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2022年度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完整)

    时间:2022-09-20 14:25: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完整)

    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5篇

    第一篇: 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心得体会

    在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通过学习,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灵活选择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同样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非岐视,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教材中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因此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三、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第二篇: 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第一部分 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自然现象和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对自然的好奇心,以及批判和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学习与同伴的交流、交往与合作。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理解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小学科学课程针对学生身边的现象,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综合呈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强调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发挥不同知识领域的教育功能和思维培养功能;
    注重学习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 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强调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者性别、个性等个体条件的不同,小学科学课程都要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合的、 公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二)倡导探究式学习

    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突出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
    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
    重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求善求美教育与求真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伦理精神和热爱科学的品质。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程的组织与教学要兼顾知识、社会、儿童三者的需求,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习容镶嵌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累生活经验,增强课程的意义性和趣味性。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要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使学生逐步学会调节自身的学习,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三、课程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反映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成果,兼顾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周期比较长,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本标准把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每个方面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中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重要容为载体,重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本标准在物质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生命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技术与工程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容,并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容融入其中。这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被分解成75个学习容,分布在三个学段的课程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因此,课程容部分还针对每个主要概念设计了活动建议,供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参考。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
    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形成尊重事实、 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标准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一)科学知识总目标

    1.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
    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太阳系和一些星座;
    认识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的运动;
    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二)科学知识学段目标

    以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个领域描述科学知识的学段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一)科学探究总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达成共识的过程。

    2.知道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
    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

    3.初步了解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 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4.初步了解通过科学探究达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和深入,甚至会发展变化。

    (二)科学探究学段目标

    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一)科学态度总目标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 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 完成预定的任务。

    2.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
    实事, 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3.在科学学习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

    4.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二)科学态度学段目标

    以下从探究兴趣、实事、追求创新、合作分享4个维度描述科学态度的学段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一)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总目标

    1.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及社会变迁的影响;
    了解社会需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了解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3.初步了解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学段目标

    以下从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3个方面描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容

    小学科学课程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从这四个领域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其中,物质科学领域6个, 生命科学领域6个,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3个,技术与工程领域3个。通过以上课程容的学习,可以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初步培养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物质科学领域

    人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质,感受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所发生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物质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都有着在的规律性。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本领域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的观点, 使学生感受到物质科学对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初步养成乐于观察、注重事实、 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6.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本领域学习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能和物质的存在状态;
    通过实验,学习简单测量工具的使用,学习一些量的特征的测量和记录方法(能依据性能对物体或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收集身边常见的物体,如石块、铁钉、橡皮、玻璃和大米粒等,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尝试从颜色、轻重、 软硬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学习容1.1)

    (2)说一说周围用塑料制成的物品,如塑料袋、塑料杯、塑料积木和塑料吸管等,比较一下它们的透明程度, 谈一谈这些用塑料制成的物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学习容1.2)

    (3)观察水、油、醋和牛奶等液体,尝试归纳总结它们的共同特征。比如,都可以倾倒,具有流动性(有固定的质量和体积(形状可以改变,等等。(学习容1.3)

    (4)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些变化,如易拉罐被压扁了,水结冰了,铅笔尖折断了。尝试分析以上变化的特征,比如,水结冰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液态变成了固态,无论是液态的水还是固态的冰都是由同一种物质构成的,因此,这种变化属于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学习容1.5)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水的三种状态( 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观察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探究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取一个烧杯,加入一些冰块,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
    让冰块自行融化,观察冰块的融化过程,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并记录温度;
    当冰块完全融化成水时,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的读数。(学习容2.1)

    (2)取相同质量的食盐两份,同时倒入两个盛有等体积水的烧杯中,用搅拌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观察两个烧杯中食盐的溶解快慢;
    取相同质量的食盐两份,同时倒入两个盛有等体积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观察两个烧杯中食盐溶解的快慢。(学习容2.2)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空气的特征和热、 冷空气的流动现象;
    通过简单的实验,证实空气的存在;

    通过查阅的方法,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通过小组讨论, 列举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与危害。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取一个塑料杯,在杯底紧塞一团纸,将其垂直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观察纸是否会被浸湿,通过该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占有空间。(学习容3.1)

    (2)取两个一样大小的玻璃瓶,分别放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水盆中,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待瓶充满烟后, 移走香,立即用毛玻璃片将瓶子盖好,将冷瓶倒扣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通过观察烟,了解空气的流动;

    重复前面的操作,只是将冷瓶和热瓶的上下位置对调,通过观察烟,了解空气是如何流动的(学习容3.3)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运动是物体的基本特征,运动有多种形式,可用速度描述运动和比较其快慢。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用线绳、直尺等工具测量物体的位置,描述物体的位置。(学习容4.1)

    (2)尝试乘坐自行车、公共汽车、轮船、火车、飞机等,体验和比较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尝试说明判断运动快慢的依据。(学习容4.2)

    (3)尝试让各种物体运动起来,观察物体前进、后退、转弯、旋转、滚动、振动、绕圈等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 描述其特点,用图示、文字等方式描述物体运动的状态与过程。(学习容4.3)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常见的力, 了解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观察磁铁吸引回形针,了解磁力可以隔着一段距离产生作用。(学习容5.1)

    (2)通过实验,观察常见的推力、拉力、摩擦力、弹力、浮力和重力,了解这些力对物体的作用,以及对物体体积和形状的改变,如弯曲、拉伸等。(学习容5.1)

    (3)尝试用推、拉的方式让物体启动、加速、减速或停止,观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习容5.2)

    6.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6.1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高低与强弱,了解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将发声体放入水中,了解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轻轻敲击课桌、楼梯扶手、墙面等,将耳朵贴在远离敲击点的不同方位,倾听声音,了解声音可以在固体中沿各个方向传播。(学习容6.1.1)

    (2)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感知声音高低和强弱的变化;
    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伴随着物体的振动,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学习容6.1.2,6.1.3)

    (3)设计实验,尝试用弦线、皮筋、直尺等物品产生不同高低和强弱的声音。(学习容6.1.3)

    6.2太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源、光的传播、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以及光的反射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光源,如太阳、灯等;
    尝试在黑暗的环境中观察物体,了解人眼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学习容6.2.1)

    (2)观察影子,形成影子,设法改变影子的形状、大小和方向,认识形成影子的条件。(学习容6.2.2)

    (3)观察光的行进,以及光在射到镜子表面后传播方向的变化,了解光的直线传播与反射。(学习容6.2.2)

    (4)观察太穿过三棱镜后投射到墙上的彩色光带, 了解太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学习容6.2.3)

    6.3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开展对热现象的探索,了解热的表征、热的传递、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测量水的温度,以及室、室外的温度,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
    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如气温、人体的温度、水结冰的温度等,了解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单位。(学习容6.3.1)

    (2)将压瘪一个小坑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观察其变化(结合水的三态变化以及热胀冷缩现象,感知加热和冷却可以对物体的形状和状态产生影响。(学习容6.3.2)

    (3)触摸放在热水中的金属勺的勺柄,测量包裹在薄棉被中的冰块的温度变化等,了解热在物体与环境、物体与物体之间、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传递的方式,认识到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学习容6.3.3)

    (4)将铁棒、塑料棒、木棒、铝棒等放入热水中,在每个棒的顶部涂上动物油,观察动物油的变化,了解热的传递现象,了解物质的导热性;
    观察热水瓶的结构,了解影响热传递的因素。(学习容6.3.3)

    6.4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调查,开展对电现象的探索,了解电路的基本构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用小灯泡、导线、电池和开关连接成简单电路,尝试让小灯泡亮起来,了解电路形成的条件。(学习容6.4.1)

    (2)观察常用的各种开关,了解控制电路的方法,制作简易开关。(学习容6.4.1)

    (3)将木条、金属、橡皮、硬币等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被点亮,了解物体的导电性能。(学习容6.4.2)

    (4)调查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电现象,制作安全用电的小报。(学习容6.4.3)

    6.5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索,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观察各种类型的磁铁,尝试发现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学习容6.5.1)

    (2)观察指南针的结构,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了解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学习容6.5.1)

    (3)观察两个磁铁放在一起时发生的现象,探索磁极的相互作用。(学习容6.5.2)

    6.6自然界有多种表现形式的能量转换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索,了解能量的各种形式,以及如何实现能量的转换。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尝试打击、碰撞物体,观察发生的现象,了解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需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学习容6.6.1)

    (2)观察开启的电灯、电炉,了解电能转换为光能和热能的过程;
    以麦克风(话筒)、为例,了解声能转换为电能,再转换为声能的过程。(学习容6.6.2)

    (3)用电池、铁棒、导线制作一个电磁铁,观察电磁铁产生磁力的现象。(学习容6.6.2)

    二、生命科学领域

    生命世界包含动物和植物等多种生物类群,生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水和空气等,在此基础上,生物个体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 从而使这些生物类群得以延续。植物能够制造营养物质,可供自身利用;
    而动物则不能制造营养物质,只能利用植物等生物制造的营养物质。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它们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领域容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兴趣,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形成热爱大自然、 爱护生物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9.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10.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11.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12.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本领域学习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

    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动物和植物的观察,学习观察和简单归类的方法,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了解我国特有的动植物资源,意识到动植物与人类关系密切, 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5-6年级的学生能通过显微镜从微观上观察到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参观动物园或养殖场,观看各种媒体资料,利用动物图片进行分类。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开展保护动物的宣传活动。(学习容7.2)

    (2)在校园和社区中观察常见的树木,为校园或社区树木挂标牌(查阅本市的市花或市树的有关资料。(学习容7.3)

    (3)调查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观赏植物和珍稀植物( 调查当地近年来新出现的食用植物品种。(学习容7.3)

    (4)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观察各种动植物细胞图片等。(学习容7.4)

    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栽种盆栽植物等活动,对植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初步认识植物体生命过程中需要养分, 且植物体的外部形态特征会发生变化(通过收集资料和讨论等途径,初步了解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具有适应其所在环境的外部形态特征,并都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及维持生命活动的相应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亲手种下盆栽植物的种子,观察和记录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果的过程。(学习容8.2)

    (2)利用图片等资料,对比沙漠中、盐碱地及海底的植物在外部形态上的异同。(学习容8.3)

    9.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途径, 认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分别感受不同的食物或物体,了解不同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习容9.1)

    (2)通过观看燕子冬季飞往南方,夏季又返回北方等图片或视频,初步了解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多种方式。(学习容9.2)

    10.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多种途径, 初步认识人体的结构组成,以及保健常识,进而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通过测量、统计和分析全班同学的肺活量,讨论呼吸系统保健、呼吸系统传染病、抽烟、一氧化碳中毒、大气污染等与呼吸有关的问题。(学习容10.2)

    (2)制订自己的作息计划。(学习容10.5)

    (3)从健康的角度评价家庭生活质量!可以从饮食、家居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评价"。(学习容10.5)

    11.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等途径,初步认识生物体的生命过程以及生物的繁殖特性(通过收集资料和讨论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种养一株植物或照顾一种小动物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生物体的成长过程。交流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的经验和体会,展示观察记录。(学习容11.1)

    (2)展示一株植物生命过程的照片。(学习容11.1)

    (3)利用照片、视频等资料,了解恐龙等已经灭绝的生物。(学习容11.4)

    12.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调查等多种途径,讨论某些动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和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学习调查的方法,初步认识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举例说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讨论人类活动对动植物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用简单的实验或依据生活经验,探讨水、、空气、温度、肥料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例如,探究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学习容12.1)

    (2)讨论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讨论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可持续发展。(学习容12.4)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地球是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需要对它们运用实地观察、长期观测、 建构模型、模拟实验、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研究。

    本领域容的学习,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的探究热情,发展空间想象、模型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 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以及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13.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15.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本领域学习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

    13.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太阳和月球等天体的观察, 学习实地观察和观测的方法,初步认识一日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变化的规律;
    通过模拟实验和建构模型等方法,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和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观察、记录、描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认识太阳每天的位置变化规律,学习观察的方法。(学习容13.1)

    (2)观测、记录一天中不同时段和一段时间下影子的方向和长短,描述影子变化的规律(模拟地球自转和围绕太阳公转的运动状态,并将影子的变化与地球运动联系起来。(学习容13.1,13.2)

    (3)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上半月"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和月相变化,学习长期观测的方法(用做游戏等方式,模拟日、地、月三球的运动模式。(学习容13.3,13.4)

    (4)收集资料,认识太阳系八颗行星及其大小、位置的相对关系。(学习容13.4)

    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续表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地球上的大气、水体、土壤、 生物、岩石等组成物质,以及自然现象和一些规律的观察, 学习对事物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观察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等方法;
    通过对比实验、辩证分析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初步认识地球物质不断变化并且互相影响,形成多种自然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使用气温计测量一天中不同时段或不同地点的气温,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观察、测量、记录一段时间的天气现象。(学习容14.1)

    (2)运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简要说明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状况,以及陆地上有不同类型的水体;
    做与地球水循环有关的成云致雨的模拟实验。(学习容14.2)

    (3)观察土壤标本,知道土壤的基本成分,做对比实验,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特征。(学习容14.3)

    (4)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或通过模拟实验,初步了解地震和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学习容14.5)

    15.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和分析资料,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初步了解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需的资源和能源,知道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通过联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珍爱生命、热爱自然、保护地球资源与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落实到行动中。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调查日常生活中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物品重复使用等情况。(学习容15.1)

    (2)查阅和分析资料,认识一些资源、能源及其形成过程;
    认识我国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我们需要节约能源,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学习容15.1,15.2)

    (3)观看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以及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了解防御各种灾害的措施。()学习容15.3

    (4)调查、考察当地水体或空气污染情况,提出一些防治水体或空气污染的合理化建议。(学习容15.3)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人类观察自然、研究各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原因,而产生科学,科学的核心是发现(对科学加以巧妙运用以适应环境、改善生活而产生技术,技术的核心是发明;
    人类为实现自己的需要,对已有的物质材料和生活环境加以系统性的开发、生产、加工、建造等,这便是工程,工程的核心是建造。运用科学、技术和工程,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 并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16.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7.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18.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本领域学习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

    16.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制作等活动,了解工程师职业特点。让学生意识到工程师和科学家不同, 科学家探索世界以发现科学原理,而工程师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实际应用的产品,这些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和舒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不同。(学习容16.1)

    (2)使用手机、电饭煲、洗衣机、卷笔刀等常见的科技产品,掌握使用的方法;
    调查当地的工程项目,了解其设计进程和功用。(学习容16.2)

    17.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常见工具和器具的操作与使用, 学习简单的加工方法,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 以及身边可以操作使用的轻便器具,意识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工具,工具是人的力量的一种延伸。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通过阅读等活动了解一些著名工程师和发明家,如鲁班、蔡伦、黄道婆、詹天佑、瓦特、爱迪生、乔布斯、 艾伦•图灵(人工智能之父)等。通过检索、阅读各种资料,分析工程师和发明家的研究过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灯丝的探索过程,体会设计和发明离不开创新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持续的努力。(学习容17.1)

    (2)观察一些生物运动系统的主要结构,了解它们和仿生机械之间的关系。例如:通过模拟蝙蝠捕食的过程,分析蝙蝠捕食的各个要素,绘制蝙蝠捕食的流程图;
    将其与雷达捕捉飞机信息的过程进行对比,找到两者之间的共性。(学习容17.1)

    (3)尝试将周围简单科技产品分解,了解其各部分之间的功能。例如:将一支圆珠笔拆开分解成各个部分,再重新组装起来,认识圆珠笔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
    通过分析保温杯的结构,了解其如何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技术应用。(学习容17.2)

    (4)操作和使用锤子、刀具、温度计、酒精灯等常见的简单工具,对身边的物品进行简单的加工、测量、加热等。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测量仪器,运用基本测量仪器来测量和比较长度、时间、温度等量的大小,如制作日晷和沙漏, 比较手表、秒表、沙漏、日晷等计时工具的准确性,体会使用工具的优越性。(学习容17.3)

    (5)通过使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体会机械能够省力,工作更加方便;
    在生活中寻找常见的简单机械的应用实例,观察简单机械装置的结构和作用,运用杠杆、滑轮、齿轮等简单机械装置的传递改变力的大小。(学习容17.3)

    18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续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设计和制作一件作品或产品, 了解设计作品、完成项目的基本过程;
    体会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和舒适;
    认同创意设计能够改善生活质量;
    知道技术应用会带来某些不良的影响,如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认识自己家的住房环境系统,了解家庭电力的供应系统,并知道安全使用常见的家用电器,了解梁柱、楼板、 墙、门窗、楼梯等材料,以及各个系统(如供水、采光、供暖系统等)及各个系统是如何协调工作的。(学习容18.1)

    (2)通过按图装配、按流程完成等程序性说明书,完成一架玩具飞机的组装,讨论设计图、说明书和成品之间的关系。(学习容18.2)

    (3)在家里或校园中观察常见的物品,寻找这些物品的不足和缺陷;
    查阅有关资料,对设计方案加以改进。设计通过不同途径传递信息的简单方案,如声音传播消息、制作“土”来传送声音信息、闪光传递信息等。(学习容18.3)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分别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四个方面提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建议。这些建议汲取了当代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精华,也是对近年来我国小学科学教学经验的凝练与提升。科学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理解、化并指导自己的科学教育实践。

    一、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建议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宗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打基础的,科学教师应将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最高准则。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既要关注科学知识,也要关注科学素养的其他成分,注重各方面目标的整合与平衡。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只有通过连贯、进阶的科学学习与躬行实践才能达成。科学教师应整体把握课程标准、教材的设计思路,了解课程标准、教材在科学素养培养上的纵向、横向脉络,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横向关联,知道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与学段目标、课程目标的关系,正确定位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使用建议

    教材包括教科书、学生活动手册、教学具和教师教学用书,它们是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为科学课的设计及实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科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各个地区的科学教学资源不同,不同地区的学生也存在着差异,教师应据此对教材做适切性的处理加工,这是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也是科学教师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三)教学活动建议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如探究的机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机会,讨论辩论的机会,关心与环境、资源等有关议题的机会等。

    1.动手动脑做科学

    小学科学课与其他课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很多情况下学生要通过动手做来学习科学,比如,做实验,制作模型, 观察、测量,种植与饲养……这些活动不仅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重要经验支撑。动手不应是纯粹的操作性活动,还应与动脑相结合。边动手边思考,可以使两者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2.开展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这种符合儿童天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科学概念的理解,也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精神的有效学习方式。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应注意以下问题。

    (1)重视探究活动的各个要素。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与实施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要素。每个要素都会涉及多个科学思维方法。只有让学生有机会充分练习这些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才能逐渐形成。要避免程式化、表面化的科学探究。

    (2)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探究问题可以来自学生,也可以来自他人。无论问题来自何方,都必须与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相符。在时空都有限的课堂上,探究问题应结构良好、容量合适,对于学生科学思维发展更有价值的真实问题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时空的局限可以通过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校本课程的结合等途径加以解决。

    (3)处理好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关系。

    探究式教学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指导。从学生原生态的发现活动到较严谨的探究性实验设计与操作,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为了保证指导的适时有效,教师要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指导要富于启发,最好是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

    (4)不要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科学素养包括多个维度,不同的素养要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加以培养,科学教师应尽可能掌握多种科学教学方法和策略。

    要多采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及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戏剧表演、科学游戏、模型制作、现场考察、 科学辩论会等,都是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他人无法替代。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科学探究、学习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教师要为学生的活动留有充足、必要的时间。匆匆而过、急于求成的活动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是无益的。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变告诉为启发,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四)科学学习场所建议

    教室、实验室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场所,但教室、实验室外还有更广阔的科学学习天地。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到处都有科学学习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实验室这些狭小的空间里,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习科学,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要让课堂所学的容有活化、整合、运用的机会, 要让科学经验与科学概念建立有机联系,科学作业的设计应承担这些任务。一份厨房中的科学学习清单,可以引导学生对司空见惯的油、盐、酱、醋产生浓厚的兴趣;
    要使学生在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流连忘返,不走马观花,最好的方法也是让他们带上任务清单, 事前由教师设计好观察什么、计算什么、操作什么、思考什么……教室和实验室以外的科学学习活动应该是科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学科关联建议

    科学学科与小学其他学科关系密切,科学学科可以为其他学科做贡献,其他学科也可以为科学学科做贡献,尤其是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1.与数学的关联与互动。科学探究中的数据处理、模型建立都离不开数学。要尽可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例如,通过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绘制曲线图。

    2.与语文的关联与互动。科学课有很多听、说、读、 写的机会,教师应多提供这些机会,并设法使之带有科学色彩。例如,让学生撰写观察日记,阅读科普书籍,按科学探究的线索重组科学家传记中的信息,撰写科学小论文, 编写与表演科普剧等。

    3.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联与互动。科学探究的许多课题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容,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可因其情境的真实性和时间的机动性而使学生获益;
    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因科学与社会问题的交织而相得益彰。与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议题较为容易实现两者的互动与整合。

    4.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与数学(mathematics),即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

    (六)教学媒体建议

    教学媒体多种多样,有传统的挂图、投影片等媒体, 也有更先进的媒体,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正成为科学课堂上师生重要的认知工具。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具有许多优势:它能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它可以创设虚拟的问题情境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
    利用电子探测仪和图像软件包,可以使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更加便利、直观。通过互联网可以迅速有效地获取与共享信息,体现大数据时代相关性研究的便利。现代教学媒体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时,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1.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不仅可以为科学知识的学习服务,也可以为科学探究的学习服务,如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DIS)进行科学探究,通过互联网收集数据,利用动画技术创设问题情境,等等。

    2.在发挥现代教学媒体优势的同时,不应忽视真实情境、直接经验对小学生的重要作用。不应让鼠标替代能动手做的科学活动,亲手做实验的感觉与做虚拟实验的感觉差异很大,意义也不一样。

    二、评价建议

    教学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环节,相辅相成。

    评价既对教学的效果进行监测,也与教学过程相互交融, 从而促进与保证学生的发展。评价的涵盖面比较广,本标准所涉及的评价只限于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和质量水平的评价,简称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存在的问题,鉴定学习的质量水平。评价的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对科学和科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评价确保课程实施的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一)学习评价的原则

    1.学习评价必须以国家素质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为引领,以本标准为基本依据来进行。

    2.学习评价必须做到主体多元、方式多样。不仅有以教师为主体的测评,还要有学生的自我测评、相互测评, 以及家长对学生的测评。不仅要有终结性的测评,更需要有过程性的测评(不仅有量的测评,还要有质的测评(不仅有纸笔形式的测验,还要有以活动、实验、项目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的测评。各种形式的测评相互补充,才能较为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业水平。

    3.学习评价必须覆盖本标准规定的各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综合评价。

    (二)学习评价的容

    小学科学的学习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知识。考查学生对本标准所规定的!*个主要概念的掌握情况。

    2.科学探究。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方式的了解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以科学的方式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和猜想,安排计划,能通过规合理的方法测量和搜集证据, 会分析证据并以逻辑合理的方式得出结论,能合理顺畅地表达探究结论,进行交流和讨论,等等。

    3.科学态度。考查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态度。包括)对科学的兴趣和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勇于表达,乐于倾听,尊重他人不同意见的态度(对科学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科学技术作用的正确认识。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 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了解,以及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三)学习评价的方式

    学习评价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就小学科学课而言,主要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过程性评价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与学生的学习交融在一起的,包括课前、课中、课后针对学生的学情及学习表现所进行的评价活动(终结性评价指的是在学习进行到一个阶段之后,针对学习的效果进行检查的评价活动。

    1.过程性评价

    (1)学情诊断

    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影响,有必要在教学准备阶段进行学情诊断,让学生和教师了解学习的出发点在哪里,这是学好科学的前提。

    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或概念图、观察等。

    通过各种方法得到的学情信息,具体地描绘了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参考。学生要在了解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将目标与出发点进行对比,明确学习方向。教师可以依据这些信息,对教材做处理加工, 或对教学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做适切性修改,使之更适合自己的学生。

    (2)评价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主的建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促进和帮助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过程,这样才能切实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评价的重点是:

    a01534ebbcf78c67ab5c9d008d6fb498.png学生对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是否感兴趣,是否有足够的投入;

    6a09b7c46a417221c84b05dc7720b274.png学生的思考过程是否合理;

    d05806a91d1fe4875a3b01149d08d6b3.png学生当前的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

    289b460b6f36c7bbc07754bd0bc0403b.png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及导致困难的原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常用方法包括:对话、提问和追问、观察(实验操作、小组讨论)、检查作业(实验报告、实验设计、实验记录)等。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这是提高评价效度的重要保证。

    教师评价中获得的信息主要用于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学生,对学习进行必要的调节以达成学习的目标。

    (3)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指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以及与他人互评交流的活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活动很重要,因为弥补当前已取得的成绩和目标之间差距的, 矫正错误概念、过程的人不是教师,而只能是学生本人。

    为此,学生必须清楚自己是否知道学习的目标与任务,自己现在处于什么位置,该怎样前行才能达到目标,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该如何修正。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终身学习价值无限。

    学生自评和互评的重点是:

    a01534ebbcf78c67ab5c9d008d6fb498.png对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是否有清晰的认识;

    6a09b7c46a417221c84b05dc7720b274.png对学习是否有强烈的动机和足够的努力;

    d05806a91d1fe4875a3b01149d08d6b3.png学习的方法是否合理;

    289b460b6f36c7bbc07754bd0bc0403b.png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是否满意自己的学习效果;

    809d4c472124c491478f6577f76f193a.png其他同学的想法、做法、学习方法和效果是否更为合理有效,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借鉴。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在教师的精心培养和不断练习中方可形成。教师应注意:

    a01534ebbcf78c67ab5c9d008d6fb498.png常和学生一起讨论评价标准,如什么是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什么是好的实验设计,什么样的结论是可靠的, 什么样的论证过程是合理的,什么样的数据是可靠的,什么样的知识是可信的**促进对评价标准的理解和化。

    6a09b7c46a417221c84b05dc7720b274.png自评或互评的结果最好不要简单地用等级或分数表达,而是采取质性描述的方法。等级分数不能提供如何设计诊断和改正的有用信息。描述可以让学生较为具体地知道自己学习的情况,找到努力的方向,这远比简单地知道分数更重要。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指在进行一个阶段的科学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的评价,其目的主要在于让社会、家长、学校及学生本人对学习的质量和水平有一个具体、确实的了解,以确认学生学习所达到的水平。终结性评价的期限一般是以学期或者学年、学段为界。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是多样的,包括纸笔考试、表现式的考试、学习总结汇报、成长记录等。

    终结性评价的重点是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或者说是学生所达到的科学素养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科学概念理解

    在小学阶段并不要求学生对科学概念有深入的理解, 但是学生必须明确与科学概念相关的自然现象和过程,能够用科学的或接近科学的术语对自然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能够知道某些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各个科学概念的应用围。

    (2)科学探究能力

    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表现是: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简单的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或对他人提出的问题有正确的理解(能否有依据地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或假设;
    能否独立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简单的探究计划;
    是否具有动手动脑实践探究的能力;
    能否利用观察、测量或其他手段获得有效可靠的数据资料;
    能否通过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判断获得科学的结论;
    能否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

    对小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应该是初步的,评价所涉及的探究能力情境和知识容比较简单,实践活动和思维推理的过程也应该是简单的,探究结论的表达和讨论的方式也是简单直接的。

    (3)科学态度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责任感, 以及质疑问难、实事、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等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纳入学习评价。对科学态度、情感和观念的检测远比对科学概念及科学探究的检测复杂。它更多地要依靠教师、家长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观察和记录,到一个阶段后加以汇总归纳。应该利用好“成长记录”,收集和选择学生的作品,如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实作或照片,还有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感受与反思, 对同伴学习过程的评论等,较为全面地展示学生的真实态度和情感,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看法。

    随着评价围的扩展,科学评价的方式也应该多样。

    除了纸笔测验,还要重视表现性评价,即通过有组织地收集学生在学习中的成果表现,如媒体成果、小制作、科学报告、观察记录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教材编写建议

    小学科学教材包括教科书、学生活动手册、教学具和教师教学用书等。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与开发应以本标准为依据,全面落实本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使教材起到支持教师开展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一$教科书编写建议

    教科书是课程容的载体,它系统地呈现了科学学习

    ()

    的容。教科书也是学生学习所必需的材料和工具,对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起着指引作用。教科书还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课堂上开展对话和互动的平台。

    为此,教科书的编写应以学生的学习为指向,从容的选择和编排到呈现方式上,要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而不是单纯呈现课程容。

    !+容的选择和编排

    教科书容的选择,应该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体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体现科学知识、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的统一。教科书应精选科学探究主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所选择的探究主题应对应本标准中的主要概念,并是小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进行学习的容,同时要紧密联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教科书的容应能引导学生将课的学习与课外实践、 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拓展知识、开展更多的探究活动,并运用知识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

    教科书的容应具有一定的弹性,既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也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

    教科书容的编排应遵循一定的逻辑,以便使学生形成对所学容的完整认识。具体的编排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以科学概念的学习进阶为主线,以探究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学生生活经验的扩展为主线,以季节的变化为主线, 以统一的概念与过程为主线。

    ,+呈现方式

    教科书容的呈现方式,应当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体现活动性、生动性和开放性。

    (!

    要以小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和自主学习活动的方式来表述,而不是以成人的角度和传授知识的方式来表述。一般不以结论加验证的方式呈现课程容,而要尽可能通过设计相应的活动引导小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给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充分的空间。对于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如指导性探究、引导性探究和自主性探究,在呈现方式上应有所区别,以体现教师指导程度上的不同。

    教科书的形式力求图文并茂,尤其是要精选生动反映自然界事物的图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开发电子教科书,将图片、视频等更为生动的容呈现形式引入到教科书中。

    、二$学生活动手册编写建议

    学生活动手册是教材的必要组成部分。活动手册不是练习册、作业本,也不是课外阅读材料,而是对学生探究活动的具体指导及学生探究活动的真实记录,它是将探究式学习方式落实于课堂的基本保证。学生活动手册应与教材配套发行。

    学生活动手册的编写应注意以下几点。

    !+体现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活动手册不应以呈现知识性容为目的,而应以任务清单的形式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任务清单既要有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程序性指导, 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自己的探究过程。

    ,+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手册应该成为记录学生探究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档案。在呈现方式上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表达能力,为学生的记录

    (,

    提供充足和开放的空间。

    "+体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联系。活动手册应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从课堂拓展到校外,围绕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提出探究活动的主题,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

    、三$教学具开发建议

    教学具是教学活动中供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所用的材料。科学探究离不开物质材料的支持。精心设计的教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动手能力。编写人员在编写教科书的同时,还应该设计相应的教学具与之配套。

    教学具的开发应注意以下事项。

    !+学具包括观察和实验材料、制作材料及相应的工具。

    学具的设计,应为学生提供手脑并用、解决问题的机会, 通过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载体。

    ,+学生身边易获取、成本低的材料是科学探究的首选学具。它是对正规生产的学具的必要补充。鼓励教师收集和自制学具,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教具的设计,应着眼于帮助教师向学生清楚演示抽象、难懂的科学概念,提供课堂集体观察和演示实验的材料。教具不是学具的简单复制,更不能用教具的演示代替学生操作学具。

    。+教学具的生产,应采用安全、无毒的材料,便于管理和使用。

    、+教学辅助软件是一种数字化的教学具。它不应是科学知识的简单的图解,而应服务于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

    ("

    呈现探究问题情境、提供探究素材和信息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四$教师教学用书编写建议

    教师教学用书的作用是帮助教师理解教科书和本标准的联系,引导教师用好教科书,理解教科书的编写理念、 框架和结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教科书容、活动的设计意图。因此,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应做到以下几点。

    !+对本标准所提出的目标和容进行解析,并和教科书的具体容相对照,帮助教师在教科书和课程标准之间建立联系。

    ,+对教科书容的编排逻辑进行梳理,帮助教师理解教科书前后容的联系、各单元容的布局。

    "+对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具体的解析,帮助教师把握教学重点。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的参考,让教师知道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开展教学,同时还要鼓励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发挥创造性。

    。+为教师提供课堂观察和评价的指标,帮助教师了解和评估学生的学习。

    、+关注地域差异,对不同地域的典型情况以举例方式进行引导。

    $+可以补充与教学容相关的科学知识、视频材料, 或者相关网络资源的,便于教师获取相应的背景知识。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指有助于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的各

    (。

    种资源。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课程资源,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质量,也会提高教学活动的水平。教材编写者、教学研究人员、教师和有关人员应依据本标准,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注意资源的思想性、科学性、 适宜性和经济性。

    、一$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利用与管理

    开展观察、实验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实验室是学生科学学习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主要的学习场所,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加大经费投入,保证科学实验室建设的条件,配备满足科学教学要求的实验设备和器材, 保证实验耗材和自制教学具的经费。每所学校必须建立科学实验室和仪器室,并按国家有关标准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不断提高实验室的信息化水平。同时学校还应为教师自制教具与学具提供物质保障。

    科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恰当布置实验室及周边环境,积极开展实验教学,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教学,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场所,成为学生特别喜爱的学习场所,让实验室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场所。

    学校可在保证完成实验教学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扩大科学实验室的功能,使其能为课堂外的科学探究和实践应用服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科学实验室中增设科学图书角、材料角、工具角、实践角、创客空间、成果展示角和专题研究中心等,使实验室发挥更多的学习功能。

    (、

    要加强科学专用教室及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要配备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设备完好情况,对消耗性材料和缺损报废的设备及时给予补充。学校应制订相应的科学实验室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像使用图书馆一样,方便地使用科学实验室。科学教师应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管理员工作的,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二$校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校园环境和学校的一些活动场所、设施等都是实施科学课程的有效资源。学校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中与科学有关的资源,让校园成为科学学习的大课堂。同时, 可合理规划、利用各类资源,建立校园科学学习中心,如校园气象站、校园种植园、校园养殖场、校园科普宣传区、 校园科学活动区、校园探索实验区等,让这些资源为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进行科学探究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

    、三$校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科学课程的社会资源十分丰富,应当积极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各地有专业的科技工作者,应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可聘请科学技术领域的有关专家作科学技术报告,参与教师培训和课堂教学活动,也可以直接针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活动。

    要发挥各类科普场馆的作用,因地制宜设立定点、定时、定人的科学教育基地,便于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

    行参观和学习。还要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

    如公园、田野、山林、自然水域、矿山等,以补充校资源的不足。

    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常常可以提供很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有意义的科学议题,教师要利用好社会媒体,将这些科学议题作为科学学习的重要资源。

    、四$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资源以其信息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便捷性很好地弥补了现实教学的一些不足。利用和开发能促进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网络资源,成为当前科学教师的重要技能。

    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运用合适的方法!如在线学习、专题研讨、微课、资料查询等"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 为教学服务(可以把网络资源作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资源,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学习评价。

    教师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建设,为科学教学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网络资源的积累、共享有赖于全体科学教师的参与和贡献,如建立专门的学生科学学习、资源库等(运用各种网络工具!如资源、论坛、博客、DD群、 微信等"促进教师开展网络研修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


    附录!教学案例案例!!认识空气

    ,容标准。

    "+!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年级)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确信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会借助其他物体通过类比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物质属性。

    ,+能用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等特征描述空气。

    "+经历类比的思维过程,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过程。

    在课上,教师将收集的玩具随意摆放在小组的实验桌上,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

    活动开始,教师请学生帮助整理桌上的玩具,将玩具装入塑料袋中,并运用看、摸等多种感知方式去观察装满

    玩具的塑料袋。学生通过观察描述道)$我看到这些物体把

    (*

    塑料袋撑大了,袋子变得鼓鼓的,摸起来有些硬,用手掂掂觉得它很重。%

    在这个环节中,收纳玩具的活动调取了学生关于事物的已有认识经验,促进了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活动继续推进,教师拿出一个更大的塑料袋问学生)

    $你能用这些物体去装满更大的塑料袋吗+ 试一试能不能也把它装得鼓鼓的。%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因为玩具数量不够多,口袋不能被装满,鼓不起来。有些学生开始尝试用小气筒往里打气,将大塑料袋装满。于是很多学生开始模仿。

    教师问)$你的口袋变成什么样了+ 你是怎么做到的+ 利用各种方式观察一下它里外的样子。%有学生观察后做出如下的描述)$这个装满玩具和空气的大袋子看上去鼓鼓的(摸起来上端软软的,!看起来"是透明的,下端硬硬的(掂一掂,有一些重(玩具可以来回动。%

    在第二次观察描述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第一次类比)$你们手中两个大小不同的塑料袋,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很容易发现两个塑料袋都是鼓鼓的。有学生认为大袋子中透明的、鼓鼓的地方是空气,他们想象从外面跑进大袋子的空气可以和玩具一样撑起塑料袋。

    教师的提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通过对两个塑料袋从外部的样子到里面的东西一一进行比较,学生关注到空气,并且借助塑料袋进一步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空气。

    $如果只用空气能不能将这个大塑料袋装满呢+%教师又提供了两个相同的大塑料袋,其中一个带有针孔。学生分为两组操作,用小气筒往塑料袋里打气,没有针孔的袋子很快装满空气。有学生发现自己小组的袋子因为有针孔总

    (%

    是鼓不起来,就用手堵住小孔,还有学生提议用胶带粘住小孔。

    在学生进行了第三次观察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类比)$将装满空气的大塑料袋与最开始的装满玩具的小塑料袋相比,有什么相似之处+%$用空气装满两个大塑料袋的活动,你有什么相同的发现+%

    分析教师引发的两次思考活动,它们是有发展层次的。

    第一次,教师借助有形的、有固定体积的玩具撑起袋子的现象,引发学生通过类比,认可并关注到空气的存在,感受到能使塑料袋鼓起来的玩具、空气两类物体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第二次,既是进一步感知和利用空气的存在,同时也是发展对空气特征的认识。首先,通过类比整袋空气与整袋玩具鼓鼓的形态,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与玩具这类物体有着某种相似。其次,借助两个大塑料袋呈现的进气引起鼓胀的现象,引导学生推想皱缩可能是漏气的原因,并且发现证据)$我们的塑料袋上有个小孔,我发现空气能从小孔中流出去,我还感受到了它。%有层次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能够加深学生对空气是一种物质的感知。

    在此基础上,学生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袋子中的空气,描述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的特征。

    ,案例评析。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小学生来说,理解空气的特性和感受空气是一种物质是教学难点。

    教师借助学生对固体认识的经验,为学生提供熟悉的

    玩具,在不给足玩具数量的前提下,创设$用玩具装满大塑

    *)

    料袋%的活动,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借助空气来达到$装满%的目的,将可直接感知的固体与不易感知到的空气的特性相联系。

    从本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教学层次,$装大塑料袋%这个连续的活动形成了一个连续发展的事件情境,引发出学生对空气的多次观察、描述和与玩具的比较,以及对玩具!固体"、空气!气体"某些特性的类比,使学生不断感受到玩具!固体"、空气!气体"间的某种联系,初步形成对空气是一种物质的感知。

    本案例中教与学的方法清晰、明确。连续的操作、观察活动,训练了学生的观察技能,有利于提升观察的品质( 不断地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类比,训练了学生的类比思维, 有利于学生原有认识经验、策略的科学转化。

    当然,在应用类比方法的时候,要考虑两类事物可考察、比较的方面有多少,应避免单一(要考虑两类事物性质的相似程度,以及这些性质对概念的重要性,避免不合理的类比。

    案例"!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容标准。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年级)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

    !)),或降低到),时,水会沸腾或结冰。

    ,学习目标。

    !+持续观察加热的水的状态变化,以及水温的变化情况,认识水的沸腾现象。

    *!

    ,+培养学生对水沸腾现象发生条件、过程、原因等方

    面的探究兴趣(能以事实为依据,用科学词汇、图示符号、 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和整理信息,并能对记录和整理的信息进行分析(能分工协作。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推测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操作。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的实验器材有)酒精灯、带铁环的铁架台、 装有、)毫升水的烧杯、石棉网、温度计、火柴、弃物盒、 湿抹布等。要求学生记录初始数据,包括水量、水温(再对烧杯中的水持续加热!、分钟,仔细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并每隔"分钟记录一次水量、水温的数据,以及气泡的产生情况(记录水温达到!)),时的加热时长及水的情况。

    水加热到一定程度后,变化会越来越明显。为了方便

    学生能持续观察并记录变化现象,同时也便于学生整理数

    *,

    据信息,找出变化趋势,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形象% 的记录单。

    上面是一组学生的记录单。形象的记录方式很容易使学生联系到数学课的学习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整理记录单中的数据信息,并将数据转化成折线统计图,逐步梳理出水在持续受热后温度、水量的变化,以及产生气泡和气泡不断变化的现象,归纳出变化趋势。

    !+在加热之前,水温大概为"!,!与室温基本一致"( 加热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水温不断上升,当到第% 分钟后,水温上升到!)),左右(继续加热,水温保持在

    !)),,不再变化。

    ,+在加热之前,烧杯中盛有、)毫升水(加热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水位出现了持续的缓慢下降(当加热到第!、分钟时,烧杯中的水大约有"、毫升。

    "+在加热之前,烧杯中没有气泡(加热到第"分钟时, 烧杯底部出现了少量的小气泡(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气泡由小变大、由少变多。

    从前面的教学环节设计看,教师的教学设计匠心在于,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给水加热的观察实验活动,以促使学生有目的地开展实验和观察,收集、记录实验数据和相关信息(多因素的观察,有助于更多学生合作、参与, 亲身经历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信息,从而启迪学生尊重有证据的科学事实和严谨地表达对事物的认识的科学态度, 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促进学生对沸腾现象的科学认识,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依据数据信息分析了水在持续受热后的某些变化趋势, 接下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发学生反思。$温度的变化趋

    *"

    势与你们实验前的推测一样吗+ 你有什么发现+%透过学生的反应可以审视在实验前学生是否明确了实验的目的,学生是否能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形成边观察、边收集信息、边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

    $给水加热到!)),,再持续加热,水的温度没有再上升,热量到哪儿去了+ 与哪些变化现象有联系+%

    有些学生认为)$水量减少了。%$水中出现了大量气泡。%$噢,水中的气泡就是水蒸气,烧杯中的一部分水变成了水蒸气。%$我知道热量到哪儿去了,水迅速地变成水蒸气要吸收热量。%从学生之间的思考与交流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沸腾%现象的理解。

    **

    ,案例评析。

    学生对沸腾现象并不陌生,会有一些直接的感知,如水烧开了、冒泡了就是沸腾,水沸腾起来很烫**通过实验观察,丰富和深化学生的感知,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关联,有助于学生感受沸腾现象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观察并描述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观察现象、 获取数据是关键,也是激发学生合作需求的最佳时机。

    在本案例中,学生通过给水加热的实验,有机会仔细观察水中气泡产生并不断汽化的现象,并及时记录水温、 水量的变化数据,这个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训练学生的记录技能。

    进一步梳理、分析记录到的数据信息,找出信息之间

    的联系,能加强学生对$沸腾%的认识,这是一个$处理信

    *。

    息%的过程。分析给水加热过程中的水量变化和温度变化之间的联系,应用的是共变法的思维方法,即在给水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水中产生气泡且不断增多、变大的现象,反映了水温的变化,也直接导致水量的变化(再继续加热到 !)),时,水的温度却保持不变了,这又与水急剧减少,,, 迅速变成水蒸气有关。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给学生讲什么是共变法,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沿着这样的思路分析数据信息,寻找变化关系,联系地看待!描述"或解释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从科学视角认识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科学思维方式。

    案例、!西瓜虫有(耳朵)吗

    ,容标准。

    %+!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年级)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学习目标。

    !+通过实地观察,了解西瓜虫的身体形态和它的生活环境。

    ,+通过简单的实验观察,初步感受到西瓜虫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官感知环境并作出行为反应,感受到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通过对西瓜虫的探究,引起学生对探究小动物行为特点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位教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观察动物的教学,选

    *、

    择的是自编课$西瓜虫%。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小动物的方法,了解西瓜虫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及身体特点,教师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经验,将教学按学习环境分成两个大环节)教室上课,主要是创设情境,激发情趣,交代研究任务,形成研究的小团队(教室外上课,因为西瓜虫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分钟的时间,请学生在校园的花坛中观察西瓜虫,教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观察指导。,*分钟之后,学生回到教室,汇报自己的观察成果。

    因为任务清楚,分工明确,,*分钟的室外观察刚宣布结束,学生就准备好交流自己的发现了)有的学生说西瓜虫的身体会缩拢,它一受惊吓就会缩成一团(有的学生说西瓜虫有许多脚,一共有!。只脚(有的学生说西瓜虫身体有(节(还有的学生说西瓜虫吃腐烂的树叶**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西瓜虫有没有耳朵+%这一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有!、位学生认为西瓜虫有耳朵(有,。位学生认为西瓜虫没耳朵(还有,位同学不能确定。

    教师引导学生想了很多办法,如用放大镜看,用显微镜看,放在桌上仔细看,让西瓜虫听声音等。有一个学生说)$我有一个办法,把西瓜虫放在桌上,看它爬动,然后在它的后面大声喊,吓它一下,如果它缩拢了,说明它有耳朵能听到声音(如果它不慌,说明它没有耳朵。%

    大部分学生都赞成用这个方法。顿时,校园响起了

    $嘭%$啪%$喂%的声音,还传来一阵阵欢呼声。、分钟之后, 学生陆续回到教室,兴奋地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西瓜虫没有耳朵,因为它听不到响声。%$我们在它后面大声叫喊, 它一点也没反应,说明它没耳朵。%$我们组发现西瓜虫有耳

    *$

    朵,把它放在桌上,然后在它后面敲一下桌子,它就把身体缩起来了,说明它有耳朵。%$不同意,你用手敲桌子,西瓜虫不是用耳朵听到声音的,应该是用脚知道声音的,所以还是没耳朵。%$不同意,他们敲桌子的时候把西瓜虫弹起来了,西瓜虫吓坏了,就缩起来了。%

    针对学生的争论,教师让学生一只手放在桌面上,一只手敲桌子,感受桌子的震动。结果这组学生也接受了$西瓜虫没耳朵%的结论。最后教师总结)$经过仔细观察研究, 大多数同学的意见是西瓜虫没有耳朵。%

    ,案例评析。

    教师没有把西瓜虫放进盒子里让学生观察,而是相信学生,做好准备,布置任务,给学生长时间的教室外观察探索的机会,这样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保证下,能够获得更多的发现。

    对课堂上学生的疑问,教师没有直接说出答案,而是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想办法搜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和严谨态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西瓜虫有没有耳朵,这个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探索西瓜虫有没有耳朵的过程却很有价值,它相当于一个微小的探究活动,有问题的提出、验证的方法、过程和结果、 对结果的论证等方面。这个探究活动非常适合学生开展, 因为问题来自学生的观察情境中,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 问题的难易程度也符合学生的探究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本案例的启示是,教师应及时把握教学中生成的资源, 挖掘和赋予其中育人的涵,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

    案例$!观察月相

    ,容标准。

    !"+"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年级)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学习目标。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了解月亮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这种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能克服惰性,持续观察月相变化,感受天空星球的奇妙运动。

    "+通过观察记录月相的活动,体会到规律可以通过观察获得,长期记录有利于证据的积累,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在一个农历,、日,教师布置了观察任务)回家观察月亮,为上课做准备。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晚上能看到月亮, 然而,到了晚上,天空中并没有月亮。

    农历,$日早上,月亮成了学生谈论的话题。教师让学生说说昨晚看到的月亮,结果没有一位学生看到月亮。不过有学生说,今天早晨起床看到了月亮。这个信息激起了大家一片疑惑,但看到月亮的学生坚持自己的看法,大家表示明天早晨实际看一看。

    农历,(日早上,教师组织了课堂活动。

    !!"组织汇报)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的月亮,月亮是什么形状+

    !,"引导讨论)这次看到的月亮和以往看到的有何不

    **

    同+ 让第一天就看到月亮的学生说一说农历,$日早晨的月亮和农历,(日早晨的月亮有什么不同。

    !""激励学生关心今后月亮的形状如何变化。

    学生在同伴的召唤下投入到新的观察中。通过几天的观察,学生看到月亮渐渐变细,预测月亮将会消失,同时也疑惑,月亮消失后会怎样呢+

    农历月底的最后一天,教师发动学生)$下次谁发现月亮就给老师打。%结果在第三天!初二",有一位学生在太阳落山后看到了淡淡的月牙!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会在第一时间看到月亮",再次激发其他学生观察的兴趣。当学生都在想$今晚我一定要看到月亮,给老师打个%的时候,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提出新的要求)不是仅仅看到月亮就打,而是要看到月亮落下的瞬间,才能给老师打。

    第二天早上,在里和老师说话的容会成为学生谈论的主要话题,而这些话题又会促使那些没有打的学生当晚看月亮、打。

    通过几天的观察,学生会发现)"月亮是$平躺%着落下的。、月亮落下的速度很快。$月亮落下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晚。%月亮在一天一天地变宽。

    当学生观察到$月亮在不断地变宽%时,很自然地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什么时候月亮会变成半圆+ 什么时候月亮会成为满月呢+ 于是让学生各自根据$月亮变宽的情形% 推测半月和满月的日期,并要求看到半月时就给月亮拍照(看到满月时,就在月圆之夜给老师写封信。凡是拍照的和给老师写信的同学都将得到一份小礼物。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所有的学生都会望眼欲穿地盼望着半月和满月的到来。看过满月以后,学生又会讨论

    *%

    下一次的半月会什么时候出现,对照第一次看到的月牙, 他们居然发现两个半月不一样-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观察,学生收获了大量的有关月相的信息资料,于是讨论月相变化的规律顺理成章。下一个月的,、日,教师借助教具,组织学生通过日月之间的关系,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案例评析。

    长周期的观察、种植、饲养等教学活动一直是科学教学的难点。因此,长周期观察任务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观察兴趣尤为重要。看某个事物,不存在能力问题,只需要有责任心就行。培养观察力,实际上是培植敏锐心。如何让学生想看月亮呢+ 本案例中的教师选择了观察农历,( 日的月亮。农历,(日是下弦月,月亮要下半夜才升起来, 早晨和太阳一同处于东边的天上。得不到的东西是最珍贵的,当学生晚上看不到月亮时,最想看月亮。在黎明时分起床看月亮这件事,潜藏着学生的个人现实世界。因为, 每人起床观察月亮的时机不同,看到月亮的感想就不同, 因此,看月亮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体验现实世界的过程。

    实际上,获得早起床就能看到月亮的信息的学生,第二天早上几乎都看到了月亮。本案例中的学生的确都动了起来。

    有的学生听说早晨能看到月亮,凌晨三点就起床了,一直等到月亮出来。只有在这种特殊心情的驱使下,才能天还很黑就起来。

    $看到月亮落下的瞬间,才能给老师打%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保持观察兴趣的手段。要想看到月亮落下的瞬间,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全神贯注的观察,否则,月亮落下的瞬间会和学生擦肩而过。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有意志

    %)

    力的加入。如何让学生产生这种意志力呢+ 给老师打是最好的动力源。对于学生来说,给老师打是一件不平常的事,学生因而会紧,有不知说什么才好的顾虑, 因此,很多学生在打之前先想好说什么容)月亮落下的时间、落下时的样子,以及看了之后的感觉。

    在这一个月里,月亮吸引住了学生的心,所有的学生都对月亮着了迷。本案例中,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和月亮能够这样亲近,他们亲自观察和记录了月亮的变化,这种经历是学生最为宝贵的财富。

    在这种状态下,科学课堂变成了一种交流的场所)学生在这里交换信息,收集信息,产生新的问题,同时也促成学生进行新的持续的探究。当学生从同伴那里得到信息, 立即就想试一试,心充满了信息共享的喜悦,产生一种生活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里的同伴意识,初步培养学生的社会存在意识。

    案例%!暗盒里有什么

    ,容标准。

    !(+!技术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

    、!$年级)知道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能够说出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实例。

    ,学习目标。

    !+在解$暗箱%的场景中,能主动运用自己的经验、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并能对自己的经验、方法作出解释。

    ,+感受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

    ,教学过程。

    教师提供了三种暗盒)第一种$障碍暗盒%里固定了一块障碍物,放了一粒弹珠,这种暗盒会发出滚动声,但有时候滚动的声音会消失!铁质弹珠被吸住",学生需要思考为什么滚动声会消失。第二种$混合暗盒%里放了能发出$沙沙%声的铁砂和黄沙的混合物,但是两种$沙沙%声并不一样,而且在外界磁铁的作用下,细沙的声音和铁砂的声音明显不同,学生需要思考)为什么$沙沙%的声音会发生变化+ 第三种$重量暗盒%里放了一段铜管。教师同时还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工具)磁铁、小尺、指南针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物品来判断出盒子里面的物体是否有磁性,是否有金属存在(也可以确定盒子里物体的位置和大小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感觉意识!磁铁的拉力"、声音!倾斜盒子时里面所发出的声音"和视觉!观察平衡性",还可以使用其他可以利用的感官,如试着闻一闻有没有气味。

    学生为了判断出盒子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做呢+

    !+小组探究。学生为了判断出盒子里面有什么,可以晃动盒子,把它倾斜过来,快一点,或者慢一点,也可以甩一甩,调整倾斜的角度,听一听每一次晃动的声音,也可以拉一拉棉线,检测一下盒子的平衡性。也可以用磁铁看看里面有没有金属的存在。因为是小组共同观察同一个盒子,所以,他们虽然各自观察,但也在互相交流,互相询问、描述、介绍、质疑、提醒**互相说服。最终他们形成了小组的一致认识,完成了一份小组合作的观察记录, 形成他们自己的对暗盒里物品的数量、大小、质性等判断的结论。

    ,+大组合作交流。将三个结构相同的盒子合并为一大

    %,

    组,共同探究。因为结构相同,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应该作出相同的判断。然而,由于观察者的知识背景不同,测试的方法不同,测试的角度不同,所收集到的信息也不同, 故而作出的判断也不同。所以,当观察相同结构的盒子的小组的学生把自己的结论拿到一起去交流的时候,他们惊讶地发现,其他小组的结论和自己的小组并不完全一样。

    当然,在他们心中产生的不仅仅是惊讶,更多的是自信, 因为自己的结论是经过一定的努力,经过同组成员的认可的,怎么可以轻易放弃呢+ 于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他们必须据理力争,必须告诉其他小组的成员他们的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因为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 于是他们就需要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互相吸收来自对方研究的合理成分,抛弃自己研究中不合理部分,真正的探究正产生于此-

    "+全班交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大组交流之后,让三个大组分别介绍本组研究的结果。

    。+学生检验自己的研究成果,,,制作暗盒模型,进一步深入探究。

    ,案例评析。

    自然界隐藏着无数巨大的$暗箱%,没有人知道里面隐藏着什么。面对一个陌生的$暗箱%,科学家会用各种方法观察、探测、实验,收集来自$暗箱%的信息)质量、结构、 质地、波段、光亮、磁感,以及偶尔从暗箱里跑出来的物质,并根据这些信息判断$暗箱%里有什么,向人们揭示一个又一个真理和奥秘。这些自然界的$暗箱%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无法打开(科学家解这些$暗箱%的方法也有一个共同特征,,,不断地测试、不断地分析、试探着判断,不

    %"

    下绝对肯定性的结论。

    课堂上解暗盒活动的设计体现的就是科学探究中的建模思想。学生对暗盒里物质的猜测就是一种建模)画出来的图和制作的模拟暗盒都是不同类型的模型。暗盒的神秘和魔力就在于不能打开它,只能听到或者探测到盒子里可能有什么,仅从盒子里物质传出来的信息作出判断,因此, 给学生探究的$暗盒%的部结构不能复杂也不能简单。过于复杂的信息会使学生产生判断的错误(过于简单又容易猜出结果,使学生失去探究的热情。所以,$暗盒%里传出的信息应该富于变化,这种丰富变化的信息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猜想,形成了怀疑、提问、思考的过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悄然发生。

    $暗盒%应该打开吗+ 虽然经过大组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对于盒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已经有了大致的想法,但是, 谁的结论是正确的+ 谁的结论是错误的+ 有没有准确的定论+ 因为盒子是密封的,所以,正确与错误此时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它们不再具有甄别功能,相反表现出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们思维的结果,无论是怎么想的。在交流和碰撞中,学生也会发现自己思维上的缺陷,发现别人新的观察方法。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就在这种交流中悄悄地进行着,而且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是伴随着学生一生的。

    案例,!水火箭

    ,容标准。

    !*+"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

    %。

    不断改进和完善。

    "!。年级)对自己或他人设计的想法、草图、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并说明理由。

    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学习目标。

    !+了解水火箭的基本构造,初步了解水火箭的工作原理(在放飞水火箭的过程中感受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了解制作水火箭的重要流程,能与他人合作,有计划地选择材料设计和制作水火箭(通过测试、调整,实现水火箭的升天目标。

    "+经历同伴合作、相互交流,不怕失败,愿意不断改进的实践,感受其中的快乐。

    ,教学过程。

    $制作水火箭%的教学,需要两周时间,课堂教学。课时。满足学生提出课余时间制作的愿望,但集中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测试,以便于教师的安全监控。

    上起始课之前,教师就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人类研究$火箭%的历史。因此,上课伊始,学生就充满了期待,因为他们了解到在火箭的发明、发展史上,记载着我们炎黄子的贡献。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节课是在室外开始的,考虑到安全因素,教师为学生们安排一个固定区域!保证瓶子起飞与落地时不碰到学生"并编排成一个扇面队形。在学生好奇且兴奋的目光中开始组装自制的水火箭。一个空塑料瓶,瓶盖子换成了橡皮塞,橡皮塞上装了一个气门芯,瓶身上粘了几片三角形的塑料片!箭翼,保持平衡"。然后,教师往瓶子里装水到大约四分之一的位置,塞好橡皮塞,把它倒

    %、

    置在一个架子上。紧接着请一位学生用打气筒往装水的瓶子里不断打气,瓶气压不断升高,突然瓶子飞向天空, 足有十多米高**欢呼声表达了学生制作水火箭的强烈愿望。

    学生们回到教室,教师展示出水火箭的结构图,简单讲解了水火箭原理,也就是$气体和压力的关系%$水流喷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的关系%,通过图示启发学生初步了解了水火箭的发射过程。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了制作过程的技术指标,形成了活动评价方案!后附"。随后,教师向学生介绍了$材料超市%的材料!师生共同收集、洗净了的各式各样的饮料瓶、彩色卡纸、透明胶带、带孔橡胶塞、自行车气门、 绘图纸等"及其明码标出的价格!专制代用币"(介绍了工具筐中的工具!如剪刀、打气筒等"的借用要求。为学生有效地开展制作活动,经历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制作、测试、 改进的工作过程提供了保证。

    学生开始小组分工,每个人在参与制作的同时还必须承担一项管理工作,即项目经理)统筹规划,选材合理, 确保工程顺利(会计)开支适度,高质量但不浪费(设计师)组织大家献计献策,做好图案设计(发言人)总结制作过程,推介研究成果。

    依据分工,各个小组的学生首先规划如何利用今后的" 课时和课余时间来完成水火箭的设计与制作、测试与改进和成果发布(然后,开始投入设计与制作一个优质廉价且具新意的水火箭的工程。本课的课堂学习至此告一段落。

    学生将在接下来的两周里,充分利用课上、课下的时

    间,持续进行该项采购及制作工作,迎接测试、积极改进,

    %$

    并整理相关过程资料,为最后一个课时的成果发布做好准备。

    第四课时,同学们展示了各自的水火箭,发言人详细阐述了本组的工程完成情况,有来自项目经理的优化安排, 有会计的精打细算,有的小组汇报了他们关于$水量的多少和水火箭升空高低的关系%的深入探究,还有的小组介绍了他们遭遇到的挫折和不放弃的经历**

    ,案例评析。

    该案例是依据技术与工程领域要求展开的教学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在指导学生亲历一个简单产品水火箭的设计、制作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和体验工程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实践的基本方法,意识到对自己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需要依据多方面的考虑进行选择和决策,需要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与所具备的条件, 需要与他人交流,需要不断调整或改进。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方面有助于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制作水火箭的较为开放的实践活动过程。同时,更有助于学生从中感受和发现制作水火箭的过程与方法,如观察选择材料、收集和分析信息、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有助于学生体会到$利用有限的经费完成任务%是技术与工程经常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一项成功的设计必须满足现实的要求,建筑工程成本、经费等都是要受到制约的。

    通过该案例的教学简述,我们了解到,有些活动!如水火箭的设计商讨和材料准备,甚至有一部分制作",学生是在课下完成的。而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教师所赋予课堂

    %(

    的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之间的研讨交流,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指导学生进行关键环节的制作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组织学生进行测试和修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以实现多元化的教育效果。

    考虑学生在技术制作和尝试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是教师备课的一部分,教师要亲自尝试制作,找准技术操作的难点、重点、关键点,保证安全指导到位、及时和有效(室外活动,教师要考察在先,做到定位合理、组织有序。

    附*设计!制作评价表

    %*

    第三篇: 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工作之余,我又一次学习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语文教研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学习心得如下: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全镇的语文教师,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业务修养。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第四篇: 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

    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从小就为和平学习科学知识是所有人受教育的权利的一部分,科学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培养自身的科学能力和造就富有进取心及有知识的公民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日益重视科学的社会会在更大的范围内需要科学的最广泛普及,以使人们深入了解科学和恰当地调整公众对科学及其应用的见解及态度。

    ——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会议宣言

    目   录

    《标准》简介……………………………………………………………………4

    第一部分 前言…………………………………………………………………8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11

    2.1 总目标………………………………………………………………11

    2.2 分目标………………………………………………………………11

    2.3 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12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13

    3.1 科学探究……………………………………………………………14

    3.2 情感、态度、价值观………………………………………………17

    3.3 生命世界……………………………………………………………19

    3.4 物质世界……………………………………………………………25

    3.5 地球与宇宙…………………………………………………………30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35

    1 教学建议……………………………………………………………… 35

    2 评价建议……………………………………………………………… 40

    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5

    4 教材编写建议………………………………………………………… 46

    5 教师队伍建设建议……………………………………………………50

    6 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51

    附录

    一、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 52

    二、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 52

    三、案例………………………………………………………………… 57

     

    《标 准》简 介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编写从培养全体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促进全民科学素养提高的良好愿望出发,在结构、内容、体例、表述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探索和革新,其主要特点是:

    1.时代性

    本《标准》十分重视在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确定学科定位,提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一提法既体现了在当前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对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养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

    2.系统性

    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指导文件,本《标准》不仅给出了目标、具体内容要求与一般的教学建议,而且对这门学科的改革理念、课堂教学实施、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的思路与设计原则、教师的专业要求与队伍建设、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科学教室的设置等方面都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并提出了有关的建议。因此,它对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价值不仅表现为对教学结果的规定性,而且对取得这些结果的方法、策略、条件、过程等方面都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全面的指导意见。

    3.前瞻性

    本《标准》编写组广泛搜集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还有国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在充分阅读,仔细研究、比较它们各自特点与长处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改革理念与思路,使得本学科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又考虑到我国学校存在的实际差距与教师状况,按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对前瞻性作了适当的限制,保持在广大教师可以实现的水平。

    4.灵活性

    作为课程标准,既要给教材编写者与教师明确的目标与具体的内容要求,使他们知道通过该学科的教学,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目标,但又不能把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定得过死,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本《标准》较好地把握了目标的规定性与过程的灵活性。对目标,我们以学生为第一人称,讲述他们通过学习必须学会或达到的程度。对过程,我们则以建议的方式既给教师如何实现目标提供启示或范例,又允许并鼓励教师开发与创造更有效的实施方法与途径,给他们实施《标准》以较大的灵活性。

    5.可操作性

    本《标准》不仅在叙述上注意小学教师与学生的特点,尽可能使用他们熟悉的、可接受的语言,把话讲具体,做到通俗易懂,而且还列举了许多生动的实例,帮助教师理解并举一反三,增强了可操作性。

    二、与现行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

    1. 学科名称

    学科的名称由原来的“自然”改为“科学”,这一改动不仅反映了教学内容上的扩展,从以自然现象、事物为主拓展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包括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等等,而且还包含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科学”作为一个概念,本身就包含了探究的过程以及结果。把“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同样应该包含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两大部分,而且这种知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事实、概念、规律外,还应该涉及有关的态度与价值观。这与原来的以自然现象和事实性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自然”学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2.培养目标

    原来的“自然”学科在培养目标上以让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为主,虽然也提到要让学生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以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但一方面这些目标提得过于简单、笼统,没有具体展开,教师很难把握与落实;
    另一方面大量的具体内容是以知识点的形式展开的,教师不知道应该怎样把情感、态度与方法的培养渗透其中。本《标准》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在目标上涵盖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构成科学素养的主要成分,并且进一步分别给出了“科学探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分目标和具体内容标准,还在活动建议和案例中给出了“科学探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以及如何以主题活动方式与科学知识内容相结合的实例,大大降低了教师理解和落实“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目标的难度。

    3.内容选择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本《标准》在原有教学大纲的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注意补充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符合小学生生活经验,能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最新面貌的知识,如:材料、能量、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与预防、健康生活等内容。另一方面也删去了部分难度较大和比较陈旧的内容,如:四季的成因、叶绿素与光合作用、益虫和害虫、形态分类学的生物学知识框架等等,并建议将它们移至初中的“科学”课程中。与原有大纲相比,本《标准》的知识内容减少了13% 左右,加上总课时数每周增加两节,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学时间上的矛盾,给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较为充裕的时间保证。

    4.知识体系

    与原有教学大纲相比,本《标准》对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尤其是以结构框图的形式,给出了各目标领域知识展开的主要线索与相互关系,使整个内容标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便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以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对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性的认识,便于教材编写者与教师按不同的主线或思路,设计与编排教学内容。原有教学大纲只是以学科知识结构为线索,按教材单元的顺序排列,割断了有些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教学过程也规定过死,抑制了教材编写者在教学内容组织编排上的创造性,教师也无法根据实际教学过程对教学内容作出适当的取舍、综合或调整。

    5.科学探究

    现行的“自然”学科以知识传授为主,虽然教学大纲也对教师提出了要关注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培养的建议,但因过于简单、抽象,缺少可操作性,教师实际的教学过程还是以教知识为主。本《标准》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组织教学,它不仅通过分目标、具体内容标准与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和设计等形式增强了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而且明确告诉教师,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教师必须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因此科学探究活动将成为本《标准》实施的主要形式。

    6.教育评价

    现代教育评价不仅在教学中起鉴定、选拔等作用,更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诊断与反馈。本《标准》强化了教育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调控作用,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的相互结合与渗透。由于评价功能的转换,其形式、方法都需有相应的变化。本《标准》不仅给出了评价指标与方法,而且通过实例,提供了教师可模仿学习的样本,便于教师实现评价与教学过程的结合,这也是原有教学大纲中没有的。

    7.教学建议

    由于本《标准》汇集了科学课程改革的众多先进理念与做法,与教师现行课堂教学实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新标准,我们对课程实施提出了十分详细的建议,包括如何设计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认识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如何设计科学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与学习、如何驾驭以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等。这些建议为教师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提供了操作点,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现。

    8.案例运用

    本《标准》与原有教学大纲的又一个区别是大量运用生动的案例。新的理念、新的目标、新的操作除了叙述外,通过典型案例,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获得感性认识,理解这些新观念,而且还能给教材编写者与教师以启示与借鉴,启发他们通过模仿、改造到创新,共同参与本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完善。

    第一部分 前 言

     

    今天,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已经使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持续并加速。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必须具有科学素养。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将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社会更加公正和谐,个人生活更加理性,并且多姿多彩。科学素养的提高必须依靠科学教育,为此,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正在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同时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又给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观念。此次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此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里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小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着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并领悟科学的本质。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
    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
    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我们将依据以上的改革理念来规划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使之成为新世纪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施蓝图。 

    标准共分5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简要说明标准产生的背景;
    科学素养的内涵;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任务以及改革的基本理念。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列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分目标,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简要说明。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通过框图反映各层次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每一教学内容应达到的目标以具体内容标准的形式进行说明,同时给出关于教学活动的具体建议。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及教材编写建议,对课程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原则性的建议。

    第五部分,附录。界定《标准》具体内容目标中的行为动词的含义,介绍科学课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提供科学教学活动的部分案例。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2.1总目标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2.2分目标

    1.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及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了解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运用感官和适当的工具,搜集、整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认识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

    (6)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7)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小学生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3.科学知识

    (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2.3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

    上述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勾画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为了使总目标能够落实到科学课的教学组织、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及课程资源配置之中,《标准》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分别单独实现,它们是在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共同达成的。因此,在实践中,以上目标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运用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

    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它是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标准》把三个领域(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的内容分成五个方面(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展开。每一方面开头用一段文字说明该部分教学内容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实施要点,然后用框图给出各层次教学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具体内容标准展开的逻辑线索,便于读者从总体上认识与把握。

    本《标准》将三至六年级的科学课程作为整个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具体内容标准所表述的是小学毕业时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程度,不再划分年级或年段,这样可以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以更大的创造空间。

    考虑到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并应伴随着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因此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中,对它们作了有机的结合。

    每一条具体内容标准不一定代表一个课题,也不一定占用一个课时。一个好的教学活动可以同时达到多个目标,如学生在以“土壤”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中,可以同时习得有关土壤的性质、土壤和动植物生长生活的关系等知识以及相关的探究的方法,形成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标准》中的“活动建议”仅仅作为理解具体内容标准、设计教材和教案时的参考,并不是硬性规定。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或重新设计。

    3.1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有多种形式与方法,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合理怀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等。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

    1. 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

    [[center]][[image1]][[/center]]

    2. 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

    (1)认识科学探究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认识科学探究是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因此在每一次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中,都需要关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某些观念的体验与认识。

    1.2 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1.3体验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1.4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的重要性。

    1.5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1.6知道对其他探究结果提出质疑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

    1.7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1.8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

    (2)提出问题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在给定的几个问题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探究的课题。

    ●∙∙∙∙在教学活动起始阶段,安排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

    ●∙∙∙∙进行比较时,找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有条件可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

    2.2 能够针对周围的事物提出从简单的到有可能进行探究的问题。

    2.3 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找出可供探究的问题。

    (3)猜想、假设与预测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见附录三:关于科学探究的案例1.1。

    ●∙∙∙∙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如:在做物体的沉浮实验之前,先让学生假设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然后对给出的几种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

    3.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假设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

    3.3能根据假设,对事物的结果或发展趋势提出预测。

    (4)制定计划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在教师指导下,对给定的一个简单问题做出科学探究计划,并能说明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

     

     

    4.2通过小组集体讨论,对自己提出的简单问题提出研究步骤、采用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探究计划。

    (5)搜集整理信息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5.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图片和文字资料。

    ·见附录三:关于科学探究的案例1.1。

    ·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并画出曲线图。

    5.2能够采用简单的设备和工具搜集数据,对物体及其属性进行观察、测量,并做好记录。

    5.3能对一定范围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5.4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计算等方法整理、加工数据。

    (6)思考与结论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6.1能对搜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总结评价。

    ·见附录三:关于科学探究的案例1.1。

    6.2能对探究中的实验结果或观测记录提出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

    6.3能说清楚实际结果与假设之间的关系。

    (7)表达与交流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7.1能用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多种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7.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3.2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
    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小学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四个方面。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

    1.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标准框图

    [[center]][[image2]][[/center]]

    2.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

    (1) 对待科学学习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想知道,爱提问。

    ·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好。

    ·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

    1.2大胆想象。

    ·编科学幻想故事。

    ·画科学想象画。

    1.3重证据。

    ·讨论外星人的存在是科学的假设还是科学的结论。

    ·讨论迷信为什么站不住脚。

    1.4坚持性。

    ·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月相、培育花卉、饲养小动物等。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2) 对待科学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 搜集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故事,与同学分享。

    2.2认识到书上讲的并不都是对的。

    ·猜测10年以后会有哪些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

     

    (3) 对待自然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道理。

    · 讨论建立自然保护区、饲养广场鸽、从伐木英雄到植树英雄、建立野生动物园等问题。

    3.2珍爱生命。

    · 饲养小动物,栽培花草。

    · 观察、研究小动物后放回大自然。

    3.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 参加欣赏、赞美家乡美的活动。

    · 用图画、诗歌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美好情

    感。

    (4)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调查家庭生活中有哪些不科学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4.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搜集有关科技新产品信息资料,并与同学分享。

    ·调查工厂、农村、社区中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实例。

    4.3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从自己家中一周用掉多少个一次性塑料袋,估算其对本地区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提出相关建议。

    ·调查化肥、农药、杀虫剂的使用情况,并作出评价。

    3.3 生命世界

    小学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生命世界”的内容标准的确定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生命的共同特征”这部分内容是为了重整学生对生命肤浅的、支离破碎的认识。“生命与环境”、“健康生活”部分的具体内容则十分强调联系和应用。

    “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的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1. 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框图

     [[center]][[image1]][[/center]]

     

    2. 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

     

    (1)多样的生物之一:常见的植物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列举周围常见的植物的名称, 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

    ·在校园和社区中观察常见的树木。

    ·认识当地典型的植物。说出它们的一些典型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花的形状、颜色等)。

    ·在校园内为树木挂标牌。

    1.2 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调查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观赏植物、珍稀植物。

    ·调查当地近年来新出现的食用植物品种。

    1.3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参观植物园;
    观看图片、多媒体资料。

    ·在教室里布置生物角。进行插花评比。

    1.4 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多样的生物之二:常见的动物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参观动物园,观看各种媒体资料。利用动物图片进行分类。

    2.2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3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2.4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举办动物种类图片展,观看多媒体资料。

     

    2.5 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5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开展保护动物的宣传活动。

    多样的生物之三:常见的其他生物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 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做验证细菌存在的实验。

    ·尝试做酸奶。

    3.2 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调查生活中的真菌特别是食用菌种类。

     

    3.3 了解病毒也是生物中的一类。

    ·搜集资料并讨论人类的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2)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动植物的一生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通过栽培植物的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交流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的经验和体会,展示观察记录。

    1.2 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

    ·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来认识动物的一生。

    1.3 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不同生物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

    ·查阅多种生物生命周期的资料。

    ·自制展示典型生物生命过程的标本。

    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二:生物的繁殖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广泛查找各种生物不同生殖方式的资料来验证生物具有繁殖的特性。

    2.3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2.4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收集有关人工授粉、杂交水稻、无籽西瓜、克隆等资料。

    ·讨论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

    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三:
    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 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观察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3.2探究根、茎的作用。

     

    3.3观察哺乳动物实物或标本或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3.4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观察各种动植物细胞图谱。

    生命的共同特征之四:生物的基本需求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认识到生物维持生命都要从外界吸收水分和营养。

    ·做根毛吸收水分、茎运输水分的实验。

    4.2 设计实验研究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4.3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进行一些探究活动,研究具体动物的食性。

    ·讨论动物和人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用于干什么。

    4.4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 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讨论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意义。

    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五:遗传现象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5.1 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

     

    5.2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举例说明一些生物的遗传现象。

    (3)生物与环境之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观察植物的外形,并将观察结果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建立联系。

     

    1.2能仔细观察动物的外形,同时能将观察结果和它的习性联系起来。

    ·尝试画出所观察动物的显著外形特征。

    ·通过观察动物的形态,猜测它的生活习性。

     

    1.3 列举同类生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

     

    1.4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如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 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1.5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眠、保护色、拟态等。

     

     

    ·做蚯蚓找栖息环境的实验。

    1.6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搜集这方面的具体事例,例如鱼的洄游、鸟类的迁徙等。

    ·如调查植物、动物是如何过冬的,从具体事实中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7懂得食物链的含义。

    ·用生态瓶实验探究如何维持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内的平衡。

    1.8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中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能以一种动物为观察对象,探究它是如何寻找合适的栖息地的。讨论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 讨论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可持续发展。

    生物与环境之二:进化现象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阅读介绍达尔文的书籍,讨论达尔文的科学精神对自已的影响。 

    2.2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

     

    2.3关注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资料,探讨生命起源、恐龙灭绝、鸟类起源、人类进化等有关进化的问题。

    (4)健康生活之一:生理与健康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会从分析营养成分出发,设计一份营养全面合理的一周午餐食谱。

    1.2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1.3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从计量分析全班同学的肺活量开始,讨论呼吸系统保健、呼吸系统传染病、抽烟、一氧化碳中毒、大气污染等和呼吸有关的问题。

    1.4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

    1.5 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6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1.7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是人体的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健康生活之二:生长发育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

    ·可以联系植物、动物方面的情况,作出比较。

    2.2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 测量统计全班同学身高、体重数据,并作分析。

    2.3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分男女同学讨论对青春期的认识和注意事项。

    健康生活之三:良好生活习惯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

    ·从用药、环境、不良生活习惯等方面讨论人们如何克服这些影响。

    3.2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制定自己的作息计划。

    3.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从健康的角度评价家庭生活质量(可以从饮食、家居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评价)。

    3.4 物质世界

    一个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同样五光十色,精彩纷呈,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令人惊奇、迷惘、感叹的现象和过程。“物质世界”这部分的学习将带领小学生走进这块神奇的土地,开始探索其中的奥秘。

    “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一些基本的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运动与力”部分使学生了解位置与运动的概念,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了解常见的简单机械。

    “能量的表现形式”部分讨论了声、热、光、电、磁这些物理现象,并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能量可以转换。

    物质世界这部分所涉及的许多知识与技能都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基础,在这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与技术的关系。

    1.物质世界内容标准框图

    [[center]][[image1]][[/center]]

    2. 物质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

    (1) 物体与物质之一:物体的特征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并加以描述。

    ·搜集、观察各种物体,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并加以比较、讨论。如,哪个重?哪些是透明的?

    1.2能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让学生介绍自己对物体所作的分类或排序,说明分类依据。

    1.3会使用简单仪器(如尺、天平、温度计)测量物体的常见特征(长度、重量、温度),能设计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并能使用适当的单位。在此经验基础上,对其他物体进行估量。意识到多次测量能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1.4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物体与物质之二:材料的性质与用途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如木头、金属、塑料、纸等,并能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2.2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如是否导电、是否溶解、是否传热、沉浮性等),根据这些性质对常见物体进行分类,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画一幢房子,说出各个部分应该用什么材料,根据是什么?

    2.3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的材料。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激发创新意识。

    ·调查有关新材料发明、性能和用途方面的信息。

     

    物体与物质之三:物质的变化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

     

    3.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讨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应属于哪种变化(如糖溶于水,铁生锈等)。

    ·观察蜡烛燃烧前后的物质变化情况。

     

    3.3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讨论水泥与水产生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讨论铁生锈的原因、过程和防止办法。

    ·讨论水的污染与净化。

    物体与物质之四:物质的利用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知道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认识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讨论如何保护当地的资源。

    4.2意识到物质的利用对人具有有利和有害的方面以及正确使用物质的重要性。注意安全与健康,知道一些常用的防范、安全和健康措施。

    ·利用自身经验和所搜集的各方面资料,讨论各种物质(如酒精)的利用对人有利的方面(如治病)和有害的方面(如酗酒)。

    ·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包括实物、图片、录像带、学生自己的小文章、漫画等),举办一次小展览。

    4.3意识到物质的利用会给环境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人对环境负有责任。

    ·调查白色污染,讨论防治方法。

    ·调查当地主要污染源。

    ·写一份给地方政府的建议书。

    (2)运动与力之一:位置与运动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游戏:我在哪里?(根据相对于不同物体或人的情况描述自己的位置,并画出示意图)评定学生的观察能力、相对意识、方向感、距离感以及描述能力。

     

    1.2能测量并记录一个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分组进行合作测量,如测量一个玩具汽车的运动。通过操作测试仪器使用情况,测量精确程度,配合是否默契,图表或图形的设计是否合理。

    1.3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描述一个玩具汽车不同时刻的位置、运动方向和快慢。

    运动与力之二:常见的力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2.2能认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

     

    运动与力之三:简单机械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3.2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等。

     

    (3)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解释各种常见乐器的发声方法。

    1.2了解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

    ·制作土电话,或做实验,了解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情况。

    ·判断在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

    1.3能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讨论对各种声音的感受,以及减小噪音和保护听力的方法。如轻声关门、不要大声喧哗、在吵闹场所捂耳朵等。

    ·提出在公共场所防止噪音污染的各种建议。

    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二:热现象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举例说明热传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2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

     

    2.3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方法。

    ·调查材料的导热性能。

    ·解释棉被为什么既能保暖又能防止冰糕融化。

    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三:光的传播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3.2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3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

    ·做彩虹实验。

    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四:简单电路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调查家用电器,说明各种家用电器的用途。

    4.2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知道开关的功能;
    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分组实验,用干电池、开关、灯泡和导线连接电路,并能演示开关的作用。

    4.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五:磁现象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5.1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制作指南针。

    5.2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做改变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

     

    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六:能量的转换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6.1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 列举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包括生命世界以及地球与宇宙中所涉及的能量。

    · 说出一些常见物体工作时需要什么形式的能量,输出什么形式的能量。

    6.2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 讨论各种能量转化的例子。如电灯、电热器、电磁铁、电话、电动机、电池等。

    3.5 地球与宇宙

    在低幼年级,儿童就从各种媒体接触到“地球”这个名词,小学科学课程有责任使小学生获得有关地球的更完整的印象。这包括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以及因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让小学生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地球物质的性质,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有关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使他们对习以为常的地球物质“刮目相看”,意识到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地球与宇宙还包括天空中的星体,这部分内容为小学生撩起了星空的神秘面纱。他们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
    他们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这远比告诉他们太阳的直径、温度更重要!


    1.地球与宇宙内容标准框图


     [[center]][[image1]][[/center]]


    2. 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

    (1)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

    地球的概貌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观看从月球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1.2 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观看地形地球仪或世界地形地图。

    1.3知道地球内部是炽热的岩浆。

     

    1.4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 搜集资料,想象人类怎样知道地球是球体。

    1.5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

    ·将各种不同的石头混在一起,尝试用不同的标准对其分类(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2.2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观看矿石及其提炼物的标本。

    2.3知道土壤的构成。

     

    2.4 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种植豆类或洋葱,考察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5 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编一份尽可能多地描述岩石用处的手抄报。

    ·调查沙在建筑中的作用。

    ·观看滥采岩石、滥施化肥、乱砍树木、滥埋垃圾的录像资料。

    ·讨论保护岩石、沙、土壤的措施,并与人类已有的措施相对照。

    地球的物质之二:水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 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观看地形地球仪。

    ·调查当地水资源状况。

    ·调查所生活的地区饮用水的来源情况。

    3.2 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做水的溶解性实验。

    3.3 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讨论如果没有水的世界会是怎样的世界。

    ·观看干旱地区龟裂的土地及枯黄庄稼的照

    片。

    3.4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观赏江、河、湖、泊、溪流、瀑布等水域景观的影像图片。

    3.5知道水域污染的主要原因。

    ·观察生物生活在不同水质中的生存质量。

    ·实地调查当地水体的污染源(如废水、垃圾、清洁剂等)

    地球的物质之三:空气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 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自行设计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

    4.3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收集资料,交流分享。

    4.4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联系空气对植物的作用,体验大气层对地球生命的意义。

    4.5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观看月球及其它行星上的环形山,猜测大气层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讨论保护大气层的措施,并与人类已有的措施进行对照。

    (2)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一: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讨论天气预报术语的含义;
    自制简单的风向仪、雨量器。

    1.2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进行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数据得出某些结论。

    ·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一天、一周、一月的天气状况,绘制气温曲线图,交流有关发现。

    1.3探究雨或雪的成因。

    · 观察水受热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的实验;
    讨论自然界雨或雪的成因。

    1.4探究风的成因。

    ·观察热空气上升产生风的实验;
    讨论自然界风的成因。

    1.5体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讨论某大型运动会的时间安排。

    1.6欣赏美丽的天气。

    ·观察并绘制有关天气的图画;
    欣赏有关天气的美文;
    找和天气有关的谚语。

    1.7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影响的实例。

     

    1.8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讨论最喜欢的天气;
    讨论谁最关心天气。

    ·观看灾害性天气的图片或影片录像。

    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二: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地球在自转。

    2.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搜集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和哥白尼的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分享。

    2.4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观察花草、昆虫、家畜、家禽的昼夜行为变化。

    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三: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展示对某些山地的科学考察的发现,猜测其以前可能的地形。

    ·观看非洲、拉丁美洲板块图,猜测两板块以前可能的情况。

    ·观看溶洞、石蘑菇的图片,猜测其形成原

    因。

    3.2 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模拟火山实验,如加热用厚土豆泥覆盖的番茄酱,直至番茄酱喷出。

    ·观看唐山地震、神户地震的图片或录像资料。

    3.3 了解地震的现象。

     

    ·讨论地震发生时该怎么办。

    ·模拟避震演习。

    3.4 认识风化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观看天然的石蘑菇、石拱桥,猜测其形成原因。

    ·做模拟岩石风化的实验。

    3.5认识水的侵蚀、水流搬运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观看鹅卵石、钟乳石图片,猜测其形成原因。

    ·用沙盘、喷壶模拟雨水冲刷、河流搬运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3.6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查阅有关资料或访问当地老人,了解居住地地表的人为变化。

    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四:地球运动与四季变化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4.1 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搜集受季节影响的动植物资料,用各种方式(如绘画、撰文、歌唱、图片剪贴)表达并交流。

    4.2 知道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3)天空中的星体之一:太阳和月球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 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测量向阳处和背阴处的温度并加以比较。

    1.2 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

    ·查找有关太阳能的资料。

    1.3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1.4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1.5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1.6 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1.7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查找各种资料,分专题向同学展示有关月球的各种知识。

    1.8 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假想到月球旅行需带的物品和可能看到的现象。

    天空中的星体之二: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空间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1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根据太阳系的示意图,用各色大小不一的橡皮泥排出行星的位置。

    2.2 知道四季的代表星座。

     

    2.3 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 观看夏夜的银河系或有关银河系及宇宙的

    录像。

    ·设计向外星系介绍地球情况的信息卡。

    天空中的星体之三:探索宇宙的历史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3.1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

    ·搜集资料,交流讨论。

    3.2 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

    ·搜集并交流探测宇宙奥秘的工具及其功能的有关信息。

    3.3 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

    ·观看挑战者号升空爆炸的录像片。

    ·搜集有关宇航员的图片或邮票,与同学交流或分享。

    3.4 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为我国载人飞船设计太空实验项目。

    4.1 教学建议

    1. 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为了使科学课程的目标不再是口号,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

    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
    “用教材教”则是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2)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为了便于考查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主语最好是学生,谓语最好用可测的行为化动词,而且不同类型的目标用不同类型的动词。如“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搜集有关数据”、“体会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三个目标分别用“知道”、“会用”、“体会”,明显地区分了知识、技能、价值观目标。

    (3)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

    不可能指望在一节课内就能学会某一种技能或态度。因此,最好把“热爱大自然”这样的目标,分解为“观赏植物的花和叶”或“朗读有关星空的美文”。

    2.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小学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

    (1) 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而且,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例如,中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头脑中把一个压扁的塑料球复原成圆球,也即借助想象对一个简单过程进行逆向思维;
    又如高年级学生能够初步建立用数据来检验某种假设或某种观点的思维方法;
    即使低年级学生也决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人生早年积累起来的经验是他们学习新事物的基础。

    (2) 教师应该鼓励儿童,动手动脑“做”科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的热点。

    (3) 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师的言语动作应力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引导儿童自己得出学习的结论,尽量少用或不用专业术语和抽象定义,尤其要避免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把结论告诉儿童。儿童的有意注意和坚持性尚在发展之中,所以课堂教学形式应灵活多变,课外中长期作业应简便易行。

    (4) 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观察和研究小学生的行为。一个优秀的科学教师常常会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

    3. 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把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既有知识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因目标、内容、资源的不同可采取各种各样的模式,给学生创设多种亲历的机会。这些活动的选取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按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编排。

    一个这样的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
    可能在课堂上完成,也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建议教师参考附录第二部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类型”,从中选择合适的活动,组织教学过程;
    或按照活动设计要素与基本过程,自己创设新的活动类型。

    4.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的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建议:

    (1) 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 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 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 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 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5. 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小学科学课程的开放性,不仅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方面,而且为不同文化,不同地区、城乡、学校的不同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要重视学生在课后的更有意义的后续活动。

    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惟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6. 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对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参见附录三案例1.2)

    建议:


    (1)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经历中提出的鲜活问题以及教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要能够根据这些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


    (2)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


    (3)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


    (4)把确有价值的和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地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5)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当地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


    (6)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7.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
    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
    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
    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以下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

    (1) 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2) 计算机软件。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画图软件、教学评价软件,甚至包括某些智力游戏,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或工具。如: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来代替一些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用数据库来记录和整理数据;
    用文字处理和画图软件来表达结论。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软件,也可以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而开发自己的软件(课件)。(见附录三案例2.3)

    (3) 网络。包括各种局域网(如校园网、地区网)和国际互联网,可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如可以利用校园网发布气象消息,建立学生自己的科学网站。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科学方面的信息,还有一些互动性的科学学习项目。所以,只要有条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时,这也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见附录三案例2.2)

    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千万不要滥用。此外,尤其对小学生学习科学,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极为重要的,不能用高新技术代替一切。亲手饲养小动物的感觉与玩电子宠物的感觉毕竟是不同的。

    8. 评价伴随教学过程之中

    科学教学过程由于其活动性与开放性等特点,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给予及时的评价与调控,以确保教学过程的可控性与质量。这里的评价主要是指以教师的观察评价为主的过程性评价,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根据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表现,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批评性或矫正性评价。实施这种评价需要教师熟悉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活动过程与要求、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善于观察学生,随时把握课堂教学动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评价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建议:

    (1) 教师在课堂上不说学生不行,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2) 可用教学日记的方式对重要信息做必要的记录。

    (3) 适时地反馈与矫正,不要等问题成堆以后再解决。

    4.2 评价建议

    1. 评价功能的变化

    小学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实施教学评价应突出两个转变:

    (1)从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转变为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2)从单纯通过考试给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作鉴定,转变为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与矫正。

    2. 评价指标与方法的重新设计

    由于上述评价功能的变化,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指标与方法需重新设计。

    (l)评价指标:依据课程总目标,评价指标可从以下方面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兴趣与动机;

    大胆想象与创新;

    尊重证据,严格严谨;

    善于探索,能够坚持;

    乐于合作与交流;

    关心科学技术,参与有关活动。

    科学知识:

    生命世界;

    物质世界;

    地球与宇宙。

    科学探究:

    发现与提出问题;

    假设和预测;

    制定研究计划;

    搜集整理信息;

    思考与结论;

    表达与交流;

    现场操作能力;

    理解科学探究。

    (详见课程内容标准)

    (2)评价方法:依据上述指标的特性,小学科学课程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


    观察与轶事记录:即教师将观察到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对反映上述评价指标有价值的信息(如学生的超常表现、创意、独特的见解等)及时记录在案,供期末总评时参考。

    测验与考试:要改变以往以知识记忆为主的书面考试方法,注意新情景的运用,针对不同的要求,采用口试、书面考试、现场操作等方法,着重检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定量表:即教师根据学生某一活动的表现,直接对其结果作出评定。这种评定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程度、等级或数值,分别称为定性量表、程度量表、等级量表和等值量表。

    作业法:即教师提供一项作业任务,从学生完成该作业的质量判断其有关水平与能力。作业法从形式上可分为短周期与长周期两种。

    短周期作业:指教师提供某一作业任务,学生当堂完成。教师通过现场观察其完成作业的速度、质量与效果,评价其某些方面的水平与能力。

    例:教师向学生提供一句话,“堆肥是有机物腐败的结果”,让学生提出一个研究题目,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提出猜想。

    长周期作业:指教师布置作业任务,学生从设计、实施到报告可以经历一段时间(从几天到几个月),其间教师参与全程指导,并根据学生对指导的依赖性和表现,对其有关方面作出评价。

    例:针对居住区周围的环境提出一个研究题目,实施之,并报告你的研究结果及其价值。

    评议法:涉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指标,除上述方法外,还需采用评议法,即先由学生按指标要求自评,然后组成小组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结论,参照观察记录、考试与作业情况,作出综合评定。

    3. 评价方案案例


    从单一检查功能的学科考核到学科教学质量的全程评价,教师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不一样的。以下给出一套四张的科学学科评价用表,供教师在具体设计与实施评价时参考。有条件并想进行教学质量全程评价的教师,尽可能四张表全用,条件不够的教师可以作简化处理。

    简化方案一:凡需文字记载的地方可改用鼓励性记号或印章,如: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有突出表现,给予探索章;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突出表现,给予创新章;
    在科学知识学习方面有突出表现,给予博士章。

    简化方案二:省略表一、表二、表三,只做表四。

    表一 小学生科学学习情况评价表

     

    轶事记录

    自评

    互评

    教师评定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兴趣与动机

    大胆想象与创新

    尊重证据,严格严谨

    勇于探索,能够坚持

    乐于合作与交流

    关心科学技术,参与有关活动

     

     

     

     

    教师评语:

     

    表二 小学生科学学习情况评价表

     

    考核成绩

    轶事记录

     

    科学知识

    物质世界

    单元1

    单元2

    单元3

     

     

    生命世界

    单元1

    单元2

    单元3

     

     

    地球与宇宙

    单元1

    单元2

    单元3

     

     

    期末考核成绩:

    教师评语:

     

    表三 小学生科学学习情况评价表

     

    轶事记录

    作业法

    评定

    发现与提出问题

    假设与预测

    制定研究计划

    搜集整理信息

    思考与结论

    表达与交流

    动手操作能力

    理解科学探究

     

     

     

    教师评语:

     

    表四 小学生科学学习情况评价表

     

    评语

    考核成绩

    学年综合评定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

     

    4.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小学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
    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1. 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学校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和教室外的课程资源两类,主要包括:实验室,科学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及其配备资料,学校建筑、走廊的环境布置,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景点等等。


    学校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注意校藏书刊的结构(增添科技藏书),更新科学教育设备;
    (2)充分利用校内的土地,开辟科技、劳技教育基地(如:百草园、气象站、饲养园地等);
    (3)在校园内设计并建立科技景点(如:太阳钟、风力发电机、科技雕塑等);
    (4)利用在科技方面有特长的教师,积极开发有关的校本课程。


    2. 家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家庭里也存在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


    家庭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并提高其利用率;
    (2) 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3) 家长尽可能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进行社会实践。

    3. 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科技工作者、工厂、农场、田园、科技实验基地、高新企业、植物园、动物园、科技场馆(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农技站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

    社区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开展改善社区环境的科技活动;
    (2)与社区科研、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共建科技活动场所,开展现场科技教学活动;
    (3)聘请科技人员和专家担任学校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聘请家长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学生作科普讲座;
    (4)组建学生科技团体,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普宣传和实践活动。

    4.4 教材编写建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编写小学科学教材的依据。教材编写者需充分领会和掌握《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并整体反映在教材之中。教材编写者也需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满足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学生的需要,编写出具有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小学科学教材。


    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是教材编写过程中需重点考虑的问题。其中涉及与教材编写有关的理念和相关技术。对此,《标准》提出如下的原则和建议:


    1. 关于内容的选择

    《标准》已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大部分,并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标准。这些具体内容标准说明了通过各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所应达到的水平状况,而不是教材的具体内容。教材编写者的任务是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去帮助学生努力达到这些水平。建议:


    (1)选择有利于学生亲历科学学习过程的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小学科学教材应注意选择那些能够引起他们对自然事物和现象动手探究的欲望,利于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适合于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并便于开展观察、实验、栽培、饲养等活动的有关内容,以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


    (2)从小学生原有经验出发,选择学生便于体验、能够理解的内容


    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只有便于体验和理解的内容在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才有意义。因此小学科学教材的内容要注意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以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这些内容还要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考虑他们原有的经验基础和具有适合于他们心理生理发展需要的活动种类和活动方式,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科学。


    (3)选择最必要的基础科学知识、基本技能


    小学科学教材的内容应根据基础和基本的原则进行精选。注重基本的科学事实和原理,科学领域中对学生后继学习和终身学习最有影响的概念和对他们形成科学地看问题和想问题的方法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为他们长大成为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4)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小学科学课程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也需要具有相应的活动设计和要求,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关注那些蕴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因素的教学内容并充实到教材中去。


    (5)选择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有关内容


    小学科学教材要注意摒弃那些已经陈旧和过时的教学内容,吸收和反映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成果、新话题,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使学生从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并真实地感受和体验科学的本质,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6)选择具有综合性、关联性的内容


    综合性和关联性的内容能够整合小学科学教育的多个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情境更贴近于真实的生活,对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建立事物间的联系、学会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教材要注意选择那些有助于实现多领域学习目标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关于教材的组织


    《标准》只给出了学生在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大部分的具体内容标准,没有规定所应落实的年级,更不是教材内容的排列顺序。这些具体内容标准是教材编写中的基本要素,可以由教材编写者按照一定的构想自由地加以组合和构建。建议:


    (1)体现小学生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过程


    提倡以探究为核心组织科学课程的教学,是此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教材内容的组织,要从便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出发,而不是从知识体系出发。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展现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和关注去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让他们在开展实验与调查、交流与分析和最终形成结论的过程中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在必要的时段,也需要组织适当的内容,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让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2)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


    教材要以小学生先前的经验为起点,从他们熟悉的具体事物中展开学习内容,并帮助他们逐步发展认识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理性规律的能力。教材内容的组织,要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充分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3)有机地整合小学科学课程的各项目标


    教材在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时,要统盘考虑《标准》中所规定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目标,将相关内容以综合主题的形式有机地加以整合,形成一个个教学单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4)为小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适当的条件


    教材要向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思维的空间,给他们的活动留有充分的余地。例如:要有机会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探究问题,鼓励他们从探究的过程中生发新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于教材中的内容也要允许师生选择,并充分考虑学校教学的实际进程,在课时安排上留有余地。


    (5)教材要具有科学而合理的逻辑结构


    教材的逻辑结构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主要设计思想,与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应引起教材编写者的足够重视。目前世界各国小学科学教材的逻辑框架是多种多样的,各有其特点,在编写教材时可作为参考和借鉴。

    ●以探究能力发展为主线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从内容的选择到组织都体现了以科学探究为中心,以努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为目的,强调探究活动的连续性。

    ●以儿童生活经验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从儿童的视野组织材料。按照他们生活经验圈的不断扩大逐步展开教学内容,逐渐增进儿童对科学的了解和认识。

    ●按学生知识背景与认知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是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内容中分别找出与学生知识背景和认知特点相对应的学习材料,把这些材料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最终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以提供学习素材为特征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把教学看成是教师的创造性的劳动,只提供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内容中具体的事实或相关内容,在教学中由教师按照某种教学目的自行组织。

    ●以科学概念体系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从某一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出发,按照逻辑体系推演出定理、原理、法则、规律等,作为组成教材内容的主要线索。

    ●以统一的概念与过程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以若干基本的、科学的、统一的概念与过程为线索组织,如物质、能的转换、系统、守恒、结构与功能、演化等。目的在于促进和加强科学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理解自然界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以科学方法为线索的科学教材


    这类教材突出了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科学方法的多样性。通常围绕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组织材料,如观察与实验、比较、参照、归纳、推理、联想、模型与模拟、感受规律、认识规律、计划、分析、探究等。


    3.关于教材的呈现方式


    小学科学教材的呈现方式应当突出小学生的特点,要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小学生具有吸引力。采取何种呈现方式可以由教材编写者自由选择,《标准》只作如下建议:


    (1)需要从小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自主学习的角度和科学学习活动的方式来表述,而不是沿用成人的角度、教师为中心的角度和接受式学习的方式来表述。


    (2)要用描述的方式阐述科学的概念和事实,避免出现抽象的定义。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有机结合在活动之中,让学生从参与、体验和探究中去内化,而不作为一种结论去记忆和背诵。


    (3)一般不以结论加验证的方式展开教学内容,而要尽可能通过设计相应的活动引导小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给他们的自主学习留有充分的空间。


    (4)充分考虑小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需要,内容载体要富有儿童特点并且多样化,如童话、诗歌、谜语等。体例要实现陈述、分析、提问的综合运用,文字、插图、实验、练习的相互配合,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4.5 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1. 加强科学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

    由于“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就显得非常紧迫,不能再让上不了语文、数学课的教师教科学,必须逐步建设一支专职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

    当前,首先要做的是在中等与高等师范教育中开设科学教育专业,以保证新任的小学科学教师有充分的科学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对现任小学科学教师,要设立专门的上岗培训计划,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设计培训课程与教材,分期分批实施上岗培训,建立相应的资格考核制度,持合格证上岗。争取经过3~5年的努力,使小学科学教师的水平上一个台阶,能基本胜任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为此,各县区级及以上的教育机构,必须设专职培训教师和专职教研员。

    2. 理解和支持科学教师的工作

    科学课程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需要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活动器材和实物材料,自制教具、学具;
    特别是现场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更要事先踏勘路线及场地;
    科学教师一般还要负责管理科学教室、科学实验室及教学仪器,这需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议以一定的课时数计入工作总量。因此,科学课教师每周上课时数以不超过16节为宜,这样,可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教学和辅导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校长应充分认识科学教师的工作的重要性,不要把科学课当成副课,应在排课、进修、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支持科学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时几课时连上的要求。

    4.6 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


    小学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因此,每所学校必须开设科学专用教室,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乡镇中心以上小学要按国家仪器配备目录一类标准配备,村级小学也要达到二类标准。为落实《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应为教师自制教具和学具提供物力和财力保障,支持教师搞好教学工作。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在原有自然实验室的基础上,增设或改建为科学教室,其间设置科学参考书籍、图册、图片;
    各种常用工具和制作材料;
    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废旧包装容器;
    小生物角、沙盘模型、学生制作的各种标本。此间科学教室既作为实验室,又作为学生“动手做”的活动场所,也是工具库、材料库及成果展室,是孩子们科学活动的天地。

    附 录:

      一、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

    1.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体验、意识


    体验

    指学生在参与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并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它强调学生亲历过程,伴有情绪反应,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

    意识

    指学生知道某一概念及其价值,并把它纳入判别标准,用于指挥或规范自己的行为。

    2.涉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会、能够



    指学生知道规则、方法或程序,能正确操作,大多用于技能目标。

    能够

    指学生掌握规则、方法或程序,胜任操作,大多用于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

     

    3.涉及知识与技能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知道、理解


    知道

    指学生能说出、写出或识别所学的内容。

    认识

    指学生在经历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反应。

    理解

    指学生懂得所学内容的道理,往往表现为可以举例、类比、解释、概括或应用。

     

      二、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

    1. 搜集信息


    搜集科学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可以由教师指定或学生们一起确定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如关于恐龙,让他们自己确定研究关于恐龙的什么问题,然后指导他们自己去搜集关于恐龙的资料,再用各种表达方式汇报他们的成果。

    2.现场考察

    把学生带到某现场,从参观者的角度考察现场的情景,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教师应关注学校周围新发生的与科学教育相关的事件、工程、环境问题等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教学。如:带学生到某建筑工地观看各种机械施工作业的情景;
    农村春耕或秋收的情景;
    某地区河段严重污染的情景,垃圾场、污水处理场等,指导学生写出现场考察报告。


    3. 观察


    观察是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工具对事物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和描述,从而获得对自然事物的感性认识。这种典型经历活动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材料和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目的性)以及观察步骤(计划性)和要求,最后要求学生用语言、图画等表达方式描述他们观察的结果。观察是给学生提供直接经验的主要活动方式,可以是定性观察,更要注重定量观察。如:观察蚂蚁的身体、蚂蚁的生活;
    观察蚕的一生、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测量影子长度的变化和太阳高度变化、测量物体温度的变化等。

    4.实验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一次“探求意义的经历”活动,是利用身边的简易器材在人为控制条件下的一种观察活动。在对事物性质的认识上一般作定性观察实验,如:水加热到沸腾变成水蒸气;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汽”和水滴等。为了对事物的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程度,要给学生创造定量观察实验的机会,如: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因果关系;
    测量小车载重量与速度的关系等。按实验目的分类有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应该更加注重探究性实验,它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如: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系;
    设计一个每15秒摆动6次的摆等。

    5. 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作为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典型经历活动,不管前人是否已经作了研究,对小学生而言,只要是他们不知道而又想要知道的科学问题,都可以给他们提供研究机会。师生共同拟定某一主题,如:纸的专题研究、布的专题研究等。在一个专题中,可以由学生提出一系列的子课题,再由小组或个人分头去研究。如关于纸的研究,可以分成以下的课题:纸的发明和古代造纸术;
    纸的种类、性质和用途;
    对不同的纸的吸水性的研究;
    自己造几张纸等,指导学生将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写出报告。

    6. 情境模拟

    为了使学生对某种科学事物产生直接体验,人为地创设某种情境,由学生亲身经历一次仿真性演习活动。如发生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性躲避和疏散演习、火灾自救及消防灭火演习、外伤自救互救演习;让学生蒙上眼睛,体会眼睛的功能,让学生敲击石块,模拟人类祖先打造石刀石斧,用自制的石刀石斧切割麻袋片。情境模拟可以是少数人表演,大多数人观看,也可以让每个学生轮流参与。重在情感体验,同时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

    7. 科学小制作

    科学小制作一般结合某个研究专题进行,如在对不倒翁进行研究时,做一个不倒翁;
    在对镜子进行研究时,做一个潜望镜或万花筒;
    在对小灯泡电路进行研究时,做一个小台灯等。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废旧物品等简易材料搞科学小制作,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操作技能和情趣。小制作可以是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也可作为课后的作业。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同样的内容用不同材料做,同样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东西。科学小制作是对学生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8. 讨论辩论

    讨论和辩论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也可作为某些专题研究活动的主要课堂教学类型。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的讨论和辩论,营造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讨论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辩论一般是在持不同观点的正反两个方面之间进行的。教师不要做裁判,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要帮助和训练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参与讨论,特别要给那些不爱发言和不善发言的学生以发言的机会,以激发他们交流的意愿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讨论和辩论都要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应是学生感兴趣又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话题,要指导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在辩论中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防止跑题。

    9. 种植饲养

    种植和饲养是小学生乐于从事的实践性活动。小学科学课应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从中获得直接感知和技能、乐趣方面的发展。如:花生、向日葵、萝卜、牵牛花、草茉莉等的种植;
    金鱼、蝌蚪、蚕、蝴蝶、蟋蟀、大白鼠、鸽等的饲养。农村地区可以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开展小型种植饲养活动。

    种植饲养活动可以是课上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是学生课后的兴趣活动,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必要时还可以搞技术经验交流会、请技术人员指导、查找有关技术资料、作专题报告等配合性活动。

    10. 科学游戏

    科学游戏主要用于低中年级,一般是在某些课堂教学进行中某一环节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如踩影子游戏、手影游戏、玩磁铁游戏等。科学游戏带有“玩”的色彩,又与所要学习的科学内容有关系,游戏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要让学生“玩”得开心,又要诱导他们从中悟出科学道理。

    11.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典型经历活动的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机会,让他们根据主题搜集整理资料,写出报告文稿,在全体学生面前表达自己的研究发现,可以是少数学生讲给大家听,也可以是多数学生参与的交流活动。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也可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准备,选派代表发言。要营造一种民主的科学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尝试、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精神享受与乐趣。选题可以是上课的内容,也可以是学生们感兴趣而又关注的科学话题。

    12. 参观访问

    参观访问应是小学科学课必要的教学活动,是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极好的活动形式。如:参观自然博物馆、科技展馆、工厂、矿山、农场、林场、养殖场、农机修造厂、水电站、各种建设工地;
    访问科技工作者、工厂技术人员、农村专业户等。

    参观访问活动前,教师应先做好准备工作,了解参观地点、访问人物的情况及其教育价值,并踏勘路线场地等,要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向学生提出必要的要求,回校后要有结果的汇报表达形式,以求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13. 竞赛

    竞赛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可以是知识性竞赛,也可以是技能性竞赛,还可以开成“头脑运动会”。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组织成竞赛活动,由学生自己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代表参加竞赛。如:教师给出20分钟时间让学生认识人体全身骨骼的名称,20分钟后各组推举代表参加关于人体骨骼的知识竞赛,可以设必答题、抢答题等,教师评判各组所得分数,选出优胜小组。也可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给出几个选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头脑运动会”、“科学奥林匹克运动会”,选题多为带有创造性动手动脑的科技小实验、小制作。

    14. 科学欣赏

    科学欣赏是由师生共同搜集某一科学专题的故事、诗歌、散文、绘画、摄影、电影电视、多媒体等作品,大家共同欣赏、进行评议。内容可以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续,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并关注的话题,如珍稀动植物、美丽的雪花、地形地貌、星空、航天航海、纳米技术、基因等。

    15. 社区科学活动


    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科学活动,这是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的最好活动方式。如社区内的卫生防疫宣传活动以及人口普查、治理环境污染、植树造林、治沙种草、兴修水利、农田基本改造、试种农业新品种、推广农业新技术、灭鼠、灭蚊、灭蝇、灭蟑螂、防治白蚁、防治果木病虫害等。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科学与技术活动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是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内容,要充分利用社区科学教育资源,把学生带向社会。

    16. 家庭科技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是学生在家里从事的科学技术活动,这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的家庭科技活动也可以是家庭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很多教学内容除课堂教学完成的部分外,有一部分还要让学生在家里完成。如: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种花生、养蝌蚪等种植、饲养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等作品的制作活动等。有些是为课上学习活动所作的准备工作,如:采集标本,搜集学习用品、学习材料,做某些课题的前期观察实验等。鼓励和支持学生为改善生活质量和家庭生活环境所做的家庭科技活动,如:学生参与居室装修设计、电路设计、美化居室设计等。家庭科技活动还包括指导学生个人兴趣性活动和探究性活动,如:制作飞机、舰船、车辆、建筑模型和学习无线电技术、电脑等。

    17. 角色扮演

    为了使学生理解科学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对某些科学及科学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与决策,并产生情感体验,由学生扮演某些科学事物的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活动。如在学习动物如何保护自己的内容时,由多数学生扮演鹿,跪在地上“吃草”,几个学生扮演猛兽(戴头饰或卡片),让学生表演鹿见到猛兽时的自我保护动作。在学习日食、月食和月相变化时,由学生扮演太阳、地球、月亮,表演三者运动的关系。学习治理水污染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市民、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的角色,各自发表对水污染治理的不同立场和意见。

    18. 科学幻想

    科学幻想是给学生以发挥丰富的想象、进行某一专题的科学创作的机会,可以是科学设计、科学童话、科学想象画等不同形式。如未来的月球世界、未来的城市、太空旅行、未来的交通、未来的医学、未来的生物工程等。

    三、案 例

    1.     关于科学探究的案例 

      例1.1

    去年夏初,我们这里流行鸡瘟,蛋鸡大量死亡。我家一窝鸡突然也有几只染上了鸡瘟。爸爸到兽医站买回20多元治鸡瘟的药,但给鸡喂后效果不佳,结果我家也死了10只鸡。爸爸妈妈担心一窝鸡都会染上鸡瘟,愁眉不展。

    一天放学回家,我发现鸡群中有几只鸡特别有精神,一点儿也不打蔫。(提出问题)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暗下决心认真观察其中的究竟。

    从这天起,每天放学一回家,我就寻找这几只鸡,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样的表现。只是这几只鸡经常远离鸡群,跑到邻家的菜地去觅食。我发现韭菜畦里的土松松的,并且有些小窝窝,仿佛鸡在那里钻过,而韭菜却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有鸡啄过的痕迹。难道韭菜对预防和治疗鸡瘟有作用?(假设和预测)我抱着尝试的心理开始做试验。首先选两只病鸡作为试验对象,从菜园里割回一小把韭菜,把韭菜捣烂撮成豌豆般大小、鸡刚好能够吞下的丸,一天分早、中、晚3次定时定量(每次3丸)给两只病鸡喂药。(制定计划)开始几天,鸡的病状没有什么变化。第四天早上,我又给鸡喂药,发现鸡略微有了一些精神,好像有了食欲,我忙抓来一把小米,它们能啄上十几下,这坚定了我试验的信心。我按前3天的方法继续喂上3天,奇迹果然出现了,病鸡竟活泼起来了。为了进一步验证试验的准确程度,我把3只病鸡和3只无病鸡分别进行笼养试验,并做好了病鸡观察记录:(搜集整理信息)

     


    时 间

    进药量

    症状或特征

    第一天

    早、中、晚各3丸

    病情依然,无食欲。

    第二天

    同 上

    白屎中略带灰色,病情无明显改善。

    第三天

    同 上

    偶尔走动,喝水,有时啄几下小米粒。

    第四天至第五天

    同 上

    大部分时间走动,有食欲,准备的米粒全部吃完。

    6天以后

    同 上

    能自在走动,有时扑翅,食量增大,拎在手中能挣扎。

     

    我根据鸡的病情定量喂药,结果病鸡痊愈了。这说明韭菜确实能防治鸡瘟。(思考与结论)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一传十,十传百,全村人都知晓了,乡亲们都按我的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效果也十分理想。(应用并进一步验证)

       例1.2

    格雷姆女士在五年级任教,秋天的一个上午,她班上的几个学生兴奋地将她拉到窗前,指着外面说:“看啊,操场上那三棵树怎么啦?” 格雷姆女士看到那三棵并排生长的树,第一棵的叶子掉光了;
    中间那棵的叶子颜色参差不齐,黄多绿少;
    第三棵却是绿叶茂密。学生们问道:“这三棵树过去看上去是一样的,为什么现在变得这么不同呢?” 格雷姆女士也无法回答他们。(表现好奇,从自己已有知识中提出问题)

    格雷姆女士知道,按照课程计划,她的学生要到明年春天才学习植物,不过她认为这正是让学生去调查植物生长情况的好机会,因为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所以会特别激励他们去寻求答案。虽然格雷姆女士并不十分有把握,但她还是决定尝试一下,让学生在她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毕竟他们去年观察过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多少积累了一些探究的经验。于是,格雷姆女士说:“同学们,你们认为那三棵树为什么会变得如此不同呢?”立刻,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提出初步的猜想或假设)

    ──与光照有关;

    ──一定是水太多的缘故;

    ──这三棵树现在不同,可过去它们看上去是一样的;

    ──秋季到了,有些树的叶子会比其他树掉得早一些;


    ──地下有有毒物质;


    ──三棵树年龄不同;


    ──有害虫吃树叶;


    ──一棵树比另两棵要老一些……

    当学生列举出足够多的观点时,格雷姆女士便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在这些看法中,哪些可以进行调查,哪些只是描述?然后,她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看法分成不同的小组,例如“水”组,“季节”组,“害虫”组等等。她要求每个小组制定计划、开展一次简单的调查活动,寻找证据来回答他们的问题。在学生制定调查计划时,格雷姆女士倾听他们的设想,并让各小组向全班同学说明他们的设想。通过这种迅捷、公开的现场评价,使学生反思自己应对问题的过程,完善自己的设想,提出更好的研究方法。(计划和实施简单的调查研究)

    接下来三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研究。各小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搜集有关树木特性、生长过程及其周围环境的信息。“树龄”组最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他们跟学校有关人员取得联系,找到了购树的原始单据,并且到苗圃去核实,结果发现:这三棵树品种相同,树龄相差无几。对这样较早完成调查的组,格雷姆女士就请他们加入到尚未结束的小组中去。(通过观察搜集证据)

    “水”组的学生几乎每隔一小时就察看一下三棵树周围的地面,他们轮流值日,并记录下各人的观察。他们记录的数据足以向全班报告:“掉光叶子的那棵树几乎一直淹在水里;
    中间那棵有时淹在水里;
    而绿叶茂密的树周围地面潮湿,但从来没有淹在水里。”( 根据证据进行解释)

    有一位学生回忆说,以前他家栽种的天竺葵叶子变黄的时候,妈妈曾告诉他,这是由于水太多的缘故。“水”组学生读了一本名为《栽培健康植物》的小册子后,明白了当植物的根部被水包围时,就无法从周围空间获取空气,等于是被水淹着。根据自己的观察、他人的解释和从小册子中得到的信息,学生们推断:无叶的树完全被淹,中间那棵部分被淹,而第三棵则没有被淹。(考虑其他的解释)

    “水”组继续工作,调查水的来源。他们发现:学校管理员一周有三次打开草坪洒水系统,开放时间太长了,过量的水流过草坪,汇聚到三棵树这边来。

    最后,各个小组集中起来汇报调查结果。学生们发现:(1)有些观察结果和所得信息,不能解释三棵树为什么会有差异,例如“树龄”组所做的工作;
    (2)有些调查结果只能部分地说明观察到的现象,例如“虫害”组的工作;
    (3)对学生们来说,感到最合理、既符合观察记录又符合别的途径所得信息的,只有水太多这种解释。全班学生很满意,经过三周的工作,他们找到了一种合理的解释。在格雷姆女士的建议下,学生们给管理员写了一封信,告知他们的发现。管理员来到他们班上表示感谢,此后他注意控制好草坪洒水系统。最后,格雷姆女士问学生,怎样才能证明他们的解释是正确的呢?学生讨论后说,那就只有等到明年了。(交流解释)

    来年同月,格雷姆女士班上的学生们看到这三棵树都挂满了绿叶,就更加坚信他们得出的结论有效地解释了他们的观察。(检验解释)

    [附信]

    学校管理员:

    您好!

    我们班同学注意到,操场上的三棵树在同样的季节里各不相同:一棵落光了树叶,一棵叶子颜色黄多绿少,还有一棵却绿叶茂密。

    这三棵树来自苗圃。我们同苗圃取得了联系,他们告诉我们这些树属同一品种,并且树龄相同,所以这不是它们产生差别的原因。

    据调查我们发现,那棵落光叶子的树总是淹在水里,树叶黄多绿少的树有时淹在水里,而挂满绿叶的树从来没有淹在水里过。

    我们班同学看到书上说:植物不能淹在水中,否则,它会因无法从周围空间获取空气而死掉。我们想这可能是这三棵树产生差异的原因。

    我们注意到您经常打开洒水系统,水流过草坪汇聚到了那棵秃树和那棵树叶黄多绿少的树那儿。我们认为您少洒点水也许会更好些。

                        五年级(1)班全体同学

     

    2. 教学设计的案例

    例2.1

    《我的星座》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时段——建立“我的星座”

    (1)认识星座导入

    ①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著名的星座(如大熊座、仙后座、猎户座),引起学生的兴趣。

    ②学生初步认识这些星座。

    ③在大屏幕上撤去星座的轮廓和连线,教师介绍:古人把星星和星星用线连起来,看成是动物、人或其他东西,这就是星座。古人可以建立他们的星座,我们也能做一做古人,建立我们的星座。要求学生回家后各自观察星空,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星星,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星座──“我的星座”。

    (2)学生回家观察星空,选择星星,建立自己的星座

    学生各自把自己喜欢的星星用线连起来,建立自己的星座。(发给学生一张投影胶片,投影片印上网格,让学生注明方向,把“我的星座”画在投影片上。)

     

    第二时段——“发表我的星座”

    (1)交流“我的星座”

    ①教师组织交流“我的星座”:a.说说建立了什么样的星座;
    b.说出命名的理由。

    ②学生各自用投影仪简单介绍自己的星座。

    ③介绍完就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我的星座”贴在教室四周的墙上。

    (2)讨论“我的星座”

    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我的星座”:仔细观察这些星座,看看能发现什么?

    ②学生观察后发表意见。

    ③引导学生发现:有的星座很相似,观察的可能是同一些星星。

    ④组织讨论I:怎么才能知道是不是同一颗星星?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同一时间的星星的方位、颜色、亮度是一致的。组织讨论П:怎样才能确定一颗星星的颜色、位置、亮度?可以统一时间,用指南针确定一颗星星的方位,用量角器确定星星的高度,亮度用小圈圈表示。

    ⑤研究后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只指南针、一只量角器,要求全体同学在晚上9点同时进行观察。

    (3)学生在晚上9点按照自己的方位进一步确定“我的星座”中星星的准确位置


    学生回家以后利用仪器确认“我的星座”和其他同学的星座,并用投影胶片准确标出自己星座中的星星。

     

    第三时段——介绍“我的星座”

    (1)介绍星座: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你的星座,请你把它介绍出来。(这一次的介绍和上一次不同,要求明确星座的方位、高度和特征。)

    (2)学生分别介绍各自的星座,然后把“我的星座”的星星标到教室里的大投影片上,再按方位用胶带把星座贴在教室四周的墙上。

    (3)最后把四个方向的投影片用胶带粘在一块儿,形成一幅完整的星图。

    (4)比较各自的星座:将我的星座和其他同学的星座进行比较,然后发表自己的发现。

    (学生分成东西南北四个小组观察、比较、讨论。)

     

    第四时段——关注“我的星座”

    继续观察“我的星座”一年四季在星空中的变化,建立星星运动规律的概念。

     

    例2.2

    教师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的案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章老师从学生中找寻热点,发现学生对早已灭绝的史前动物──恐龙的兴趣特别浓。一些学生已通过阅读课外书籍等途径获取了不少关于恐龙的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不完整的。章老师想借助Internet组织学生自己整理恐龙知识,圆学生的“恐龙梦”。于是她设计了一个主题活动:“回归侏罗纪”。她告诉学生:中国少年雏鹰网中有“恐龙世界”的信息,并提供了相应网站的域名。然后她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并提出任务:再寻找一些有关于恐龙内容的网站;
    一周内去各网站领略一下恐龙世界的奇妙,每个小组考察五种恐龙的生活;
    从网上下载有关的文字和图片,一周后进行“回归侏罗纪”主题的交流活动。一周后,同学们将准备好的资料带到学校,在课堂上交流。因为有了准备,又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感兴趣的内容,整堂课学生的发言争先恐后,介绍的内容丰富多彩,博得了大家的掌声。通过学生的发言,章老师也学到了不少恐龙的知识,深感书本知识的有限,知识的无限。

    在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不可能成为“万宝全书”,而学生的潜力却是无穷的,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如何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

     

    例2.3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案例

    如果要让城市的学生了解有关青蛙的形态特征、活动、捕食情况,对于他们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他们根本无法走近青蛙的真实生活,更无法透过青蛙去了解整个蛙类世界的精彩。于是何老师设计了课件。课件由这样几部分组成:阅读小品、音像资料、拓展性阅读、思考题。从青蛙着眼,扩展到整个蛙类世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教学时教师出示一组思考题,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思考题,确定研究目标,然后通过课件查找相关资料。在阅读小品部分安排了一篇关于青蛙生活的小品,点击小品中的热键,即可自动切换进入音像资料部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图片、动画、录像等内容观察青蛙的生活。拓展性阅读部分是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这里是蛙类生活的资料库,一个全新的从Internet上下载的多媒体世界,蛙类的“衣、食、住、行”乃至趣闻轶事无奇不有,学生兴致勃勃地在资料库中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 教学活动的案例 

    例3.1

    科学课活动的设计要素与基本过程案例

    第一步 确定活动主题


    化冰比赛

    第二步 指定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冰遇热会变成水,固态的水会变成液态的水。了解黑、白两色的物体对热的吸收效果不同。

    第三步 选择活动方式


    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化冰的材料与方法,实施探究活动。

    第四步 制定活动计划


    (1)直接提出活动主题:“我们要开展一次化冰比赛”。


    (2)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或自己选取材料,制定化冰方案。


    (3)学生自由探究,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4)组织学生汇总实验结果,总结冰融化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五步 确定活动评价方式、手段


    可在学生选择实验材料及方法时轻声问他,这样选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热的传递方式”及“影响热传递的因素”有无早期的了解,但这时无需直接作出反应与评价。


    对于能够利用黑色包装物使冰块吸热的学生要在实验结束后给予较高的评价,对于能够想尽办法使冰块得到较大热量的学生也应给予较高评价。可以通过学生在自行总结化冰快慢的原因时评价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第六步 准备活动资源

    活动材料:小冰块、保温杯、实验盘、黑布、白布(或黑纸、白纸)、大功率灯泡、针表。

    活动场地:教室内(阳光充足时)或向阳的操场上。

     

     

    4. 科学游戏的案例

    例4.1


    结网游戏 

    这个游戏可以清楚地表现自然界各成员间的关系,描绘出空气、岩石、植物和动物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游戏时让学生们站成一圈,教师拿着一个线团站在圈内靠近边缘的地方,学生们按一定的规律挑选自己代表的自然界成员,如有人是兔子,有人是田鼠,有人是蒲公英,有人是土壤,有人是水等,教师分别让他们抓住线的一端,直到全部学生都连在一起,成为一个“生命网”为止。为了证明每个个体对整体都很重要,可以用假定情况去掉网中的某个成员。例如,森林火灾烧毁了一棵树,或是伐木工伐倒了一棵树,当这棵树倒下时,就会猛地拉一下他所抓住的绳子,任何感受到绳子力量的人都由此感受到了由树的死亡而产生的影响。接着,受到绳子牵动的人会挣扎拉扯,从而牵动其他成员。如此下去,最终所有成员都会因为这棵树的死亡而受到影响。

     

    例4.2

    蝙蝠与蛾子

    为了让学生了解有关“超声与次声”这一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无法体验的内容,吴老师十足动了一番脑筋,他觉得如果单纯用讲授或学生阅读文字材料的方法,都无法把这一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终于,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点子。

    上课了,吴老师把学生们带到操场上的一块空地。学生们大多不理解:今天怎么会到操场上来上科学课?吴老师想干吗呢?

    吴老师说:“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他把40个学生分成20人一组的两组,让他们围成两个直径约为5米的圆圈(圆圈的大小视学生的高度而定),选出一个个子稍高些的孩子充当蝙蝠,蒙上眼睛,站在中间。指定七八名孩子充当蛾子,也让他们站到圆圈中。吴老师宣布游戏开始,让蝙蝠尽力去逮蛾子,只要蝙蝠一叫“蝙蝠”,蛾子便要回应一声“蛾子”。

    学生们玩开了。蒙着眼的“蝙蝠”一边喊着“蝙蝠”,一边张开双臂,奔跑着追逐“蛾子”,而“蛾子”则一边回应“蝙蝠”的叫声,一边以最快的速度逃跑。

    过了一会儿,吴老师喊“停”,并让学生们围拢到自己的周围。他告诉“蛾子”们:“在真实世界中,蝙蝠的视力非常不好,几乎看不清东西,因此要想飞行或捕食就必须靠嘴巴里发出一种特殊的我们听不见的超声波来探测物体。就像刚才大家做的这个游戏,每次你们听到蝙蝠喊‘蝙蝠’,那就表明它发出的超声波撞上了你。它发出这种信号来探测周围是否有物体。它的声音撞上你后会反弹回去,反弹回去的信号便是你所喊的‘蛾子’,像雷达信号一样,于是蝙蝠知道蛾子就在附近,并准备出击。”

    “哦,原来是这样!”一些学生明白了这个游戏的用意。这时,吴老师又说:“现在,围成圆圈的同学每人向前迈一步。”接着,同学们又玩开了。因为圆圈缩小了,游戏就显得更有意思了。学生们“蝙蝠”、“蛾子”、“蝙蝠”、“蛾子”的叫声此起彼伏,还伴有“蛾子”快要被“蝙蝠”抓住时的尖叫声。

    然后,吴老师又安排了两只“蝙蝠”同时在圈中捕捉“蛾子”,并鼓励这两只“蝙蝠”组成一队,协调行动。他选一个高的和一个矮的学生充当蝙蝠,这样他们撞在一起时也不会碰着头。

    游戏结束了,吴老师带着大家回到了教室,可同学们依然沉浸在刚才游戏的欢乐中。吴老师问学生们:“谁能告诉我,如果刚才在游戏中,不仅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而且把它的耳朵也堵上,那他还能抓住蛾子吗?”李明同学说:“不能。因为堵上了蝙蝠的耳朵,它就听不见蛾子的回答了,也就不知道蛾子在什么地方了。”“那如果把他的嘴巴堵住呢?”王芳同学说:“肯定捉不到蛾子。因为把嘴巴堵上了,蝙蝠就不能向蛾子发出信号了。”“对,所以说蝙蝠是用耳朵引导飞行的,在导航时嘴巴也有重要的作用。”

    然后,吴老师又问:“在刚才的游戏中,哪些同学也就是哪些‘蛾子’不容易被抓住呢?”张平同学说:“跑得快的蛾子不容易被抓住。”秦小丽同学说:“动作敏捷,能从‘蝙蝠’胳臂下钻过去的‘蛾子’不容易被抓住。”宋云云同学说:“弯腰弯得低的‘蛾子’不容易被抓住。”吴老师说:“大家说得都很好。自然界中的情况也和我们今天的情况一样,行动敏捷、轻盈的蛾子不容易被蝙蝠抓住,也就能够活得更长。这种现象就叫适者生存。”


    4月23日 白色的茎顶着两片小叶子长得足有5厘米高。


    4月24日 茎和叶长得又高又细。


    绿豆苗长得很快,白玉般的茎和翠绿的叶子簇拥在一起,活像一片齐刷刷的小竹林。长长的须根互相交错扎入水中,紧紧地钩织在一起,看上去十分讨人喜欢。

     

      例5.4

    学生活动设计报告的案例

    小乌龟喜欢吃什么

    研究目的:小乌龟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

    研究方案:分别给乌龟吃几种肉、蔬菜和面食,看它喜欢吃什么。

    选择手段:比较实验。

    设计方法:实验一 比较乌龟喜欢吃生猪肉、生鱼肉还是生的螺蛳肉;

    实验二 比较乌龟喜欢吃空心菜还是青菜;

    实验三 比较乌龟喜欢吃熟米饭、小米还是专门给乌龟吃的食物;

    实验四 比较乌龟喜欢吃肉还是吃蔬菜;

    实验五 比较乌龟喜欢吃蔬菜还是吃面食;

    实验六 比较乌龟喜欢吃肉还是吃面食;

    实验七 比较乌龟喜欢吃肉、蔬菜还是面食。

    实验材料:生猪肉、生鱼肉、生螺蛳肉、青菜、空心菜、米饭、小米、乌龟食。

     

    例5.5

    学生抒发科学情感的诗歌、童话案例

     


    科学诗(五年级学生)

    风儿,你在哪里?

    风儿,你在哪里?

    我怎么看不见你?

    风儿,你在哪里?

    我怎么摸不到你?

    风儿,你在哪里?

    我怎么找不到你?

    咦,风车为什么会转动?

    咦,树枝为什么会晃动?

    咦,窗帘为什么会飘动?

    咦,“沙、沙、沙”的声音从哪儿来?

    风儿啊风儿,你究竟在哪里?

     


    科学童话(五年级学生)

    小水滴之旅

    小水滴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一样,是大海妈妈的孩子。小水滴在家里呆腻了,想作个长途旅行,便向太阳公公买了一张四季旅游票,登上了四季列车。

    不久,他就被送到了一家云旅馆。在旅馆里,他遇到了许多伙伴,小水珠、大水珠、水珠伯、水珠姨……透过房间窗户俯瞰大地,下面的景色更美。山上的草、树是翠绿的,花儿又是那样鲜艳夺目。哦!那是他的家──广阔而又蔚蓝的大海。这一切是美丽的,是祥和的,也是他以前所看不到的。

    随着季节变暖,旅馆里的住户越来越多,直到再也挤不下了。终于在一个仲夏之夜,下了一场倾盆大雨。小水滴和它的朋友们落到地面,形成了一个大水塘。

    又吹来了几阵秋风,街头的梧桐树摇了摇身子,抖落了几片叶子。转眼已经深秋了!太阳公公派四季列车又要来接它们了,可他力不从心,在半空中没了力气。小水滴只得爬上窗,形成霜。

    初冬,太阳公公接他回到了旅馆。可是他刚到不久,亲朋好友们都到了,他只好跳下。可这次,他在半空中结了冰,摇身一变,成了小雪花。他落到一个顽皮的小男孩手里,又化成了水,流入小河。他正想回到大海,却被前面一块大冰挡住了。正想向太阳公公求助时,看见了上面一层厚厚的冰,太阳也被一朵大云遮住了。

    到了春天,万物苏醒。冰化了,小水滴又进入了妈妈的怀抱。它的旅游结束了吗?不,以后,他还要年复一年地这样旅游……

    第五篇: 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中华人民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第一部分 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自然现象和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对自然的好奇心,以及批判和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在实
    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学习与同伴的交流、交往与合作。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理解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小学科学课程针对学生身边的现象,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综合呈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强调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发挥不同知识领域的教育功能和思维培养功能;
    注重学习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 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强调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者性别、个性等个体条件的不同,小学科学课程都要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合的、 公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二)倡导探究式学习

    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突出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
    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
    重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求善求美教育与求真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伦理精神和热爱科学的品质。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程的组织与教学要兼顾知识、社会、儿童三者的需求,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习容镶嵌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
    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累生活经验,增强课程的意义性和趣味性。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要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使学生逐步学会调节自身的学习,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三、课程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反映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成果,兼顾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周期比较长,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本标准把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每个方面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中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重要容为载体,重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本标准在物质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生命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技术与工程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容,并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容融入其中。这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被分解成75个学习容,分布在三个学段的课程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因此,课程容部分还针对每个主要概念设计了活动建议,供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参考。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
    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形成尊重事实、 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标准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一)科学知识总目标


    1.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
    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太阳系和一些星座;
    认识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的运动;
    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二)科学知识学段目标

    以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个领域描述科学知识的学段目标。
    科学知识学段目标
    领域
    1-2年级
    3-4年级
    5-6年级

    领域

    1-2年级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
    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知道常见的力。

    认识周边常见的动物和植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
    科学知识学段目标 3-4年级
    5-6年级
    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
    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
    描述物体的运动,认识力的作用;
    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
    物质 科学
    初步了解植物体和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
    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
    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生命活动。
    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生命活动和人体健康;
    初步了解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
    生命科学

    知道与太知道太阳、地球、阳、月球相关月球的运动特征,知的一些自然现道与它们有关的一些象;
    知道天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知道太阳系及宇宙中一些星座的基本概况,知道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分别与地球自转和公转有关;
    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与大气运动、水循环、地壳运动有关的自然现象的成因;
    认识人类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气、 土壤等对的;
    初步了解地球上地球与 植物和人类生大气、 水、土壤、岩宇宙科学 活的影响。
    石的基本状况;
    初步认识大自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以及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
    认识身边的知道人工世界是设了解技术是人们改造技术人工世界;
    了计和制造出来的;
    意周围环境的方法,是人与工程
    解常见的工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类能力的延伸,工程是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具,知道简单加精确、
    便利、快
    工具的功能和捷;
    知道设计包括一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使用方法;
    利系列步骤,完成一项的难题、创造丰富多彩用身边可制作工程设计需要分工与的人工世界的一系列活加工的材料和合作,需要考虑很多动;
    了解科学技术推动简单工具动手因素,任何设计都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完成简单的任到一定的条件制约。

    明进程。

    务。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一)科学探究总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达成共识的过程。
    2.知道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
    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

    3.初步了解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 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4.初步了解通过科学探究达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和深入,甚至会发展变化。
    (二)科学探究学段目标
    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科学探究学段目标
    要素
    1-2年级
    3-4年级
    5-6年级
    在教师指导下, 在教师引导下,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能从具体现象与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物的观察、比较中物的观察、比较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提出问题
    中,提出可探究的究的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 在教师引导下,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能依据已有的经作出能基于已有经验和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验,对问题作出简所学知识,从现象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和事件发生的条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假设 单猜想。
    件、过程、原因等设的依据。

    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指导下, 在教师引导下,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了解科学探究需要能基于所学知识,
    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制订计划
    制订计划。
    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划。
    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在教师指导下, 在教师引导下,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搜集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能运用感官和选择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证据 者简单的工具,观恰当的工具、仪察对象的外部形态器,观察并描述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特征及现象。

    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科学探究学段目标
    要素
    1-2年级
    3-4年级
    5-6年级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在教师指导下, 在教师引导下, 能能用语言初步描述用比较科学的词汇、信息。
    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处理信息
    息,述证据和结果。

    果。
    在教师指导下, 在教师引导下, 能有运用观察与描依据证据运用分析、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得出结论
    述、比较与分类等比较、推理、 概括等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方法得出结论的意方法,分析结果,得识。
    在教师指导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
    能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探究的表达交流
    下, 能简要讲述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探究过程与结论,过程与结论, 能倾听并与同学讨论、交别人的意见,并与之
    流。

    交流。

    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
    在教师指导下, 在教师引导下, 能具有对探究过程、 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的思,作出自我评价与意识。

    调整。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
    反思评价

    三、科学态度目标
    (一)科学态度总目标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 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 完成预定的任务。

    2.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
    实事, 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3.在科学学习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
    4.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二)科学态度学段目标
    以下从探究兴趣、实事、追求创新、合作分享4个维度描述科学态度的学段目标。

    维度 探究兴趣
    1-2年级
    能在好奇心的科学态度学段目标 3-4年级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5-6年级
    表现出对事物的驱使下,对常见下,表现出对现象和结构、功能、变化的动植物和物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及相互关系进行科的外在特征、生程、原因等方面的探学探究的兴趣。

    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能如实讲述事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实,当发现事实事实为依据,不从与自己原有的想众,不轻易相信权威点;
    当多人观察、实法不同时,能尊与书本;
    面对有说服验结果出现不一致重事实,养成用力的证据, 能调整自时,不急于下结论而事实说话的意识。
    己的观点。
    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在教师指导下, 能围绕一个主题作出猜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乐于尝试运用多种能大胆质疑,从不实事
    追求创新
    材料、多种思路、多同视角提出研究思样方法完成科学探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究,体会创新乐趣。
    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
    事物。

    创新精神。
    愿意倾听、分能接纳他人的观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享他人的信息;
    点,完善自己的探乐于表达、讲述究;
    能分工协作, 进己的探究;
    在进行多合作自己的观点;
    能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人合作时,愿意沟通分享 按要求进行合作习;
    乐于为完成探究交流,综合考虑小组探究学习。
    活动,分享彼此的想各成员的意见,形成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集体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一)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总目标
    1.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及社会变迁的影响;
    了解社会需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了解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3.初步了解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学段目标
    以下从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3个方面描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学段目标。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学段目标
    关系
    1-2年级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3-4年级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3-4年级 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了解在科学研究与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利。

    技术应用中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学段目标
    关系
    1-2年级
    了解人类可以3-4年级
    了解并意识到5-6年级
    了解人类的好奇利用科学技术改人类对产品不断和社会的需科学技造自然,让生活改进以适应自己术发展的动力,技环境不断得到改不断增加的需善。
    术的发展和应用影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求;
    了解人类的响着社会发展。

    需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了解人类的生了解人类的生认识到人类、动活和生产需要从活和生产可能造植物、环境的相互自然界获取资成对环境的破影响和相互依存关源,同时会产生坏,具有参与环系,了解地球上的人类与自废弃物,有些垃境保护活动的意资源是有限的,人然和谐相圾可以回收利处
    识,愿意采取行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用;
    珍爱生命,动保护环境、节生正面和负面的影保护身边的动植约资源。

    物, 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第三部分 课程容
    小学科学课程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从这四个领域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其中,物质科学领域6个, 生命科学领域6个,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3个,技术与工程领域3个。通过以上课程容的学习,可以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初步培养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物质科学领域
    人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质,感受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所发生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物质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都有着在的规律性。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本领域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的观点, 使学生感受到物质科学对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初步养成乐于观察、注重事实、 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6.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本领域学习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知识结构图中涉及的学习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学习目标
    学习容
    1-2年级
    •通过观察,描述3-4年级
    •能够使用简单5-6年级

    物体的轻重、薄厚、
    的仪器测量物体的1.1物体具颜色、表面粗糙程有质量、体度、形状等特征。

    积等特征。
    长度、质量、体积、
    温度等常见•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 并使用恰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当的计量单位进行分类。
    记录。

    续表
    学习目标
    学习容
    1-2年级
    1.2材料具•辨别生活中3-4年级
    •描述某些材料5-6年级
    •观察常用材料有一定的性常见的材料。

    的导电性、透明程的漂浮能力、导热能。
    度等性能,说出它性等性能,说出它
    们的主要用途。

    们的主要用途。
    • 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
    1.3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
    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气体有确定的质量, 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1.4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 •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

    在一起的物体分离。
    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
    1.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知道有些物体发变化,如被切成小生了变化,如燃烧块、被挤压、被拉后的纸、生锈的铁伸,纸被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物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质没有改变。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材料的性能和物质的存在状态;
    通过实验,学习简单测量工具的使用,学习一些量的特征的测量和记录方法(能依据性能对物体或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收集身边常见的物体,如石块、铁钉、橡皮、玻璃和大米粒等,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尝试从颜色、轻重、 软硬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学习容1.1)
    (2)说一说周围用塑料制成的物品,如塑料袋、塑料杯、塑料积木和塑料吸管等,比较一下它们的透明程度, 谈一谈这些用塑料制成的物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学习容1.2)
    (3)观察水、油、醋和牛奶等液体,尝试归纳总结它们的共同特征。比如,都可以倾倒,具有流动性(有固定的质量和体积(形状可以改变,等等。(学习容1.3)
    (4)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些变化,如易拉罐被压扁了,水结冰了,铅笔尖折断了。尝试分析以上变化的特征,比如,水结冰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液态变成了固态,无论是液态的水还是固态的冰都是由同一种物质构成的,因此,这种变化属于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学习容1.5)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学习目标
    学习容
    1-2年级 •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3-4年级
    •知道冰、水、5-6年级
    •列举日常生活水蒸气在形状和体中水的蒸发和水态、 气味等特积等方面的区别。

    蒸气凝结成水的征。
    2.1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观察并描述一实例如晒衣服、般情况下,当温度雾玻璃窗上的水升高到100℃,或降低到0℃,时,水珠等。
    •知道温度是影会沸腾或结冰。

    响水结冰和水沸•知道冰、水、腾过程的主要因水蒸气虽然状态不素。

    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知道有些物•通过观察,描
    2.2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水里能定量的水里,如质在一定量水中的够溶解,而食盐和白糖等;
    溶解情况。

    有些物质在有些物质很难溶•通过实验,知水里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道搅拌和温度是影解。
    和食用油等。
    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水的三种状态( 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观察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探究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取一个烧杯,加入一些冰块,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
    让冰块自行融化,观察冰块的融化过程,每隔一段时间测
    量并记录温度;
    当冰块完全融化成水时,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的读数。(学习容2.1)
    (2)取相同质量的食盐两份,同时倒入两个盛有等体积水的烧杯中,用搅拌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观察两个烧杯中食盐的溶解快慢;
    取相同质量的食盐两份,同时倒入两个盛有等体积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观察两个烧杯中食盐溶解的快慢。(学习容2.2)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学习目标
    学习容

    3.1空气具•观察并描•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
    1-2年3-4年级
    5-6年级
    有质量并占述空气的颜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有一定的空色、状态、 充满各处。

    间,形状随气味等特容器而变,征。
    没有固定的
    体积。
    3.2空气是由氮气、氧气、 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物质。
    •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知道空气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是一种混合物义。
    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3.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空气的特征和热、 冷空气的流动现象;
    通过简单的实验,证实空气的存在;

    通过查阅的方法,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通过小组讨论, 列举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与危害。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取一个塑料杯,在杯底紧塞一团纸,将其垂直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观察纸是否会被浸湿,通过该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占有空间。(学习容3.1)
    (2)取两个一样大小的玻璃瓶,分别放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水盆中,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待瓶充满烟后, 移走香,立即用毛玻璃片将瓶子盖好,将冷瓶倒扣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通过观察烟,了解空气的流动;

    重复前面的操作,只是将冷瓶和热瓶的上下位置对调,通过观察烟,了解空气是如何流动的(学习容3.3)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学习容
    学习目标

    1-2年级
    •使用前后左3-4年级
    •知道可以用相5-6年级

    4.1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右、 东南西北、对于另一个物体远近等描述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所处位置和方向。
    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续表



    学习容
    1-2年级
    3-4年级
    5-6年级
    学习目标

    •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
    •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围。

    4.2通常用速度大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4.3物体的机械运动有不同的形式。
    •列举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比较不同的运动, 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运动是物体的基本特征,运动有多种形式,可用速度描述运动和比较其快慢。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用线绳、直尺等工具测量物体的位置,描述物体的位置。(学习容4.1)
    (2)尝试乘坐自行车、公共汽车、轮船、火车、飞机等,体验和比较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尝试说明判断运动快慢的依据。(学习容4.2)
    (3)尝试让各种物体运动起来,观察物体前进、后退、转弯、旋转、滚动、振动、绕圈等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 描述其特点,用图示、文字等方式描述物体运动的状态与过程。(学习容4.3)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学习目标
    学习容
    1-2年级
    3-4年级
    5-6年级

    5.1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知道日常生活•知道地球中常见的摩擦力、不需要接触弹力、浮力等都是物体就可以•知道力可以直接施加在物体上对物体施加使物体的形状发的力。

    生改变。

    •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引力。
    5.2物体运动的改变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关。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常见的力, 了解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观察磁铁吸引回形针,了解磁力可以隔着一段距离产生作用。(学习容5.1)
    (2)通过实验,观察常见的推力、拉力、摩擦力、弹力、浮力和重力,了解这些力对物体的作用,以及对物体体积和形状的改变,如弯曲、拉伸等。(学习容5.1)
    (3)尝试用推、拉的方式让物体启动、加速、减速或停止,观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习容5.2)
    6.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6.1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

    学习容
    1-2年级
    6.1.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6.1.2声音因物
    •举例说明声音因物

    3-4年级 •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5-6年级

    学习目标

    体振动而产生。

    体振动而产生。
    •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
    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 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 强弱发生改变。
    •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6.1.3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高低与强弱,了解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将发声体放入水中,了解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轻轻敲击课桌、楼梯扶手、墙面等,将耳朵贴在远离敲击点的不同方位,倾听声音,了解声音可以在固体中沿各个方向传播。(学习容6.1.1)
    (2)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感知声音高低和强弱的变化;
    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伴随着物体的振动,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学习容6.1.2,6.1.3)
    (3)设计实验,尝试用弦线、皮筋、直尺等物品产生不同高低和强弱的声音。(学习容6.1.3)
    6.2太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学习容
    1-2年级
    3-4年级
    5-6年级 学习目标

    •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灯光(识别6.2.1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6.2.2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 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续表 学习容
    •描述行进中的•知道光在空气中沿光被阻挡时,就直线传播。

    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学习目标

    1-2年级

    3-4年级 5-6年级
    6.2.3太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描述太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源、光的传播、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以及光的反射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光源,如太阳、灯等;
    尝试在黑暗的环境中观察物体,了解人眼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学习容6.2.1)
    (2)观察影子,形成影子,设法改变影子的形状、大小和方向,认识形成影子的条件。(学习容6.2.2)
    (3)观察光的行进,以及光在射到镜子表面后传播方向的变化,了解光的直线传播与反射。(学习容6.2.2)

    (4)观察太穿过三棱镜后投射到墙上的彩色光带, 了解太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学习容6.2.3)
    6.3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学习目标
    学习容
    1-2年级

    6.3.1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
    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3-4年级
    5-6年级

    •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6.3.2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
    加热和冷却也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
    6.3.3热可以在物体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举例说明影响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