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最新版毛概课后习题(思考题)答案(1-11章)

    时间:2022-10-03 16:40: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版毛概课后习题(思考题)答案(1-11章),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最新版毛概课后习题(思考题)答案(1-11章)

    2022最新版毛概课后习题(思考题)答案(1-11章)5篇

    【篇1】2022最新版毛概课后习题(思考题)答案(1-11章)

    毛概思考题答案总结

    第一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及各自回答的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怎么样建设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为什么科学发展,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三个代表: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邓小平理论: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个代表:内容: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都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第二章

    1、邓小平如何重新确立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

    (偏离)在1957年下半年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的偏离了。(恢复)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群众要求纠正文革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奋起,在此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确立)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在1980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做了概括。(发展)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内在的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实事求是也是内在的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无产阶级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不断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这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毛泽东系统的阐述了三者的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2、简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章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内容及科学含义?

    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含义: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2、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科学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六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的新概括?

    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基本特征: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二是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
    三是由自然经济占比重大,逐步转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四是有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为科技教育文化发达的历史阶段;
    五是由人民生活水平低转为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六是缩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差距;
    七是建立完善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八是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概括: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障碍依然存在,改革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未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差距认为艰巨;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方略扎实贯彻,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
    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长期存在,可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简述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4、总体小康的特点是什么?党在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新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5、结合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分析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长期的发展阶段,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无法逾越的,但总的来说,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

    第七章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首先,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

    基本框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基本特征:一是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解决办法:

    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鼓励先富带动后富,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

    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建立和健全更深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4、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我们必须着力在“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上下功夫,调整结构,深化改革,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鼓励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的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是什么?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劳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理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质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6、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和举措,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九章

    1、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哪些?如何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表现,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2、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十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互关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党在实践中提炼出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第十一章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第一、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第二、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第三、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自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十二章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基本内容:(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重要意义: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篇2】2022最新版毛概课后习题(思考题)答案(1-11章)

    3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如何建立美丽中国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3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1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2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3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4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如何理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如何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1强国必须强军,巩固国防和强大人们军队是星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明珠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2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们军队(p269)

    3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们军队建军直奔,强军之魂

    4,

    如何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重要途径。军民融合,源于我们党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思想,七亩地就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做到一笔投资,双重效益

    如何认识当今世界打发展趋势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2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3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

    4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

    5科学技术孕育新突破

    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p290)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制度最大的优势

    最本质的特征:

    1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

    2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

    3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

    最大优势: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创建的

    2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

    3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如何理解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如何理解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1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

    2这是对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3这是推动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篇3】2022最新版毛概课后习题(思考题)答案(1-11章)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

    3.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1)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4.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以开放促发展。(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现实意义:我们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生动历程,是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出来的,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2第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4.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5.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1)坚持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

    6.如何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

    (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2)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4)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随着时间推移,这条道路已经并将进一步显示出其世界意义。

    4.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2) 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定不移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3) 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4) 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篇4】2022最新版毛概课后习题(思考题)答案(1-11章)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

    答:(1)马列主义和革命建设实践基础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各阶级分析》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

    (3)遵义会议后:《论联合政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之后:《论人民民主专政》

    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答: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工作路线与行动出发点与落脚点

    独立自主: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有益的先进事物;
    矜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如何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答: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艰辛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二章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答: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革命的定义而非怎么做)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①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党的建设,斗争)
    ②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统一战线,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③无产阶级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党指挥枪,人民武装)
    ④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党的建设)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两个没收一个保护)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的科学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答: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在于:
    第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在内部没有民主,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没有和平斗争的条件,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第二,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中国革命的敌人又占据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农村发动集聚力量,最后夺取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有重要意义:
    第一,在实践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被证明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
    第二,在理论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第三,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党的建设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统一战线: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组成的工农联盟(基础),资本家和其他非劳动者组成的民族资产阶级联盟(保障)。独立自主,区别对待,既斗争又联合。

    武装斗争: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坚持正确的战术战略原则

    党的建设:思想建设(首位) ,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第三章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究其本质仍然属于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推翻的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仍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也没有废除,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为主体;
    二是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为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
    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辩证的统一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其实质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答: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如何理解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答:(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了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4)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6)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大意义?

    答: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答: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

    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1、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邓小平精辟地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以此为立论的基础,以这种时代眼光和世界历史眼光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的发展思路,从而形成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
    2、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就其根本内容和精神实质而言,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属于同一个思想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都要求我们:要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社会实践,二是人民群众迫切的理论需要。

    如何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政治理论

    邓小平认为为了完善体制,需要做到党政分开。

    长期以来中国对于"执政党"理念的误解是造成党政长期不分的原因。举美国的例子,共和党在美国执政,但这并不表示共和党中央机关可以干预联邦政府的运作,政府和党负担的是不同的职能。由于长期以来党政不分使得中国各级政府、党委运行效率低下,政府职能不明确等弊病。邓小平曾认为学校、企业当中不需要党组织。邓小平认为应该适当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2)经济理论

    邓小平关于经济的理论,概括起来讲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主张恢复市场的功能。邓小平认为,计划经济不利于调动人民劳动的积极性,同时统购统销的方法不是按照需求,而往往是按照平均主义的方式进行分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非常重要的上游资源产品的价格总是被压低,以便使下游产业获取利润,而在市场定价下面,这种情况将会得到改观。(主要讲计划经济的弊端,积极性,统购统销平均主义忽视需求,上游定价被压低)

    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或者计划经济并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志。邓小平认为计划经济的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丧失了自主性,对人才以及资源的不合理运用造成了企业效率低下,利润率难以提高,科技含量也始终很低,因此邓小平希望建立和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相似的股份制企业制度。(自主性,人才资源不合理造成三低)

    (3)军队建设理论

    邓小平在继承前人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历史时期的具体国情、军情创建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这一理论是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新时期军队建设要以现代化为中心,注重质量建军,走精兵强国之路,加强和改进军队政治工作,提高后勤保障能力。这一理论对中国新时期军队建设起着决定性影响。

    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答: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八章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个方面依据:

    1.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发生新阶段性的变化,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2.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民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3. 影响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不平衡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制约全国水平提升;
    不充分指一些地区、领域、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任务还很重。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需要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基本国情仍未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答:(1)五个方面的内涵:

    ①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从历史脉络来看)

    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从实践主题来看)

    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人民)

    ④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⑤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三个方面的意义

    ①从中国人民复兴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②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③从人类文明进程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如何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一. 主要内容:

    1. 核心要义与丰富内涵

    (1)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内涵:(八个明确)

    ①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在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在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③“中特”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坚定“四个自信”

    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特”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特”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⑥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立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世界一流人民军队

    ⑦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⑧“中特”最本质特征与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 基本方略:

    新时代是新思想得以产生的时代背景,新思想是新时代顺利前行的思想灯塔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九大将新时代“中特”基本方略被概括为十四个坚持: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4)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安全为宗旨,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各方安全;
    (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坚持从严治党

    二. 历史地位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①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当代最现实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②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形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

    ③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人类思想宝库增添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2. 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①该思想具有厚实的现实基础与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旗帜

    ②该思想必然以强大的解释力创造力凝聚力,激励全党各族人民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

    ③该思想于十九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于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载入宪法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①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新时代党和人民的行动纲领

    ②是党、国家、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特提供了根本指引

    ③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

    ④为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中特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略)

    第九章

    如何认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如何看待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答:两个一百年:到建党一百年,建成惠及全国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到建国一百年实现现代化,建成现代化强国。

    两步走战略:2020年—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2035年—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要深刻把握这个新目标,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是什么,怎么做,略)

    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答:前一问+两步走的具体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经济科技);
    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政治);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文化);
    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民生);
    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社会);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生态)

    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十章

    新时代如何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答: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1.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使创新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2.深化供给侧链改革

    坚持质量第一、效率第一,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培育,三去一降一补)

    二、加快建设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的产业体系和经济体制

    (1)六个体系,一个体制: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彰显优势,协调灵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系;

    (2)六个方面的工作重点:①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②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③激发各类市场活力;
    ④积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⑤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重点!!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三个“人民“)

    3.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统一起来。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法律及其实施应充分尊重人民意志。(党的四个法)

    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答:一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大主旋律、正能量的弘扬和传播,建设好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二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个方面构成: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 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2. 革命文化传统文化 3. 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

    三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产业;
    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提高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

    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

    答:1、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5)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创新体制,改进方式,加强建设)

    (1)创新社会治理体制(2)改进社会治理方式(3)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4)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5)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3、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1)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2)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3)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4)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5)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答: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义: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1)节约资源放在首位(2)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3)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4)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

    3.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1)推进绿色发展(2)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3)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4)改革生态环境监管机制

    第十一章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答:

    1.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忧患意识,底线思维;
    标本兼治,防止风险转化

    2.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重点解决好深度贫困问题,坚持中央统筹,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

    3.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四,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部分内容!(供给侧链改革+六个方面的工作重点)

    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答: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任务。

    第十三章

    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答:一、时代主题逐渐转向“和平与发展”。
    二、世界格局多极化
    三、经济趋于全球化

    四、安全环境复杂化

    如何推动建立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答:1.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先列出宗旨)

    2.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始终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内部出发)

    3. 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面向外部)

    4. 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时代特点)

    5. 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6. 把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经社文等方面。(总结)

    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答:核心: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1.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摈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2. 安全上: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3. 经济上: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4. 文化上: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5. 生态上: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其后比那花,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第十四章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制度的最大优势?

    答:最本质特征: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决定;
    最大优势:“中特”是由党领导人民创建的;
    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
    党的自身优势是“中特”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如何理解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答: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如何理解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答:1.马克思2. 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3. 伟大事业的根本保障

    【篇5】2022最新版毛概课后习题(思考题)答案(1-11章)

    1.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的思想吗?

    主要内容: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

    ①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②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③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
    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的”思想。只有正确的毛泽东“的”思想才会被纳入到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中。

    1.2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在晚年犯了不小的错误,但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邓小平曾说过:“那他的功与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为什么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不能被否定?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这两个历史时期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两者坚决不能相互否定。

    1.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坚持用和平的办法,不仅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怎样理解改革和改造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四、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1.4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主要有哪些?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现实需要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他们在初步探索中遭受严重挫折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深刻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2.1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主要内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①发展是硬道理, ②发展要抓住机遇。

    ③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

    (5)“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6)改革开放理论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9)“一国两制”

    (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2.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3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善于抓住和用好机遇。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坚持全面发展,

    a)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b)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

    c)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d)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④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a.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b.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

    c.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

    d.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做到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2.4如何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结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的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5如何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思想的最核心的内容(即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 “八个明确”(核心观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是什么关系?)

    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核心内容(八个明确):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关系:

    “八个明确”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两者相辅相成,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6党的十九大对将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安排?

    1、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经济建设方面,我国经济、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政治建设方面,人民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政府、社会基本建成

    文化建设方面,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民生和社会建设方面,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1当前中国发展中要贯彻的五大新发展理念是什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协调是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就是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有益管理经验。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包含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

    创新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发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3.2为什么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外因:世界范围供给体系调整加快

    当前世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核心技术的缺乏使得我国经济的调结构、促升级面临巨大压力。2018年的中兴事件,说明了我国的供给体系迫切需要提质增效。

    内因:我国经济运行依然存在重大结构性失衡

    一、实体经济的结构性供需失衡;

    二、实体与虚拟经济的结构性失衡;

    三、实体经济和房地产经济的结构性失衡。

    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三、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制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突出抓好的几个方面工作是什么?

    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四、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五、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3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的制度优势有哪些?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2、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要保持政治定力,坚持从国情、实际出发,坚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体现了人民意志,保障了人民权益,激发了人民创造活力。

    3.4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1、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必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必须把维护中央对港澳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好中央依法行使权力和特别行政区履行主体责任。

    必须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支持香港和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面推进内地和港澳互利合作,拓宽港澳发展的路径和渠道。

    必须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坚持“一中”原则和“九二共识”

    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

    秉持和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

    携手同行共圆民族复兴中国梦

    3.5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雄厚的文化基础,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更好的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文化发展步伐,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网络服务;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加强文化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三、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首先努力弘扬中华文化,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其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最后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

    3.6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公平教育;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健全学生资助制度;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办好继续教育

    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
    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拓宽居民收入渠道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如何创新社会治理?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建设。

    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

    三、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和系统疏导,完善惩恶扬善机制。

    五、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3.7在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怎样才能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

    1、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

    2、必须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否定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都是死路一条。

    3、必须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4、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继续朝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努力,着力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注意正确处理哪些重大关系?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8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怎样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一、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二、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三、经济上,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四、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五、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3.9为什么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这是①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

    ②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

    ③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

    2、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创建的。

    ②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

    ③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怎样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一、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1、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

    3、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

    二、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1、增强学习本领 2、增强政治领导本领

    3、增强改革创新本领 4、增强科学发展本领

    5、增强依法执政本领 6、增强群众工作本领

    7、增强狠抓落实本领 8、增强驾驭风险本领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