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从论语和圣经看中西孝道文化

    时间:2022-10-03 15:15: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论语和圣经看中西孝道文化,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从论语和圣经看中西孝道文化

    从论语和圣经看中西孝道文化3篇

    第1篇: 从论语和圣经看中西孝道文化

    从人本思想看中西管理文化

    乔东  李海燕  

    《理论学刊》 2002年04期

    【分类号】:C93

    西方管理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发端于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商业城邦,古希腊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使人的个体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形成了人类早期文明独特的人文精神。古希腊最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戈拉明确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8页)从而把个人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个人作为评判万物的标准,正是基于这样的人文精神,使当时古希腊人在生产交往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极为灿烂的西方古典文明。

    即使在中世纪,个人消融在教会的集体之中,个性被完全抹杀,但在经院哲学内部,一批唯名论者力求摆脱正统神学的禁锢,大力宣扬只有个别才是真实存在,而一般(或共相)只不过是名称而已。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基于古希腊独立人格基础上的人文主义得以恢复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文艺复兴所宣扬的人文主义思潮和宗教改革所兴起的新教伦理所体现出来的追求个人精神生活的自由解放和个人成就需要的价值取向,使西方人摆脱了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精神枷锁,个人主义成了一种社会思潮。

    17世纪以后,个人主义被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了,通过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与发展,使西方人本主义对人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其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经济人”的思想。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无不以追求自己最大经济利益为动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为社会提供各种生活必需品,并不是出于某种仁慈的考虑,而是因为自利的打算。

    在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和西方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发展的推动下,孕育产生了20世纪初以美国人泰罗等人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该理论思想同亚当.斯密的认识一样,把职工看成只为个人经济利益需要而工作的“经济人”,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基于这种思想,泰罗把管理重点放在对人的控制上,他突出严格的管理制度和金钱激励,认为金钱的激励是在于满足“经济人”的物质追求,保持行为动力,而严格管理则可使人的行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性,这就是所谓的X管理理论。这一管理理论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以蓝领为主的第二产业企业管理中确实发挥了作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X理论也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即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情感因素的忽视。

    1924-1932年,美籍澳大利亚人梅奥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开创了西方管理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由此产生了行为主义的管理理论。梅奥认为,工人不是把金钱当做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的“经济人”,而是除了追求物质利益外还有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以及需要实现其社会价值的“社会人”。“社会人”的观点比“经济人”的观点进了一大步,它强调了人的社会性需求,突出了人际关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与之相应的管理理论是“参与管理”即Y理论。Y理论也曾一度在西方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当时仍把对人的激励看成是管理手段,而不是目的。

    战后西方出现了以广泛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为特征的管理科学学派,进入了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所说的“管理丛林”阶段,这个阶段的里程碑是美国人莫尔斯和洛希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超Y理 论基础上产生的“权变理论”,他们认为“经济人”、“社会人”理论,对人性的假设都有很大的片面性,而且未考虑人的个性、需求的差异和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等,认为人是因时、因地、因各种情况而采取适当反应的“复杂人”,人的需求因所处环境、时间、地点而异,没有一套对任何人、任何社会、任何阶级都适用的万能管理方法。因此,运筹学等数学研究方法被大量地应用于管理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技术,推进了管理手段与方法的现代化。但实践表明,尽管现代管理技术是有效的,却不能代替管理思想现代化和人生的现代化。

    随着日本在二战后经济上的迅速崛起,美国企业界及管理理论界人士在挖掘日本企业的管理的奥秘之后,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发表了大量的以人本管理与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论著,从而把西方人本管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进入了西方管理文化的第四个阶段,即文化管理阶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是美籍日本人威廉.大内于1979年出版的《Z理论—美国企业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二是美国人艾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于1982年合著的《公司文化》等,是管理理论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他们一致认为,企业不应把获取利润作为最终目标,应把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应建设以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从而把人本主义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财富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标志着人本管理理论进入了立意更高,角度更新,内容更丰富的更新更高阶段。在这一阶段,提出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提出了个性需求和精神健康的理论,提出了更多依靠员工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可以说,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

    综观西方管理文化的发展,关于人的管理一直是其核心,对人的认识出现了“经济人”、“社会人”和“复杂人”等逐渐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管理则逐渐从对人的行为管理过渡到对人性的管理。不论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不论X理论还是Y理论,其实质都是注重个人经济需求和社会需求的满足,以此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所以,西方管理文化中的人本思想是以个人为中心,是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在管理文化中的具体体现。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文化中过于注重个人的人本思想在现实中受到了愈来愈多的冲击,从而使得西方管理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在同东方管理文化注重集体和谐的人本思想的相互交流中发生一定程度上的转向。

    在中国哲学史上,管仲是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家,他说:“夫霸王之所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如果治国不可以人为本则会出乱。由此可见,管仲对人的价值及人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孔子更重视人和强调人的价值,他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表现了对人的自我价值的张扬。他提倡人本精神内在深层的含义是“仁”,“仁者爱人”,表现了重视人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倾向。自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书”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取得了绝对统治的地位,儒家的人本思想也自然就成为中国管理文化的主流思想。

    先秦儒家把“安人”和“安百姓”作为国家管理的根本任务,发展了周初以来萌发的人本思想,形成了关于人本思想的学说体系。从总体上看,儒家人本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为人之道上,要求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做到“德”与“贤”,做到“修己安人”;
    在待人之道上,要求做到“仁”(爱 人)与“和”(与人友善、和谐);
    在治人之道上,要求推行“仁政”,藏富于民,并进行人伦教化。

    儒家人本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诸子的学说之中。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在《论语.阳货》中:“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是恭敬、庄重,能得到人尊重而不会受侮辱;
    宽是宽厚,宽厚能得到大众的拥护;
    信是诚信,诚信会得到别人的信任;
    敏是勤敏,勤敏会使工作效率高,贡献大;
    惠是爱护、关心,爱护关心他人并给予帮助,别人就能为你出力。

    孟子在君与民的关系上,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本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又说:“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人君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孟子.王制》)。在性善论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学说,在他看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孟子.公孙丑上》)。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时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虽然反对性善论,提倡性恶论,但在人本思想这一点上与孟子的观点是一致的。荀子说:“百姓之群,待之而后和”(《荀子.富国》)意思是说,百姓组成的社会结构,要依靠统治者的管理活动而得到协调,他还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生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荀子的人本思想充分体现在他的“爱民、裕民、富民”主张上。

    儒家人本思想认为,统治者要关心民众疾苦,保护人民利益,否则就会失去民心,最终丧失对民众的统治权,为了保护民众利益,维系民心,统治者一方面要推行仁政,藏富于民,使人们“乐年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另一方面要对人民进行教育,使人们明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论语.颜渊》)。这就是说,先要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这是人得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前提,还要通过教育,让人们的精神有所寄托,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可靠保证。即先要使民“足食”“富之”,而后“教之”(《论语.子路》)。按照孟子的说法,就是要“教民稼穑”,教民“治河驱兽”,“教以人伦”,即分别满足人民的物质、安全和社会性需要。

    但是,儒家人本管理的前提在于承认封建的等级制度和维护封建君主制度。人本思想并不否定君主的统治,只要求君主关心民众疾苦,对人民不要太苛刻,在君主的关系上,民只不过是被怜悯被同情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本思想是一种子民哲学思想,“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荀子这里讲的君主应当做万民的保护神,应当视民如子,君是君父,民是子民,君与民仍然是地位不同的两极,君父与子民之间没有平等而言,君主“爱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牧民”,人本思想的核心是为民做主,而非由民做主。

    所以,儒家的人本思想虽然在维护社会安定、减轻人民负担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它培养了人的服从性和顺从性,人们不思进取,不求创新和进步,延缓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正因为过分追求社会组织结构的和谐性和稳定性,并以之作为国家管理活动的最佳境界,当组织的“和”(和谐、稳定)与效率发生冲突时,宁可放弃效率也要“和”,当这种以“和”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成为主体意识形态之后,对一代代中国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中国封建社会表现出来的超稳定性、保守性和封闭性,无不与这种思想有关。但是,儒家文化作为一种人本文化,重人际关系协调,重人的价值的实现,并注重个体对群体的责任、奉献和服务,带有群体和谐特点,这种人本思想,对中华 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面对我国和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以及西方强大的思想冲击,反思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发展和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对传统管理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本思想和西方的管理文化之中的人本思想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来研究和分析两者的不同,及各自的优势,力求在发扬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优点上,找出一种适合我国民族特征和文化要求的管理模式,以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东西方管理必然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国文化属伦理型文化,中国管理属伦理型管理,注重于情感投资,长于协调人际关系,追求群体和谐,对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得比较重,强调的是社会人格,强调个体对群体的义务和贡献。但是,传统的中国社会缺乏独立人格,不承认个性的奋斗,忽视或轻视个人个性的张扬和满足,过分重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而轻视个人自我需要的满足,造成了我国历史上个人的发展一直处于受压抑的状态,甚至出现了把追求个人利益看成是“资本主义的苗”,把维护集体利益视作“社会主义的草”的极“左”现象,其后果是使我国社会长期难以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西方的传统文化强调人是宇宙中心,周边一切皆“备于我”,人不应当贬视自己,而应当追求自身价值与幸福,在这种独立人格基础上形成的西方社会,只能是契约社会,即人与人之间不形成宗法伦理、等级关系,而是平等基础上的契约,当社会发展需要把这种契约关系用某种法定形式规范下来时,西方社会就形成了法制社会,它在管理上的表现就是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条理管理,即在管理中特别注重建立规章制度和条例,严格按规则办事,追求制度效益,从而实现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但是,过于注重科学理性和个人主义价值倾向的西方管理文化也给西方社会造成了科学主义的泛滥和极端个人主义的盛行。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偏重于对人做整体的探讨和把握,而西方管理文化中的人本思想更精于对人的个体的理解和重视,这样就使得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中的人本思想趋向于一种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西方管理文化中的人本思想趋向于一种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西方管理文化的基础之一是科学技术,因而其发展迅速,成绩巨大,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基础主要来自于人生哲学,因而其发展较慢,但潜力较大。与西方管理文化中的“经济人”和“社会人”假设及其制度管理不同,中国管理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则体现了“道德人”假设和德政思想,在现代社会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所以,随着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东西方管理文化却有趋向于同一的倾向。西方管理文化强调个体价值的人本思想开始注重其整体作用的发挥,而东方管理文化强调社会人价值的同时,已注重其个体价值的实现。随着现代管理的发展,东西管理文化的互动与转型,将最终奠定未来管理的文化基础,未来的管理应既强调群体,又强调个体,强调个体必须服从于群体利益,又强调绩效考核的重要地位。产生于农业文明的中国传统管理文化,要同现代管理文明接轨,必须首先完成自身内部基因的变革,这就是接受西方的科学文化、商品文明和法制精神,从而完成自身文化的更新。

    一、 企业哲学框架下的核心价值观

    1、 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企业哲学的第三层是“企业如何生存”,即“怎样,how”,即核心价值观( value )的问题。如果说愿景与使命是解决方向的问题,而核心价值观则是共同行为模式的具体指导原则。这里既包括对企业行为的指导,也包括对企业个体行为的指导。

    什么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简而言之,企业核心价值观就是企业在企业哲学的统率下,为追求愿景、实现使命而提炼出来并予以践行的指导企业上下形成共同行为模式的精神元素。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用以判断企业运行当中大是大非的根本原则,是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赏什么、批判什么的真实写照。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motto、principal)就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使全体员工都必需信奉的信条。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的一系列准则,如企业对市场、对客户、对员工等的看法或态度,它是企业表明企业如何生存的主张。如宝洁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领导才能leadership、主人翁精神ownership、诚实正直integrity、积极求胜passion for winning和信任trust。

    这里我们要强调的一点是,在目前的国内企业文化建设中,在漫天飞舞的企业文化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难以界定清楚的关于价值观的表述,包含但不限于企业精神、企业风格、企业宗旨、管理理念、经营理念、企业原则、经营思想、质量理念、人才理念等等。第一是杂乱无章的堆砌,可能企业自己都说不清楚那些到底是什么。第二是层次不分,难以形成对企业员工的有效指导作用。我们并不认同这样的做法,企业的价值观可以有很多,当企业面对企业管理的各层面时,都可以有价值观的判别问题,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只能有一条,能够将这一条细化固化并且坚持不懈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我们认为关键之处要重点将核心价值观单独提炼出来,同时围绕核心价值观再进行分解,形成在核心价值观支持下的能够对职能层文化、业务层文化及亚文化形成指导的各个价值观体系。

    中国企业真正按照企业性质运作的时间很短,能够建立起并恪守其核心价值观的企业就更是寥寥可数,与西方具有一百多年的企业相比,虽然在企业文化这个名词出来之前它们并没有叫做企业文化或核心价值观,但它们已经有一套比较成熟的企业文化运作体系,并且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以及执着足以令中国大多数企业家汗颜。正如惠普公司共同创始人威廉.休利特所说的:“回顾一生的辛劳,我最自豪的,很可能是协助创设一家以价值观、做事方法和成就,对世界各地企业管理方式产生深远影响的公司。” 由此可见,西方企业家对如何建立企业的核心观深有体会,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对企业的影响更是认识深刻。与此相反,中国许多企业家并不知道什么是核心价值观,或者以为核心价值观就是将一些时尚流行的管理哲理或警世名言贴在墙上或写在纸上就行了,要不然就罗列出一

    (3)介绍评价对象的选址、总图布置、水文情况、地质条件、工业园区规划、生产规模、工艺流程、功能分布、主要设施、设备、装置、主要原材料、产品(中间产品)、经济技术指标、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人流、物流等概况。

    中西管理六大文化冲突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报批1.企业经营的目标不同。目前中国企业的主要目标是抢占市场份额,实现赢利,别的目标则强调得少一些。欧美企业的经营目标,除市场份额和赢利外,员工的就业、就业率、薪酬福利等,是企业经营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欧美,特别是欧盟,员工的保护和工会的势力是非常强大的。

    (5)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建设项目。  2.对外资的鼓励程度不同。中国认为外资来了,对当地发展经济有帮助,外资在中国有很大发言权。在欧美,对外资的鼓励程度逊于中国。

    1.环境总经济价值的构成  3.企业管理理念不一样。欧美强调当地员工的感觉和福利待遇,甚至到了过分的地步,比如,有时候工作的高峰期,员工照样要休假,要有节奏地生活。所以,有时候养兵千日,也未必能用兵一时。

      4.企业管理制度和员工责任心的不同。中国本土员工会尊重制度,但更强调终极的责任心及经营结果,而不是拘泥于某时某地、某个环节的制度要求。在欧美,有时候员工完全可以不顾经营结果,僵化地去坚守一些不太适宜的制度。

      5.管理风格不同。东方管理文化习惯于精确管理加模糊管理,西方管理要求非常直接、明确、精细。比如,在薪酬方面,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但浮动部分很难确定,如果你向西方员工讲了一个数字了,最后经营不好没达到,他还会向你要,那就很被动。

    3)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6.非正式沟通机制不同。在中国,在8小时以外,管理人员在一起聚会,一起喝酒聊天,通过这种非正式组织和方式,能解决很多在办公室里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在西方,员工在8小时以外,有自己的空间,也不希望你在周末的时候去打扰他,中国人的这种非正式方法就难于应用。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中西方经理行为模式六大差异

      中泰集团总裁陈宏先生曾先后在中国、印尼、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等多个国家、行业的跨国集团担任高层领导,他在人力资源和营销方面有多种复合的跨国经验。就中西方经理行为模式的不同,陈宏概括了6大差异:

      1.上级领导安排工作时,中国经理一般不会把有关工作的难点疑点事先向下属交代。西方则相反。

      2.中国员工在接受任务时,更多的反应是“好,我马上去办”,表现更多的是绝对的服从,否则,认为上司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西方的职业经理人在接到任务时,则会表示: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3.在碰到困难时,中国员工更多的是自己绞尽脑汁想办法自己解决。西方职员则更多注重跟别人探讨,借助别人的力量、借助团队的力量来解决。

    (3)总经济价值的组成。我们可以用下式表示环境总经济价值的组成:  4.中国员工更愿意得到直接上司的赏识,西方员工则更多愿意得到周边同事的赞赏。

    (1)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5.在上司对其完成某项工作不满情况下,中国员工的反应:①对不起,下次一定做好;
    ②找理由推脱责任。西方员工的反应:①讲出对事情应当承担的责任是什么,而不是推到下一级;
    ②会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补救,而不是下次再做好;
    ③说明主要是哪个环节没有处理好,找问题的症结。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定,并抄送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6.中国职员更喜欢上级领导在的时候发言,上司不在时,不喜欢跟自己的同僚讲出心里真正的想法,怕别人把自己认为好的方案给拿走了。西方员工的心态更开放一些,愿与同事讨论自己的方案。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

    第2篇: 从论语和圣经看中西孝道文化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茶文化的异同

    刘天宁

    【期刊名称】《福建茶叶》

    【年(卷),期】2018(040)012

    【摘要】文化与语言之间,有着天然的关联性,在认知不同文化时,我们需要站在文化生存的环境这一角度,通过选择合适的文化视角,从而真正实现多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与共同点,将为不同茶文化之间的深度交流提供重要支撑.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分析入手,结合中西方茶文化的具体发展历程认知,通过具体分析中西方茶文化的异同点,进而探究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方茶文化交流机制.

    【总页数】1页(41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茶文化;差异化;相同特征;精神理念

    【作者】刘天宁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茶文化的异同 [J], 黄心群

    2.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茶文化的异同 [J], 葛宇帆

    3.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茶文化的异同 [J], 罗明燕

    4.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礼”文化 [J], 刘佳; 巨静

    5.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 [J], 郭其洋[1]; 张亚文[1]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第3篇: 从论语和圣经看中西孝道文化

    从《刮痧》看中西文化差异

    在《中西文化比较》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部非常优秀的国产影片《刮痧》。看完后,我对电影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中西文化的强烈差导感触颇多,可以说“刮痧”就是一个中西文化差异引起的纠纷。

    故事围绕许大同一家在美国的生活展开。许大同的父亲刚到美国,等待办理绿卡,许大同和许妻已在美国扎下根,并且许大同在工作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而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则完全是在美国出生并在美国长大的“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故事开端就开始极力渲染许大同在美国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并让许大同在颁奖典礼上很自豪的说:“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爱美国,这里是我的家,我实现了美国梦。”然后又由于许大同的父亲也就是丹尼斯的爷爷给丹尼斯刮痧,而被儿童权力保障部门起诉,并最终法庭判取消许大同的监护权利,使得许大同被迫妻离子散,而后又由于许大同朋友昆兰的帮助,而重新回到妻儿的身旁,而许大同的父亲最后也黯淡离去,回到了北京。在整个影片中无不透露着中西文化的巨大的差异。

    中国那种已被传承了五千年的思维模式与西方的思想是那么的不同,这也便构成了影片一次又一次的矛盾与高潮的发生。中国注重集体主义,在传统价值观念中反复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强调牺牲个人利益去保全集体利益。而美国文化是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认为个人的自由、利益不可侵犯,集体利益不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所以他们不会为了集体利益去牺牲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差异电影《刮痧》中有所表现。当大同的妻子简宁分娩时,大同因为开会而不在场。对于美国人来说这种“开会比他孩子出生更重要,”的事情是不能理解的,他们不能接受这种事情,所以接生护士在听证会上情绪很激动,并且说这件事情会让她一辈子都记得。当妻子难产时,许大同选择了保大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以后还可以生小孩,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等思想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接着由于种种巧合,爷爷给孙子丹尼斯刮了痧,而许大同和许妻也未过多留意——在中国,这种疗法已经被用了几千年,但丹尼斯背后的刮痕意外的被医院的医生看到了,然后医生“出乎意料”的通知了美国儿童权利保障部门。这一情况在中国是多么难以想像啊!在丹尼斯被福利院收留的同时,儿童权利保障部门就马上开始了对许大同的全方位的调查,并且在听证会上找到很多的证人。其中,昆兰是许大同在美国最好的伙伴,是他事业上很好的搭档。可是昆兰却在听证会上说出了事实,承认了许大同确实因为小孩打架而打孩子。许大同不能接受自己的朋友这样对待自己,于是感到很气愤,认为应该断绝一切关系,甚至辞职,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昆兰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不能完全理解大同的朋友观,于是感到很无奈。在交往中,中国人注重情感。而美国人则信任法律,认为它适合于每一个人,人们应该按照法律规定办事。中国人可以“法外开恩”,而美国人则信“法不容情”。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从来都强调“忠”、“孝”、“礼”几字。认为对别人要尊重,礼数相待,对父母,讲究孝顺。中西文化中,各有各的长处,但是我们中国人确实有许多地方需要向西方学习,只有接受别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我们才能不断发展,越来越好!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