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网络时代下儿童艺术教育不能唯“兴趣论”

    时间:2022-11-05 18:05: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孙尘心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000)

    艺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从注重教化功能逐渐过渡到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其中,对学生兴趣的重视日趋看重。然而,在梳理艺术教育理念发展要义、比对当代实践心态的过程中,能够很明显地观察到一些偏差。这些偏差使得艺术教育的实践产生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高投入-低回报”的现状。

    在人类发展早期,艺术教育在整个人格教育的培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一贯有“六艺”教育之说,《周礼·地官·保氏》最早记载了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内的“六艺”教育。西方中世纪学校教育中有所谓的“七艺”教育之说,包括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教育。艺术教育起着教化民众、通“情”达理的关键作用。在这一时期中,艺术教育的功能性特征较为明显。

    近代,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教育理念,他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倾向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和禀赋,尊重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加纳德亦提出对抗“唯智商论”的“多元智能理论”,尊重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改革了教育的多维评价体系(包括语言、数理逻辑、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认识自然八种智能维度)。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受到重视和极大发展。而在我国,胡适、蔡元培、冯友兰、陶行知等近代教育家亦全力推行美育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改革进程,并将其作为“开启民智”、推行民众启蒙运动的重要途径。2009年,我国教育部以重大攻关项目的形式批准立项《国民艺术素养教育研究》课题,为进一步从国家层面深入开展国民艺术素养教育奠定基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艺术教育在凝聚民族认同感、凝结社会各界共识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保证学生睡眠时间;
    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双减”政策以“亮剑”姿态,严厉打击了资本控制下教育机构的无序发展和“焦虑营销”,坚决维护和治理教育生态的有序、健康发展。应试教育“内卷化”的普遍焦虑感被及时遏制,艺术教育从“边缘化”“非刚需”的角色重新回归公众的关注视野。艺术教育精神始终倡导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塑造也被重新重视。

    在当今网络时代背景下,海量免费/低价的学习资料被生产出来,学生的注意力极易被分散,专注度和意志力下降,阅听能力急剧提升的同时也前所未有的被碎片化。学童一旦进入某项学习科目的“平台期”“挑战期”时,便无法承受些微的挫败感,急于宣称自己丧失了学习兴趣,继而中断学习,转而投向下一项“兴趣”的开发。周而复始,从个体来看,培养了诸多浅尝辄止的“兴趣爱好”,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造成了“事事都懂,个个不精”的局面。艺术教育对于学童人格塑造、品行规范、精神培养的重要作用让位于“兴趣爱好”培养,甚至成了部分家庭追求虚荣感的“炫耀标配”。

    从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可以看到以儿童中心论、兴趣论、个性化教育为代表的突破,但在具体实践中,过度以学童为主导设计的学习规划却产生了极大的隐患,值得警醒。对艺术教育本体的重新思考,对“兴趣论”教育理念的合理运用,对“儿童中心论”而非“儿童决定论”的教育规划,如何合理运用互联网这一技术中性的学习工具等问题都值得深思。

    纵观当下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可见,艺术门类丰富多样,学习材料数量激增,新的辅助手段层出不穷,然而,这些网络时代所带来的繁荣,似乎是一捧泡沫,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缺乏坚持、厌学心态、成果低效等问题都并未得到解决。

    首先,启蒙阶段的艺术熏陶欠缺。对于从未接触过艺术形式的孩子来说,他们对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这些艺术形式是完全陌生的,对于从未接触过的艺术形式,何来兴趣而言?我们应当把多样的艺术形式渗透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先带领学生感知不同艺术形式的种类,例如,走进展览馆去看画展、设计展;
    走进音乐厅去欣赏古典音乐会、儿童音乐剧等。观察孩子在面对不同形式的艺术形式时的情绪状态和感受表达,是否对颜色感知有好奇、是否对音乐节奏有呼应、是否对肢体表达有模仿等,都可以作为分辨孩子对某种艺术有兴趣的方式,之后,再去决定是否对某一种艺术形式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在对选择欣赏作品的标准和渠道方面,很多家长甚至老师实际上并不完全了解应当如何选,选什么,怎么选。网络时代对于我们是友好的,也是残酷的,海量的艺术资源看似丰满,实则遍布陷阱。对于琳琅满目的音乐、五彩缤纷的画作,数量并不代表质量,那些低分辨率的画面、简陋的音乐伴奏、甚至粗糙的卡通形象都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孩子的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的艺术学习,已是大多数家庭正在面临的问题,但并不自知。由于上一代人在艺术教育方面的缺失,直接影响了父母对于艺术审美的标准和感知能力,因此,现代社会中的很多家长已经逐渐意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引起了一些家长的盲目选择:或者是离家近的培训机构,或者因为课程的价格低数量多等便利条件优先的抉择,使得学生无法享受到正确的艺术教育。

    孩子对艺术的兴趣,是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显现的,可能因为一首歌、一幅画或者一首乐曲,打开了通往艺术的大门。在启蒙过程中,孩子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艺术学习与其本身的艺术想象力有极大关联,家长为孩子提供的艺术感知环境和安全感,是保护孩子兴趣的必要方式。但如今网络时代下的快教育、快成果,导致一些教师和家长仅关注学生的出勤率和课程的购买力,却忽略对学科标准的关注及学生性格的养成。没有行业标准,也没有相关参照,再加之专业教师资质良莠不齐、不同城市师资资源分配差距较大,因此,很多家长只能靠碰运气、朋友推荐、培训机构推荐去寻找艺术教师。面对专业不足的教师时,是缺乏甄别能力和判断力的。

    其次,家长对学生的期待过于简单或过于追求成绩。家长对学生学习艺术的出发点,通常比较极端,或仅培养熏陶,或立志走专业道路,都过于偏激。同时,家长们过于忙碌,从而让孩子单独上课,或由他人——其他家庭成员、司机或保姆等人陪同上课,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学习过程和艺术成果完全不了解。此外,对艺术学习仅限于每周一次一小时的课程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初级阶段的艺术学习,是需要日常的练习、渗透和积累。通过笔者多年的观察,通常有父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艺术教育中的孩子,进步都非常快,完成度很高,学生的积极性很强,父母老师的配合也比较协调,因此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成就感更强。

    进入学习的“瓶颈期”时,学生常常展现出厌学、兴趣缺失等情绪特点,对音高、旋律、节奏、速度、色彩、空间等感知能力不足,无法产生共鸣,体验不到艺术带来的美和韵律,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对艺术缺失兴趣。学生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3-9岁的年龄段,受到生理条件的限制而受挫,会带来沮丧和失落,例如:在钢琴学习中,由于手指条件不够优良,手指长短差距过大(五指过短,导致手型向外倾斜)、手指关节无力,无法支撑、手指跨度小,演奏吃力等;
    声乐演唱学习中,由于孩子还未建立正确的音高概念引起的音准不稳定,气息的概念不明确,导致演唱的音域小、演唱的作品少;
    在舞蹈学习中,孩子的身体不协调,跳舞时的手脚配合困难、节奏感知能力不强,导致舞蹈表演过程中无法找到音乐的节奏拍点;
    比如绘画学习,四五岁的年纪手小力气小,拿不住画笔,六岁后身体逐渐开始发展后能够控制画笔等。此外,学生的专注力不够,容易被身边事物、声音等干扰而分散,无法持久专注地学习;
    学习的耐力不够,超过一定时间会觉得压抑、疲惫,无法全情投入等问题,也会造成学生很快失去对艺术的兴趣。

    此外,学习的素材过于单一,枯燥乏味,没有成就感和新鲜感,例如:美术学习中长期练习素描,钢琴学习中哈农、音阶基本手指反复练习等现状,舞蹈教育中每天都要做的练功压腿等基本训练。基本功的训练非常枯燥和痛苦,却是学艺路上的基石。

    当这些问题出现时,大部分的教师、家长或孩子本身会认为,是孩子已经对某种艺术形式丧失了兴趣的信号,从而放弃继续的学习和感受,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间,与艺术教育的重要突破时机擦身而过。面对这一阶段的学习难点,学生-家长-老师应该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团队,有意识地建立理性、坚持、不畏苦难的学习精神,且能够看到自己处于何种学习阶段,主动地调整学习态度和日常练习的情绪。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现状,我们是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反思及改善:

    从社会及专业评价体系建设来看,应当建立健全的专业教师队伍管理,及时补充艺术教育相关基础建设(如社区小剧场、学生艺术节、艺术类社会服务活动等),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实践精神和服务社会的意识。针对社会上的艺术教育机构和自由教师,设立相应的行业准入标准,打击不法行为,规范市场良序。针对社会上的艺术比赛、考级等活动,定期、及时、反复向公众公布白名单或黑名单,采用引导方式规范行业秩序。相关专业团体及高校亦不应躲在象牙塔中,而应该积极参与相关儿童艺术教育的各个方面,鼓励实习、支教、志愿服务等形式的社会服务行为。

    从教师层面来看,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对艺术的热情。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实操,更重要的引导学生如何感受。教学不再是机械地重复课本内容,而是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同时,利用网络时代丰富的资料、便捷的渠道、创新的辅助方式,展开导引式、书单式的授课。如,利用数字敦煌博物馆为学生讲解壁画、利用国家大剧院官网的资料服务引导学生聆听现场音乐会、寻找优质的网络大师课为学生答疑解惑等。在大量优质的、免费的、专业的学习资料中,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会学习旅程中的领路人,而非仅仅是教材的复读机。任何一门艺术学科,都有十分系统的、专业的教学法,优秀的艺术教育教师,在对教学的法则、教学的规律、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能够快速且有效的找到学习方案进行解决。同时,通过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提炼出自己的教学规律和模式,熟知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每节课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年龄、接受能力等特征,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中采用多重教学模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以此提升学习过程中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标准。

    从家庭教育层面来看,应多参加亲子音乐会、画展、艺术交流分享活动,积极参加艺术类比赛,增加学生与他人的交流,相互学习激励进步。用文化交流代替“屏幕”,将家庭成员的交流和自我成长浸入日常,在合理使用媒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家庭学习氛围的塑造。家长在陪伴孩子进行艺术学习时,亦应积极参与到艺术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艺术感受、艺术审美能力,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建立正向的反馈与协同成长的家庭教育机制。

    从学生个人层面来看,应正视艺术教育对人生发展的作用,树立远大目标,及早建立理性的学习观和发展观,学会学习方法,平复心态不急于求成,多与同伴交流学习,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心态而非攀比之心去践行自己的艺术学习过程。积极地、有意识地选择能够提升自己审美能力的学习或艺术体验项目,珍惜并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使用媒介工具的能力,培养自己辨别网络知识优劣、准确性的媒介素养。

    在“兴趣论”成为儿童艺术教育的主流指导思想的今天,我们若能够正视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痛与乐”,平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退与进”,构建健康学习中精神培养与技艺磨炼的关系,将人格、性格塑造真正融入艺术教育中,不、削减半途而废的消极思想,亦拒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竭力为学生打开文化视野与人类精神宝库,才是当代艺术教育改革与建设的初心。

    ①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强调: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https://theory.gmw.cn/2019-02/22/content_32545158.htm.

    猜你喜欢 儿童艺术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纸的艺术读者·校园版(2018年13期)2018-06-19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留守儿童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六一儿童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6期)2016-05-14因艺术而生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艺术之手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今日教育(2016年1期)2016-03-01爆笑街头艺术爆笑show(2014年10期)2014-12-18
    相关热词搜索: 网络时代 兴趣 儿童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