一是原方标注生、炙者是否均宜遵守原方?二是原方未标注生、炙者该如何选用?《经典名方开发指引》[8]中也没有特别关注这一问题。

    基于原方的记述、后世医家的阐释和运用,再结合方药配伍分析,本文将用到甘草的60首经典名方生、炙甘草的应用和一般规律梳理如下。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标注生甘草者有6方,皆是用其清热并无异议;
    而标甘草的27方,有14方宜用生甘草,合计20方(见表2)。

    表2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宜用生甘草20方

    生甘草的应用情况如下。

    1.1 用于清热剂中,助清热泻火

    生甘草微凉,有清热泻火的功效,用于清热类方剂中可增强清热泻火之功,亦或取其益气而不助热。经典名方中标明用生甘草的6方,均是用于治疗热性病证,如清肺热的枇杷清肺饮,清郁热的宣郁通经汤,清湿热的除湿胃苓汤,清风热的清上蠲痛汤,清虚热的沙参麦冬汤,清血热的保阴煎。标注“甘草”的清金化痰汤、清肺汤、清燥救肺汤、大秦艽汤、散偏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二冬汤、凉血地黄汤、清骨散、麦门冬汤等10方,主肺热、痰热、湿热、风热、郁热、虚热、血热等病证,也当用生甘草为宜。

    1.2 用于痈疡剂中,以之解毒

    甘草味至甘有解毒专长,素有“解毒圣药”之名,不但能“解百药毒”,也能解疮疡痈疽之毒。甘草生用性锐能流通,解毒之力较大,故解毒多用生者。不仅如此,毒又以热因多见,且毒得热易扩散,故解热毒以偏凉的生甘草为佳。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二、药物·10.甘草解》说:“若治疮疡亦宜生用,或用生者煎服亦可。[9]”经典名方四妙勇安汤、托里消毒散2方,一以清解脱疽之热毒,一以托不得内消的痈疽之毒,皆宜用生甘草。

    1.3 用以和中补虚,不碍邪、不助热

    一般情况下和中补虚用炙甘草,但痰湿等邪气壅遏者宜用生甘草。因为炙甘草虽补但味厚有壅滞之嫌,“生用则补中仍有流通之力”(张锡纯),补而不滞。另外,炙甘草性温,邪气化热或内有郁热者宜用生甘草。如达原饮治疗疫邪伏藏膜原、郁而成热之证,用生甘草和中则不碍祛邪速离膜原且助清郁热;
    厚朴七物汤则是“病腹满”,和中用生甘草,以炙甘草味厚甘缓而壅气,非腹满所宜,而用生甘草则无壅滞之弊。

    经分析经典名方中有39方宜用炙甘草,包括标注炙甘草27方中,有26方宜遵循原方用炙甘草(见表3)。其中,甘露饮一方用甘草清热和中,不当拘泥于原方用炙者故除外;
    标注甘草27方中,有13方宜用炙甘草(见表4)。

    表3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标注用炙甘草、宜用炙甘草者26方

    表4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标注甘草宜用炙甘草者13方

    标注炙甘草的26方,或用炙甘草益气,或用其和中,或用其缓药力、缓急,或用其和药,无复多言;
    而对于表4所列13方,用炙甘草主要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

    2.1 益气补脾

    苓桂术甘汤、甘姜苓术汤以之培土制水,完带汤、温脾汤、保元汤补脾益气,小续命汤、三痹汤、身痛逐瘀汤、温经汤、乌药汤则取其益气助行。

    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用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短气有微饮”,方中标“甘草”;
    而张仲景在《伤寒论》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10]则注明“炙甘草”。有医家认为治痰饮当用生甘草,以其“不资满”;
    也有医家认为当用炙甘草“益土制水”。笔者认为,苓桂术甘汤不论治“痰饮”“微饮”,亦或是“水停心下”,皆以炙甘草为宜。原因有三:一是益土以制水,炙甘草优于生甘草;
    二是炙甘草合桂枝辛甘发散为阳,有助于泄邪,合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义;
    三是炙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
    四是张仲景时炙甘草为清炒甘草,不若蜜炙者有甘满之虞。再以后世医家的运用来看亦多用炙甘草,所以苓桂术甘汤当用炙甘草且以清炒者为佳。

    甘姜苓术汤出自《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用以“燠土以胜水”治疗肾着,道理与上方近似,也以炙甘草为佳,《外台秘要》《圣济总录》《医方集解》中均明确为炙甘草。

    温脾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脏方·热痢第七》,主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孙思邈将其方归于治“热痢”方,但实际所主为“冷积”。在《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补益·补五脏第四》“主脾气不足,虚弱下痢,上入下出”用温脾汤,除大黄、附子、干姜用量小异外,标明用炙甘草。后世医家用其方温补脾阳、攻下冷积,也多是用炙甘草温中和中。

    完带汤出自《傅青主女科·上卷·带下》治疗白带,傅青主谓“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可见用炙甘草佐参、术、山药“补益脾土之元”更佳;
    唯有“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者,宜用生甘草。如清代陈莲舫《女科秘诀大全》[11]载为“制甘草”。

    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三痹汤(《妇人大全良方》)、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治血气瘀阻之证,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乌药汤(《兰室秘藏》》)治寒瘀痛证,皆以炙甘草之温而益气以助血行为优。如小续命汤在《普济本事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甘草爁制,《严氏济生方》《医方集解》《医方论》俱用炙甘草。再如身痛逐瘀汤,《增订通俗伤寒论》“通瘀散寒,宣通络脉”“消一身经络之瘀”[14]俱用炙甘草;
    查王清任治瘀诸方皆作“甘草”,实可默认为炙甘草,即如其用“黄芪”即炙黄芪,生用者则做标注。

    2.2 益气和中

    温胆汤、橘皮竹茹汤皆宜用炙甘草益气和中。

    温胆汤所选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方·胆虚实第二》,用治胆寒虚烦不得眠,以甘草益气和中。其后的《外台秘要·卷第十七·病后不得眠方二首》亦载温胆汤,且标明出自《集验方》,甘草用“炙”。至宋代太医院编著的《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二· 胆门·胆虚不眠》收录的温胆汤方,也载明甘草用“炙”。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之十·惊悸证治》另加入了茯苓、大枣,用治心胆虚怯之惊悸,甘草用“炙”;
    《严氏济生方》沿用其方,甘草用“炙”。从医家的临证运用来看,也多是用炙甘草。后世方书如《医方考》《医方集解》《医方论》所收录的温胆汤未标注甘草“炙”,当默认为炙甘草。再从治证病机分析,无论是心虚胆怯亦或兼胆气横逆犯胃,显然用炙甘草益气和胃为宜。

    橘皮竹茹汤出自《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主治“哕逆”之证,所用甘草未注明生、炙。对于哕逆病机,医家有“胃虚有热”“脾胃虚寒”“寒热相搏”等不同分析,但对于中气虚、胃失和降的基本病机是无异议的。张波、姜良铎等[15]认为,方中甘淡微寒之竹茹,与大队温药配伍则寒性去而降逆之用存, 其方治证病机当为“胃虚气逆,寒热不著”,功在“和胃降逆,益气补中”。笔者深以为是,也从侧面揭示了方中甘草之用在益中气、缓逆气,自然是用“炙”者为宜,如《奇效良方》《医方考》则标明用炙甘草。

    2.3 和中化痰

    半夏白术天麻汤选自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卷四》,用治风痰上扰之眩晕。程钟龄用甘草一般写作甘草、炙甘草或甘草炙,本方写为甘草,后世医家多认为是生甘草。但其在《医学心悟·卷三·头痛》另有一半夏白术天麻汤,白术由三钱减为一钱,另加蔓荆子一味,用治痰厥头痛、眩晕,方中标明用炙甘草;
    且有医家认为其方由二陈汤加味而来,二陈汤用炙甘草,本方也袭用炙甘草。从临床来看,半夏白术天麻汤治证是偏寒的[16],舌质偏淡、苔白腻,亦或伴有恶心、呕吐等兼症,用炙甘草和中效果更好。

    以药而言,生甘草与炙甘草功效各有所长,但二者同源一物,在功效上又相近,不能截然区别;
    以方而言,也有因主治病证寒热或邪实有偏,甘草生用、炙用需要灵活把握。

    甘露饮选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六》,为绍兴续添方。实际上,其方早在宋代阎孝忠《阎氏小儿方论》中即有收录,名甘露饮子,“治心胃热,咽痛,口舌生疮,并疮疹已发、未发并可服”“又治热气上攻,牙龈肿,牙齿动摇”[17]。清热之剂不用生甘草而取炙甘草,是顾虑凉方中多凉降之药,用于儿科需固护脾胃的缘故。《局方》本尚温补,其收载甘露饮用治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或“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湿热黄疸”,仍然沿用炙甘草。金、元、明袭之,如《御院药方》《奇效良方》皆载用炙甘草。到了清代,汪昂《医方集解·泻火之剂》《医林纂要探源·卷六·方剂·暑部》皆作“甘草”,释为治“肾胃之虚热,泻而兼补”[18]“补中而亦能去热”[19],当是生甘草。医家临证应用甘露饮治疗口腔溃疡、口臭、咽炎等病症,用生甘草者颇为多见。如冯晓帅、李玉玲[20]运用甘露饮加减治疗慢性咽炎78例取得了良好疗效,所用即生甘草。临床运用甘露饮,用炙甘草固护脾胃更为稳妥;
    而选用生甘草则清热之力强,适用于热盛而脾胃壮实者。对于成药的开发,这种差别在临床定位中当有所体现。

    以上是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21]中应用生甘草、炙甘草的总体分析,具体方剂中甘草的应用,尚需更多的文献考证、临床应用研究支撑,以进一步深化认识。本文主旨在于提示甘草生用、熟用之不同,其性有寒温之殊,其用有补泻之异,临证处方和相关方剂的开发,必须在生熟之间加以斟酌,不可因其药性平和就不加留意。另外,甘草的炮制方法经历了历史变革,60首经典名方出于不同时期,炙甘草的炮制有水炙、蜜炙等也不尽相同,是袭古还是循今,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猜你喜欢 医家益气甘草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年5期)2021-06-21A Skopos Theory-based Stud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s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2021年11期)2021-03-03甘草,多种药物的“调味品”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2020年8期)2020-09-08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学习与科普(2019年12期)2019-09-10大枣煮浮小麦益气止虚汗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6年8期)2016-08-23大枣煮浮小麦益气止虚汗恋爱婚姻家庭(2016年24期)2016-01-28甘草小雪花·成长指南(2015年5期)2015-05-25甘草混合蜂蜜可止咳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1年6期)2011-05-14益气补肾化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46例浙江中医杂志(2004年5期)2004-03-09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浙江中医杂志(2004年9期)2004-03-08
    相关热词搜索: 甘草 经典 分析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