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巧找角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巧”学问】

    时间:2018-12-24 03:28:5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更是适应时代发展、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要求。所以教学活动要面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和社会实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整个教学活动应该体现出: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听、说、读、写、演、讲、练,充分张扬其个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我积极进行教研教改,坚持不懈地在教改中探索,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觉得在教学中处处体现出一个“巧”字,才是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
      
      一、巧切入
      
      这里谈的“巧切入”,包括巧妙的导入和选好切入点两方面的内容。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一个好的导入语会对一节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当上课之始,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导语,定能精神振奋。有了良好的氛围,教师讲得起劲,学生自然也学得用心。另外,、教师上的每一节好课,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所以在上课之前,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是成功完成一节课的重要环节。
      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朱自清写的《背影》一文,所要学的知识点很多,如果面面俱到,知识容易零碎,不能形成系统,而应该把知识穿成一串精美的项链,找到一个头绪能拎起整条线索。可把什么作为本文学习的切入点呢?经过深思之后,我觉得还是从作者的写作构思做突破。自由撰稿人写文章常因为受到某件事的触动之后,感情的潮水才会一发而不可收,而朱自清之所以在8年后才想起写父亲送他上车站,为他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是缘于结尾写的接到父亲的来信中的一句话:“举著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句话一下子触动了作者的情感,让他想起父亲的种种好处,尤其是那一次的“背影”。父亲关心体贴儿子的方面很多,为什么那次的感受最深呢?还要交待特殊的环境: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里的事祸不单行,把“背影”放在这样的一个家庭背景下,让作者对父亲有了很多的牵挂,也就多了更多的感受与感动,写出的文章也就更加地感人。讲解本文的思路就是:为什么要写?找到感情的触发点――提炼写作的中心[背影]――设置特殊的背景;围绕中心交代起因、经过、结果等。这样设计一节课的内容,不仅便于学生理解、领会,而且利于从整体上感知把握文章,对于各个小知识点如同一棵大树上结的果实,构成一副美景,同时对于写作构思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巧联想
      
      语文教学把教材中的文章做为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范本同时还应跳出书本,体现一个“活”字,即所谓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旁征博引,充分体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这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在学习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中写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了更进一步体会“清流见底”,水清的程度,我补充了两句话,帮他们在脑海中形成更具体的形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出自《小石潭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朱元思书》],就这样一下子打开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让“清流见底”这句话更具神韵。再如,我们学习《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寄居杭州,在大雪下了三天之后的一个凌晨,独自驾小舟到湖心亭赏雪,写了途中看到上下白茫茫的一片雪景,并意外地在湖心亭遇到两个铺毡对坐的饮酒人。我用两课时学习这篇短文,第一课时只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交谈,你喜欢文中的哪句话?它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想象?学生联想的内容确实很多,畅所欲言,不下十来个方面。有的说:那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让我想起了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有的同学说:在古代诗文中写春夏两季西湖美景的多,而作者独辟蹊径,写的是西湖冬景;还有的同学由此又联想到写西湖美景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说,因为这首诗,西湖又叫“西子湖”,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浓抹”,“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则是“淡妆”;更有的同学说:这句“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觉得文中这两个人挺风流的。一句“风流”引起大笑,我适时引导,“风流”这个词用在这里很好。毛泽东的词中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一个成语“风流倜傥”,这里他刚说的“风流”的意思是高雅脱俗――所有这些,看似离题万里,实则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活跃了思维,也让同学们对西湖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善于指导的老师会发现:常把教过的知识归纳总结,学生掌握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像语文阅读这样需要灵活运用的知识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教师巧指导,指导的好了,会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就拿阅读记叙文来说吧,任何一篇文章首先必须把握的是文章的主旨。因为文章每一部分乃至每一句话的安排都是围绕主题进行的。主题把握不好,很多问题就会答非所问。与主题相关联的经常会出现的知识点有:题目的含义、插叙的作用、文中某句话的理解等等,这类问题与主题密不可分。当掌握了方法之后,学生再做起阅读题来就知道从哪个角度考虑,做起来就容易多了。
      总之,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最有创新能力的人,为了让学生高质量轻负担地学好语文,我们真要多在“巧”上下功夫,做好新课改中的“巧”学问。除此以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放手,给学生一片蓝天,让他们自由地飞翔。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观察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创造表达的机会;解放学生的思维,提供自主发展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责任编辑 潘阳凤)

    相关热词搜索: 语文教学 学问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